首页 > 学术论文

西藏尼木—那曲地热带典型高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5:04:18
热度:

西藏尼木—那曲地热带典型高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研究【摘要】:研究区位于尼木—那曲高温地热带,处在当雄—羊八井—多庆错活动构造带的中北段。区内分布的高温地热显示类型多种多样,蕴藏着丰富

【摘要】:研究区位于尼木—那曲高温地热带,处在当雄—羊八井—多庆错活动构造带的中北段。区内分布的高温地热显示类型多种多样,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但区内仅对羊八井和羊易地热田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及研究工作,本文选取研究区11个未开发的地热田,收集并采集区内地热流体数据,与喜马拉雅地热带其他典型高温地热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对完善区内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机理,为后期勘探及钻探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从热源、地热流体流体运移通道、地热流体来源及热储特征4个方面对区内典型高温系统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认识: 研究区高温地热系统的热源主要是壳内局部熔融层的贡献,活动断裂及深部构造对区内热水活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青藏高原腹地地表断裂、地震活动、地热分布存在密切关系,与深部地质过程具有动力学成因联系。 从水化学数据分析,高温地下热水主要为Cl-Na、Cl·HCO3-Na水,中高温地下热水主要为HCO3-Na水,地下热水中Li、F、SiO2、HBO2与C1大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显示可能有岩浆水的混入;用地下热水地球化学温标及气体温标,估算重点地热田热储温度为90~270℃;利用氯焓及硅焓图解估算地下热水中有25%-75%比例不等的冷水混入。 从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地下热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在董翁、宁中高温地热田发生轻微的氧-18漂移,谷露地热田氧-18漂移较其他地热田明显,宁中、谷露及罗玛地下热水中氚含量小于1TU,主要是次现代水的补给,月腊处氚含量为8.4TU,主要为现代水的补给,其他地热田地下热水是次现代和最近补给之间的混合;地下热水中碳硫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揭示区内地下热水碳源和硫源主要来源于沉积层的淋滤作用,随着冷水混入大气成因来源不断增加,多数介于二者的过渡类型,部分有深部物质的来源。 地热气体以CO:和N2为主,二者呈现良好的负相关,从CO2气体碳同位素、He同位素比值及综合指标分析,气体来源主要为壳源;在宁中及玉寨地热田,R/Ra值大于1,存在明显的幔源物质释放现象,幔源He所占比例为2.73%-30.93%。 上述研究显示高温地热系统热源和热水组分主要为壳内局部熔融体的贡献,地热流体向上运移过程中不断有大气降水成分混入;气体He同位素数据显示,在宁中及玉寨地热田存在幔源物质侵位。 最后,结合区内地质资料、深部探测、重点地热田物探成果及地热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成果,概括区内典型高温地热田的成因模式,提出了玉寨高温地热系统的概念模型,为后期地热田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西藏 尼木—那曲地热带 地热流体 成因 幔源物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3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14-15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
  • 1.5 本文创新之处和取得的成果15-17
  • 1.6 本文完成的实际工作量17-18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18-32
  • 2.1 自然地理条件18-20
  • 2.2 区域地质背景20-28
  •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28-30
  • 2.4 本章小结30-32
  • 第三章 重点地热田地质条件及动态监测32-48
  • 3.1 重点地热田地质条件概况32-46
  • 3.2 重点地热田地下热水动态监测46
  • 3.3 本章小结46-48
  • 第四章 活动断裂及深部构造对热水活动的控制作用48-56
  • 4.1 活动断裂对热水活动的控制作用48-49
  • 4.2 深部构造对热水活动的控制作用49-53
  • 4.3 活动断裂、地震与地热活动关系53-55
  • 4.4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研究区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56-78
  • 5.1 研究区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57-68
  • 5.2 研究区地下热水同位素特征68-73
  • 5.3 研究区地热气体特征73-77
  • 5.4 本章小结77-78
  • 第六章 研究区典型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机制78-84
  • 6.1 典型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机制78-80
  • 6.2 高温地热流体中幔源物质贡献80-81
  • 6.3 高温地热流体成因概念模型81-83
  • 6.4 本章小结83-84
  • 结论与建议84-86
  • 结论84-85
  • 建议85-86
  • 致谢86-88
  • 参考文献88-100
  • 附录100-111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1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喜马拉雅地热带    佟伟 ,张知非 ,章铭陶,廖志杰 ,由懋正 ,朱梅湘 ,过帼颖 ,刘时彬

西藏地热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    郑淑蕙,张知非,倪葆龄,侯发高,沈敏子

西藏水热区的盐华及其地质意义    朱梅湘,佟伟,由懋正

西藏水热区硫同位素组成和深源热补给的研究    佟伟,朱梅湘,陈民扬

西藏水热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    张知非,朱梅湘,刘时彬,邵宏翔,陈月团

羊八井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何世春

雅鲁藏布江水文特征    刘天仇

西藏东部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于津生 ,张鸿斌 ,虞福基 ,刘德平

西藏羊八井地热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氚含量    卫克勤 ,林瑞芬 ,王志祥

西藏高原中、北部断裂构造特征:INDEPTH(Ⅲ)-MT观测提供的依据    魏文博;金胜;叶高峰;邓明;谭捍东;Martyn Unsworth;John Booker;Alan G.Jones;

浙江缙云县骨洞坑萤石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方乙;李忠权;

皖南罗冲-宋冲锑矿成因探讨    张德

西藏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分析    艾俊峰;曹仲华;

GIS在地貌制图中的应用——以曼德勒(F47)为例    袁红;向毅;

西藏拉萨ngstrm-Prescott系数选取研究    李为虎;杨永红;达瓦;

河流水环境生态分区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郑乐平;瞿书锐;乐嘉斌;

黑龙江沿边县市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经济因子的响应    夏帆;

国内外水生态分区研究进展    田育红;任飞鹏;熊兴;江源;

青藏高原东南部现代雪线和林线及其关系的初步研究    吴锡浩

中国冰缘区湿地及其环境效应与生态建设    季中淳

青藏高原腹地东西分区和界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动力学响应    滕吉文;张洪双;孙若昧;闫雅芬;张雪梅;杨辉;田有;张永谦;阮小敏;

西藏结则茶卡高位湖岸线形成以来的湖泊记录及演化    杨俊峰;赵虹;王跃峰;白朝军;

青藏铁路沿线近100年地震震级与频次变化分析    于斌;朱连奇;梁留科;刘峰贵;周强;

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风景区地热资源与开发远景评价    黄江华;王少龙;敬海霞;王文龙;

雅鲁藏布江水质时空特征分析    李红敬;

高温岩体地热开采中出力与寿命的数值模拟研究    冯增朝;赵阳升;

对地热能开发利用问题的几点思考    夏正兴;何跃平;朱烨昕;顾持真;姜晨光;

天津市滨海新区新近系馆陶组地热流体流场三维数值模拟方法    胡燕;沈键;刘杰;康楠;于彦;

采灌条件下中低温热储温度场动态特征初探    曾梅香;田光辉;

天津市奥陶系热储层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高宝珠;黎雪梅;聂瑞平;穆春一;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    刘冬雁

黑龙江省东南部完达山—太平岭一带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研究    黄永卫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找矿预测研究    吴鹏

安徽铜山矽卡岩铜矿床特征与成因    张智宇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砂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    刘娜

汶川Ms 8.0地震后川西地区的气体地球化学    周晓成

雅鲁藏布江流域关键水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张小侠

西昆仑构造地貌与阿什库勒地区活动构造研究    潘家伟

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孕震构造与隐伏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    鄷少英

元江越鳠的生物学研究    杜孝田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冰川发育气候与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研究    钟雷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王玲

青藏铁路沿线地震灾害风险区划    于斌

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马海英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氮素矿化与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    陈开华

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吴迪

弥渡、巍山盆地中更新世地质特征及其演化    马宏杰

曲靖三宝地热水形成机制分析与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马振华

怒江跃进桥地区温泉成因机制分析与跃进桥温泉恢复替代方案研究    禚传源

菲克定律与扩散的热力学理论    何龙庆;林继成;石冰;

喜马拉雅地热带    佟伟 ,张知非 ,章铭陶,廖志杰 ,由懋正 ,朱梅湘 ,过帼颖 ,刘时彬

西藏水热区的盐华及其地质意义    朱梅湘,佟伟,由懋正

西藏水热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    张知非,朱梅湘,刘时彬,邵宏翔,陈月团

济阳坳陷二氧化碳气田的成因机制研究    侯贵廷,钱祥麟,宋新民,范亮星,徐寿根

华南地壳演化过程及其构造格架    谢窦克,姜月华

中国煤型气区的构造环境、典型气藏及勘探方向Ⅱ——中、新生界煤型气    陶明信,徐永昌,陈践发,沈平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兼论大陆板内盆地与造山带的成因关系    陶明信

松潘-甘孜造山带构造研究新进展    许志琴,王宗秀,候立玮

西藏羌塘盆地的深部结构特征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赵文津;赵逊;蒋忠惕;刘葵;吴珍汉;熊嘉育;

地热能开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1985年国际地热能学术讨论会综述    姚足金

平庄盆地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及勘查靶区研究    王宇林,于常武,张立琴

冰岛北部Hamar地热田开采模型    李成,HTuliniusPArason

西太平洋分会地热年会在华举行    郑克棪;

浅谈地热系统调试问题    张海志;关郁松;

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塞罗普里埃托地热系统中的活动交代作用——一个叠置的低压、低温变质相系    P.Schiffman ,黄林

新西兰Waiotapu地热系统中现代金矿化的研究    J.W.Hedenquist;侯涛;

鄂尔多斯盆地地热系统    尹立河;侯光才;张茂省;王永和;陶正平;李清;

苏格兰东北部早泥盆世地热系统——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勘探目标    Keith Nicholson;权志高;

地热能源的地震风险    贾丁尼;

增强型地热系统:综述介绍及深部系统建立和循环的现状    凯什·依万斯;

增强型地热系统孔隙/裂隙介质中多场耦合模拟方法    张可霓;许雅琴;

增强型地热系统研究开发:以美国新墨西哥州芬登山为例    苏正;吴能友;曾玉超;王晓星;

漳州地热系统基岩裂隙热水温度场数值模拟    曾玉超;苏正;吴能友;王晓星;

新疆塔县盆地地热系统基本特征与成因分析    庞忠和;杨峰田;袁利娟;李义曼;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裂隙模拟方法    王洋;张可霓;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陈琦;龚宇烈;徐琼辉;马伟斌;

中国地热系统的类型    陈墨香;汪集旸;邓孝;

欧洲地热能委员会2008~2030年地热能战略研究议程    孙燕冬;

地热系统水—岩平衡的水化学计算    姚足金;

生活污水上演“凤凰涅槃”    记者 秦媛媛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发展前景广阔    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能工程系 姜培学 胥蕊娜 地力夏提·吾布力 张富珍

地热地板保养的特殊之道    魏晓瑜

地热地板加温和保湿的注意事项    

微软、谷歌一个忙搜索 一个开发新能源    于露

地热采暖最好选用复合木地板    中国消费者报 贾君 高巍

地热“考验”楼盘品质    

能源绿化 美国城市新的风景线    郎楷淳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热”起来    本报记者  孙潜彤

地热能里有生意经    詹姆士·奥斯邦 编译 白晶

广东沿海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袁建飞

西藏尼木—那曲地热带典型高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研究    刘昭

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    吕金波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崔俊奎

多相多组分THCM耦合过程机理研究及其应用    于子望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    管彦武

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下热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林黎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石卓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赵慧

四川稻城温泉同位素、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王茜

云南东部地热赋存规律及成因模式    程先锋

平庄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勘查远景区研究    于常武

四川宜宾金沙江河谷区地热温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陈菁

佳木斯盆地地质特征及地热勘查远景分析    董晓伟

山东省地热资源特征及其分区研究    吴立进

攀枝花红格温泉氡及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陈召文

碳晶电热板加温在日光温室黄瓜育苗与番茄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赵云龙

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模式分析    王泽龙

中国东北部和也门西部的地热系统及地热温度特性研究    哈扎(Mohammed Hazaea Qahta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