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周年秸秆还田量对麦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37:26
热度:

周年秸秆还田量对麦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摘要】:为揭示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影响机理,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稻麦秸秆均不还田(CK)、25%稻麦秸秆均还田、50%稻麦秸秆

【摘要】:为揭示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影响机理,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稻麦秸秆均不还田(CK)、25%稻麦秸秆均还田、50%稻麦秸秆均还田、75%稻麦秸秆均还田、100%稻麦秸秆均还田、100%麦季稻秸还田、100%稻季麦秸还田等7个秸秆处理,经过三年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周年秸秆还田量对三年麦田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秸秆还田后三年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效果最好的还田量主要集中在50%和75%。其中,第一年以50%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最明显;到第三年以75%还田量影响最显著,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2.61%、4.05%、18.25%和5.90%。在前两年,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小麦均有增产效果,但在第三年,100%稻麦秸秆均还田和100%麦季稻秸还田处理略微减产。6个秸秆还田处理中只有50%稻麦秸秆均还田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在三年中均达到显著水平,增产幅度分别为11.23%、14.74%和14.29%。综合来看,50%稻麦秸秆均还田最适宜当地小麦高产栽培。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
【关键词】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小麦产量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2) 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KCX2014001)
【分类号】:S512.1;S141.4
【正文快照】: 目前,我国每年作物秸秆总量达8亿吨,约占全世界总量的30%。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副产品,富含大量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以为下茬作物高产栽培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1-3]。秸秆还田作为农作物循环利用的一种还田方式,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的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朱利群;张大伟;卞新民;

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王宁;闫洪奎;王君;李必富;张永坤;曹敏建;

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以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为例    杜高赞;高美荣;

秸秆生物反应堆对温室茄子光合能力的影响    徐全辉;赵强;

秸秆生物反应堆对温室气温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杨秋莲;徐全辉;

不同秸秆用量对保护地黄瓜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杨黾;杨丽娟;常青;郭艳君;宋夏夏;黄晓杰;

秸秆与氮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高金虎;孙占祥;冯良山;文凤;吴昌娟;

氮肥施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与氮素含量的影响    董守坤;刘丽君;孙聪殊;李小梅;马春梅;龚振平;祖伟;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效果研究    董印丽;樊慧敏;王建书;王金凤;

安徽省蒙城县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闫丽珍;成升魁;闵庆文;

覆盖施肥对丘陵冬小麦增产效果的研究    丛惠芳;孙治军;张梅;于桂香;杨守军;孙秀波;

不同水分状况下秸秆覆盖量对玉米根、冠生长的影响    张立强;汪有科;员学锋;张吉祥;于晓蕾;刘超;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韭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黄永红

持续淋溶条件下有机酸对土壤磷素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冯晨

不同稻蟹生产模式土壤有机碳特征及综合效益的研究    安辉

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环境效应    郝旺林

渭北旱塬连作玉米田保护性耕作与轮耕效应研究    李娟

秸秆集中深埋对土壤养分淋失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扶明英

开沟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龚万涛

保护性轮耕对渭北旱作麦田土壤理化性状与作物生产的影响    程科

滨海滩涂盐渍土覆盖阻盐控盐和土壤质量提升技术模式研究    李芙荣

作物秸秆还田的腐解特征及培肥增产的效应    汪玉芳

机械开沟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技术低碳特点与经济效益分析    查良玉

秸秆还田条件下盐胁迫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余为仆

关中地区农田土壤物理退化特征及危害性研究    祝飞华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土容重和水分入渗的影响    罗珠珠,黄高宝,张国盛

秸秆直接还田试验应用效果研究    关兴照,李成泰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孙海国

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养分及物理性状的影响    李月华;郝月皎;李娟茹;王英霄;许永红;

玉米秸秆肥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宿庆瑞

秸秆→土壤→作物    刘如清

秸秆还田对玉米高产、稳产、优质效应的研究    王淑平,江源,贾书刚,鞠善宏

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顾克礼;刘世平;郭勋斌;张秀美;田文科;蒋植宝;王力扬;陈洪礼;张永泰;谢云峰;袁秦;

强化秸杆还田 增加培肥地力    刘亚菲

伊宁市土壤养分的变化及施肥对策    侯惠光,张金莲,罗新湖,聂国华

土壤养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徐丽华;魏朝富;谢德体;杨伟;

土地荒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    王蓬;王海荣;

土壤养分的模糊综合评价    武伟,唐明华,刘洪斌

土壤养分测试仪    司欲辰

和静县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对策    余顺和,杨惠兰,郑梅玲

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和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总结    冯锋,杨新泉,李振声

不同棚龄大棚土壤养分年度变化特征研究    刘长庆,王德科,王文香,桑为民

沙漠地区麦田土壤养分运动特征    肖洪浪,李涛,刘立超

近20年太湖流域典型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    陈浮,濮励杰,曹慧,彭补拙,杨桂山,周生路

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研究    罗国安;项建军;袁全;

基于神经网络多模型的土壤养分肥力评价    李红裔;张野;赵迪;吴锡欣;

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

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

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形位置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郑小佳;邓良基;张世熔;张春;黄成毅;苟曦;

种植结构变化对菜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贾小红;高如泰;任慧勤;陈清;黄元仿;梁金凤;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    张淑娟;王凤花;张海红;赵华民;

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与土壤保护研究    武继承;龚子同;郑惠玲;薛毅芳;

大城市郊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趋势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张琳;张凤荣;吕贻忠;孔祥斌;王茹;

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分析    李鑫鑫;王学奎;王沫;涂代群;牟来明;徐泽刚;宋慧洁;

气候变化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    华凌

土壤养分测试仪    高科

“土壤养分管理与平衡施肥”让农民亩增收近200元    记者 赵红梅

塔西南与喀什合作研究土壤养分    通讯员 伍军彭建国

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    赵强

全村农田吃上“营养配餐”    通讯员  徐翔 何宜坦 记者 刘伟

磴口土壤养分含量逐年上升    通讯员 姜晓平

以分区土壤养分管理实现产业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金继运 研究员

蔬菜合理轮种 降害增肥减病    冯国明

蔬菜栽培“一听五看”    李青 何人

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    刘芬

基于GIS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变化研究    赵业婷

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徐丽华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土壤养分及仪器开发    刘雪梅

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    姜城

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    许红卫

规模经营条件下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研究    李瑞

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    王红娟

离子交换树脂膜提取土壤养分技术研究    程明芳

基于光谱分析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与仪器研究    贾生尧

山西省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貌禾口土壤的相关性研究    重洁

植物在土壤肥力演替中的贡献研究    王紫如

典型绿茶茶园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性分析及肥力质量评价    张惠

昌都地区“老五县”农业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评价    罗博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养分维持及水蚀防控效应研究    谭春荐

宜君县核桃经济林地土壤养分调查与肥力综合评价    赵映翠

不同覆盖模式对旱地苹果园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王倩

榆林地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    员敏

煤炭基地村庄复垦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研究    马桦薇

河北省西柏坡高速公路生态袋土壤变化与植被恢复情况分析研究    崔丹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