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0:49
热度: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摘要】:在全面收集整理已有地热研究与勘查成果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山东省与地热资源预测评价有关的各种基础地质信息,进一步深化认识对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地热

【摘要】: 在全面收集整理已有地热研究与勘查成果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山东省与地热资源预测评价有关的各种基础地质信息,进一步深化认识对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异常的成因、热储结构、盖层、导水和控热构造特征以及不同类型地热资源热储模型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所研究的地热地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成功地将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应用于地热资源的远景预测评价,进一步扩大了该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应用领域。在地热资源定位预测评价方面,成功地将地质单元划分方法和网格单元划分方法进行了有机地结合,探索建立了地热资源微分单元预测评价方法,并通过计算机的集中处理和给定条件下的分区追踪,指出了地热资源勘查工作部署的首选区域。在地热资源定量评价方面,针对地热流体的动态变化特征,提出了微分单元热平衡法,并分别对4个不同类型的地热区进行了地热资源定量预测评价,估算全省热径流资源总量为17.46×10~9W。同时,还利用体积法对全省2000m以浅的热储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其总量为4.1×10~(21)J,可采热储资源量为4.56×10~(20)J,折合标准煤155.71×10~8t。 【关键词】:地热 综合信息 预测 定量 定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314
【目录】:
  • 提要6-13
  • 1 绪论13-28
  • 1.1 地热的一般概念13-16
  • 1.2 选题意义16-17
  • 1.3 地热资源研究开发现状17-25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5-28
  • 1.4.1 研究内容25-26
  • 1.4.2 研究方法26
  • 1.4.3 技术路线26-28
  • 2 区域地质概况28-56
  • 2.1 地层28-34
  • 2.1.1 太古宙地层29-30
  • 2.1.2 元古宙地层30-31
  • 2.1.3 古生代地层31-32
  • 2.1.4 中生代地层32-33
  • 2.1.5 新生代地层33-34
  • 2.2 岩浆岩34-42
  • 2.2.1 概述34-36
  • 2.2.2 侵入岩36
  • 2.2.3 中生代及新生代火山岩与火山作用36-42
  • 2.3 地质构造42-56
  • 2.3.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43
  • 2.3.2 表层构造及深部构造43-50
  • 2.3.2.1 表层构造46
  • 2.3.2.2 深部构造46-50
  • 2.3.3 区域分划性断裂带50-52
  • 2.3.4 新构造运动52-56
  • 2.3.4.1 构造侵蚀-剥蚀山地及堆积平原地貌特征52-53
  • 2.3.4.2 新构造特征53-56
  • 3 地热地质背景56-81
  • 3.1 地热资源分布56-58
  • 3.1.1 地热资源分布56-57
  • 3.1.2 影响地热资源分布的因素57-58
  • 3.2 区域控热地质条件58-67
  • 3.2.1 地层(盖层、储层)条件58-60
  • 3.2.2 构造(导热、导水)条件60-61
  • 3.2.3 岩浆岩条件61-62
  • 3.2.4 水文地质条件(热载体)62-67
  • 3.2.4.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62-63
  • 3.2.4.2 地下水赋存条件63
  • 3.2.4.3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63-65
  • 3.2.4.4 深层地下水水动力条件65
  • 3.2.4.5 深层地下水运动及方向65-66
  • 3.2.4.6 地下水在地热储中的作用66
  • 3.2.4.7 地下水对地层热导率的影响66-67
  • 3.3 区域地温场特征67-74
  • 3.3.1 地温场背景67-69
  • 3.3.2 大地热流值特征69-71
  • 3.3.3 地温场变化71-72
  • 3.3.4 地温梯度变化72-73
  • 3.3.5 地温梯度与地层密度及热导率的关系73-74
  • 3.4 地热储特征74-76
  • 3.4.1 地热储类型74-75
  • 3.4.2 地热储分布特点75
  • 3.4.3 地热储形成条件分析75-76
  • 3.5 居里等温面特征76-81
  • 3.5.1 居里等温面的基本形态77
  • 3.5.2 居里等温面与地热分布的关系77-79
  • 3.5.3 居里等温面与莫霍面的关系79-81
  • 4 鲁东地热区综合信息远景预测81-136
  • 4.1 鲁东地热区地热资源基本特征81-90
  • 4.1.1 地热地质背景81-83
  • 4.1.2 地热(温泉)的分布特征83-85
  • 4.1.3 区域地质概况85-86
  • 4.1.4 地热(温泉)的水化学特征86-88
  • 4.1.5 地热系统的特点88-90
  • 4.2 代表性地热泉地质特征90-100
  • 4.2.1 即墨东温泉90-93
  • 4.2.1.1 温泉一般特征90
  • 4.2.1.2 温泉区地质特征90-92
  • 4.2.1.3 温泉区水文地质条件92
  • 4.2.1.4 温泉地热水水化学特征92-93
  • 4.2.1.5 温泉地质工作程度及开发利用现状93
  • 4.2.2 威海宝泉汤93-97
  • 4.2.2.1 温泉一般特征94
  • 4.2.2.2 温泉区地质特征94-95
  • 4.2.2.3 温泉区水文地质条件95-96
  • 4.2.2.4 温泉地热水水化学特征96
  • 4.2.2.5 温泉地质工作程度及开发利用现状96-97
  • 4.2.3 招远汤东泉97-100
  • 4.2.3.1 温泉一般特征97
  • 4.2.3.2 温泉区地质特征97
  • 4.2.3.3 温泉区水文地质条件97-98
  • 4.2.3.4 温泉地热水水化学特征98-99
  • 4.2.3.5 温泉地质工作程度及开发利用现状99-100
  • 4.3 综合信息地热资源资源评价100-136
  • 4.3.1 地热资源评价概念模型100-101
  • 4.3.2 模型单元的选择101-106
  • 4.3.2.1 地质单元划分法的使用条件103-104
  • 4.3.2.2 地热田地质单元划分的原则104-106
  • 4.3.2.3 模型单元的选择及使用106
  • 4.3.3 预测评价参数的选择106-116
  • 4.3.3.1 影响地热储的主要因素106
  • 4.3.3.2 预测评价参数的选择106-116
  • 4.3.4 图形的栅格化处理116-117
  • 4.3.4.1 图形数据的生成116
  • 4.3.4.2 图形数据的栅格化处理116-117
  • 4.3.5 地热资源定位评价117-121
  • 4.3.5.1 地热参数图形文件空间运算117-120
  • 4.3.5.2 地热资源分区追踪生成120
  • 4.3.5.3 地热资源定位评价120-121
  • 4.3.5.4 模型单元检验121
  • 4.3.6 地热资源定量评价121-136
  • 4.3.6.1 地热参数图形文件空间运算121-122
  • 4.3.6.2 地热资源定量评价122-136
  • 5 沂沭断裂带地热区综合信息远景预测136-146
  • 5.1 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地热特征136
  • 5.2 临沂汤头温泉地质特征136-140
  • 5.2.1 温泉区地质概况136-137
  • 5.2.2 热储特征137-138
  • 5.2.3 地热水水化学特征138-139
  • 5.2.4 地质工作程度及开发利用概况139-140
  • 5.3 综合信息地热资源评价140-146
  • 5.3.1 地热资源定位评价140
  • 5.3.1.1 地热资源分区追踪生成140
  • 5.3.1.2 地热资源定位评价140
  • 5.3.2 地热资源定量评价140-146
  • 6 鲁中南地热区综合信息远景预测146-165
  • 6.1 鲁中南地热区地热特征146-151
  • 6.1.1 地热地质条件146-149
  • 6.1.2 热储特征149-151
  • 6.2 代表性地热田地质特征151-163
  • 6.2.1 济南地热田151-153
  • 6.2.1.1 地热田概况151
  • 6.2.1.2 地热地质条件151-152
  • 6.2.1.3 地热水水化学特征152-153
  • 6.2.2 聊城地热田153-156
  • 6.2.2.1 地热田地质条件153-155
  • 6.2.2.2 热储水化学特征155
  • 6.2.2.3 资源评价155-156
  • 6.2.2.4 开发利用现状156
  • 6.2.3 泰安桥沟地热田156-158
  • 6.2.3.1 温泉概况156
  • 6.2.3.2 地热地质条件156-157
  • 6.2.3.3 温泉地热水水化学特征157
  • 6.2.3.4 地热资源量估算157-158
  • 6.2.4 菏泽地热田158-163
  • 6.2.4.1 区域地质概况158-159
  • 6.2.4.2 热储特征159-160
  • 6.2.4.3 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160
  • 6.2.4.4 地下热水的化学演化和成因分析160-163
  • 6.2.4.5 地热资源远景分析163
  • 6.3 综合信息地热资源评价163-165
  • 6.3.1 地热资源定位评价163-164
  • 6.3.1.1 地热资源分区追踪生成163-164
  • 6.3.1.2 地热资源定位评价164
  • 6.3.2 地热资源定量评价164-165
  • 7 鲁西北地热区综合信息远景预测165-184
  • 7.1 鲁西北地热区地热特征165-170
  • 7.1.1 地热地质条件165-168
  • 7.1.2 热储特征168-170
  • 7.2 代表性地热田地质特征170-182
  • 7.2.1 黄河三角洲地热田170-174
  • 7.2.1.1 地热田概况170
  • 7.2.1.2 地热地质条件170-172
  • 7.2.1.3 热储特征172
  • 7.2.1.4 地热资源评价172-173
  • 7.2.1.5 地下热水动态特征173
  • 7.2.1.6 开发利用现状173-174
  • 7.2.2 德洲地热田174-176
  • 7.2.2.1 地热地质条件174-175
  • 7.2.2.2 热储特征175
  • 7.2.2.3 资源评价175-176
  • 7.2.2.4 地下热水动态特征176
  • 7.2.2.5 开发利用现状176
  • 7.2.3 临清地热田176-182
  • 7.2.3.1 地热田地质特征176-177
  • 7.2.3.2 热储特征177-178
  • 7.2.3.3 地热水水化学特征178-180
  • 7.2.3.4 地热井可开采资源量180-181
  • 7.2.3.5 地质工作程度政开发利用概况181-182
  • 7.3 综合信息地热资源评价182-184
  • 7.3.1 地热资源定位评价182
  • 7.3.1.1 地热资源分区追踪生成182
  • 7.3.1.2 地热资源定位评价182
  • 7.3.2 地热资源定量评价182-184
  • 8 结论184-187
  • 参考文献187-190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190-191
  • 摘要191-194
  • Abstract194-19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山东省聊城市东部地热田地热资源特征    王奎峰;

红外遥感寻找地下热水方法探究    乔玉良;杨永明;

济南北部地区地热资源形成条件研究    尚敏;易武;张兰新;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亚洲地热图编制及地热潜力评估    李录娟

临沂市北城新区地热水成因机制及赋存规律研究    李付全

山东省地热资源特征及其分区研究    吴立进

山东省地热资源    徐军祥,康凤新

济阳坳陷地幔热流和深部温度    龚育龄,王良书,刘绍文,李成,韩用兵,李华,蔡进功

沧州市区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开发探讨    李秀英,蔡洪涛,任清岭

中国大陆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岩石圈地热特征    汪洋,汪集,熊亮萍,邓晋福

山东半岛温泉的地热属性及其特征    栾光忠,刘红军,刘冬雁,王文正

青岛即墨温泉喷流沉积物及其沉积模式    栾光忠,王文正,刘东生,刘激

青岛沧口-温泉断裂的空间展布及现代活动性研究    栾光忠,张海平

热流的折射和再分配的数学模拟    熊亮平,张菊明

郯庐断裂带地温场研究    白嘉启,王小凤,冯向阳

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论与技术体系    吴冲龙;刘刚;田宜平;毛小平;李伟忠;张夏林;

德州市低温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    刘桂仪;孟庆蜂;

松辽盆地两井孤店地区泉头组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熊福生;史謌;孙永梅;孙玉娟;

莺歌海盆地与济阳拗陷成因机制与沉积特征的比较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万志峰;夏斌;林舸;施秋华;郭峰;刘宝明;

苏北盆地老子山地热田成因模式    杨峰田;庞忠和;王彩会;段忠丰;罗璐;李义曼;

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    刘国兴;韩凯;韩江涛;

浅析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财税支持政策    范玲玲;

GIS技术在矿产地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杨家武;张海军;潘启明;

抚州市温泉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王玉多;张文;

利用GPS速度场估算青藏高原地壳韧性层等效粘滞系数分布的研究    杨强;党亚民;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姚家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界面特征    卓弘春;林春明;李艳丽;冯志强;张顺;赵波;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二次生烃差异性研究    陈武珍;陈红汉;李文涛;丰勇;宫雪;熊万林;

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    徐明;朱传庆;田云涛;饶松;胡圣标;

中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比    任永飞;潘翠;王海波;黄少鹏;

抚州市温泉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王玉多;张文;李文娟;

采灌条件下中低温热储温度场动态特征初探    曾梅香;田光辉;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    胡圣标;何丽娟;汪集旸;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关键时限    翟明国;朱日祥;刘建明;孟庆任;侯泉林;胡圣标;李忠;张宏福;刘伟;

Tectono-thermal modelling of sedimentary basins with episodic extension and inversion,a case history of the Jiyang Basin,North China    

大陆岩石圈研究进展    陈凌;朱日祥;王涛;

华北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作用    段秋梁;谭未一;杨长春;张延玲;闫臻;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    吴福元;徐义刚;高山;郑建平;

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    张伯松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江苏省沿海潮间带风电产业综合评价研究    严晓建

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    朱焕来

东营凹陷“盐下”深层温压场演化与油气成藏    周振柱

潍北走滑盆地形成演化与含油气系统    李晓清

江苏东海地区超高压岩石的弹性和热性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岩石物理研究    欧新功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    陈建平

临南洼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    刘中云

大地电磁测深法环境噪声抑制研究及其应用    杨生

风光联合发电系统建模与设计    陈丽

西部地区能源可持续发展法制问题研究    黄静

曲靖三宝地热水形成机制分析与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马振华

怒江跃进桥地区温泉成因机制分析与跃进桥温泉恢复替代方案研究    禚传源

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    许庭武

博兴洼陷南坡古近系沉积特征与沉积体系研究    师晶

低碳经济视角下湖北经济发展转型研究    夏伦

开封市超深层地热水人工回灌补源研究    朱红丽

滴道盛和煤矿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    陈本良

沈阳苏东地区地热地质特征研究    李锦鑫

安徽省巢湖市半汤地下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许皊;葛洪军;吴兴付;

含油气沉积盆地深部地下水水化学场分布特征研究    李广贺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不同地质时期地震液化脉构造对比    田洪水;袁静;张慎河;魏焕卫;张邦花;

北京市地热水利用与环境影响    张文洋;

山东临清市地热地质条件分析及地热概念模型    刘春华;杨丽芝;

人工神经网络法在确定海水入侵区开采量阈值中的应用    李忠国,束龙仓,荆艳东

阿尔山五岔沟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李宗魁;

长白山区火山活动的地质构造条件    许东满;

五大连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探讨    赵谊;冯德益;

人工神经元网络在震害预测中的应用    石成钢,刘西拉

水岩相互作用中δD、δ~(18)O漂移成因分析及应用    董海洲;陈建生;陈亮;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    苏为华

琼北第四纪火山活动与岩浆演化    孙谦

凤凰山铜矿数字矿床模型及其预测系统开发研究    毛政利

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朱迎堂

云南老君山矿集区多因复成成矿模式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研究    王雄军

个旧锡矿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空间展布特征、控矿机理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研究    张建东

山东省大地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演化    宋明春

大庆长垣北部高台子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文慧俭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石家庄市工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韩世芹

吉林龙岗地区第四纪火山喷发序列及灾害预警研究    赵波

天津市周良庄地热田地下热水的水化学及钙华研究    柴蕊

TM及SPOT遥感图像融合算法研究    张林玲

内蒙乌兰哈达第四纪火山地质及资源保护与开发    张楠

济南北部地热资源区划研究    尚宇宁;高明志;吴立进;罗斐;张海林;

重庆地热水资源热储构造与径流补给    李东升;刘东升;

基于水化学特征的深部岩溶地热水循环机制研究    张娟;张海庆;黄丹;王心义;

临清市馆陶组地热水化学特征及结垢腐蚀性研究    王奎峰;杨德平;宋香锁;刘鹏瑞;马晓东;

山东省高唐县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方案探讨    陈振;徐显义;王学民;

运用H、O同位素资料分析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以鲁西北阳谷-齐河凸起为例    张保建;徐军祥;马振民;沈照理;亓麟;

鲁豫交界地区深井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原因分析    孙小龙;刘耀炜;马玉川;晏锐;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SGE地热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刘斌

盆地古地温场演化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    邓林,王英民

鄂尔多斯盆地地温场与烃源岩演化特点    孙少华,刘顺生,汪集 

中国大陆壳体的区域元素丰度    黎彤,袁怀雨,吴胜昔,程先富

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李安宁,吕金波

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的放射性与岩石圈的现代热结构和热状态    高山,张本仁

中国陆壳及其沉积层和上陆壳的化学元素丰度    黎彤

中国地热学研究之进展    陈墨香,汪集,邓孝

京津唐地区居里等温面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郝书俭,高华根,王春华

隆起与拗陷地区地温场的特点    熊亮萍,高维安

辽河裂谷盆地地幔热流    汪集旸,汪缉安

利用地下流体He同位素比值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地幔热流    汪洋;

地下流体氦同位素组成与大陆壳幔热流比例的关系    汪洋;

人胎盘绒毛层粘连蛋白及其受体的定位与定量研究    崔彩莲,李英

人胎盘绒毛白介素-6的定位及定量研究    张荣庆,李亚萍,黄威权,新宇

前景广阔的替代能源——地热能    王志刚

试谈浅层地热技术推广问题    窦克林;

油菜叶绿体基因组雄性不育特异DNA片段的定位    孙威,高洁,李继耕,孔繁瑞

GPS相位观测值中的周跳改正自动化    熊永清

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机构改革浅议    何大凯,张冬妮,黄星平,顾伟宏

产毒性大肠杆菌毒素在豚鼠肠道定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陈清,申洪,王雅贤,俞守义

自适应参数型多径时延估计方法的研究    刘颖,王树勋,梁应敞

关于系统科学定位的思考    李银香

天津市浅层地热能研究浅析    靳宝珍;杨永江;李丹;刘斐;高亮;

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第二稿)    

从当今国际研究进展重新认识地热能——20年地热实践的回顾    姚足金;

天津地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浅析    曾梅香;高宝珠;黎雪梅;李会娟;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    韩再生;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报批稿)    

减排时代地热学科的机遇与挑战    庞忠和;

耦合热泵技术的地热能利用研究    何宏舟;

透过“红杏”,你看到了什么?——浅析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定位与策略    孙谦;

我国第一部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公开征求意见    记者 于德福

地热能应用越来越广了    本报记者 吴莉

我市中国地热(温泉)城通过国土资源部评估    记者 申谨源

建筑领域将大力开发浅层地热能    

浅层地热能产业化离不开地质工作    记者 刘静文 段金平

印尼欲开发火山地热能    周建国

倡导低碳生活 加快地热能发展利用    本报记者 谷龙

强力推动浅层地热能开发    丁全利 吴岗 吴梅

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步入规范化轨道    记者 段金平

北京平原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巨大    记者 高慧丽 段金平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    方宝明

云南鹤庆北衙富碱斑岩型金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预测评价    王正海

新疆富蕴县萨尔布拉克—带金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    弓小平

新疆东天山成矿地质条件与综合信息预测模型研究    庄道泽

中国铁矿床成矿远景区综合信息潜力预测    赵震宇

中国大型、超大型铜矿成矿远景区综合信息潜力预测    李景朝

地方高校定位研究    叶芃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    张俊豪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人参成份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芦永军

茶氨酸和茶氨酸合成酶活性的毛细管电泳检测及酶学研究    李平

大连会展旅游发展之探析    张英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妇联组织定位研究    杨倩之

论我国公司机会法律制度的完善    赖运生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    肖海华

基于温度场法的采空区火源定位技术研究    唐明云

成都物流基地发展战略研究    袁华兵

我国大学城开发现状及开发运作模式研究    上官琳

合理性审查原则:制度空间与再定位    林庆伟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研究    谭开祥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及定位问题研究    杨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