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西北太平洋SST暖水区、ITCZ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34:13
热度:

西北太平洋SST暖水区、ITCZ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摘要】:利用1958-1997年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500hPa位势高度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与西太平洋副

【摘要】:利用1958-1997年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500hPa位势高度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研究了海表温度(SST)和射出长波辐射(OLR)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季,东北冷涡与副热带高压是正相关关系,GMS-SST=28oC阈值特征线与东北冷涡强度指数、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都是反位相关系,随着GMS-SST=28oC阈值特征线的逐渐北移,副热带高压减弱,东北冷涡增多,加强。 【作者单位】:沈阳市气象局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东北冷涡 副热带高压 海表温度 赤道辐合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2004CB418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333025,4017502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99020)共同赞助
【分类号】:P433
【正文快照】: 引言热带洋面上的SST(海表面温度)是影响大气环流变化及气候异常的重要参数。众所周知的厄尔尼诺事件即是首先从南美海岸的SST异常增温发现的。热带辐合带(ITCZ)是大气环流的重要成员之一,它的活动与变化不仅对于热带天气,而且对于中纬度地区的旱涝以及全球大气环流的变化都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    杨修群,朱益民,谢倩,任雪娟,徐桂玉

东北冷涡持续活动时期的北半球500 hPa环流特征分析    刘宗秀,廉 毅,高枞亭,孙 力,沈柏竹

西北太平洋TC高频源地与GMS-SST暖水区及ITCZ的匹配关系    何丽萍;王元;马辛宇;

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分析研究    孙力

热带洋面上最小OLR轴与最大SST轴关系的气候学研究    蒋尚城,郭炜

北半球环状模和东北冷涡与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关系分析    何金海;吴志伟;祁莉;姜爱军;

暴雨类冷涡与非暴雨类冷涡的合成对比分析    孙力,王琪,唐晓玲

卫星双通道反演的赤道纬向环流的气候特征    商树荣,蒋尚城

卫星多通道观测揭示的东北冷涡异常特征    蒋尚城,杨向东,商树荣,顾雷

OLR揭示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学特征    蒋尚城,张卫东

春季热带地区OLR低频振荡及其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    施宁,朱盛明

1998年松嫩流域东北冷涡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孙力,安刚

东北冷涡持续活动时期的北半球500 hPa环流特征分析    刘宗秀,廉 毅,高枞亭,孙 力,沈柏竹

近50年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前汛期华南降水的关系分析    苗春生;吴志伟;何金海;池艳珍;

一次东北冷涡中对流云带的宏微物理结构探测研究    齐彦斌;郭学良;金德镇;

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分析研究    孙力

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研究    党顺行,杨崇俊,王宇飞

三维海水温度遥感信息模型研究    唐秋华;丁继胜;杨德海;

一次东北冷涡中积云特征的数值模拟    耿素江;王建捷;宫福久;陈宝君;周德平;

东北冷涡异常对梅雨的影响及前期SAM的异常信号    何金海;吴志伟;李建平;韩桂荣;

海平面副热带高压指数的相关特征    李熠;杨修群;

FGOALS_g耦合模式对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模拟    朱益民;俞永强;赵珊珊;李东辉;谭言科;

对流云带典型宏微观物理结构探测研究    齐彦斌;郭学良;金德镇;

一次典型东北冷涡暴雨B中尺度系统的环境特征结构分析    钟水新;王东海;

夏季亚洲中高纬度地区阻塞高压与中国强降雨的关系及其活动机理研究    李峰

东中国海环流及其相关动力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鲍献文

基于栅格模型的海洋渔业GIS研究    李云岭

数字海洋中多渠道不确知性信息软融合策略研究    石绥祥

东中国海环流与混合的研究    赵骞

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曾刚

中低纬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年代际变化特征异同及其与西太副高关系的研究    周丽贤

热带及北太平洋SSTA与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机制研究    吴胜安

东北夏季(6—8月)气温异常的多尺度时空特征分析    李兰

一次冷涡暴雨过程分析    宋新辉

中国东北地区春季气温的时空特征及其低温过程的诊断分析    王冀

气象卫星资料在热带气旋监测预报中的定量应用研究    王瑾

利用NOAA-AVHRR探讨中国北部海域的环流和悬浮泥沙沉积作用    温国义

东北冷涡的多普勒雷达资料特征分析    刘敏

北太平洋次表层热状况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及气温的关系    祁丽燕

夏季欧亚地区阻塞活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联系    王妍

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    龚道溢,王绍武,朱锦红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黄荣辉,孙凤英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    张琼,刘平,吴国雄

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分析研究    孙力

年代际气候低频变率诊断研究进展    江志红,屠其璞,施能

1880年以来华北降水及水资源的变化    张庆云

年代际气候变率问题的研究    徐建军,朱乾根,施能

厄·尼诺影响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研究    李崇银

大气中行星尺度孤立波的动力特征    罗德海

地表反照率的改变影响夏季北非副热带高压的数值模拟    李伟平,吴国雄,刘辉

常州市夏季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雷正翠;钱玮;史裕琴;

上海2009年“倒黄梅”天气特征分析    王智;

2009年7月20日山西省南部区域暴雨天气分析    赵建峰;赵桂香;

沙澧河“2000·7”灾情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郑烨;刘爱姣;

0908号台风“莫拉克”特征及风暴增水分析    吴元锋;

怀化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蔡平;郭桥;焦学志;王晓伟;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    钟水新;王东海;张人禾;刘英;

一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过程中暴雨的GPS可降水量特征    李国翠;李国平;陈小雷;李宗涛;孙云;

2009年铜仁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成因诊断分析    杨群;晏理华;周长志;牛广山;

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张飞成;任玉清;张永宁;

西北太平洋SST暖水区、ITCZ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梁红;王元;马福全;

天津市夏季气象条件与最大电力负荷过程分析    张晓云;刘月坤;翟晓磊;

九江市2003年夏季高温干旱成因分析    陈新玉;王传根;刘思勇;

用高、低层天气形势配合分析澄迈高温天气过程    林萍;

台风“珍珠”异常特点及其成因初探    雷媛;

2003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异机理研究    林建;毕宝贵;何金海;

2003年夏季异常高温的环流特征分析    俞科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进退云系特征的研究    王颖;石汉青;周晓中;

保定市台风暴雨的天气学特征    高万泉;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长期变化与厄尔尼诺    齐鹏;

温吞的火炉——入夏长沙为何这么凉    湖南省专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 邓晓春 本报通讯员 罗丹

今年夏天为啥热得邪乎?    本报记者张超

连续3天超39℃创百年之最    记者 陈韶旭

东北冷涡与暴雨诱发机制    本期嘉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王东海 博士 采访人 本报记者 丁继武

气象专家释疑“被低温”    徐洁斯 廖铭燕

立秋后将迎首股弱冷空气    记者 苏稻香通讯员 杨绮薇

热浪滚滚来 何日是尽头    特约记者李晔

普安气象强化措施服务三农    黄太富

东北冷涡——东北地区天气气候的重大影响系统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陈力强 副研究员

我省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记者 施晓义 陈文文 通讯员 谢根能 郑盈盈

副热带高压中心云和降水及热带和副热带穿透性对流活动分布特征    冯沙

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过程及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变异    颜京辉

东北冷涡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张立祥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季风演化:来自东海和北黄海沉积孢粉记录    陈金霞

全球大气运动的三维环流分解及大气垂直运动特征的分析    胡淑娟

25k a B.P.以来黑潮流域古环境演化对高频全球变化事件的响应    南青云

东北冷涡的气候学特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段春锋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问题的研究    陈朝晖

不同天气系统对海南岛降水的贡献及其变化的研究    吴岩峻

华北汛期降水的多尺度变化及其大尺度降水条件的演变研究    刘海文

一次冷涡暴雨过程分析    宋新辉

东北冷涡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影响    刘慧斌

东北冷涡过程对江淮梅雨期降水影响机制的分析    王丽娟

六月份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罗玲

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副高南北进退的影响    占瑞芬

东北冷涡的多普勒雷达资料特征分析    刘敏

西北太平洋台风对西北地区东部降水的影响分析    姚宗国

梅雨过程及其与环流关系的初步研究    鲍学俊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山东降水的影响    高安春

实际基流的强迫耗散非线性临界层和副高的形成,演变及其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    王丽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