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30:47
热度:

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公认,据IPCC报告,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6℃。在全球陆面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多数地区的最高、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公认,据IPCC报告,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6℃。在全球陆面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多数地区的最高、最低温度均有一定的升高,且最低温度升高明显高于最高温度的升高,因而表现出一种日夜增暖的不对称性,使得日较差变小。全球变暖不仅表现为平均温度的升高,极端温度的变化也很明显,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极端温度事件造成的人口和财产损失正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由于目前世界上许多观测站点位于大城市或者是大城市的周边,因此人们又普遍认为全球变暖引起的升温是由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作用而非自然气候变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分析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平均温度、极端温度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化对温度造成的影响。 本文重点考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温度较差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化对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变化的作用。虽然已有研究对我国日较差的变化特征以及中国地区城市化增暖效应等问题作了不少的分析,但对日较差、月较差、季较差以及年较差的具体变化特征的分析还非常有限。尤其对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地理特征以及气候类型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分析温度较差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此外,目前对于全国不同区域城市化增暖对平均温度的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90年代以前,而对近十年来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城市化效应对极端温度影响的分析较少。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的统计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0年中国月、季、年平均日较差总体上均有减小趋势,减小最显著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北和新疆等地,华北地区变化趋势最弱;月较差在冬末和春季减小趋势最显著,季较差在夏季减小趋势最显著,年较差在全国大部份地区均显著减小,降幅最大的依然是东北地区。 关于城市化效应对极端温度和日较差的分析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城市化增暖效应。城市最高、最低温度年极端值均高于农村,而日较差均低于农村;最高、最低温度的年极端值城乡差值在夏季为下降趋势,而冬季为上升 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 趋势;城市平均暖日、冷日、暖夜及冷夜天数均高于农村;城市和农村相对 较长日较差出现的天数明显减小;而相对较短日较差出现的天数显著增多。 城市化增暖效应对最高、最低温度最小值的影响强于最大值,而对日较差的 影响却以最大值更为明显;北方地区热岛效应比南方地区显著,华北地区是 北方地区受热岛效应影响最弱的地区;北方冬季热岛效应强,而夏、秋季较 弱,南方夏季和秋季显示出较强的热岛效应,冬季较弱。 分析还表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平均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均有显著影响, 对最低温度的作用更明显。在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上,与其对极端温度影响 的变化特征类似。在变化时段上,1981一1990年是热岛效应最强的十年,近十 年热岛效应有下降趋势。 【关键词】:区域温度较差 城市化增暖效应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城市热岛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46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23
  • 1.1 极端气候变化10-11
  • 1.2 极端温度和温度日较差变化11-16
  • 1.2.1 国外极端温度以及日较差研究现状11-14
  • 1.2.2 国内极端温度以及温度日较差研究现状14-16
  • 1.3 城市热岛效应16-22
  • 1.3.1 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的影响18-19
  • 1.3.2 国内外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影响的研究现状19-22
  • 1.4 本文研究目的22-23
  • 2 1961-2000年中国区域温度较差的分析23-31
  • 2.1 资料及处理方法23-24
  • 2.2 月、季、年平均日较差变化特征24-27
  • 2.3 月、季、年较差变化特征27-30
  • 2.4 小结30-31
  • 3 1961-2000年城市和农村极端温度和日较差的变化31-44
  • 3.1 资料和分析方法31-33
  • 3.1.1 资料31
  • 3.1.2 分析方法31-33
  • 3.2 城市和农村极端温度及日较差的变化33-35
  • 3.2.1 最高温度的年极端值变化特征33-34
  • 3.2.2 最低温度的年极端值变化特征34
  • 3.2.3 日较差的年极端值变化特征34-35
  • 3.2.4 温度及日较差年极端值城乡差值变化特征35
  • 3.3 城市和农村相对极端温度及日较差的变化35-38
  • 3.3.1 最高温度的年相对极端值变化特征35-36
  • 3.3.2 最低温度的年相对极端值变化特征36-37
  • 3.3.3 日较差的年相对极端值变化特征37
  • 3.3.4 温度及日较差相对极端值城乡差值变化特征37-38
  • 3.4 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极端温度和日较差的变化38-42
  • 3.4.1 资料处理方法38-39
  • 3.4.2 年和季节极端最高温度城乡差值39-40
  • 3.4.3 年和季节极端最低温度城乡差值40-41
  • 3.4.4 年和季节极端日较差城乡差值41-42
  • 3.5 小结42-44
  • 4 1961-2000年中国区域城市化发展对温度的影响44-53
  • 4.1 资料及处理方法44
  • 4.2 城乡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以及日较差差值44-48
  • 4.2.1 城乡年平均最高温度差值44-46
  • 4.2.2 城乡年平均最低温度差值46-47
  • 4.2.3 城乡年平均日较差差值47-48
  • 4.3 城乡季节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以及日较差差值48-52
  • 4.3.1 城乡季节平均最高温度差值48-49
  • 4.3.2 城乡季节平均最低温度差值49-51
  • 4.3.3 城乡季节平均日较差差值51-52
  • 4.4 小结52-53
  • 5 结论和讨论53-55
  • 参考文献55-60
  • 附图60-83
  • 致谢8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实证分析    吴继华;马慧强;韩增林;

长三角地区城市范围扩展的气候效应和太湖水体调节作用的数值模拟    沈沛丰

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    翟盘茂,潘晓华

中国北方年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增暖的联系    马柱国,符淙斌,任小波,杨赤

近50年中国北方土壤湿度的区域演变特征    郭维栋,马柱国,姚永红

1951~1990年中国极端气温变化分析    任福民,翟盘茂

兰州城市化发展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白虎志,张焕儒,张存杰

近年我国温度及其日较差的变化问题    严中伟,章名立

近40年我国云、日照、温度及日较差的统计    曾昭美;严中伟;章名立;

气温长期演变趋势中城市化的可能影响    余晖,罗哲贤

近几十年中国极端气候变化格局    严中伟,杨赤

城市化对北京室内外气温影响的研究    张一平,李佑荣,马友鑫,刘玉洪,张德山

气候变化对植物春季物候影响分析及模拟——以河南郑州为例    郑有飞;陈彬彬;赵国强;陈怀亮;吴荣军;

盘锦春季旱涝特征分析    曹士民;江和文;员影;杨文艳;迟春艳;钟莉;

2006~2007年泰安暖冬成因分析及其影响    康桂红;郝兰春;杨宗波;杨瑞峰;徐学义;

城市环境对城市植物影响的研究    冯强;胡聃;王绍斌;李娜;

鞍山市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阎琦;吴艳青;朱宇;马秀红;崔莉敏;

1961~2007年共和盆地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    安光辉;刘运华;郭连云;毛万珍;

临沂地区夏季高温统计特征分析    裴洪芹;

湖南大雾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姚蓉;戴泽军;傅承浩;陈静静;刘剑科;

江淮梅雨期气温日较差异常及其环流背景分析    李如琦;王谦谦;毛文书;

信宜市气候变化及其对荔枝单产的影响    潘柱;李书桂;于文杰;梁冰;黄建林;

华北中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张爱英;高霞;任国玉;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安阳南阳近57年降水变化异同分析    刘燕;张春云;郭文远;

2011年6月7~8日南阳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李海;李颂华;

2010年春季河南一次晚霜冻的成因分析    鲁坦;张永涛;朱玉周;魏璐;

漯河市近53年气候变化特点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江清霞;惠付梅;葛战旗;董羽仑;

1951-2004年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    马柱国;符淙斌;

北京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的格兰杰检验    张秀丽;郑祚芳;

Frequency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days in China,1961-2003    

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杜熙茹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    张科

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    吴耀兴

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    郑江坤

黄土丘陵区流域径流泥沙对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响应研究    李庆云

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    章大全

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    孟万忠

城市热岛效应演变与成因遥感研究    冯晓刚

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林业相关气候指标的影响    刘滨辉

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节温度效应研究    张鹏

基于GIS技术的合肥市城市绿地缓解热岛效应作用研究    伍卉

近100年德国四站点极端降水的频数和强度变化趋势以及极值理论分布拟合    杨靖文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电力和铁路运输业的影响分析    张敬伟

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李志军

重庆市高温伏旱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方案研究    韩世刚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    卞韬

新疆大风时空变化特征及环流背景研究    高婧

郑州市50年来的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对其贡献率    王丽娟

城市化对长江下游沿江城市气候影响的对比研究    吉中会

西安城市化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    高红燕;蔡新玲;贺皓;王骊华;寇小兰;张宏;

西北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    任春艳;吴殿廷;董锁成;

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    林学椿,于淑秋

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研究    季崇萍;刘伟东;轩春怡;

北京地区夏季城市气候趋势和环境效应的分析研究    刘熙明;胡非;李磊;王郁;

人为热源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何晓凤;蒋维楣;陈燕;刘罡;

北京精细下垫面信息引入对暴雨模拟的影响    张朝林;苗世光;李青春;CHEN Fei;

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年7月10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孙继松;王华;王令;梁丰;康玉霞;江晓燕;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孙继松;舒文军;

城市化对珠江三角洲强雷暴天气的可能影响    蒙伟光;闫敬华;扈海波;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冬夏季日降水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    敖翔宇

西安市城市边界层热岛的数值模拟    孙旭东,孙孟伦,李兆元

中国近百年温度序列    林学椿,于淑秋,唐国利

1951~1990年中国极端气温变化分析    任福民,翟盘茂

我国北方干旱化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科学问题    符淙斌,安芷生

中国1951—1997年气候变化趋势的季节特征    陈文海,柳艳香,马柱国

北京地区热岛和热岛环流特征    周明煜,曲绍厚,李玉英,宋锡铭

On the Trends of Temperature and Daily Range in China    严中伟;章名立;

近三十年夏季气候变化的大尺度特征    严中伟

工业SO_2排放对东亚和我国温度变化的影响    钱云,符淙斌,胡荣明,王自发

中国东部区域土壤湿度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率的关系    马柱国,魏和林,符淙斌

成都平原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分析    许辉熙;但尚铭;何政伟;但玻;杨秀蓉;黄明碧;

基于气温日较差的城市热岛强度指标初探    李庆祥;黄嘉佑;董文杰;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钱伟;罗建中;徐文;

南宁市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凌颖,黄海洪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郑定华;张友胜;黄国阳;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彭少麟;叶有华;

深圳城市热岛研究    张恩洁;张晶晶;赵昕奕;张小丽;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气象学    萧然;

基于遥感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杨英宝;苏伟忠;江南;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夏季6月气候的影响    杜东升;林文实;李江南;杨大勇;叶晓阳;

哈尔滨市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刘玉莲;王春丽;

惠州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    李明华;龚斐;杨滔;范绍佳;陈芳丽;

关中盆地中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王建鹏;孙继松;张弘;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缓解措施研究    李延明;郭佳;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白杨;王晓云;姜海梅;刘寿东;

城市热岛效应与健康    付雪婷;薛静;王青;葛淼;

城市热岛效应和迁站对潜江站气侯资料的影响    徐琼芳;高庆九;胡进甫;胡绪焕;

城市规划热环境效应的遥感分析    何慧;徐涵秋;

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的特征分析    吴洪颜;王伟丽;曾燕;

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因素的探讨    陈志会;崔桂香;许春晓;张兆顺;

“十一五”规划应注重解决城市热岛效应    陈树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    唐国利

缓解热岛效应 打造清凉古城    记者 张平阳 实习生 王琨

尾气排放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记者 季芳

深圳热岛效应惊人:城里有时比郊区高10.5℃    李南玲

“城市热岛效应”使东京气温上升    记者 乐绍延

我市致力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吴高斌

怎样避免城市持续升温?    刘霞

热岛效应引发市区“两重天”    张丹李佳

深圳“热岛效应”逐年明显    深圳商报记者 鲁军 李秀瑜

城市人工地貌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李雪铭

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程治中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产权交易研究    李宏

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演进与创新    马桂萍

干旱区城市热岛效应定量研究    贡璐

澳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与热岛效应研究    米金套

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    汪冬梅

投资视角下城市公用企业研究    唐晓东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与垃圾处置经济学研究    程远

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毕琳

中国区域温度较差变化以及城市化增暖效应分析    华丽娟

城市热岛效应与污染扩散的大涡模拟研究    陈志会

城市化与中心城市的财政功能    杨瑾

成都卫星城发展研究    曹娟

大连老港区城市化改造研究    李立

中国内生型城市化范式分析——龙港个案分析    罗猛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研究    张小国

转型与嬗变    许一波

武汉市郊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陈光霞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郭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