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25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海洋学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2:07
热度:

25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海洋学研究【摘要】:为了获得西太暖池核心区的上部水体结构变化记录,考察影响海洋生产力变化的因素,评价西太暖池生产力对大气CO_2含量变化的贡献,选择了

【摘要】:为了获得西太暖池核心区的上部水体结构变化记录,考察影响海洋生产力变化的因素,评价西太暖池生产力对大气CO_2含量变化的贡献,选择了西太暖池核心区ontong Java海台西南部WP7站位柱状样沉积物为材料,进行了对浮游有孔虫G. ruber与N. dutertrei壳体δ~(18)O、δ~(13)C,、Mg/Ca分析和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基于有孔虫G. ruber、N. dutertrei壳体δ~(18)O、δ~(13)C和Mg/Ca,得到了WP7站位一致的上部水体结构变化结果,且与赤道太平洋风尘通量和中赤道太平洋ΔpCO_2密切相关。风尘通量增加时,ΔpCO_2升高,WP7站位的上部水体混合程度增强,初级生产力升高;风尘通量减少时,ΔpCO_2降低,WP7站位的上部水体混合程度减弱,初级生产力降低。推测西太暖池核心区的上部水体结构变化是赤道太平洋海区风场变化的结果,并且控制了WP7站位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对G. ruber、N. dutertrei壳体δ~(18)O、δ~(13)C和Mg/Ca进行频谱分析,结果发现存在着强烈的半岁差周期,说明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古海洋变化受到赤道和低纬太阳辐射控制。 对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WP7沉积物可分为生源组分、碎屑组分和火山物质。火山物质的输入不仅影响了沉积物的组成,也制约了沉积物内许多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应用。推测WP7沉积物内的火山物质主要来源于ontong Java海台西部和西南部岛弧内的火山活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变化特征表明,249.5 kyr B.P.(距今)以来,WP7站位的底层水总体为氧化环境或亚氧化环境,但有一定波动;沉积后埋藏阶段,除表层一段沉积物为氧化性环境外,总体为亚氧化环境,当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高时环境的还原性更明显。 WP7站位沉积物中过剩Ba主要来自生物成因,且未受沉积后氧化还原作用影响,反映了生物泵中离开真光层的颗粒有机碳变化。将过剩Ba与反映了离开真光层的颗粒无机碳变化的CaCO_3作比值,可以得到离开真光层的有机碳与无机碳比例,即沉积雨比例。WP7站位的过剩Ba与CaCO_3比值表明,249.5 kyr 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沉积雨比例在冰期时低,通过生物泵过程吸收CO_2的能力弱;而在间冰期时沉积雨比例高,吸收CO_2的能力强。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 晚更新世 沉积物 有孔虫 地球化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736.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现代海洋中影响生产力的因素11-16
  • 1.2 西太平洋暖池古海洋学研究16-19
  • 1.3 有孔虫壳体氧碳同位素和Mg/Ca19-23
  •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23-24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4-30
  • 2.1 ontong Java 海台附近的地理地质概况24-26
  • 2.2 ontong Java 海台附近的气候概况26-27
  • 2.3 ontong Java 海台附近的水文概况27-30
  • 第三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30-46
  • 3.1 研究材料30-31
  • 3.2 沉积物全岩化学分析31-34
  • 3.3 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分析34-35
  • 3.4 有孔虫Mg/Ca 分析35-42
  • 3.5 WP7 年代框架42-44
  • 3.6 时间序列分析44-46
  • 第四章 WP7 站位上部水体结构和初级生产力46-70
  • 4.1 基于海水温度的上部水体结构变化46-50
  • 4.2 基于水体氧同位素的上部水体结构变化50-53
  • 4.3 基于有孔虫壳体碳同位素的上部水体结构变化53-54
  • 4.4 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小结54-56
  • 4.5 初级生产力变化的原因56-63
  • 4.6 上部水体结构变化的周期特征63-70
  • 第五章 WP7 站位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70-94
  • 5.1 元素组成主成分分析72-81
  • 5.2 碎屑物质相对含量变化81-82
  • 5.3 火山物质相对含量变化82-85
  • 5.4 生源组分相对含量变化85-87
  • 5.5 沉积和沉积后氧化还原作用87-94
  • 第六章 WP7 站位沉积物中的过剩Ba94-104
  • 第七章 结论104-106
  • 参考文献106-124
  • 已发表和待发表文章124-126
  • 致谢126-128
  • 附录1128-13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赤道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变化:ODP 807A孔的记录    张江勇;汪品先;成鑫荣;金海燕;张拭颖;

250ka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ontong Java海台古生产力演化    李铁刚;赵京涛;孙荣涛;南青云;

西太平洋翁通—爪哇海台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古温度变化    金海燕,翦知湣,刘东升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中更新世过渡期的古海洋变化    金海燕;翦知湣;成鑫荣;

240ka以来西赤道太平洋碳酸钙沉积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向荣,阎军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MIS 7期以来的古生产力变化:类ENSO式过程的响应    赵京涛;李铁刚;常凤鸣;李军;

暖池区1.53Ma以来上层海水变化的颗石藻证据    刘传联,张拭颖,金海燕,翦知湣

Biogenic Sediments and Their Paleoceanographic Implication in West Pacific Warm Pool during the Pleistocene    王汝建;肖文申;

黑潮流系与暖池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研究    孙荣涛

热带西太平洋边缘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研究    赵京涛

海相碳酸盐—稀土元素共沉淀过程中的分异作用研究    刘刚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马骏;付荣恕;

江苏沿海主要海洋灾害分析与减灾对策    赵红艳;陈晔;

广东省澄海莱芜拟建礁区建礁可行性研究    陶峰;贾晓平;陈丕茂;李辉权;

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斯广杰;陈丕茂;陈勇;贾晓平;

沙质底质与无沙底质水族箱水质因子变化的比较    郭恩棉;于友庆;

南澎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演化特征    吴洽儿;李纯厚;孙典荣;

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曹望;

台湾海峡西北部海坛岛东南沿岸上升流对表层沉积硅藻的影响    范彦斌;李超;吴翔恩;

旅顺南部基岩海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    刘修泽;李轶平;于旭光;王彬;孙明;付杰;李玉龙;王爱勇;刘春洋;董婧;

环境因子对海草生长及光合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柳杰;张沛东;郭栋;牛淑娜;张秀梅;

企业家素质视阈下的民营企业倒闭——对金融危机以来倒闭浙商内因的研究    杨轶清;

红树林凋落物过程与营养物质形式    周如琼;

天津临港工业区围海造陆工程对周围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杨慧立;

南黄海及养殖功能海域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    刘学海

海洋溢油污染生态损害评估研究    刘伟峰

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    石欣

北部湾主要鱼类摄食生态及食物关系的研究    颜云榕

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地球化学:碳、硅循环及古海洋响应    熊志方

西菲律宾海2.36Ma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孙晗杰

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处37ka BP以来的高分辨率古海洋记录    陈双喜

海洋生物资源国际保护研究    刘丹

海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恢复适宜性评估    王在峰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东旭

新疆乌伦古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赵永晶

大海洋生态系区域:海洋法新制度的构建研究    韩洋

大叶藻增殖生态学的实验研究    郭栋

海蜇养殖港塭浮游生物生产力与海蜇负载力研究    张凯

环境中不同氮磷营养盐浓度及氮源形态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晓玮

山东近岸海域水体细菌多样性研究    张艳

大型海藻缘管浒苔(Enteromorpha linza)对两种海洋微藻克生效应的初步研究及克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赵妍

山东省沿岸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    隋吉星

南海北部浮游生态系统对台风过程响应的模拟研究及影响因子的探讨    张冲

鼠尾藻对中肋骨条藻的克生作用及其对CO_2加富的响应    侯迎

南海深水碳酸盐沉积作用    李粹中

马里亚纳海槽和西菲律宾海盆更新世以来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    张德玉

东海东北部春季若干重要水文结构的分析    汤毓祥,李兴宰,赵哲,李载学

Interaction between Anomalous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 and EI Nino Events    李崇银

The 1997/ 98 ENSO Cycle and Its Impact on Summer Climate Anomalies in East Asia    黄荣辉,张人禾,张庆云

西太平洋暖池区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刘传联,成鑫荣,王汝建,翦知湣,吴晓光

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南大西洋ODP1265站的记录    拓守廷;刘志飞;赵泉鸿;成鑫荣;

1997—1998年El-Nio至La-Nia期间东海黑潮的变异    袁耀初,刘勇刚,苏纪兰

厄尔尼诺的发生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    李崇银,穆明权

El Nio和La Nia事件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    陈文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形成原因探讨    吴增茂,吴德星,盛立芳

印度尼西亚海道关闭对气候的影响:一个数值模拟研究    俞永强;周祖翼;张学洪;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我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的成因分析    励申申,寿绍文

西太平洋暖池近3万年来的沉积序列及其环境特征—WP92-3柱样的REE记录    颜文;陈木宏;李春娣;汤贤赞;陈忠;郑范;

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和流异常与西太平洋暖池纬向运移    齐庆华;侯一筠;张启龙;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异常强降水的气候背景    何慧;李艳兰;覃志年;廖雪萍;

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

南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贾小龙,李崇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黄荣辉;陈光华;

1997/1998年ElNio事件发生、发展可能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岳彩军;陆维松;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及对东亚环流的影响    张震宇;王志刚;李万里;程哲;

1997/1998 El Nino事件发生、发展可能机制的完善    岳彩军;陆维松;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东西太平洋海温的响应    张善强;

冷暖ENSO年西太平洋海气热通量交换的低频振荡    程华;

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地区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变化及其古气候学意义    徐建;KUHNT Wolfgang;HOLBOURN Ann;ANDERSEN Nils;

晚第四纪热带边缘海微体古生物群与季风气候的演变特征    陈木宏;向荣;刘建国;张兰兰;董艺辛;

福建近岸表层海水中LAS和PCB的污染    吴水平;王新红;洪华生;

共沉淀-离心-X射线荧光法快速测定表层海水中的铁、镍、锰、铜、锌、铅    朱勇;袁东星;彭园珍;

上海-南极中山站沿途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天然~(15)N    刘广山;黄奕普;陈敏;曹建平;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KX21-2孔钙质超微化石分析    梁丹;刘传联;

全球海洋表层海水连续16年变暖    王小龙

二氧化碳——海洋吞下的苦果    李欣 编译

科学家呼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海洋酸化    本报记者 董子凡

往海里撒点铁?    本报记者 周仲全

探索地球深海奥秘研究工作启动    记者 陈卫东

最清洁的水源:深层海水    余文

雪龙船科考工作全面展开    本报特约前方记者 杨威

海洋封存二氧化碳    本报记者 苏涛

570万年前曾生物勃发    记者 张建松

海流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周仲全

25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海洋学研究    路波

西太平洋暖池区中更新世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唐正

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    于乐江

黑潮流系与暖池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研究    孙荣涛

热带西太平洋边缘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研究    赵京涛

中国近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    张艳萍

南大洋表层海洋和底层大气中N_2O的分布特征及其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詹力扬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若干特征    曹奇原

近海环境表层海水pCO_2周日变化及控制过程    鲁中明

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任春艳

360ka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环境演化    王海霞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Ontong-Java海台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    春梅

MD01-2376岩心所反映的印度尼西亚穿越流230ka以来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地轨因素的响应    刘伟

中国近海海水中溶解氨基酸的分布与组成研究    夏清艳

南黄海西部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的分布    李劳钰

黄海、东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吴冠伟

黄海春、夏季节表层海水pCO_2控制机制的演变    宋美芹

东海和黄海中氯甲烷和溴甲烷的分布与海—气通量研究    宋贵生

晚更新世以来闽东沿海风沙沉积的古季风变化记录研究    龚正权

新型海水淡化工艺及装置的研究    黄国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