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全球变暖风险的国际媒介建构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1:59
热度:

全球变暖风险的国际媒介建构【摘要】:媒介报道是传递环境风险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现代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全球变暖,作为一种全球性环境风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在国际媒介的报道之中。

【摘要】: 媒介报道是传递环境风险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现代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全球变暖,作为一种全球性环境风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在国际媒介的报道之中。国际媒体在界定、诠释、和建构这一全球性风险上,具有持久且广泛的影响力。在媒介渐趋全球化的背景下,本研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国际媒体的风险报道在总体和历时的建构中,呈现怎样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特征。这种共性和差异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于风险的媒介建构特征的了解。 本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风险的社会扩大理论和框架分析理论作为基础,采用新闻文本的定量计算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分别隶属中、美两国的新华社和美联社的全球变暖报道加以分析。新闻文本的具体分析,涉及到三个方面:风险议题框架、新闻通用框架、以及风险话语。 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总体和历时建构特征分析,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 首先,从风险议题框架的使用特征来看,美联社倾向于使用风险反思议题框架,新华社倾向于使用风险调控议题框架。这两种框架都属于较高层次的风险议题框架,因为两者都涉及到风险引发的社会争议和冲突。风险调控议题是将立场的冲突和对立,隐含在报道之中;而风险反思议题则是直接的陈述争议问题。 其次,从新闻通用框架的使用来看,美联社倾向于使用冲突框架,新华社倾向于使用责任框架。两种框架也都涉及到风险引发的争议问题。与冲突框架相比,责任框架是将立场的对立和冲突,隐含在报道之中。同时,与新华社相比,美联社中使用的新闻通用框架之间,具有较强且较为广泛的相关性。这说明美联社新闻通用框架的使用更为多样且综合性强。 再次,分别对风险议题框架和新闻通用框架在风险报道的高低变化周期中,是否呈现相应的变化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两家通讯社中,随着媒介报道量的增多,冲突性强的风险议题框架也随之增多。而随着媒介报道量的增多,冲突性强的新闻通用框架,并没有相应的变化。这说明媒体风险报道中,风险议题是影响媒介注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媒体常用或侧重使用的新闻报道手法则相对稳定。 最后,从风险话语的具体建构特征来看,两家通讯社在报道环境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时,多采用“灾难”、“损失”、“威胁”的修辞策略,借以突出风险的灾难性后果;在报道风险治理和责任时,多采用“权利修辞”和“缺乏理性修辞”两种修辞策略,借以突出风险责任问题上,我者和他者之间的冲突。从总体语境来看,两家媒体都采用了科学的、政治的两种主要认称风格(claims-making style)。同时,从风险报道的历时周期来看,两家媒体呈现的全球变暖风险,随着媒介注意的上升,皆发生了质的转变:从科学问题,逐步转变为环境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道德问题、和平安全问题。这说明,媒介报道中的风险话语,也随着媒介注意的上升,即媒介中风险信号的增强,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总而言之,两家国际媒体全球变暖报道中的差异和共同特征主要如下: 第一、风险议题是媒介风险报道的重要影响因素。媒介中风险信号的增强,风险议题也随之向高层次议题转变。 第二、风险的灾难性后果和风险争议是媒介关注的共同焦点。不论是从正面的、肯定的角度呈现,还是从负面的、批评的角度呈现,风险争议是媒介共同的焦点。 第三、自身利益(self-interest)是风险报道的共同新闻视角。无论是单一的从国家利益着眼,还是从多方利益入手,媒介都从利益这一相同的视角建构风险。 最后,研究总结两家媒体的具体建构差异主要为:美联社报道中,新闻报道手法更为多样化、且综合性强;美联社多直接报道利益双方的冲突和争议,新华社多间接的报道争议问题;美联社报道的风险争议涉及更为广泛,新华社报道的风险争议较为单一,多集中于中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立场冲突。 【关键词】:全球性风险 全球变暖 风险议题框架 新闻通用框架 风险话语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目录10-12
  • 绪论12-17
  • 一、研究动因和意义12-14
  •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章节安排14-17
  • 第一章 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17-51
  • 第一节 全球风险和国际传播17-24
  • 一、国际传播研究回顾17-19
  • 二、全球风险的国际传播19-22
  • 三、国际性争议中的全球变暖22-24
  • 第二节 风险沟通研究24-30
  • 一、风险沟通研究回顾24-27
  • 二、风险的社会扩大模式(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s,SARF)27-30
  • 第三节 媒介和风险沟通研究30-41
  • 一、媒介研究和风险沟通研究的结合30-32
  • 二、环境新闻与环境风险32-38
  • 三、全球变暖报道研究38-41
  • 第四节 框架分析41-49
  • 一、框架分析研究回顾41-44
  • 二、具体议题框架(issue-specific frames)44-46
  • 三、新闻通用框架(generic news frames)46-47
  • 四、媒介注意周期中的框架特征47-49
  • 第五节 研究问题49-51
  • 第二章 研究方法51-58
  • 第一节 定量分析方法51-55
  • 一、目标媒体和国家的选择51-52
  • 二、研究样本采集52-53
  • 三、研究类目建构53
  • 四、编码与信度检验53-55
  • 第二节 定性研究方法55-58
  • 一、风险话语与问题认称(claims-making)55-58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58-96
  • 第一节 风险议题框架特征58-62
  • 第二节 新闻通用框架特征62-70
  • 第三节 风险议题和新闻通用框架的历时特征70-77
  • 第四节 国际传播语境中的风险话语建构77-96
  • 一、风险认称78-84
  • 二、风险认称者84-85
  • 三、风险认称过程85-91
  • 四、媒介间风险话语差异分析91-96
  • 第四章 讨论和结语96-106
  • 第一节 全球变暖风险的媒介建构96-101
  • 第二节 全球性风险的媒介建构共同特征101-104
  • 第三节 建言与结语104-106
  • 参考文献106-118
  • 附录一:编码须知118-122
  • 附录二:编码表122-125
  • 附录三:图表目录125-126
  •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126-127
  • 致谢12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议程注意周期模式下中美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框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禽流感的报道为例    薛可;王舒瑶;

社会“相对弱势”心态的媒介建构    赵梦溪

绿色:媒体的世纪议题——谈环境报道的三个层面    白锋哲

论环境新闻的舆论功能    程少华

论新闻媒介的风险传播    殷莉;何秋红;

风险传播与新闻传媒的角色审视    余建清;

环境新闻的核心价值    王积龙;

论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媒介恐慌    邵怡菲;张梦新;

试析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新特点及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何强;李建伟;

初探中国媒体健康风险传播的两个原则——以奶粉事件的一个报道“盲点”为例    全权;

对外传播学研究30年    甘险峰;董文杰;

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挑战与机遇    张海滨;

现代风险报道生产偏向研究    马锋

合同债权性质研究    陈克军;

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    沈学习;张清湘;

试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李琪;

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    余吉生

知行合一: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    姚其煌;李小兰;

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

风险社会下市场经济及农户生计困境的思考    王智杰;左停;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    孙其昂;

《共产党宣言》中的“脱域”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张华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茅根红;陈志兴;

《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    段从学;

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    刘虹利;孟繁华;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    吴有能;

从全球化理论看太虚法师佛教改革    窦亚平;

社会信任与社会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调查”西安数据分析    赵文龙;王夏峥;

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治理变革的制度创新——基于广东探索的思考    贾海薇;

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    张扬金;

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    杨秀香;

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    董正华;

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    陳國明;

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    杨道宇

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    康德强

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胡洁

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杨雪莲

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    冯军

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    张广才

文化交往论    杨玲

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    张海斌

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    傅美蓉

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    戴均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刘灿仕

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    李园

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    秦璐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    冯婧雅

美国三大电视网“三聚氰胺事件”拟态环境建构研究    孙晓农

“圈外”的“另类”:《纽约时报》涉华军事报道中的我军形象塑造    胡立宾

框架理论下的中国国庆日    李叶倩

网络媒体与报纸的博弈在上海世博前期报道中的体现    袁瑞强

镜像与他者:《印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    郑闯

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    申腾

论农村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    周春霞

房奴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    南岳;

转型期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研究综述    刘德顺;

媒介、社会真实与新闻文化的建构    王贵斌,张建中

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的幸福感    姚君喜;

报刊对中产阶层的话语建构    何晶;

弱势群体心理失衡的原因探求    孙兴玲;

“边缘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歧视探析    林晓珊

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    陈阳;

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    孙彩芹;

社会心态论    胡红生

社会转型期新闻框架真实建构新探    吕岩梅

公共危机传播的媒介景象:从政治问责性到公众问责性    陈炜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    何翔

试论“传媒假事件”    陈力丹;周俊;

论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媒介恐慌    邵怡菲;张梦新;

以风险社会的视角看媒介恐慌的三个层次    谢婧;

电视环境报道应形成强势    王嫣

环保传播的发展与展望    陆红坚

国际传播:在全球化语境下报道世界    张君昌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陈学明;

虚拟空间的真实侵害——网络诽谤分析    陈绚

新传播技术对发展中国家对外主权的挑战    王晓澜

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挑战与对策    王树柏,司久岳

论媒介信息教育    衷菱

给地球搭个凉棚    吕静;

MONACO动力总成MCU:以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抗击全球变暖    陈楠;

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冯翠娟;

英科学家欲空中喷雾反射阳光解决全球变暖    

专业媒体怎样开掘报道资源    陈泉涌;李艳;

区域气候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    廖畅;韩玮;

节能显示器——解决全球变暖的高科技良方    Jennifer Colegrove;

中国媒体的品牌经营内涵    姜颖;

书屋    

大气环流中的能量平衡问题及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    王万里;刘耀林;蔡述明;邓南圣;侯浩波;周博;王卫国;谢应齐;

稻麦系统作物生产力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概况    张卫建;田云录;张彬;

湖南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肖洁;李力;

人地关系协调意义下气候保护的模拟研究    张焕波;王铮;郑一萍;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    刘书越;

全球变暖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姚檀栋;

湖北地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汪高明;

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流性天气影响因子变化特征分析    史文丽;闵锦忠;费建芳;黄小刚;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气象灾害的影响与对策    揭毅;

垃圾处理与气象环境——垃圾对气象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刘志澄;

全球变暖严重影响北极气候    

全球变暖 欧洲环境气候将改变    杨骏

全球变暖带来高度风险    王海峰

随之而来的不只是洪水滔天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覆巢之下无完卵,全球变暖美国能独自“凉快”?    叶书宏

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责无旁贷    李学华

既然都说全球变暖,为何今冬还这么冷    

用“节能衫”抗击全球变暖    赵方宇 任荃

气候争论:是什么让地球变暖?    何晨 译

我自太空观云海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全球变暖风险的国际媒介建构    陈潇潇

受众的社会分化与社会认同的重构    邢虹文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    何镇飚

当代传媒影响下的趣味群体研究    张桂芳

网众与网众传播    何威

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    徐艳

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    金玉萍

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    方长芳

语言实践、策略与规范传播    谢婷婷

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    蔡静

试论社会化媒介营销发展状况    胡钰沛

湖南民族自治地方的媒介生态系统研究    周丹丹

当代艺术生产中的媒介生产活动研究    付艳杰

人与媒介的关系探析    冉庆

南昌市社区媒介的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万生花

媒介视域中的农村图景分析    罗瑜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媒介生态学研究    赵婷

我国空巢老人媒介诉求及传播模式构建研究    兰云

基于大学生群体媒介使用调查的媒体发展趋势研究    陈瑶

虚拟现实的媒介表达研究    张维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