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基于(火用)方法的暖通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27:52
热度:

基于(火用)方法的暖通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研究【摘要】: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的当今社会,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很多国家、阶层和团体之间的共识。由于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能耗中占

【摘要】: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的当今社会,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很多国家、阶层和团体之间的共识。由于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问题展开研究,发展和应用新的节能技术就成为当今节能减排中的一项具体的重要工作。对暖通空调系统的研究过程中,通常采用能量分析方法,它虽然具有直观、简便的特点,却不能描述系统中存在的各种不可逆损失,因而对于系统的不合理用能状况难以进行量化、评价,为此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利用(火用)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成为近年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相对于暖通空调系统所涵盖的广大范围而言,当前的(火用)分析研究在某些方面上还很少涉及,如自然通风系统、溶液除湿系统以及一些新型吸收式制冷/制热系统,另外,目前的(火用)分析往往针对具体的实际系统,研究结果受具体因素影响而缺乏普遍性。因此,本文基于(火用)分析方法,针对暖通空调系统,着力于在以上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具体涉及了自然通风系统、蒸发冷却系统、溶液除湿系统、吸收式制冷/热泵系统以及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的(火用)传递情况、运行工况和(火用)效影响因素,拓展了对暖通空调系统研究的广度,同时通过基于(火用)方法的热力学分析,揭示了各系统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普遍规律和实质,也为实际系统的评价、运行及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有: (1)详细介绍了(火用)分析中的一些重要基本概念,能量及(火用)传递过程中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及其物理意义,进一步介绍了普遍化形式的能量及(火用)传递方程,重点阐述了不同表达方式下能量及(火用)传递过程的区别和联系,为利用(火用)分析方法研究暖通空调系统阐明了理论基础。 (2)通过建立一维稳态(火用)平衡方程,以一带中庭的高层建筑为对象,分析了自然通风系统中的(火用)传递、驱动机制和(火用)效表现,阐明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在能量分析角度和(火用)分析角度上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了内外温差对自然通风系统(火用)效的影响,指出其中存在(火用)优化机会,进一步分析了利用太阳能进行光热转换驱动的自然通风系统和进行光电转换驱动的机械通风系统的(火用)效差异,指出光电转换具有更高(火用)效,为太阳能驱动通风系统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3)通过分析湿空气(火用)和水(火用)的各项构成及其物理意义,提出将水(火用)用蒸发相变过程所涉及的饱和蒸汽(火用)和潜热(火用)来表示,从而将水(火用)计算与热湿处理过程中常见的水的相变过程联系起来,进一步研究了水(火用)、潜热(冷)(火用)以及蒸汽(火用)之间随温度变化的相互关系,划分出3个特征区域并阐明了各区域的(火用)传递特点,分析了直接蒸发冷却系统和简接蒸发冷却系统的(火用)效,指出在直接和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中都存在(火用)优化机会。通过建立计算模型并利用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对直接蒸发式冷却塔的(火用)传递过程以及(火用)效随水空比、冷却塔热效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4)从(火用)分析角度探讨了空调系统(火用)负荷的构成及其物理意义,通过动态能耗模拟方法研究了各类空调(火用)负荷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空调(火用)负荷与空调负荷的差异和原因,比较了风冷空调系统和水冷空调系统中空调(火用)负荷的变化规律。提出对空调系统热、湿处理过程进行单独(火用)评价的概念及方法,以某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的夏季工况为例,阐明了该独立评价方法的应用过程,这对于在空调系统中促进热、湿独立处理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大意义。 (5)对溶液除湿系统的运行工况进行划分,研究其在各工况下的运行特点及其(火用)传递情况。通过建立(火用)平衡方程,研究了除湿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水蒸汽分压力对溶液除湿系统(火用)效的影响规律,通过与冷凝除湿方式比较,指出溶液除湿系统的效率只在某些工况下才具有相对优势。进一步在普通溶液除湿系统基础上,提出双效溶液除湿系统,并对其进行了(火用)分析,阐明了双效系统相对于原系统的优越性,为双效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6)以吸收制冷/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吸收式制冷系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火用)传递及运行工况,分析了运行参数对各系统(火用)效的影响,从(火用)方法角度揭示了这些系统中所表现出的普遍规律,对于理解、评价及改进实际系统具有指导意义。 (7)对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进行(火用)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火用)平衡、工况划分及影响因素,所得结论对于认识、研究和评价实际系统具有普遍意义,重点提出了吸收压缩式双效第二类热泵系统、吸收压缩式双温第二类热泵系统和吸收压缩式双温双效第二类热泵系统等新的系统型式并进行(火用)分析,丰富了吸收压缩式系统型式,为其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火用)分析 自然通风系统 蒸发冷却系统 湿独立评价 空调系统(火用)负荷 溶液除湿系统 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83;TU11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插图索引14-18
  • 附表索引18-19
  • 符号表19-20
  • 第1章 绪论20-31
  • 1.1 课题研究背景20-2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2-28
  • 1.2.1 (火用)分析方法的发展22-24
  • 1.2.2 (火用)分析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24-28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28-31
  • 第2章 (火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1-51
  • 2.1 能量及能量守恒概念31-32
  • 2.2 (火用)分析的基本概念32-38
  • 2.2.1 参考环境和系统边界32-34
  • 2.2.2 (火用)分析的基本公式34-38
  • 2.3 (火用)传递过程的动力学方程38-41
  • 2.3.1 流体动力学基本微分方程38-40
  • 2.3.2 (火用)传递基本微分方程40-41
  • 2.4 普遍化形式的能量传递方程及(火用)方程41-44
  • 2.4.1 普遍化形式的能量方程41-43
  • 2.4.2 普遍化形式的(火用)传递方程43-44
  • 2.5 一维稳态流动模型的能量及(火用)方程44-49
  • 2.5.1 一维稳态能量微分方程44-46
  • 2.5.2 一维稳态(火用)方程46-47
  • 2.5.3 一维稳态流动系统中的能量传递和(火用)传递47-49
  • 2.6 本章小结49-51
  • 第3章 湿空气(火用)和水(火用)51-60
  • 3.1 概述51
  • 3.2 湿空气(火用)51-54
  • 3.3 水(火用)基本公式54-57
  • 3.4 基于(火用)分析方法计算饱和水的 p-T 关系57-59
  • 3.5 本章小结59-60
  • 第4章 自然通风系统的(火用)分析60-72
  • 4.1 自然通风系统的一维稳态控制方程60-62
  • 4.1.1 能量方程60-61
  • 4.1.2 (火用)方程61-62
  • 4.2 热压自然通风系统与机械通风系统的比较与分析62-71
  • 4.2.1 高层建筑通风模型62-63
  • 4.2.2 热压自然通风系统(火用)分析63-66
  • 4.2.3 机械通风系统(火用)分析66-68
  • 4.2.4 中庭与环境温度差对热压自然通风(火用)效的影响分析68-70
  • 4.2.5 两类太阳能驱动通风系统的(火用)分析70-71
  • 4.3 本章小结71-72
  • 第5章 蒸发冷却系统的(火用)分析72-87
  • 5.1 水(火用)、汽化潜热(火用)与蒸汽(火用)的关系72-74
  • 5.2 蒸发冷却系统的(火用)效74-77
  • 5.2.1 直接蒸发冷却系统的(火用)效74-75
  • 5.2.2 间接蒸发冷却过程的(火用)效75-77
  • 5.3 冷却塔的(火用)分析77-85
  • 5.3.1 冷却塔蒸发冷却过程的能量及(火用)平衡方程77-79
  • 5.3.2 冷却塔内部(火用)传递过程79-82
  • 5.3.3 热效率和空水比对(火用)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82-85
  • 5.4 本章小结85-87
  • 第6章 空调系统(火用)负荷及热湿独立评价方法87-101
  • 6.1 空调系统(火用)负荷87-92
  • 6.1.1 湿空气的显热(火用)和潜热(火用)87-89
  • 6.1.2 最小(火用)负荷89-90
  • 6.1.3 冷凝除湿过程的(火用)负荷90-92
  • 6.2 空调系统的动态(火用)负荷分析92-96
  • 6.2.1 空调负荷变化情况92-94
  • 6.2.2 风冷及水冷方式对空调(火用)负荷的影响94-96
  • 6.3 热湿独立评价方法96-100
  • 6.3.1 热湿独立评价指标96-97
  • 6.3.2 热湿独立评价计算实例97-100
  • 6.4 本章小结100-101
  • 第7章 溶液除湿系统的(火用)分析101-121
  • 7.1 溶液除湿系统102-104
  • 7.2 溶液除湿系统的能量方程和(火用)方程104-109
  • 7.2.1 溶液除湿系统的能量方程104-107
  • 7.2.2 溶液除湿系统的(火用)方程107-109
  • 7.3 溶液除湿系统的(火用)传递分析109-110
  • 7.4 溶液除湿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110-114
  • 7.4.1 溶液除湿系统的计算模型验证110-112
  • 7.4.2 除湿温度对(火用)效的影响112-113
  • 7.4.3 环境水蒸汽分压力对(火用)效的影响113-114
  • 7.4.4 环境温度对(火用)效的影响114
  • 7.5 双效溶液除湿系统及其(火用)分析114-120
  • 7.5.1 双效溶液除湿系统114-116
  • 7.5.2 双效溶液除湿系统的(火用)分析116-120
  • 7.6 本章小结120-121
  • 第8章 吸收式制冷、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121-147
  • 8.1 概述121-123
  • 8.2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123-129
  • 8.2.1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123-126
  • 8.2.2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126-129
  • 8.3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129-133
  • 8.3.1 吸收式第一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129-131
  • 8.3.2 吸收式第一类热泵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131-133
  • 8.4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133-138
  • 8.4.1 吸收式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133-135
  • 8.4.2 吸收式第二类热泵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135-138
  • 8.5 有浓度差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138-146
  • 8.5.1 有浓度差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平衡和运行工况138-143
  • 8.5.2 有浓度差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143-146
  • 8.6 本章小结146-147
  • 第9章 吸收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147-187
  • 9.1 概述147-149
  • 9.2 吸收压缩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149-155
  • 9.2.1 吸收压缩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149-152
  • 9.2.2 吸收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152-155
  • 9.3 吸收压缩式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155-162
  • 9.3.1 吸收压缩式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155-158
  • 9.3.2 简单吸收压缩式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158-160
  • 9.3.3 吸收温度对吸收压缩式第二类热泵系统的影响160-162
  • 9.4 吸收压缩式双效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162-168
  • 9.4.1 (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162-165
  • 9.4.2 另一种系统型式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165-166
  • 9.4.3 供热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166-168
  • 9.5 吸收压缩式双温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168-173
  • 9.5.1 吸收压缩式双温制冷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169-171
  • 9.5.2 供冷量比对系统(火用)效的影响171-173
  • 9.6 吸收压缩式双温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173-177
  • 9.6.1 吸收压缩式双温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173-176
  • 9.6.2 供热量比对系统(火用)效的影响176-177
  • 9.7 吸收压缩式双温双效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177-185
  • 9.7.1 吸收压缩式双温双效第二类热泵系统的(火用)平衡及运行工况178-180
  • 9.7.2 供热量比对系统(火用)效的影响180-182
  • 9.7.3 吸收压缩式双温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改进182-185
  • 9.8 本章小结185-187
  • 结论187-191
  • 参考文献191-202
  • 致谢202-203
  •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与获得成果)20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传递研究现状分析    宫克勤,项新耀,曾玲敏

内可逆回热式燃气轮机热电联产装置的(火用)经济性能优化    陶桂生;陈林根;孙丰瑞;

一维稳态导热过程的传递规律及计算    乔春珍,吴照云,项新耀

基于经济评价的换热器最优传热温差    华贲;仵浩;刘二恒;

国内外吸收压缩式热泵研究进展    邱泽正;龚宇烈;马伟斌;卜宪标;

分析理论发展综述    杨秀奇,訾琨

一维非稳态导热过程传递的规律及计算    乔春珍,吴照云,项新耀

实际回热式布雷顿热电联产装置的经济性能——Ⅰ.循环模型与参数分析    陶桂生;陈林根;孙丰瑞;

实际回热式布雷顿热电联产装置的火用经济性能——Ⅱ.热导率分配与压比优化    陶桂生;陈林根;孙丰瑞;

不可逆焦耳—布雷顿功热并供系统分析    谢平;唐新贵;谢驰;

节能多孔砖墙体热工性能的数值计算及应用分析    王晓璐;黄大宇;

南京地区东向和西向外遮阳方式研究    杨丹萍;何嘉鹏;陈震;吴旻;

夏热冬冷地区可翻转双玻飘窗的能耗与经济性分析    成维川;何嘉鹏;史蓉;陈震;

日光温室采光与下挖深度优化设计    李霞;于贤昌;艾希珍;李清明;

复合相变蓄热墙体材料应用于日光温室的效果研究    薛亚宁;陈超;李清清;李琢;周玮;

日光温室热环境模拟预测软件研究开发    马承伟;韩静静;李睿;

软件热模型影响负荷计算结果的比较研究    简毅文;王瑞锋;

大飞机四轮升压制冷系统焓参数法匹配计算    张兴娟;李峰;杨春信;

经济周期的热力循环方法分析    薛吴健,张文科

船舶变频制冷系统中状态参数的控制研究    刘国平,沈雅钧

典型天气条件下辐射制冷换热模型分析    康海宏;董华;李英;

地热井内U型管换热器的模型研究    窦成良;肖勇全;

溴化锂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原理及应用    撒卫华;薛学营;

第二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在多晶硅行业的应用    宁文轩;姜琳琳;荣海;

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高温冷水机组分析    白延斌;黄翔;孙铁柱;文力;

加气混凝土典型自保温墙体结露问题数值判断    张源;高本立;杜垲;

提高轻油制气改质炉热能利用的研究    李海涛;徐骏;张德祥;鲁锡兰;

高落差垂直竖井GIL隔室设置研究    阮全荣;李晖;刘国锋;张鹏;

结构温度场数值模拟    张丹;张之颖;

保温砂浆不同保温形式墙体温度效应研究    秦尚松;李珠;王宏;刘元珍;

受限空间煤尘爆炸传播及伤害模型研究    杨书召

溴化锂水溶液微观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朱蓓蓓

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    王锡

多元扰动下的热力系统能效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    闫顺林

低能耗建筑主动动态复合围护结构研究    张辉

泛(火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蒋爱华

高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吸收器热质传递研究    汪磊磊

太阳能热风采暖系统与村镇建筑一体化研究    李宪莉

藏西南边远地区直接受益式太阳能采暖研究    肖伟

寒冷地区住宅建筑物综合热惰性的研究    韩莹

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    亓玉栋

聚氨酯小框体外墙外保温体系研究    田利辉

WSAC居住建筑热响应特性的研究    姚微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研究    邱中举

节水冷却塔与双效塑料溴化锂制冷机系统的实验研究    夏巧民

窗户热屏系统对室内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张允

地方原生材料在云南传统民居中的应用解析    肖蓉

阳台绿化形式对室内温湿度影响的研究    胡亚娟

布雷顿及其联合循环的热力学优化分析    许益霖

太阳能—空气双热源复合热泵运行模式研究    赵晓丹

自然资源的分析观    郑宏飞

吸收-压缩式组合循环模拟计算    彭梦珑,李红民

燃气轮机与汽轮机功热联产基本参数的分析研究    方钢,蔡睿贤,林汝谋

传递方程及火用传递分析    项新耀

不可逆闭式布雷顿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最优化    陈林根,孙丰瑞,陈文振

热传递过程基本特性研究    李友荣,郑丛明,吴双应

R22-DMA热力学性质及吸收压缩式热泵系统优化    舒碧芬,郭开华

核能Brayton闭式循环功热并供系统    林汝谋,高林,金红光

工程传递及其评价准则    项新耀

以低温热为热源的再沸器经济优化与传热强化    尹清华,邓涛,陈清林,黄扬民,韩光泽,刘金平,吕树申,华贲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措施探讨    骆东彬;

浅谈暖通空调节能    蔡涛;

一个节约能源的暖通空调系统    布国安;

对暖通空调系统节能问题的探讨    赵洪文;刘炳芬;

空调系统噪声控制新技术交流会召开    向俊;

暖通空调方案的设计    黄宏宇;

建筑工程的暖通空调设计    李志荣;

价值工程与暖通设计方案优选    杨秀泉,王晋生

综合医院建筑污染控制思路与暖通空调系统——简介修订后《综合医院建筑技术规范》的特点    沈晋明

浅谈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若干问题及措施    温宇光;

双温热源热泵系统的初步研究    张光玉;

暖通空调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杨学宾;杜志敏;晋欣桥;祝用华;范波;颜健;

建筑生态环境与暖通空调系统的关系    刘杨;张峰;

浅谈暖通空调系统节能    上官燕;

涡旋压缩机过冷储液器热泵系统工作特性分析    许树学;马国远;彭珑;

工业热泵应用经济性研究    王有镗;朱林;

一种太阳能辅助多功能热泵系统    张光玉;

利用冷却塔取热的气源热泵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运行实践    欧阳坤泽;邹道忠;

深井蓄热型地下水热泵系统    吕金扬;陈显余;

热泵空调换向过程仿真研究    薛振明;张春路;曹霞;邱鹏昌;丁国良;陈芝久;

末端技术推动地源热泵行业深度节能    安也致

北京发文力挺热泵应用    本报记者 杜纪栋

我省应用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可获补助    张继勇

空调节能潜力大水源地源热泵成新宠    本报记者  崔玉平

热泵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    曹志松

铁百:鼠标点出“清凉世界”    彭跃东

沈阳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办法    

新矿集团孙村矿节能挖潜“一招鲜”    记者 韩广臣 通讯员 刁林波

环保沈阳的生态蓝图    本报主任记者 汪洋 采写

沈阳推广地源热泵供暖    记者 水华

基于(火用)方法的暖通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研究    王厉

建筑供暖与制冷能量系统(火用)分析及应用研究    周燕

辐射制冷与溶液除湿系统的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涂敏

合成气为核心的能源化工系统的系统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    刘敬尧

泛(火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蒋爱华

Mamdani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分析理论研究及其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    吕红丽

过程辨识与PID自整定理论及其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赵永国

带喷射器的经济补气热泵系统循环机理与特性研究    许树学

北京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示范研究    徐光辉

冷却塔逆用理论与水—水热泵制热运行优化研究    吴加胜

某中速机热力循环的能量平衡分析和(火用)分析    王建宁

公共建筑能量回收和利用系统集成设计与优化方法的研究    吕凤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与节支优化策略研究    聂清珍

大型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评价研究    强兆燕

基于(火用)分析的氧化铝四效逆流降膜式蒸发系统优化    崔书君

海水—污水双源热泵系统应用问题研究    孙萌

暖通空调系统全寿命周期成本研究    刘映

燃煤锅炉炉膛内部的(火用)分布特性研究    王倩

若干供暖空调方式的(火用)分析    梁明珊

溶液除湿系统热质传递过程研究    许礼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