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20:39
热度: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摘要】:试验于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高新技术园区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试验基地(河北省廊坊市)进行。本研究

【摘要】:试验于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高新技术园区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试验基地(河北省廊坊市)进行。本研究试验处理设秸秆还田配施钾肥(NPK+St),施用钾肥(NPK)、秸秆还田(NP+St)、对照(NP)4个处理,试验为随机区组设计。通过3年6季的试验,在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研究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作物—土壤系统钾素表观平衡和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比率。同时,从试验区取0~20cm土样,应用不同的浸提剂提取土壤不同形态钾素,研究不同形态钾素在土壤的动态平衡;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钾素研究土壤对外源钾素固定能力;通过采取振荡平衡法,利用0.01mol/LCaCl2和0.01mol/L草酸为浸提介质研究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和NP+St处理均有明显的增产效应,NPK+St处理的效果最好,小麦产量为4148.0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13.3%,玉米产量为6416.1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17.4%。施钾在小麦上增产318.9kg/hm~2,增产幅度为8.6%,在玉米上增产688.7kg/hm~2,增产幅度为12.4%,施钾在玉米上的增产效果优于小麦。秸秆还田在小麦上增产169.3kg/hm~2,增产幅度为4.5%,在玉米上增产259.8kg/hm~2,增产幅度为4.5%。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的替钾率在25.2%,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的替钾率在20.3%。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处理的钾肥回收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均大于施用钾肥处理。 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和NP+St处理均可提高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含量,对土壤矿物钾以及全钾含量影响不大。NPK+St、NPK和NP+St处理也可提高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在速效钾中的比例,增加土壤速效钾和非交换钾在全钾中的比例。NPK+St处理下土壤各形态钾素与试验开始相比均有提高,NPK、NP+St和NP处理的土壤各形态钾素均有下降,NP处理下降幅度较大。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可提高作物钾素吸收总量,除NPK+St处理外,其它各处理的钾素支出总量均高于钾高投入量,造成土壤钾素不同程度的亏缺,NP处理的亏缺量最大。NP处理3年的K2O亏缺总量为720.1kg/hm~2,NPK处理的土壤钾素也有相当数量的亏缺,3年的K2O亏缺总量为497.8kg/hm~2,NP+St处理土壤钾素3年的K2O亏缺量为63.5kg/hm~2,而NPK+St处理的土壤钾素有盈余,3年的K2O盈余量为248.9kg/hm~2。钾素表观平衡系数除NPK+St外,均小于1,NPK+St、NPK、NP+St处理的表观平衡系数分别为1.26、0.42、0.92。 在外源钾加入浓度400~3600mg/L的范围内,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可显著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素的固定量,土壤固钾量随外源加入钾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固钾率下降。在同一浓度外源钾加入水平下,NPK+St处理土壤固钾量最低,NPK和NP+St处理次之,NP处理土壤固钾量最高。NPK+St处理土壤固钾量与试验开始相比下降,而NPK、NP+St和NP处理土壤固钾量与试验开始相比增加,NP处理固钾量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可能通过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缓效钾含量、有机质、土壤K+饱和度(KSR)和阳离子代换量(CEC)的变化而改变土壤对外源钾素的固定能力。 在0.01mol/L CaCl2和0.01mol/L草酸两种浸提剂中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特征基本相似,各处理土壤的最大释放量也表现为:NPK+StNPKNP+StNP。土壤非交换性钾最大释放量与试验前相比,NPK+St处理在241小时最大释放量在两种浸提剂中分别增加了9.2mg/kg和21.5mg/kg,NPK处理与NP+St处理变化不明显,而NP处理241小时最大释放量在两种浸提剂中分别减少8.8mg/kg和61.5mg/kg。用一级反应方程可以较好的对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进行描述,各处理土壤在两种浸提中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参数大小表现为:NPK+StNPKNP+StNP(0.01mol/LCaCl2浸提剂)和NPK+St NP+St NPKNP(0.01mol/L草酸浸提剂),钾素投入较高的处理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量较大,释放速率也大,土壤的钾素供应能力较强。NP处理土壤最大释放量和释放速率较小,土壤供钾能力较弱。 【关键词】:秸秆还田 施钾肥 作物产量 钾素平衡 钾素固定 非交换性钾释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158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27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4
  • 1.2.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14-18
  • 1.2.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土壤体系中钾素循环和钾素平衡的影响18-21
  • 1.2.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土壤钾素形态特征的影响21-22
  • 1.2.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下土壤钾素固定特征22
  • 1.2.5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下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的特征22-23
  • 1.2.6 钾肥的植物有效性及施用现状23-24
  • 1.3 本文研究内容24-25
  • 1.3.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产量和钾素平衡及钾肥利用效率的研究25
  • 1.3.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的影响25
  • 1.3.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土壤钾素固定的影响及其机理25
  • 1.3.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25
  • 1.4 技术路线25-27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7-31
  • 2.1 供试材料27-28
  • 2.1.1 供试品种27
  • 2.1.2 供试土壤27-28
  • 2.1.3 种植制度28
  • 2.2 试验设计28
  • 2.3 样品采集28-29
  • 2.3.1 植株样品28
  • 2.3.2 土壤样品28-29
  • 2.4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29-30
  • 2.4.1 作物产量测定29
  • 2.4.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29-30
  • 2.4.3 土壤钾素固定试验30
  • 2.4.4 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试验30
  • 2.5 数据分析30-31
  • 第三章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31-43
  • 3.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31-36
  • 3.1.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8/2009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作物产量的影响31-32
  • 3.1.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9/2010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作物产量的影响32-33
  • 3.1.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10/2011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作物产量的影响33-34
  • 3.1.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产量影响的差异分析34-36
  • 3.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36-38
  • 3.2.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钾素农学效率的影响36-37
  • 3.2.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钾素偏生产力的影响37
  • 3.2.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钾素回收率的影响37-38
  • 3.2.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钾素钾肥利用效率综合影响分析38
  • 3.3 秸秆替代化学钾肥的作用分析38-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3.5 讨论41-43
  • 第四章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不同钾素形态的影响43-54
  • 4.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8/2009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钾素状况的影响43-46
  • 4.1.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速效钾状况的影响43-44
  • 4.1.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非交换性钾状况的影响44-45
  • 4.1.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矿物态钾状况的影响45
  • 4.1.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全钾的影响45-46
  • 4.1.5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各形态钾素比例的影响46
  • 4.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9/2010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钾素状况的影响46-49
  • 4.2.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速效钾状况的影响46-47
  • 4.2.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非交换性钾状况的影响47-48
  • 4.2.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矿物态钾状况的影响48
  • 4.2.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全钾的影响48-49
  • 4.2.5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各形态钾素比例的影响49
  • 4.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10/2011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钾素状况的影响49-52
  • 4.3.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速效钾状况的影响49-50
  • 4.3.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非交换性钾状况的影响50-51
  • 4.3.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矿物态钾状况的影响51
  • 4.3.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全钾的影响51-52
  • 4.3.5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各形态钾素比例的影响52
  • 4.4 本章小结52
  • 4.5 讨论52-54
  • 第五章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作物—土壤体系中钾素平衡的影响54-63
  • 5.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8/2009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钾素平衡的影响55-56
  • 5.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9/2010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钾素平衡的影响56-58
  • 5.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10/2011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钾素平衡的影响58-59
  • 5.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钾素平衡影响的差异分析59-61
  • 5.5 本章小结61
  • 5.6 讨论61-63
  • 第六章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土壤钾素固定的影响及其机理63-71
  • 6.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土壤固钾率(量)的影响63-68
  • 6.1.1 定位试验前耕层土壤固钾率(量)63-64
  • 6.1.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8/2009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固钾率(量)的影响64-65
  • 6.1.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9/2010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固钾率(量)的影响65-66
  • 6.1.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10/2011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固钾率(量)的影响66-68
  • 6.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土壤固钾量的影响因素分析68-69
  • 6.2.1 影响钾素固定的因素68
  • 6.2.2 土壤钾素固定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68-69
  • 6.3 本章小结69
  • 6.4 讨论69-71
  • 第七章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及其机理71-78
  • 7.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耕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的影响71-74
  • 7.1.1 定位试验前耕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影响72-73
  • 7.1.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8/2009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的影响73
  • 7.1.3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09/2010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的影响73-74
  • 7.1.4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 2010/2011 年小麦玉米轮作期耕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的影响74
  • 7.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下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动力学方程74-77
  • 7.2.1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下非交换性钾释放的一级动力学方程曲线74-76
  • 7.2.2 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非交换性钾释放相关参数76-77
  • 7.3 本章小结77-78
  • 第八章 全文结论78-81
  • 8.1 全文结论78-79
  • 8.2 创新之处79
  • 8.3 展望79-81
  • 参考文献81-94
  • 致谢94-95
  • 作者简介9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毕节地区小麦秸秆覆盖还土试验研究    谢文,郑元红,胡娟,陆笛,申玲

秸秆覆盖还田的整体功能效应与系列化技术研究    杜守宇,田恩平,温敏,吴青山

土壤钾素供应状况的研究——Ⅰ.江苏省几种土壤的供钾状况与禾谷类作物(大麦)对钾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    鲍士旦,史瑞和

土壤钾素供应状况的研究——Ⅳ.禾谷类及豆类作物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    徐国华,鲍士旦,史瑞和

砖红壤地区旱地土壤肥料养分淋失研究进展    林清火,罗微,林钊沐,茶正早

免耕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李新举,张志国,邓基先,刘辉友

津郊潮土长期定位试验中施钾效应研究    王德芳,姚炳贵,高宝岩,吕伟

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及土体NO_3~- N累积的长期定位试验    孙克刚,李锦辉,姚健,王英,吕爱英

曲周试区秸秆还田配施氮磷肥的效应研究    牛灵安,秦耀生,郝晋珉,牛新胜

北方主要土壤对当季作物的供钾能力    黄绍文,金继运,程明芳,杨俐苹

土壤钾转化、烟株钾吸收及烟碱累积的水热耦合效应与特征参数研究    尉芹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钾素演变特征及机理    张会民

吉林省黑土钾素释放、固定动力学研究    刘金华

川中丘陵稻田两熟制区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吴婕

直播稻田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    朱杰

玉米秸秆连续多年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吴菲

旱作麦田秸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

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强学彩

秸秆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抗性生理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茂盛

秸秆还田养分释放规律及稻草化感作用研究    李逢雨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释钾条件的研究    盛下放,黄为一

长期施肥对潮土土壤磷素利用与积累的影响    黄绍敏;宝德俊;皇甫湘荣;张夫道;徐明岗;介晓磊;

钾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裴雪霞,张定一,王姣爱,姬虎太,党建友

皖南双季稻区长期施肥效应研究    刘枫,张辛未,汪春水

不同栽培因子对河南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    黄绍敏;杨先明;皇甫湘荣;宝德俊;介晓磊;

烤烟不同生育期的钾素营养对烟叶产量和含钾量的影响    刘好宝,吕作新,刘彩萍,孙培杲

长期施肥对褐潮土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李莉,李絮花,李秀英,李燕婷,赵秉强

农田黑土有机质和速效氮磷不同尺度空间异质性分析    赵军;刘焕军;隋跃宇;张兴义;孟凯;

不同栽培因子对河南潮土上小麦产量的影响    黄绍敏,宝得俊,皇甫湘荣,寇长林,杨桂梅,介晓磊

下辽河平原水肥交互作用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马强;宇万太;沈善敏;张璐;周桦;

栗钙土中的有机物碳素矿化动力学    张丽娟;刘树庆;李彦慧;

土壤的供钾能力及植物有效性研究    王宏庭;胡全才;金继运;刘荣乐;

氮肥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贡献和农业中氮的损失    沈善敏;

西南地区主要类型土壤钾素缓冲量的研究    伍钧;朱启红;孟晓霞;漆辉;郭佳;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钟麟;卿明福;郑家国;姜心禄;吴婕;

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秸秆覆盖保墒的农田生态效应及“保墒灌溉”技术    员学锋;吴普特;汪有科;徐福利;

河西农田施钾效应及土壤钾素消长变化研究    索东让;李宏斌;

东北三省畜禽养殖时空分布特征及粪便养分环境影响研究    李帷;李艳霞;张丰松;熊雄;张忠;

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    王红娟

不同覆盖物的农田生态效应与作物增产机理研究    卜玉山

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变化和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生理生态基础    王东

晋西旱塬地区覆盖耕作农田水分有效性及其利用研究    张宝林

北京市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与环境效应研究    吴建繁

解磷微生物溶解磷矿粉和土壤难溶磷的特性及其溶磷方式研究    钟传青

中国磷代谢与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政策研究    刘毅

云贵高原人工草地推荐施肥研究    文亦芾

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    郭胜利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不同品种春小麦养分吸收动态模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    李斐

草场管理措施和草场退化对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元素分布的影响    刘兵

烟草不同基因型钾吸收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范进华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解爱华

干湿交替强度对旱地土壤结构形成及水稻秸秆分解过程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尧水红

堆沤预处理提高稻草厌氧消化产气量的实验研究与机理探讨    方文杰

秸秆覆盖下灌水和施氮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杨君林

秸秆发电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王胜曼

设施农田土壤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及其效应研究    王艳群

秸秆覆盖度图像处理识别及其对出苗率的影响    赵丽

少、免耕对旱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王殿武;褚达华;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黄晶晶;林超文;陈一兵;张庆玉;

麦秸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根系及叶片衰老的影响    高茂盛;廖允成;尹振燕;于稀水;吴清丽;

小麦叶片衰老因素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靳奇峰,牛俊义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李春霞;陈阜;王俊忠;李友军;付国占;陈明灿;

不同染色体组小麦种叶片全展后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张荣铣,程在全,马万山,吴源英,方志伟,朱根海

有机肥及化肥对土中微量元素平衡的影响    同延安,高宗,刘杏兰,朱克庄

离体小麦叶片衰老过程中酶活性与质膜破坏关系的研究    伍泽堂,杨大旗

根系渗透胁迫时杨树光合作用光抑制与活性氧的关系    冯玉龙,张亚杰,朱春全

植物叶片衰老研究进展    梁秋霞;曹刚强;苏明杰;秦广雍;

连续施用棉籽饼和棉秆还田及化肥配施的培肥效应    姜益娟;郑德明;吕双庆;万素梅;李立平;

几种磷肥对油菜的肥效表现    李昱;王飞;林新坚;

土壤——作物体系中的水热耦合效应及模型与特征参数研究    高鹏程

冬小麦植株-土壤钾素循环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研究    梁晓芳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    崔振岭

基于农田土壤磷肥力预测的我国磷养分资源管理研究    曹宁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    王红娟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钾素演变特征及机理    张会民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杨克军

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强学彩

苏南地区水田杂草潜群落及潜综合草害评价的研究    李伟伟

烟草不同基因型钾吸收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范进华

湖北省不同区域水稻土的养分状况调查与评价研究    廖志文

提高土壤肥力的一项有效措施——秸秆还田    范琼文

红壤水田秸秆还田对三熟各季作物的增产效应    王国法,蒋彭炎,陆龙泉,吴柏荣

制定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的研究    

实施玉米机械秸秆还田的八项注意    李加恩,唐守晋

凤冈油菜秸秆还田的效果分析    刘富春

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赵继献,朱文秀

秸秆还田地块耕作管理“三要”    薛玉华

浅析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    马金芝;刘悦上;陆卓;

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发挥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    余彦波,刘棣良

不同前作及其秸秆还田对晚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孙传芝;孙仲逸;魏贞莹;唐复中;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成都平原麦稻双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李朝苏;邓先和;付书明;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玉米秸秆安全还田方法的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蔡红岩;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浅论农业秸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    袁梅;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樊旭;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碳固定及其产量的影响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推行绿色技术 发展低碳农业    任小平;孙达义;

我区力推秸秆还田沃土工程技术    记者 宋春风 通讯员 陈彦毅

省农垦六成麦地秸秆还田    王戴群记者 孙全龙

大荣集团氰胺化钙变身催腐剂    梁建统

9.2万亩棉花实施秸秆还田    通讯员 刘世全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驿城区农机局抓好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工作    本刊记者 吕磊通讯员 胡军锋

清洁 节能 省钱    本报记者 韩光亮 通讯员 庄君 姜龙金 刘瑞华

全市秸秆还田将达100万亩    刘璇 陈志奎

今秋明春四川秸秆还田百万亩    通讯员 彭福智 记者 邓万祥

秸秆还田及绿肥利用技术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廖育林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土壤过程的系统学分析初探——以连续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为例    李贵桐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    李万良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霍竹

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卿明福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

秸秆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抗性生理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茂盛

长期与短期秸秆还田后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变化研究    顾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