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53:59
热度:

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摘要】:季林的气候潮汐循环说和郭增建的海震调温说,阐明了冷气候、强潮汐和强震相互对应的物理机制,对2000年地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的气候预测有重大科

【摘要】:季林的气候潮汐循环说和郭增建的海震调温说,阐明了冷气候、强潮汐和强震相互对应的物理机制,对2000年地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的气候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中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地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的合理结果。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强震 强潮汐 低温 太平洋十年涛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774228)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精品工程项目
【分类号】:P467
【正文快照】: 1中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引人注目的暖冬之争终于结束了。中国气象局宣布了刚刚过去的冬天全国的气温状况——比上个冬天低0.9℃,全国气温接近常年。全国气温较常年冬季偏高的省(市、区)有10个,偏低的省份达18个[1]。虽然直到2005年2月中旬,关于冷暖的问题,还在不停的争吵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盐水层温室气体地质埋存机理及潜力计算方法评价    杨永智;沈平平;宋新民;杨思玉;胡永乐;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杨冬红;杨学祥;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拉马德雷冷位相第三周期主要灾害链与湖南省天气气候灾害    罗焕娟;

“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    杨学祥;杨冬红;

CO_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埋存机制研究进展    李海燕;彭仕宓;许明阳;罗超;高阳;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杨冬红;杨学祥;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杨冬红;杨学祥;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杨冬红,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杨学祥

合肥城市热岛变化特征研究    黄雅丽;邓斌;杨书运;严平;张平;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回顾与展望    朱学群;刘音;顾凯平;

信宜市早稻气象条件分析    梁冰;潘柱;常国旭;梁兆钦;

辽宁省盘锦市近40年气温特征分析    员影;

湖南大雾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姚蓉;戴泽军;傅承浩;陈静静;刘剑科;

哈尔滨降水变化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矫玲玲;王庆余;唐凯;任丽;金磊;

信宜市气候变化及其对荔枝单产的影响    潘柱;李书桂;于文杰;梁冰;黄建林;

近48年普兰店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高燕;庄永富;

塔城市近47年气候变化特征    热依拉·艾司开尔;

近49年辽阳市玉米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张梅;安娟;陈玉光;徐婷;

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影响    邹亚飞;周益林;段霞瑜;

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张海滨;

一种改进的卫星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基线法    肖云;夏哲仁;王兴涛;孙中苗;

地质环境及其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思考    晏鄂川;谭立勤;唐辉明;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    谢荣庆;

强潮汐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苗霖田;吕婷婷;

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    杨冬红;杨学祥;

天文因素与地震灾害关系研究的进展    赵娟;韩延本;

主产棉国棉花产量波动规律分析    傅玮东;陈洪武;姚艳丽;

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探讨    马淑玲;王林香;张丽娟;姬鸿丽;雪原;

日本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    王天顺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    孟万忠

动力法反演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    王庆宾

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    张瑞虎

陕甘宁老区生态贫水化与生态管理模式研究    延军平

厄尔尼诺事件多因素成因分析    刘伟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    姚凤梅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区域影响研究    刘颖杰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    杨冬红

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    王雪峰

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及其特征研究    孙秀丽

国际气候制度及其贸易措施框架研究    闫碘碘

中国近60年温度和高度探空资料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研究    吴茜

恩施山区雾的天气气候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    单兴佑

气候变暖条件下麦蚜种群情景模拟系统开发    杨和平

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康淑媛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用于二氧化碳分解的研究    翟长龙

黄土丘陵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及氮素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祁金花

江淮地区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与稻麦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    李白鸽

黄河上游径流长期变化及趋势预测模型    蓝永超,丁永建,康尔泗,张济世,刘根生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    侯章栓,李晓东

亚太地区1991年春夏两季自然灾害的探讨    李宪之

流感和强震爆发的预测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淇源

厄尔尼诺的三个调控器    刘伟,杨学祥

盐水层温室气体地质埋存机理及潜力计算方法评价    杨永智;沈平平;宋新民;杨思玉;胡永乐;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    杨学祥,宋秀环,刘淑琴

27.3-day and 13.6-day Atmospheric 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李国庆

我国冬季持续极端低温分布特征    罗忠红;黄嘉佑;江航东;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逃逸通道及环境监测研究    张森琦;刁玉杰;程旭学;张晓娟;张杨;郑宝峰;赵学亮;

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工程场地选址技术方法    郭建强;张森琦;刁玉杰;李旭峰;张徽;范基姣;

Global influenza in cold phase of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2008年南方大冰灾后送电线路覆冰设计初探    赵建华;连捷;李德;

重大地震灾害链的时空有序性及其预测研究    门可佩;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杨冬红;杨学祥;

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T-波    黄建平;倪四道;傅容珊;

基于光纤光栅的高精度测温传感器研究    李阔;周振安;刘爱春;

太阳黑子磁场极性指数时间序列    曲维政;秦婷;邓声贵;杜凌;

El Nino和La Nina事件对太阳黑子活动的响应    孙熔;

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中CO_2的迁移转化特征    万玉玉

盐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机理与地质模拟    杨芳

全球史视野中的1918-1919年大流感    张彦敏

地质封存条件下CO_2-盐水/癸烷溶液密度研究    常飞

CO_2盐水层埋存数值模拟研究    张新平

南极海冰对南半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与诊断    窦挺峰

深圳市流感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研究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    翟红楠

太平洋海温演变的时空结构    王在文,李晓东

亚太地区1991年春夏两季自然灾害的探讨    李宪之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淇源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杨学祥,陈殿友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杨学祥

局部热膨胀产生的重力异常及其构造意义    杨学祥,杨文瑛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循环演变过程的资料分析研究(英文)    巢纪平 ,袁绍宇 ,巢清尘 ,田纪伟

由地球自转的年际变化预测El Nino事件    韩延本,李志安,赵娟

日食一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林振山,赵佩章,赵文桐

海平面振荡产生的地壳跷跷板运动    杨学祥

“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    杨学祥;杨冬红;

南疆强震的乌什台应变前兆分析    谢觉民,薄万举,王彦

西藏地区强震活动趋势的初步研究    门可佩

气象厅的强震波形观测、汇集与服务    川上徹人

安达曼弧段强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相关性的讨论    朱丽霞,赵培林

唐山丰南强震在山西的有感和破坏    晋震研

大华北地区地震活动骨架及1970年以来十次强震前的地震异常信息    李永善,李金正,林福章

云南地区强震前的b值变化    晏凤桐,李晏平

华北近期地震危险区的确定要素和综合图象识别    张郢珍,粟生平,李革平

前天台湾地震 上海轻度震感 据历史资料,台湾发生强震上海无破坏    瞿颁

利用多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强震进行回溯性检验研究    张小涛;余怀忠;程佳;张永仙;

云南地区强震前中小地震活跃-平静的定量计算    李永莉;蔡静观;

远东地区强震系列与减灾研究    蒋明先;

北京地区强震地面运动的地震学模拟    丁志峰;陈运泰;G.F.Panza;

卫星遥感信息预测强震的短期指徵研究    刘德富;黎令仪;

强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    刘耀炜;施锦;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地壳运动分布动态及其与强震关系    江在森;杨国华;方颖;张希;武艳强;平建军;

基于实验结果讨论断层破裂与强震物理过程的若干问题    马胜利;刘力强;马瑾;巴晶;王凯英;扈小燕;

由现今地震活动分析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习性与强震危险地段    易桂喜;范军;闻学泽;辛华;

华北地台区强震震中迁移规律及对未来强震震中的预测    王善思;杨森;刘铁平;商连发;李同贵;

日发生强震    记者孙东民

意大利强震造成大量伤亡,首都有较强震感    记者 王星桥

日本强震助推通胀“扩散”    

印尼开始清点强震损失,日本监测到“海浪”    何珊

西藏聂荣地震与玉树强震非因果关系    记者 颜园园 马勇

加州强震30秒3人遇难    记者 颜亮

菲南部接连发生3次7.3级以上强震    记者 王传军

新西兰强震零死亡,“幸运”并非偶然    徐锋

日本强震打乱全球经济复苏节奏    叶燕武

近期地震频发 地球已“调成震动状态”    本报记者 杨丽娜

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陶玮

强震成组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陈化然

数字地震仪网络化与智能化技术研究    王洪体

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征研究    唐方头

川滇地区现今应力场与断层相互作用研究    王凯英

孕震过程的数学物理模拟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焦明若

强震条件下层状岩体斜坡动力失稳机理研究    李果

地震活动不均匀性及地震断层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研究    刘桂萍

钢结构交错桁架体系的抗震延性性能分析    许红胜

宁夏海原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形成机制研究    袁丽侠

随机特性在地震动反应谱与强震地面运动模拟中的研究    齐微

高墩及大跨桥梁的地震反应特性研究    周国良

高氮城市污水处理CAST工艺调试运行研究    周娇

河套断陷带的古地震、强震复发规律和未来可能强震地点    陈立春

云南省6级以上强震应急信息处置对策研究    张吕

非线性系统随机振动响应分析方法与损伤计算的改进    刘超

PAFC给水处理的试验研究    皮新华

大跨度张弦桁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刘尚伦

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壳物性结构的关系及其构造意义    罗文行

地下地震动参数研究    胡进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