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田棵间蒸发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3:33
热度: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田棵间蒸发和土壤温度的影响【摘要】:华北平原高产农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实行1年二作的种植制度,夏玉米生长在雨热同期的6~9月,降雨能满足夏玉米50%左右的需求,需灌溉1

【摘要】:华北平原高产农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实行1年二作的种植制度,夏玉米生长在雨热同期的6~9月,降雨能满足夏玉米50%左右的需求,需灌溉1~2水。研究表明,夏玉米田全生育期土壤的无效蒸发占其总蒸散的1/3左右。实施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地保墒土壤、降低土壤蒸发,大大提高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土壤蒸发的抑制率3年平均为58%,前期由于LAI小,土壤裸露,秸秆覆盖的效果更明显。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地平抑地温的变化,降低地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避免了地温的剧烈变化,能有效地缓解地温的激变对作物根部产生的伤害。由于秸秆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热变化,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11年的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年型,秸秆覆盖处理平均增产4.35%,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2.26%,耗水系数平均降低9.75%。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关键词】秸秆覆盖 棵间蒸发 夏玉米 土壤温度
【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创新项目(KZCX2SW3172) 河北科技重大攻关资助项目(01220703D)
【分类号】:S513.06
【正文快照】: 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地点本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该站是华北平原高产农区的典型代表,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属于季风气候区,平均年光照时数2608h,平均温度12.3℃,最热月平均温度26.2℃,最冷月平均温度-3.9℃,大于零度积温4710℃,年平均降水量480.7mm,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黄河流域地表水耗损分析    张学成,刘昌明,李丹颖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    师江澜;刘建忠;吴发启;

玉米秸秆覆盖对麦田土壤温度和土壤蒸发的影响    陈素英,张喜英,裴冬,孙宏勇

间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棵间蒸发变化规律及估算模型研究    刘浩;段爱旺;高阳;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农田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杜新艳;杨路华;脱云飞;高惠嫣;张振伟;

我国保墒灌溉技术的潜力及其效益分析    汪有科;张慧莉;徐福利;贠学锋;

农田秸秆覆盖保墒研究    胡实;彭娜;谢小立;王凯荣;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农田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杜新艳;杨路华;脱云飞;高惠嫣;张振伟;

保墒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及其效应研究    员学锋

南方山地杨树人工林生物覆盖效应的研究    谢宝东

不同覆盖集水栽培措施对烟田土壤环境及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丽萍

覆盖耕作措施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张冬梅

种稻方式对稻麦轮作系统中作物产量、氮肥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勇

冬小麦秸秆覆盖保墒灌溉效应研究    于晓蕾

玉米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田间蒸发、蒸散和地温的影响    于稀水

秸秆覆盖夏玉米灌水效应研究    张吉祥

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小麦水分生产函数及农业高效用水研究    杜新艳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过程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陈素英,张喜英,胡春胜,刘孟雨

小麦高留茬覆盖的生态农业意义    由懋正,张喜英

杂草生物防治研究回顾与展望(综述)    江佳富,王俊,蔡平,孙江华

麦秸和残茬覆盖对夏玉米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朱自玺,方文松,赵国强,邓天宏,付祥军

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棵间蒸发规律研究    于稀水;廖允成;袁泉;温晓霞;

河西灌区免耕秸秆覆盖对春小麦播种及出苗的影响    张金霞;刘成元;施炯林;景明;王峰;

覆盖免耕的节水效应与土壤温度的变化    王明权;李效栋;景明;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    郭瑞;季书勤;王汉芳;

玉米节水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何铁光;王灿琴;黄卓忠;

保墒耕作与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的综合影响    徐福利,严菊芳,高义民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农田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杜新艳;杨路华;脱云飞;高惠嫣;张振伟;

玉米秸秆覆盖对麦田土壤温度和土壤蒸发的影响    陈素英,张喜英,裴冬,孙宏勇

衡水试验场冬小麦田土壤水流动系统分析    汪丙国;靳孟贵;方连玉;张德忠;

黑龙港地区秸杆覆盖对夏玉米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兼评Surfer软件的应用    高惠嫣;杨路华;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农田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杜新艳;杨路华;脱云飞;高惠嫣;张振伟;

不同覆盖对夏玉米叶片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的影响    刘庚山;郭安红;安顺清;任三学;赵花荣;毛飞;

麦秸盖田条件下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逄焕成;严慧峻;魏由庆;刘培京;

不同覆盖物的农田生态效应与作物增产机理研究    卜玉山

保墒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及其效应研究    员学锋

旱地不同栽培制度下作物养分流向与调控研究    郑险峰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地面覆盖对盐渍土盐分和水分影响的研究    纪永福

旱作麦田秸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

苜蓿种子田杂草发生特点与防除方法的研究    刘萍

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强学彩

灌水量及覆盖方式对青花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吴春燕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作物蒸发蒸腾的测量及作物系数变化规律的研究    陈凤

精准灌溉条件下种植方式对作物耗水规律的影响    于舜章

小麦调亏灌溉及蒸发蒸腾量的试验研究    孟毅

小麦—玉米一体化垄作覆盖栽培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王燕

磷对冬小麦后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岳寿松,于振文

高产麦田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运转、分配与产量形成    张立言,刘树欣,李振国,毕桓武

地膜穴播春小麦增产的生理生化机理初探    徐玉凤,王辉,苗瑞东,曹仪植

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李世清,邵明安,李紫燕,伍维模,张兴昌

不同冬小麦品种对氮肥反应敏感性研究    刘毅,李东方,李世清

植物钾、钙、镁素营养的研究进展    李娟;

西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李生秀

半干旱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不可忽视的土壤氮库—土壤剖面中累积的硝态氮    李世清,王瑞军,李紫燕,李凤民,邵明安,李生秀

旱地分期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渭玲,张冀涛

农用地膜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回收技术的分析研究    刘伟峰,赵满全,田海清,马彦华

水分胁迫条件下苹果属植物的光合活性与干物质积累的研究    姚允聪;张大鹏;王有年;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及效应评价    周忠学

三江平原井灌水稻田间生产过程节水技术组装与综合优化研究    付强

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径流与土壤水分平衡模型试验研究    王晓燕

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    张磊

九龙山不同森林类型立地长期生产力研究    于宁楼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的节水机理与作物需水量估算方法研究    孙景生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模拟    熊伟

不同放牧压草原休牧后土壤养分和植物群落变化的研究    刘忠宽

不同覆盖物的农田生态效应与作物增产机理研究    卜玉山

超高产冬小麦营养元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党红凯

大麦掩青对烤烟品质影响的研究    郭飞

陕西省有机肥料资源及利用现状研究    冯琛

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热的动态变化和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    张朝勇

灌溉、覆盖对玉米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张厚华

豫西黄土坡耕地保护耕作对水土保持作用的研究    吴会军

旱作麦田秸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

可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王星

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效应的初步研究    蔡立群

冀西北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发生与土壤温湿变化    张飞

中国西北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徐兴奎;陈红;张凤;

垃圾堆肥及其复合肥对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张振贤;华珞;尹逊霄;徐振剑;何婷婷;

不同类型微型蒸发器测定土壤蒸发的田间试验研究    李王成;王为;冯绍元;陈绍军;霍再林;

甘肃发展旱作农业的思路和技术体系    尚勋武;杨祁峰;刘广才;朱永永;

秦皇岛市生态环境信息图谱模型及生态安全研究    田静毅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研究    李全起

保墒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及其效应研究    员学锋

旱地不同栽培制度下作物养分流向与调控研究    郑险峰

水资源需求与调控研究    李云玲

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农业耗水对变化环境响应的研究    佟玲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徐文修

河北省夏玉米秸秆覆盖水热传输模型与高效用水技术研究    脱云飞

太湖地区稻田保护性耕作综合效应研究    张宝生

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    杨捷

基于GIS的冀西北高原土壤性状空间变异及作物优化配置研究    张继宗

陆面水文模型VIC研究及其与天气发生器的集成    李丹颖

冀西北高原不同植被与不同耕作方式农田的生产生态效应研究    侯大山

冀西北高原不同植被与农田保护耕作的生产与生态效应研究    侯大山

水土保持耕作下甘肃庆阳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    罗彩云

黄河下游渗漏补给地下水水量研究    王志华

吉林西部人工草地优化灌溉制度研究    李可

麦秸和残茬覆盖对夏玉米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朱自玺,方文松,赵国强,邓天宏,付祥军

华北半湿润区土壤有机质分解与积累特征    曾江海,王智平,胡春胜,张玉铭

夏玉米高产八要素    王晓丽;

机播夏玉米苗齐、苗壮技术    赵建中;

夏玉米配方施肥生产技术    李铮;

茌平县5.3万公顷夏玉米高产创建配套栽培技术    高军;秦英奎;李红霞;

中科11号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王来安;

夏玉米播种方式的比较与推广    陈新民;陈亚丽;郑利霞;张辉;

滨淮镇夏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周建平;

旱地麦田秸秆覆盖田间效应研究    闫惊涛;

夏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王秀玲;

夏玉米施肥技术    刘慧镯;

驻马店夏玉米生长季气候特征及影响研究    陈天锡;武建华;房稳静;陈松;张建峰;

漯河市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潘磊;程晓辉;李卫华;

河南省夏玉米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李艳梅;

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李树岩;马志红;

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李树岩;马志红;

南阳市夏玉米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    曲良梅;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农田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杜新艳;杨路华;脱云飞;高惠嫣;张振伟;

夏玉米硫的吸收、累积及分配的研究    刘宝存;吴静;孙明德;

河北省黑龙港地区秸秆覆盖夏玉米SPAC中水热模拟试验研究    脱云飞;杨路华;高惠嫣;杜新艳;张宽义;董艳慧;张振伟;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作物秸秆覆盖节水增产技术    杨少俊 李大鹏

夏玉米的追肥方法    张炎 川贤

夏玉米高产技术措施    

夏玉米优质高产施肥技术    

玉田核心试验区夏玉米亩产突破700公斤    吴志博 卢山

涂层缓释一次肥促夏玉米增产    元氏县农业局 张素君 张建周

2009年我省夏玉米部分主导品种(上)    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周新国

夏玉米施肥——施好苗肥和追肥是关键    曹一平

夏玉米播前晒种好处多    宋佳

夏玉米去雄增产技术    刘会

秸秆覆盖保护性种植的土壤养分效应和作物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    薛兰兰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研究    李全起

渭北旱原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农田环境及春玉米生理生态的影响    蔡太义

关中平原夏玉米氮素营养和生物物理特征遥感估算    Muhammad Naveed Tahir

春夏玉米套作氮素竞争利用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    宁堂原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氮肥对夏玉米籽粒库容建成和充实的影响机理    魏亚萍

碳氮代谢对夏玉米穗粒数形成的影响机理    申丽霞

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刘淑云

夏玉米氮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及周年氮素分析    王启现

黄淮海平原夏玉米生态区高产杂交种形态生理特征研究    连艳鲜

不同密度对夏玉米花丝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李芸

华北地区冬小麦与夏玉米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研究    罗遵兰

黑龙港地区夏玉米氮肥用量与胣用时期及分配比例的研究    丁民伟

密度和钾肥对夏玉米抗倒伏能力影响的研究    程富丽

小麦调亏灌溉及蒸发蒸腾量的试验研究    孟毅

图像处理技术在获取夏玉米冠层信息和氮肥诊断中的应用    刘洪见

河北省夏玉米秸秆覆盖水热传输模型与高效用水技术研究    脱云飞

不同地力水平下控释尿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孙其专

稻茬油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    张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