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主动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温室增温系统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21:33
热度:

主动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温室增温系统的研究【摘要】:太阳能是新能源中分布最广、使用最方便、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但是

【摘要】: 太阳能是新能源中分布最广、使用最方便、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但是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目前仍然集中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增温技术发展缓慢,远未实现市场化。因此,太阳能温室增温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研制一种以空气为载热介质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的增温系统,应用于农业温室。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研制一种新型的主动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温室增温系统。该系统包括空气集热系统和土壤蓄热系统两部分。其中集热系统由平板型空气集热器组成,集热器布置在南北走向的温室大棚的东西两侧,面向正南。土壤蓄热系统由两根布置在温室内土壤80cm深处的东西两侧的纵向主管和若干根横穿温室土壤的PVC散热管组成。白天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加热空气,由风机把热空气抽入地下,通过地下管道与土壤的热交换,将热量传给土壤储存。夜间热量缓慢上升至地表,从而使土壤保持恒温。当夜间温室气温过低时,系统将自动启动风机,把地下贮存的热量,通过气流带到地上。由于土壤巨大的热容量,不仅可以将热量保持至夜间,甚至可以保持多天,供阴雨天加温,从而达到节约能源,使作物高产的目的。 2.设计制作了带空气夹层的双层薄膜覆盖保温层和保温门。加温温室的保温覆盖材料采用双层0.08mm厚的聚氯乙烯长寿无滴塑料薄膜,在两层塑料薄膜之间有10cm厚的空气层,用很轻的泡沫做成的长圆柱管支撑,既廉价又实用。与对照温室相比,采用带空气夹层的双层保温覆盖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可有效避免温室在夜间的逆温现象。此外,在温室大棚的进出口处采用有隔层的保温门,可有效避免冬季人员进出温室引起的棚内热空气和棚外冷空气之间的强对流热损失。 3.对所设计的主动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温室增温系统进行了连续加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的温室增温系统,可使温室内气温平均每天提高3.3℃,地温平均每天提高2.5℃。夜间地温提高2.3℃,气温提高3.8℃。且温室增温系统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白天的蓄热量可达228.9~319.1MJ,平均蓄热功率密度为211.9~295.5 W/m~2。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的温室增温系统是可行的,具有明显的白天蓄热、夜间放热的效果,并且还具有长期蓄热的潜力,可以满足农作物在连续阴天时的地温需要。 4.分析了主动式太阳能温室地下土壤的传热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壤蓄热系统的二维非稳态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计算。此外,还分析了普通塑料大棚的能量收支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太阳能加温温室的保温覆盖材料、室内空气、室内水分、室内表层土壤进行了热平衡分析,并建立了各自的热平衡方程。 5.对温室地下土壤蓄热系统和主动式太阳能温室分别建立了三维数学模型,采用管道热空气进口速度和温度、天空辐射温度、室外空气温度、室外太阳辐照度、温室围护结构外表面的对流辐射换热系数、温室内1m深土壤温度等作为边界条件,选用标准k—ε湍流模型,运用Fluent6.0的分离隐式求解器进行三维非稳态数值模拟。通过模拟结果发现,模拟的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实际的土壤温度测量值的变化规律相同,实验值和模拟值吻合较好,二者的差值不超过2℃。 【关键词】:太阳能温室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土壤蓄热 温室增温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K5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7
  • 1.1 引言12-13
  • 1.2 太阳能热利用13-15
  • 1.2.1 太阳能简介13
  • 1.2.2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13-14
  • 1.2.3 太阳能的特点及热利用领域14-15
  • 1.3 被动式太阳能温室的研究15-20
  • 1.3.1 被动式太阳能温室采光性能的研究15-16
  • 1.3.2 被动式太阳能温室保温性能的研究16-18
  • 1.3.3 被动式太阳能温室微气候的研究18-20
  • 1.4 主动式太阳能温室的研究20-25
  • 1.4.1 地中热交换系统20-23
  • 1.4.2 主动式太阳能温室加温系统23-25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标25-27
  • 第二章 主动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温室增温系统的设计27-39
  • 2.1 引言27-28
  • 2.2 主动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温室增温系统的工作原理28-29
  • 2.3 主动式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的设计29-35
  • 2.3.1 太阳能集热器的结构及其分类29-30
  • 2.3.2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结构及特点30-31
  • 2.3.3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设计31-35
  • 2.4 地下蓄热系统结构的设计35-38
  • 2.4.1 热空气输送管道的选取36
  • 2.4.2 散热横管的埋设深度及管间距的确定36-37
  • 2.4.3 风机的选择37-38
  • 2.5 小结38-39
  • 第三章 主动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温室增温系统的试验研究39-50
  • 3.1 实验温室的选择及保温层的设计39-40
  • 3.1.1 实验温室的选择39
  • 3.1.2 加温温室的双层保温覆盖材料及保温门的设计39-40
  • 3.2 试验方法40-43
  • 3.2.1 实验运行过程40-41
  • 3.2.3 测试时间及测试参数41
  • 3.2.4 测试仪器41-42
  • 3.2.5 测试方法42-43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43-47
  • 3.3.1 两个温室大棚内气温的变化情况43-44
  • 3.3.2 两个温室大棚内地温的变化情况44-46
  • 3.3.3 集热器的进口流速测量46-47
  • 3.4 太阳能温室增温系统的蓄热性能分析47-49
  • 3.5 本章小结49-50
  • 第四章 主动式太阳能温室的热分析及地温模型的建立50-61
  • 4.1 温室的能量收支情况50-51
  • 4.2 主动式太阳能温室各组成部分的能量平衡方程51-53
  • 4.3 主动式太阳能温室加温系统地下土层的传热机理研究53-55
  • 4.4 主动式太阳能温室地下加温系统的数学模型55-60
  • 4.4.1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56-57
  • 4.4.2 加热温度场控制方程的求解57-60
  • 4.5 小结60-61
  • 第五章 主动式太阳能温室增温系统的数值模拟61-74
  • 5.1 数值方法简介61-62
  • 5.2 温室地下蓄热系统的数值模拟62-69
  • 5.2.1 物理模型及基本假设62-64
  • 5.2.2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64-66
  • 5.2.3 模拟结果与讨论66-68
  • 5.2.4 改变土壤导热系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68-69
  • 5.3 主动式太阳能温室的数值模拟69-73
  • 5.3.1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69-71
  • 5.3.2 模拟结果及分析71-73
  • 5.4 小结73-74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74-76
  • 6.1 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74-75
  • 6.2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75-76
  • 参考文献76-81
  • 致谢81-8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太阳能温室装备化的构想与新设计    文麒麟;石能文;郑宏飞;文鹏;

东北地区温室生物质能量供给系统及控制方式研究    王治刚

太阳能热风采暖系统与村镇建筑一体化研究    李宪莉

严寒地区日光温室主动太阳能供暖系统研究    余学江

塑料大棚太阳能地下热交换系统的增温效应    袁巧霞

东北型节能日光温室——辽沈Ⅰ型日光温室节能设计试验研究    白义奎,王铁良,佟国红,刘文和

寒冷地区塑料大棚太阳能增温系统的试验研究    李树君,谢毓琦

温室夏季热状态的计算    张继元,ю.я.кувщиов

连栋塑料温室保温幕保温性能的应用研究    陶国富,崔绍荣,吴小兰

日光温室内置式太阳能集热调温装置试验研究    王顺生;马承伟;柴力龙;孔云;

温室地面加热系统    A.J.both ,David R.Mears ,Eugene Reiss ,WilliamJ.Roberts ,张跃峰

被动式太阳能温室中传热与气流分布的数值分析    陈威 ,刘伟

节能型日光温室热环境的动态模拟    陈青云,汪政富

我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建议    高峰,孙成权,刘全根

温室双层充气膜覆盖的研究    李以翠

太阳能地下蓄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张杰

主动式温室太阳能地下蓄热系统的研究    马春生

太阳能集热器辅助提高日光温室地温的应用研究    王奉钦

节能环保温室采暖系统设计    刘旭

办公建筑外墙传热系数对空调负荷的影响    冯劲梅;连之伟;黄宋斌;叶梦佳;

沥青和水泥混凝土导热特性研究    张仁义;顾强康;林超群;何培;

大型锻件热处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崔晓龙,万妮丽

日光温室采光与下挖深度优化设计    李霞;于贤昌;艾希珍;李清明;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    张启寿;

离心式杂质泵蜗壳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徐振法;王银凤;唐铃凤;

户用PV系统设计    牟志平;

简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及数值模拟研究    丁士杰;冯守志;

充分利用自然光热资源,发展节能型现代设施农业    陈运起;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应用研究    贺立三;刘振波;高林朝;高艳军;

内置转子套管换热器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张震;杨卫民;阎华;丁玉梅;

水压双喷嘴挡板阀先导阀的CFD分析    孙春耕;罗璟;张利;何敏;

密闭空间内丙烷泄漏燃烧爆炸三维数值模拟计算    鲁建英;陈朗;

事故条件下~(239)PuO_2气溶胶微粒在室内小环境扩散的三维数值模拟    王国庆;昌旭东;付广智;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魏琪;赵俊;

肋片管换热器管外三维流动与空气侧表面换热的数值模拟    陈鹏;刘金祥;徐稳龙;陈晓春;

太阳能热水系统贮热水箱温度分层实验结果及分析    姚春妮;郝斌;贾春霞;

多区域网络模型在高速列车通风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刘福生;谭鲁志;王刚;

流体自控振荡器的模拟研究    孙赫晨;赵静野;

旋转切向入流膜蒸馏装置热容腔CFD的数值模拟    齐晓娟;田瑞;杨晓宏;李嵩;

气膜孔几何结构对涡轮叶片气膜冷却的影响研究    戴萍

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徐晓冰

旋流自吸泵设计及内部流动研究    王春林

1000MW核电站离心式上充泵水力设计与结构可靠性研究    付强

扩散火焰形态及气化炉内熔渣沉积与传热规律研究    梁钦锋

飞机电热除冰过程的传热特性及其影响研究    肖春华

低噪声轻量化单缸柴油机的虚拟设计技术研究    杨陈

微尺度环境下预混火焰稳燃方法的研究    汪洋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赵佳飞

缸盖冷却水套内沸腾传热特性的研究    傅松

通风方式对气流组织和室内空气品质的模拟研究    王高飞

基于FLUENT的干法磁分离机理的数值模拟    王发辉

高温矿井热环境数值模拟及热害控制技术研究    侯建军

输送石灰石悬索桥钢索塔抗风性能研究    王春磊

变压吸附管道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    苏超

热电厂能量利用与节能技术改造研究    李华

山区风特性参数与自锚式悬索桥的静风稳定性研究    王珺

蒸发式冷凝器数值模拟与优化    万方方

河南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一体化设计研究    刘磊

叶轮前侧盖板流固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张妍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高翔;齐新丹;李骅;

牡丹无土盆栽研究现状与展望    侯小改;洪亚平;

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葛志军;傅理;

5种平板太阳热水器的系统设计    李穆然;

采暖用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最佳倾角和最佳方位角    赵树兴;

设施农业发展研究进展    周莹;王双喜;

一种温室覆盖新型材料蜂窝塑膜    齐刚;董仁杰;刘道启;

基于自建模技术的电容土壤水分传感器研究    胡建东,段铁城,何赛灵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张波,陈晨,刘明利,陈藻

Matlab可视化界面设计与控件使用    印金国;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    陶庆法;胡杰;

    本报记者 王玉琪

生物质炭催化重整热解焦油技术研究    尤占平

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研制及试验研究    刘圣勇

温室气候环境微机测控系统与控制方法的研究    余朝刚

日光温室燃池—地中热交换系统研究    白义奎

生物质催化热解和气化的应用基础研究    李建芬

通道湍流换热强化的数值与实验研究    李晓伟

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的适用性研究与实现    张潜

换热器及散热通道网络热性能的火积分析    柳雄斌

基于Labview的蔬菜大棚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    孙月强

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热性能研究    冯其明

温室双层充气膜覆盖的研究    李以翠

太阳能地下蓄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张杰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节能性分析及系统的优化设计    刘成林

太阳房及其组件的热性能研究    郝改红

主动式温室太阳能地下蓄热系统的研究    马春生

太阳能集热器辅助提高日光温室地温的应用研究    王奉钦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数值模拟及其性能分析    周兴红

生物质焦油催化裂解实验及中热值气化技术应用研究    刘亚军

基于ZigBee技术的温室温湿度检测系统    姜钧严;郭艳玲;杨冬霞;范长胜;

一种新型渗透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热性能研究    高煜

基于无线技术的温室农业大棚智能控制的研究    刘晓惠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热性能的实验和模拟研究    郭春杰

太阳能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与应用    陈晨

日光温室地温变化规律与调控    李国师,谢士估

温室太阳能利用及供热技术研究概况    李兆力;李惟毅;雷海燕;

日光温室病虫害发生原因浅析与综合防治对策    李晓仁,李虹,魏文生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设施园艺发展趋势    王彦华

日光温室换气率测量方法    乔晓军

电热温室土壤温度场计算    刘珩;陈南特;

一种温室覆盖新型材料蜂窝塑膜    齐刚;董仁杰;刘道启;

大气环境和能源利用技术    马润田

关于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陈由旺,王皆腾,李晓艳

98-I型日光节能温室冬季增温效应及其特点    沈能展,任红玉,陈友,陈克农

华北型(双层充气)连栋塑料温室光环境数值模型研究    潘强

连栋温室反射型保温幕的性能研究    凌坚

NJ-6型节能连栋温室光温环境研究    刘杰

温室直射光光环境计算机模拟计算    何斌

太阳能地下蓄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张杰

太阳能温室建设    韩克武,刘芳,张玉婷

那曲物流中心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设计    侯卫华;沈亮峰;

伊拉克太阳能利用点滴    张咏雪;

火炕──太阳能温室干燥硫酸锰    王世林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空调冷热源设计    张昕 ,徐鸿,李斌

隧道窑冷却带余热的充分利用可以节能    孙国凤

武汉供电局办公楼暨客户服务中心蓄能冷热源设计    王凡 ,印传军 ,熊成建

电热锅炉蓄热系统在供生活热水系统中的应用    肖康,李华俊

浅谈室内环境生态补偿    关剑;

异构数据库间主动式差异数据同步模型研究    王辉;李贤敏;周英梅;

太阳能温室技术特点评价及在三七干燥中的应用    屠文;游春梅;罗琼;谢建;

带地下卵石床蓄热装置的日光温室增温实验研究    张林华;刘文波;董瑞;

太阳能干燥牧草空气集热板涂层试验研究    贺刚;

集中集热定向换热分户蓄热系统运行实例解析    王天生;邹怀松;石宏恩;唐轩;

在线手绘草图识别的相关问题研究    孙正兴;邱庆华;张莉莎;张斌;周若鸿;

在线手绘草图识别的相关问题研究    孙正兴;邱庆华;张莉莎;张斌;周若鸿;

铷主动式法拉第反常色散滤光器实验研究    张量;段明浩;汤俊雄;

用主动式受激布里渊相位共轭腔获得优质强激光    陈德应;王月珠;鞠有伦;马祖光;

主动式光纤封装装置的电源设计    陈静;邓君;

主动式原子滤光器的泵浦过程研究    张量;李义民;汤俊雄;

金晶科技拟改造太阳能温室玻璃生产线    于萍

安全易用    

中企动力高举主动式服务大旗    李飞

八六九四部队 主动式训练模式催生高效益    饶俊杰

主动式红外线防盗窗     全运

主动式红外线防盗窗    全运

你的电脑电源有PFC吗    闻钊

OLED助力中国新型显示技术发展    王莹

被动式投资难敌主动式投资魅力    本报记者  王子芳

山大图书馆信息系统的主动式服务    李利

严寒地区空气源土壤蓄热式热泵系统及运行特性研究    张姝

主动式协同产品开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熊体凡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张健

网格环境下主动式安全系统的通信机制研究    刘文捷

主动式网络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王斌

多小区MIMO系统中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    刘乃金

三维气动式微重力环境模拟平台的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陈三风

公交信号优先协调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凤

无线自组网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韩鹏

导航技术、机器人技术在超声引导肝肿瘤经皮热消融中的应用研究    王旸

主动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温室增温系统的研究    戴巧利

太阳房及其组件的热性能研究    郝改红

太阳能土壤跨季节蓄热—地源热泵组合理论与实验研究    韩敏霞

严寒地区空气热源土壤蓄热热泵供暖系统可行性研究    孙海龙

U型管地源热泵系统性能及地下温度场的研究    张春雷

蜂窝平板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及太阳墙的研究    张立平

太阳能建筑集热与储热系统的研究    苏文佳

利用水集热调温的被动式温室耗热量估算及调温性能    王波

太阳能—土壤蓄热融雪系统路基得热和融雪机理研究    王庆艳

主动式动态网络防御技术研究    张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