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应对城市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节能策略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5:17
热度:

应对城市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节能策略【摘要】:中国的城市建设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不协调,粗犷的能源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温室气体和热量排放是导致城市气候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并

【摘要】:中国的城市建设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不协调,粗犷的能源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温室气体和热量排放是导致城市气候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身体健康产生危害。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近30年气象数据演变分析,并从城市能源应用和规划的角度探讨影响城市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而从城市规划学科角度提出了紧凑型城市布局、公共交通优先、调整经济产业结构、节能型建筑技术应用以及应用型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等方面的寒地城市节能应对策略。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关键词】城市气候变化 城市布局 建筑节能 绿色能源 哈尔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001096)
【分类号】:F299.2;F206
【正文快照】: 0引言快速城市化是我国现阶段乃至将来数十年城市发展的基本形态。然而,在其不断加速的发展过程中,因匮乏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经验与方法,城市建设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不协调,粗犷式的城市发展成为我国城市普遍状态[1]。如此城市化将过度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并使城市区域原有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严寒气候背景下宜居城市环境建设的科学理念    冷红;袁青;

浅谈寒地城市气候防护策略    王晓琳;左刚;

哈尔滨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张同智;高军;刘传顺;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潘国刚;贾江涛;

甘肃农村住房建筑节能技术探讨    周茗如;龙利军;张豪杰;文煜馨;

哈尔滨市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及发展建议    肖翔;齐宇勃;王小雷;

我国低碳交通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张雷;

回应气候的寒地城市街道绿色设计    梅洪元;代阳;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初子莹;张莉;邹旭凯;李庆祥;刘小宁;

创造符合寒地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 以哈尔滨为例    徐苏宁;

西北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高蓉;张燕霞;石圆圆;陈少勇;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东部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    何太蓉;庄红娟;刘存东;

1957~2007年辽宁中部地区温度·降水变化以及大风·雷暴·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分析    王美娜;

厦门市日照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郑礼新;张少丽;石顺吉;

近48年安徽省宿州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王东;

我国植物物候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综述    丁抗抗;高庆先;李辑;

贵南县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    郭守生;贺连炳;许正福;

1959~2008年兴宁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李春玲;

驻马店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张俊波;尚可政;王式功;周海;

1951~2008年沈阳市温光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刘刚;王当;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Changes in wind speed over China during 1956-2004    

三穗县50a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杨平;

城市化对太原降水的影响及城市内涝气象服务对策    郭雪梅;

陕西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李思训;孙建阁;杨飞;王渭龙;

中国温度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的诊断和模拟研究    濮冰;闻新宇;王绍武;周天军;朱锦红;

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特征    郭海英;赵建萍;杨兴国;黄斌;段金省;

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及原因分析    江滢;罗勇;赵宗慈;陶树旺;

陇东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机理研究    郭海英;杨兴国;万信;

东亚夏季风雨带进退与西太副高活动、降水年代际变化及江苏气候若干问题    俞亚勋

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    郭承录

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土壤侵蚀风险研究    吴昌广

昼夜不同增温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董文军

江淮地区近50年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及稻麦生产响应特征研究    黄爱军

冬小麦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地下生物学响应特征及其机制    张彬

长白山地森林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李明

基于多模式和降尺度结合的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研究    陈威霖

华北型(双层充气)连栋塑料温室光环境数值模型研究    潘强

近100年来中东亚干旱区对全球变暖的区域气候响应研究    王劲松

哈尔滨市高空气候要素变化规律分析    张金峰

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气候评估技术研究    陈秀峰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    卞韬

黄山风景区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    田艳

太白山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区域气温的响应    张善红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蒸汽系统建模与控制    李雅哲

太阳能加热的恒温沼气池产气性能实验研究    柏建华

槽式太阳能集热与燃煤热发电的高效集成模式研究    张明紫

基于GIS和RS的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纵向评价研究    李发荣

基于GIS的中国玉米种植区适宜等级划分及未来变化趋势    贾超杰

人类活动引起的我国西北地区21世纪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分析    徐影,丁一汇,赵宗慈

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减排措施    赵靓;

节能减排是“十二五”交通发展的重要任务    李连成;

加快智能交通建设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杨军

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研究    郭剑峰;彭春华;

微网并网时的经济运行研究    习朋;李鹏;刘金鑫;

分布式光伏电源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与改善    许正梅;梁志瑞;苏海峰;陈浩;

西藏高原近40年的气温变化    杜军

利用树轮重建秦岭地区历史时期初春温度变化    刘洪滨,邵雪梅

城市化对北京平均气温的影响    陈沈斌,潘莉卿

中国建筑节能与模式创新(二)    仇保兴;

中美绿色能源论坛携手陶氏共谱创新能源蓝图    

浅谈我国建筑节能的管理现状与对策    王建声;段永辉;杨明宇;

实施“禁实“”禁现”创建节约型城市——访湖北省襄樊市副市长、市建筑节能领导小组组长刘立勇    何华敏;邓广斌;刘立勇;

建筑节能市场机制分析    李东芳;何红峰;

浅谈建筑节能问题    肖伟;

业界动态    吴保平;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现状和展望    屈宏乐;

2007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影响力机构    

采取四项措施做好建筑节能工作——在“第四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的致辞    姜伟新;

浅谈建筑节能的目的和意义    王晓燕;候艳惠;

别冷落建筑节能的老话题——换个视角话“低碳”    高拯;

建筑节能解决方案    

畜牧工程建筑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王美芝;王红梅;刘继军;吴中红;

2012我国主要城市建筑节能目标一览    

浅谈建筑节能    梁霄;王晶晶;

浅谈建筑节能    赵冰;李延萍;

低吸收率涂料在中国南北地区建筑节能效果比较    邓光蔚;李婷;燕达;

大型公共办公建筑节能案例分析    刘魁星;田喆;朱能;

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节能探讨    魏海涛;任志纲;

倡导“建筑节能”、“绿色能源”,钢铁业有何作为?    包斯文

节能是零污染的绿色能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江苏双良集团 变废为宝 打造“绿色能源”    李丙驹

绿色能源提速面临三道灰色“关卡”    赵锋

如东荣膺“中国绿色能源之都”    陈明

积极建设绿色能源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王秉军

开发商充分认识节能意义    春华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 推进琼沪新能源合作    特派记者 陈成智

中国再添绿色能源大动脉    本报记者 徐旭红 周围围

108县获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本报记者 买天

城市生命体视角:现代城市和谐建设初探    刘玲

我国建筑节能财政政策研究    王洪波

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丰艳萍

建筑节能科学观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余晓平

绿色能源发电侧定价机制研究    马国庆

建筑外墙外保温节能管理研究    杨杰

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激励研究    韩青苗

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激励研究    韩青苗

城镇住宅建筑能耗指标分级标准体系的基础研究    张卫华

基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城市治理绩效研究    王伟

对昆明城市再次规划的探索研究    陈伟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重庆市主城区“畅通城市”研究    杜宽亮

看不见的城市    袁明磊

城市导向设计的探索研究    王景

城市对外公路客运枢纽规划方法的研究    王琳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CIS应用研究    黄朝霞

湖北地区国家粮食储备库建筑节能研究    陈勇

论建筑节能政府管理的状况及其改善    梁晓群

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综合改造研究    董琭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测与分析    马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