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覆盖非饱和土壤中氮素迁移转化试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3:27
热度:

秸秆覆盖非饱和土壤中氮素迁移转化试验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特点,综合考虑施肥、灌溉和秸秆作用等影响因素,通过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生育期内

【摘要】: 本文针对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特点,综合考虑施肥、灌溉和秸秆作用等影响因素,通过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生育期内的土壤氮素时空分布转化规律,寻求最优养分拦截与利用方式,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土壤氮素分布运移规律进行模拟预测,并对土壤排水污染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秸秆覆盖、施肥量和灌水量对氮素迁移、转化和积累影响显著。在秸秆覆盖条件下,通过适时控制土壤含水率、灌水方式、施肥量可以提高土壤氮素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素流失率。从控制污染和提高产量两方面综合分析可知中等施氮及秸秆覆盖处理为较优处理。 (2)人工神经网络在模拟氮素在土壤中的运移、转化、吸附、利用和污染评价等高度的非线性过程时,较动力学角度分析有优势,精度较高。神经网络用于土壤硝态氮运移和分布模拟预测时的样本检验相对误差值和波动幅度都比较小,表明网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网络的拟合精度较高,可以用作硝态氮迁移和分布的模拟。 (3)秸秆覆盖处理条件下土壤排水比无秸秆对照处理的水质好,其中以中等施氮及秸秆覆盖条件下排水水质状况较优,表明秸秆覆盖对农田水环境具有改善作用。 本文研究成果可以提高对秸秆覆盖农田非饱和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的认识,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构建农田水分安全循环系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秸秆覆盖 非饱和土壤 氮素 迁移转化 模拟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S158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9
  • 1 绪论9-23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9-10
  • 1.1.1 研究目的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10-21
  • 1.2.1 研究进展10-20
  • 1.2.2 发展趋势20-21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1-23
  • 1.3.1 研究内容21
  • 1.3.2 技术路线21-23
  • 2 材料与方法23-34
  • 2.1 试验设计23-26
  • 2.1.1 土柱处理23-24
  • 2.1.2 水分与施肥处理24-26
  • 2.2 试验实施26-34
  • 2.2.1 试验装置的制备26-30
  • 2.2.2 测试项目与方法30-34
  • 3 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试验结果分析34-55
  • 3.1 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4-39
  • 3.1.1 土壤氮素迁移的主要过程34-35
  • 3.1.2 土壤氮素转化和流失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5-39
  • 3.2 分蘖前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39-44
  • 3.2.1 氨态氮的分布与转化39-42
  • 3.2.2 硝态氮的分布与转化42-44
  • 3.3 拔节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44-48
  • 3.3.1 铵态氮的分布与转化44-46
  • 3.3.2 硝态氮的分布与转化46-48
  • 3.4 抽穗期土壤氮素淋溶及分布转化48-51
  • 3.4.1 土壤氮素淋溶48-49
  • 3.4.2 土壤氮素转化与积累49-51
  • 3.5 生育期内氮素运移及均衡模型51-55
  • 3.5.1 作物的氮吸收量分析51-52
  • 3.5.2 土壤中氮素的积累与储存52
  • 3.5.3 氮素确定性平衡方程参数分析52-53
  • 3.5.4 全生育期内试验调控作用分析53-55
  • 4 土壤氮素运移的数学模拟研究55-72
  • 4.1 水氮运移基本方程与参数55-59
  • 4.1.1 基本方程55-56
  • 4.1.2 基本参数56-59
  • 4.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59-72
  • 4.2.1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与步骤59-63
  • 4.2.2 土壤硝态氮迁移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与预测63-66
  • 4.2.3 土壤硝态氮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66-69
  • 4.2.4 土壤排水污染质量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69-71
  • 4.2.5 结果评价71-72
  • 5 结论与讨论72-74
  • 5.1 结论72
  • 5.2 讨论72-74
  • 参考文献74-79
  • 致谢79-8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课题研究情况8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马春梅;马秀峰;唐远征;孙占峰;刘辉;于雷;杨悦乾;龚振平;

不同质地土壤的非饱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    黎丹;薛涛;刘勇;刘建军;

秸秆覆盖对苹果树盘水分再分配的影响    陈凯;赵乾坤;陈志成;张永涛;

秸秆覆盖对盐渍化土壤水盐影响的试验研究    孙博;解建仓;汪妮;朱记伟;张建龙;李春娇;

不同秸秆覆盖条件下麦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    许策玉;

秸秆覆盖对盐渍化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孙博;解建仓;汪妮;王天平;李春娇;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    高传昌;傅渝亮;汪顺生;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品质及土壤的影响    王树会;纳红艳;陈发荣;赵宪凤;

咸水结冰灌溉对盐化潮土盐基离子剖面迁移规律的影响    车升国;林治安;赵秉强;左余宝;夏雪;

黄土区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缠军;郝明德;折凤霞;鲍艳杰;

利用秸秆覆盖减少鸡舍氨气排放和恶臭效果研究    耿爱莲;闫玉良;王海宏;张剑;初芹;刘华贵;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秸秆覆盖非充分灌溉稻作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周明耀;钱晓晴;

秸秆覆盖技术试验研究总结    李永涛;石秋环;

秸秆覆盖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    杨荣光;毕建杰;王升国;吴则金;李振清;

秸秆覆盖条件下播种的土壤临界含水率试验    王丽学;李淑惠;刘洪禄;石志强;刘冀;

稻秸秆覆盖田小麦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态性及其拮抗物质的分析    曹启光;陈怀谷;

干旱荒漠地区果园秸秆覆盖效应研究    陆璐;赵长增;

秸秆覆盖保墒的农田生态效应及“保墒灌溉”技术    员学锋;吴普特;汪有科;徐福利;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效益研究    杨捷;梅旭荣;严昌荣;

我市秸秆覆盖技术保墒显著促粮增收    记者丁维丽

秸秆覆盖技术应广泛使用    王军

秸秆覆盖保水增产    杨少俊

推广秸秆覆盖 实现节水培肥 夯实地力基础 确保粮食安全    刘婷婷

作物秸秆覆盖节水增产技术    杨少俊 李大鹏

涪城推广免耕秸秆覆盖技术    实习生 刘庆 本报记者 魏星奎

让小麦喝好“救命水”    蒋建科

春覆秸秆可促果园高产    吕纪增

开县 秸秆覆盖节水效益高    陈道友 雷振 许辉霞

冬麦田秸秆覆盖能增产    王江琴

秸秆覆盖保护性种植的土壤养分效应和作物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    薛兰兰

渭北旱原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农田环境及春玉米生理生态的影响    蔡太义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研究    汪可欣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罗珠珠

非饱和土壤介电特性测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孙宇瑞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农田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研究    蔡立群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保墒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及其效应研究    员学锋

希拉穆仁草原退化特征及其受损恢复机理研究    崔向新

小麦调亏灌溉及蒸发蒸腾量的试验研究    孟毅

关中农田氮肥利用及NO_3~--N淋移特点    尹晓芳

河北省夏玉米秸秆覆盖水热传输模型与高效用水技术研究    脱云飞

保定平原区农田提覆盖提高土壤水资源利用量的研究    孟霄

稻茬油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    张旭

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其影响小麦生长的机理研究    刘炜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有机氮的影响    姜小凤

渭北旱原小麦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研究与推广    赵二龙

秸秆覆盖下灌水和施氮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杨君林

冬小麦秸秆覆盖保墒灌溉效应研究    于晓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