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半焦煤气废脱硫剂同时脱除烟气中SO_2和Hg~0的实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7:18
热度:

半焦煤气废脱硫剂同时脱除烟气中SO_2和Hg~0的实验研究【摘要】: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汞是大气中硫污染和汞污染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对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汞的排放浓度的控制也越

【摘要】: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汞是大气中硫污染和汞污染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对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汞的排放浓度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2015年开始实施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二氧化硫和汞的排放限值分别为100 mg/m3和0.03 mg/m3。经超声辅助加压浸渍法制备的半焦脱硫剂对煤气中的硫化氢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而其再生较为困难,故称其为半焦煤气废脱硫剂,经检测此废脱硫剂依旧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且其表面又有锌锰铜金属负载物。根据文献,这些特性应该是有利用价值的。结合当前对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汞的排放限制,如果能够将此废脱硫剂用于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汞,则既可以解决废脱硫剂的处理问题,又可以得到一种净化烟气的廉价吸附剂,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本文利用固定床活性评价装置对半焦煤气废脱硫剂(DZMCSC)的脱硫脱汞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对比超声水合半焦(USC)和半焦吸附剂(ZMCSC)的脱硫脱汞结果,并利用BET,XRD,XPS,FTIR等表征手段检测其脱硫脱汞前后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揭示DZMCSC脱硫脱汞机理。主要结论如下:固定床实验结果显示废脱硫剂DZMCSC能够在120℃下同时脱除模拟烟气中的SO2和Hg0,官能团-OH,C=O和COOH是SO2和Hg0共同的活性吸附位,两种气体同时存在时,它们之间会存在竞争吸附;废脱硫剂DZMCSC表现出良好的脱汞能力,通过对比实验发现脱汞能力大小顺序为DZMCSCZMCSCUSC,结果揭示出DZMCSC对Hg0的脱除包含物理吸附脱除和化学吸附脱除,其中以化学吸附为主;化学吸附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官能团-OH,C=O和COOH是化学吸附汞的主要官能团,另一方面ZnO,MnO2和ZnS是化学吸附的主要活性组分,其中ZnS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在含氧气氛下,ZnS可以被氧化为元素S,然后元素S再与Hg0相结合生成稳定的HgS。且随着DZMCSC吸附的H2S量的增加,其脱汞效果增强。针对废脱硫剂DZMCSC较差的SO2脱除能力,对其采用超声辅助浸渍氨法进行改性,结果显示氨改性后的吸附剂其脱硫能力显著提高,且随着改性液氨水浓度的提高,脱硫效果增强,但同时也会稍微削弱其脱汞能力。吸附硫剂经氨水改性后的废脱硫剂DZMCSC的孔隙结构变发达,原因是表面物理吸附的H2S分子与碱性的氨发生反应,从而使被H2S分子堵塞的孔打开,这有利于DZMCSC物理吸附脱硫脱汞;同时XRD结果显示废脱硫剂DZMCSC经氨改性后,其中的金属硫化物ZnS含量减小,故其脱汞能力稍微有所下降。 【关键词】:超声辅助加压浸渍法 废脱硫剂 模拟烟气 脱汞 脱硫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7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课题选择11-25
  • 1.1 课题背景11-15
  • 1.2 国内外脱硫脱汞现状15
  • 1.2.1 脱硫现状15
  • 1.2.2 脱汞现状15
  • 1.3 国内外烟气脱硫脱汞技术15-18
  • 1.3.1 烟气脱硫技术15-17
  • 1.3.1.1 湿法脱硫15-16
  • 1.3.1.2 半干法脱硫16
  • 1.3.1.3 干法脱硫16-17
  • 1.3.2 烟气脱汞技术17-18
  • 1.4 吸附剂制备与改性方法18-23
  • 1.4.2 脱汞改性方法18-21
  • 1.4.3 脱硫改性方法21-23
  • 1.5 废弃脱硫剂的危害及处理方法23-24
  • 1.5.1 废弃脱硫剂的危害23
  • 1.5.2 废弃脱硫剂的处理方法23
  • 1.5.3 废弃半焦脱硫剂的再生23-24
  • 1.7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24-25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5-31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25-27
  • 2.1.1 实验药品25
  • 2.1.2 实验仪器25-27
  • 2.2 吸附剂的制备27-29
  • 2.3 吸附剂表征手段29-30
  • 2.4 吸附剂脱硫和脱汞性能评价指标30-31
  • 第三章 不同脱除顺序下各吸附剂的脱除性能比较31-40
  • 3.1 DZMCSC 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分析31-33
  • 3.2 DZMCSC的脱汞性能测试与分析33-34
  • 3.3 DZMCSC的脱硫性能测试与分析34-35
  • 3.4 DZMCSC同时脱硫脱汞性能测试与分析35-39
  • 3.5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废弃脱硫剂脱汞实验研究40-53
  • 4.1 吸附剂脱汞效果与比较与分析40-48
  • 4.1.1 吸附剂的BET表征与分析41-42
  • 4.1.2 吸附剂的XRD表征与分析42-44
  • 4.1.3 吸附剂的XPS表征与分析44-46
  • 4.1.4 吸附剂的FTIR表征与分析46-48
  • 4.1.5 小结48
  • 4.2 不同脱硫程度下废弃脱硫剂的脱汞能力比较48-52
  • 4.2.1 DZMCSC脱汞性能测试与分析48-49
  • 4.2.2 各吸附剂的BET分析49-50
  • 4.2.3 各吸附剂的XRD分析50-52
  • 4.3 本章小结52-53
  • 第五章 氨改性废弃半焦脱硫剂脱硫53-58
  • 5.1 氨改性后DZMCSC的脱硫脱汞性能分析53-55
  • 5.2 氨改性后DZMCSC的BET分析55-56
  • 5.3 氨改性后DZMCSC的FTIR分析56-57
  • 5.4 本章小结57-58
  • 第六章 总结58-60
  • 6.1 总结58-59
  • 6.2 创新点59
  • 6.3 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8
  • 致谢68-69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6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新型高效活性脱硫剂研制成功    李红杰

新型助燃脱硫剂诞生    

处理废脱硫剂的可行性研究    白静怡,凌开成

脱硫剂反应活性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    刘妮,赵敬德,程乐鸣,骆仲泱,岑可法

新型高效脱硫剂投入工业应用    温飞

钙性脱硫剂改性方法    钱晓东 ,赵长遂

新型助燃脱硫剂研制成功    

脱硫剂的研究进展    刘洋;郭兵兵;祝月全;

钢铁脱硫剂    陈尚娴;

新型脱氧、脱硫剂    解星原;

氧化镁基脱硫剂铁水脱硫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任晓冬;张廷安;刘燕;勾力争;李冲;豆志河;吕国志;赫冀成;

对废脱硫剂处理的研究    杨文刚;

对废脱硫剂处理的研究    杨文刚;

888脱硫剂在焦炉气脱硫中的应用    温福亚;周军建;周军生;

节能环保技术的先行者——记陈炳廉和他研发的“节能脱硫剂”    

天然气活性炭基脱硫剂性能评价    樊辉;陈陆建;赵红;甑建;孙文成;胡康宁;

焦炉煤气络合铁脱硫剂配比的实验研究    曹密静;王胜春;闫绍才;

煤炭高效节能消烟脱硫剂(简称节能脱硫剂)    

镁复合脱硫剂与复合脱硫剂在攀钢的实践分析    梁新腾;陈永;曾建华;李桂军;黄正华;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脱硫剂石灰石及其溶解特性研究    毛志伟;王浩明;孙礼明;

创新招标方法采购原油脱硫剂    王成明 黄筱琳

管线钢深脱硫剂开发    万雪峰 李德刚 廖相巍

石家庄裕西地区免费发放脱硫剂    徐俊华 周迎久 通讯员 王婵 高莎

一种铜系脱硫剂的再生方法    

强化助燃脱硫剂高效节煤    蔡维希

“丰华”把脱硫剂做到东北最大    记者 孙希军

大连油管火灾祸因:脱硫剂加注乱作业    记者 朱立毅

脱硫剂扩散对铁水脱硫的影响    路素娟

新型高效脱硫剂投入工业应用    张建新

按照反应热力学合理选择脱硫剂    吴巍 胡砚斌 韩志军

用于铁水炉外脱硫的新型氧化镁基脱硫剂的基础研究    任晓冬

钙基脱硫剂反应性能评价体系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刘妮

纳米锌基脱硫剂室温脱硫效能及再生研究    李芬

锰基—蠕虫状介孔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张照飞

加压煤气化钙基脱硫剂还原脱硫及硫化钙氧化的研究    宋占龙

介孔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张凤梅

钙基脱硫剂硫化反应产物层扩散机制研究    尚建宇

钙基脱硫剂微观结构特性与流化床燃烧脱硫试验研究    程世庆

炭质多孔材料的结构控制及对H2S、CO2脱除行为研究    陈庆军

用于SOFC燃料气的高温锰基脱硫剂的制备及性能优化    刘晓娟

氧化铁脱硫剂脱硫行为的研究    刘生昕

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与活性评价    高春珍

稀土氧化物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    湛月平

白云石与石灰石尾矿用于铁水脱硫剂研究    张江江

干法脱硫剂脱硫性能的优化及再生性能评价    赵江涛

氧化锌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原位制备及其硫化性能的研究    陈晶晶

铁酸锌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硫化与再生动力学研究    曹宇

原位制备氧化锌高温煤气脱硫剂及其再生动力学研究    张赛赛

半焦煤气废脱硫剂同时脱除烟气中SO_2和Hg~0的实验研究    刘泽

高效脱硫剂制备原理与技术开发    赵素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