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反应条件对气流床煤气化过程及其灰渣特征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4:46
热度:

反应条件对气流床煤气化过程及其灰渣特征的影响【摘要】:煤电仍然将是未来我国电力的主要来源。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需要发展高效、低污染的绿色洁净燃煤发电技术。IGCC技术是一种高效低污

【摘要】:煤电仍然将是未来我国电力的主要来源。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需要发展高效、低污染的绿色洁净燃煤发电技术。IGCC技术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洁净煤发电技术,尤其是和CO2联合脱除技术结合时,具有低成本的优势。气化炉及配套的废热锅炉是IGCC电站的关键设备,制造成本高并且在运行过程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深入认识气化过程的关键因素,以及气化过程中粉煤灰的熔融特性,是提高IGCC电站的可用率和降低其运行成本的基础。 通过分析气化的原理及气化过程,对影响沉降炉气化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计算,了解到煤粉的粒度及给煤量对气化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确定了实验台的改造方向。对现有的沉降炉气化实验装置的螺旋给料机进行了改造,以提高微量给粉时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提出了螺旋给料用于微量给粉的几个重要条件,并且进一步尝试了去解决燃烧器的混合问题和气化剂预热问题。 在实验台改造的基础上,对气化实验进行了调试。调试结果显示,合成气中有效气成分是随氧煤比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通过调整氧煤比优化了气化效果,并对气化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在该试验条件下,该煤种的最佳O/C比在0.93左右。 在优化后的条件下进行了气化实验,并且收集了气化反应行程的灰渣。从制取的渣样的外观看来,随着温度和气化反应过程的进行,渣层外貌有显著的不同。在1200℃左右有灰渣大面积熔融的现象;高于熔点100℃,熔渣均匀的附于表面,形成致密的渣层。对灰渣进行了SEM和EDS分析,比较了不同温度对熔融的影响,了解灰渣成分中对熔融有影响的关键因素。对比了不同停留时间对灰渣熔融特性的影响。并且将沉降炉气化的灰渣与还原性气氛下固定床中制的灰渣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熔融特征的异同。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沉降炉气化灰渣的结构主要受熔融作用的影响;而固定床灰渣的结构受压片时的孔的结构分布和熔融作用的双重影响,这与固定床灰渣中颗粒不能流动,熔融因素只能影响到单颗粒及其周围颗粒有关。 本文利用沉降炉对粉煤进行气化,为研究气化熔渣的性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手段,可以用于分析特定煤种的灰渣形成过程,以及分析该煤种在气化过程中的结渣倾向。 【关键词】:粉煤气化 氧煤比 螺旋给料机 灰渣熔融性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Q5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10-15
  • 1.1.1 发展洁净燃煤技术的必要性10-11
  • 1.1.2 IGCC技术特点介绍11-14
  • 1.1.3 配套的废热锅炉存在的问题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5-17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17-18
  • 第2章 气化实验台的改造18-40
  • 2.1 原实验台介绍18-25
  • 2.1.1 给粉系统和燃烧器19-20
  • 2.1.2 配气系统20
  • 2.1.3 温控及加热系统、反应器本体20-22
  • 2.1.4 取样系统和排污系统22-23
  • 2.1.5 分析系统23-25
  • 2.2 粉煤气化过程及关键影响因素简介25-28
  • 2.2.1 煤的粒度、挥发分及活性的影响26
  • 2.2.2 水分、灰分的影响26
  • 2.2.3 灰熔点与灰组分的影响26-27
  • 2.2.4 氧煤比、温度与蒸汽煤比的影响27
  • 2.2.5 压力的影响27-28
  • 2.2.6 流动与混合的影响28
  • 2.3 气化实验关键反应条件的理论计算28-32
  • 2.3.1 改变氧煤比的影响30-31
  • 2.3.2 改变粒径的影响31
  • 2.3.3 改变给煤量的影响31-32
  • 2.3.4 主要影响因素总结32
  • 2.4 螺旋给料机微量给粉的改进32-38
  • 2.4.1 更换弹簧给料杆34-35
  • 2.4.2 搅拌电机的转速调节35-36
  • 2.4.3 料槽处的振动装置36
  • 2.4.4 密封轴承外加冷却风36
  • 2.4.5 落料斗与给粉管处的加工精度36-37
  • 2.4.6 螺旋微量给料的关键37-38
  • 2.5 燃烧器混合问题的调试38-39
  • 2.6 本章小结39-40
  • 第3章 气化实验调试及结果分析40-52
  • 3.1 实验台调试工作40-45
  • 3.1.1 仪器仪表调试40-42
  • 3.1.2 气密性检查42-44
  • 3.1.3 给料机标定44-45
  • 3.2 气化实验操作步骤45-49
  • 3.2.1 实验前准备工作45-47
  • 3.2.2 开始实验后的调试工作47-48
  • 3.2.3 实验后处理过程48
  • 3.2.4 气化实验过程中一些注意事项48-49
  • 3.3 气化实验结果及分析49-51
  • 3.4 本章小结51-52
  • 第4章 灰渣熔融性实验和结果分析对比52-73
  • 4.1 灰渣熔融性实验52-53
  • 4.2 实验结果分析53-72
  • 4.2.1 结渣棒外貌特征53-55
  • 4.2.2 结渣的微观分析55-72
  • 4.3 本章小结72-73
  • 结论73-75
  • 参考文献75-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8-82
  • 致谢8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气化参数对IGCC系统中气化炉性能的影响    王颖;邱朋华;吴少华;李振中;王阳;庞克亮;陈小利;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倪维斗,李政,薛元

微量给粉装置的调试及标定    刘辉,李可夫,葛健,曹庆喜,马万军,吴少华,李婷

Shell粉煤气化工艺运行问题探讨及改进思路    吴国祥;

Shell气化炉合成气冷却器积灰原因及应对策略    牛玉奇;段志广;沈小炎;

Shell粉煤气化装置主要运行问题的分析    徐国壮;周红军;周广林;崔隆起;

不同气氛下的煤灰熔融性研究    张德祥,邵群,王朝臣

对IGCC电站中废热锅炉技术的探讨    张广全;

超高温气流床煤气化模试装置的研制和应用    吴勇强;唐黎华;朱学栋;朱子彬;

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Ⅰ)——模型建立及验证    吴学成,王勤辉,骆仲泱,方梦祥,岑可法

二甲醚经济与中国的能源和环境    倪维斗,靳晖,李政,郑洪弢

基于智能微网的氢氧联合循环与风能耦合发电系统    蒋东方;高丹;武珍;胡三高;

燃煤电站CO_2捕集与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黄斌;刘练波;许世森;丰镇平;

费托合成*在我国发展的新机遇    郑洪,麻林巍,肖小清,李政,倪维斗

多联产系统: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领域五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倪维斗,郑洪弢,李政,江宁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甲醇、电的多联产系统分析(上)    麻林巍,倪维斗,李政,任挺进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甲醇、电的多联产系统分析(下)    麻林巍,倪维斗,李政,任挺进

结合冶金的煤基多联产系统及其数字仿真平台框架    张勇,倪维斗,李政,任挺进

煤基氨-动力多联产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张向荣;高林;金红光;蔡睿贤;

水煤气变换反应对多联产系统能源转换效率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张勇;倪维斗;李政;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郜时旺;蔡铭;黄斌;刘练波;

刍议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其气候变化政策的基本取向    杨兴;

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蔡铭;郜时旺;黄斌;刘练波;

合成气化学的产品及反应路线优化    肖文德;袁渭康;

炼钢系统工序能耗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冠军;

IGCC与常规燃煤发电技术的技术经济性比较    毛宇;刘泰生;

气流床气化炉及其辐射废锅内的多相流动、传热与熔渣行为研究    倪建军

磺化聚芳醚酮类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林海丹

联合循环电站改造为IGCC和甲醇联产系统的研究    周贤

主动配风固定床生物质气化炉气化参数影响研究    孙宏宇

气流床煤气化工艺性能稳健优化与控制研究    张进春

合成气为核心的能源化工系统的系统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    刘敬尧

整体煤气化湿空气透平(IGHAT)循环关键部件的特性建模与实验研究    孙博

脱油沥青气化过程及其在IGCC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蒋德军

外热式生物质催化气化制氢的研究    冯宇

煤颗粒热反应过程中宏观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费华

气化炉渣口熔渣流动特性研究    张建法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的试验研究    温亮

粗煤气和驰放气燃烧特性的研究    刘庆滨

分级给氧气流床气化炉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    王艳玲

助熔剂在煤气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左永飞

超临界水浸渍法制备炭基负载金属氧化物中温脱硫用吸附剂的研究    邱彪

耦合式煤气化炉操作参数及其放大过程对煤气化特性的影响    贾亚龙

铁基吸附剂同时脱除模拟煤气中单质汞和硫化氢的研究    张云鹏

增压富氧燃烧烟气电除尘的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    杜文尧

O_2/CO_2燃烧技术应用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朱路平

Texaco煤气化炉数学模型的研究——建模部分    李政,王天骄,韩志明,郑洪韬,倪维斗

Texaco煤气化炉数学模型研究(2)——计算结果及分析    李政,王天骄,韩志明,郑洪韬,倪维斗

IGCC的某些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焦树建;

关于锅炉对流受热面灰磨损的研究    孙家庆,张从宽

美国IGCC示范电站的分析及其发展    许世森,焦树建

煤种特性对壳牌煤气化装置设计和操作的影响    郑振安

壳牌煤气化装置运行性能评述    郑振安

对应用壳牌煤气化工艺的工厂配置和设计的建议    郑振安

壳牌煤气化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宫经德;

Shell煤气化工艺优化之商榷    李耀刚;崔广才;

气流床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开发进展    于广锁,牛苗任,梁钦锋,于遵宏

气流床干煤粉气化的技术进展    牛苗任,于广锁,马波,于遵宏

德士古煤气化工程技术问题的探讨    王旭宾

我国氮肥行业煤气化技术简介    董洪峰;师帅;

德士古煤气化工程技术问题的探讨    张惠滋;

国产化大型加压气流床煤气化技术    曲顺利;张数义;

带喷流管气流床型气化器的研究    尹华;幡手太雄;

气流床干煤粉气化技术的发展    韩梅,吴国光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设备概况    张大晶;

气流床烟气干法脱硫技术的初步试验研究    彭万旺,王乃计,戢绪国,应幼菊,边文

工艺操作参数对气流床粉煤气化结果的影响    汪宇安;王建军;陈伟;代正华;郭晓镭;梁钦锋;龚欣;

火电厂贮灰场关键技术研究    郦能惠;

煤炭气化技术进展    王连勇;蔡九菊;王爱华;田红;刘汉桥;

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系统的数学模拟方法    吴永霞;代正华;王辅臣;彭宇慧;万翠萍;于遵宏;

粉煤低温干馏工艺及发展趋势    吕岩;

煤热值对气化炉模拟结果的影响    李召召;孙钟华;代正华;

气化炉水冷壁结渣特性研究及改进措施    贡文政;段合龙;梁钦锋;刘海峰;于遵宏;

建设日处理500吨煤水煤浆气化示范装置    

多喷嘴对置水煤浆气化技术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代正华;周志杰;陈雪莉;刘海峰;于广锁;于遵宏;孙卓庆;朱敏;杨树青;刘强;祝庆瑞;

炼焦工艺的节能减排    郑文华;韩海涛;孙思伟;

造“通吃”型的煤气发生炉    本报记者 冯威力

造“通吃”型的煤气发生炉    冯威力

煤气化技术有望再突破    江世亮

高效气流床煤气化技术项目启动    姚燕燕

大规模气流床煤气化研发取得突破    杨兰兰

发生炉煤气的气化及分析    朱咏梅

煤气化技术急需摆脱国外牵制    三实

整体技术水平落后 急需摆脱国外图纸牵制    本报记者  杨明

警惕沦为国外煤气化技术试验场    张建松 吴复民

煤气化技术重复引进代价高昂    张建松 吴复民

气流床煤气化工艺性能稳健优化与控制研究    张进春

气流床气化炉及其辐射废锅内的多相流动、传热与熔渣行为研究    倪建军

高温煤气化炉中煤灰熔融、流动和流变行为特性研究    宋文佳

生物质高温气流床气化制取合成气的机理试验研究    赵辉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整体煤气化湿空气透平(IGHAT)循环关键部件的特性建模与实验研究    孙博

气流床水冷壁气化炉熔渣沉积试验研究及水冷壁数值模拟    林伟宁

煤颗粒热反应过程中宏观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费华

煤气化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迁移转化及高温脱除的实验研究    李扬

固阀洗涤塔对煤气化飞灰的洗涤特性及机理研究    王清立

反应条件对气流床煤气化过程及其灰渣特征的影响    徐旭辉

基于图像处理的灰渣生长特性试验研究    林阿平

气流床煤气化灰渣的特性研究    卢珊珊

流化床—气流床耦合反应器中煤气化过程的模拟研究    陈晓辉

煤气化系统中氯元素的迁移特性研究    胡敏

兖州煤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宋志春

分级给氧气流床气化炉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    王艳玲

基于Aspen Plus的煤气化吸附装置能量转换系统优化研究    原满

煤气化过程中汞的释放规律及高温汞控制的实验研究    米亮亮

气流床煤气化模拟中反应动力学参数的优化研究    朱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