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基于苝二酰亚胺的新型线性太阳能电池敏化染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3:15
热度:

基于苝二酰亚胺的新型线性太阳能电池敏化染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摘要】:苝二酰亚胺(Perylene tetracarboxylic acid diimide,简称PDI)类衍生物具有

【摘要】:苝二酰亚胺(Perylene tetracarboxylic acid diimide,简称PDI)类衍生物具有优异的热和光化学稳定性,对可见区到红外区的光有很强的吸收,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光化学和光物理性质的有机光电材料。在有机太阳能转化、光导体、电致发光、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光放大、激光染料、生物荧光探针、荧光聚集体、液晶材料等功能性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满足PDI化合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通过对其结构进行化学修饰,以控制苝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性质,或者把多个PDI单元通过连接基结合在一个分子中,可以获得具有新颖的光电性质的化合物。基于此,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含多功能团的苝二酰亚胺衍生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概述了PDI及其衍生物的基本性质、综述了近年来线性苝二酰亚胺超分子聚集体研究进展以及花二酰亚胺及其衍生物作为敏化剂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第二章: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线性PDI的敏化剂,即PN, PO-PN和PO-PO-PN。这些化合物在可见-近红外区域具有较高的摩尔消光系数和较宽的吸收光谱。将这些化合物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可以提高二氧化钛薄膜的光吸收和收集效率。通过吸收和荧光光谱证明了在PO和PN间存在能量转移,且根据荧光淬灭效率估算的能量转移效率几乎为100%。IPCE光谱揭示了PO部分对太阳能转换的贡献,说明通过分子内的单线态-单线态能量转移来提高吸附在二氧化钛膜上的染料的光吸收能力是可行的方法。讨论了通过设计新颖的PDI衍生物来提高电池的效率所必须注意的问题。这些信息对发展新一代的PDI太阳能电池敏化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合成并且表征了对苯二胺作为连接基,PO和PN相连接的D-A体系化合物PO-PN、PO-PO-PN和PO-PO-PO-PN,作为对比我们还合成了参比化合物PO-PO,PO-PO-PO。 第四章:分别测定了化合物PO-PN, PO-PO-PN, PO-PO-PO-PN及其参比化合物的稳态吸收和荧光光谱,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当选择性的激发PO部分时,发生PO向PN的能量传递,这种能量传递效率高达99%。而且由于分子中PO连接数目的不同,PO部分的荧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淬灭。此外,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还通过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系列化合物的能量转移速率和效率。当选择性的激发PN时,发生从PN到PO的电子转移。由于分子中PO连接数目的不同,这种电子转移效率按PO-PN, PO-PO-PN, PO-PO-PO-PN的顺序依次增大,而且在极性溶液中能提高光致电子转移效率。这些信息对于设计新的人工光合作用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苝二酰亚胺 线性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光物理性质 能量传递 电子转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Q610.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前言9-35
  • 第一节 概述9-10
  • 第二节 苝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基本性质10-16
  • 第三节 线性苝二酰亚胺超分子聚集体16-22
  • 第四节 苝二酰亚胺及其衍生物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研究进展22-26
  • 参考文献26-35
  • 第二章 具有长程能量转移功能的新型苝二酰亚胺太阳能电池敏化染料的合成与性能35-63
  • 第一节 引言35-37
  • 第二节 实验部分37-49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49-57
  • 第四节 本章小结57-58
  • 参考文献58-63
  • 第三章 线性苝二酰亚胺聚集体的合成及结构表征63-77
  • 第一节 引言63-65
  • 第二节 实验部分65-73
  • 第三节 本章小结73-75
  • 参考文献75-77
  • 第四章 线性苝二酰亚胺聚集体的能量传递和电子转移研究77-90
  • 第一节 引言77-78
  • 第二节 线性苝二酰亚胺聚集体的光物理性质测试78-83
  • 第三节 线性苝二酰亚胺聚集体光致能量和电子转移的竞争83-88
  • 第四节 本章小结88-89
  • 参考文献89-90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90-91
  • 致谢91-9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水溶性竹红菌素及电子转移中间体的光谱研究    胡义镇,安静仪,蒋丽金

电子转移反应理论及其进展    郝芬珊

三氮唑衍生物随pH变化的双稳态性质    樊建梅,张宝文,曹怡

混合自组装层纳米金修饰电极制备及电化学行为    桂学琴;汪海燕;王世君;金葆康;

含蒽醌生色团的水溶性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光致电子转移    罗玉兰;吴水珠;

化学演示实验的研究和改革(Ⅱ)——三个无机化学演示实驗    罗忠鉴 ,桂正良 ,楊盛书

非均相电子转移的探讨    周建威,杨玉昆,徐广智

检测钠离子的荧光探针:含稠合外环的硼-二吡咯亚甲基染料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英文)    徐海云;沈珍;奥岛铁雄;小野昇;

鲁米诺偶联酞菁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的研究    黄新;李忠玉;宾月景;黄蕾;张复实;

间接有机电解合成    陈敏元

1,8-萘二酰亚胺与炔类的光化环加成反应    刘庆俭;徐建华;

萘二酰亚胺型荧光探针的荧光淬灭及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王欣;李良春;李辉;江致勤;

分步形成的一维线型高平面萘二酰亚胺银(Ⅰ)配位聚合物    陶涛;徐枫;胡斌;黄伟;游效曾;

1,4,5,8-萘四酰二亚胺与核酸及其前体相互作用    李良春;李合亭;江致勤;

萘二酰亚胺类探针闪光光解的研究    李慧卿;王欣;李良春;江致勤;潘洋;王峰;俞书勤;

两种稳定自由基之间的电子转移    董凤霞;郑莹光;郑海鹏;张瑞丰;沈家聪;

光诱导Alizarin-TiO_2异相电子转移溶剂重组能数值计算    涂喆研;李象远;

电子转移溶剂重组能的单球模型和TCNQ自交换电子转移理论研究    周重文;傅克祥;李象远;朱权;

萘二酰亚胺修饰的2-氨基脱氧尿苷的合成    李合亭;郑超;王欣;江致勤;

基于苝二酰亚胺的氟离子荧光探针    郭鹏;杨莉;兰静波;游劲松;

从通信向电子转移    隋秀芹

关于化学反应的分类    睿颖

快速污水化验技术    辛秀田

感悟成功真谛    廖政军牟宗琮

无法替代的主体——学生    江苏明德实验学校 喻超

环保型节煤除硫降尘乳液项目评审会举办    

新型纳米玻璃材料    陈希荣

四川长虹与投资者沟通展示未来发展    本报记者 田立民

人体三阴三阳开合枢探微    郑新水 余以平

惊人成果 川大教授证明—诺奖化学理论有错    本报记者 周波

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异质介质中的性质研究    吴海霞

改进的键耦合路径模型及其在蛋白质电子转移中的应用    王业飞

含疏水烷基链的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聚集性质的研究    薛林

共掺体系中稀土离子间的电子转移及光谱特性研究    刘晓瑭

生物分子体系中电子转移动力学理论研究    刘继凤

新荧光发色体系—含腈萘杂环:分子设计、合成、应用    肖义

有机共轭体系的光诱导分子间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    易海波

硝酰阳离子的结构、光谱与硝化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曹阳

稀土掺杂凝胶基质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胡晓云

面手性[2.2]环仿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光化学性质研究    刘霄

基于苝二酰亚胺的新型线性太阳能电池敏化染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戚桂菊

桥位芳香性给电子基团取代的苝二酰亚胺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    郝峰

薄层循环伏安法液/液界面电子转移理论的研究    张玲屏

苝二酰亚胺类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徐双平

苯并环丁烯—苝二酰亚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徐业伟

连有聚乳酸链段的苝二酰亚胺系列化合物的合成与自组装研究    周军

有机小分子的电子转移理论研究    万华平

对苯醌电子转移的红外伏吸法研究    黄金玲

萘二酰亚胺类金属有机框架的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许兰平

二肽体系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研究    佟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