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性能数学模型及优化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1:43
热度: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性能数学模型及优化研究【摘要】:我国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应用方兴未艾,研究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变工况运行条件下的热力性能对发展

【摘要】: 我国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应用方兴未艾,研究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变工况运行条件下的热力性能对发展我国燃气轮机技术、提高联合循环机组的运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涟钢50MW分轴式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对联合循环机组变工况运行条件下的热力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对涟钢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热力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在热工测试的基础上对影响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机组负荷、大气温度、燃料热值、燃料旁通流量和部件性能是影响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性能的主要因素。 (2)利用机理型灰箱建模方法,以机组设计参数为主,以特性曲线、修正曲线、实际运行数据为辅,分模块建立了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性能数学模型,并利用三次热工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发现:对燃气轮机,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0.57%和2.36%;对联合循环,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13%和5.07%。 (3)根据所建数学模型计算了机组负荷、大气温度、燃料热值和燃料旁通流量等条件的变化对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热力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以下优化运行建议:机组带基本负荷运行,且保证负荷通常在80%以上;采用进气冷却技术对燃气轮机进气进行冷却;优化煤气热值控制系统,保证煤气热值不大于3300kJ/Nm3;正常运行条件下关小或全关旁通阀。大部分意见经现场采纳实施后,机组的运行指标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燃气轮机 联合循环 变工况 热力性能 数学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K1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2 高炉煤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展概况10-14
  • 1.2.1 国外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展概况10-12
  • 1.2.2 我国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展概况12-14
  • 1.3 联合循环机组变工况热力性能研究现状14-15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5-17
  • 第二章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性能测试17-31
  • 2.1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简介17-20
  • 2.1.1 联合循环原理简介17-18
  • 2.1.2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特点18-19
  • 2.1.3 涟钢热电厂发电三期主要设备技术参数19-20
  • 2.2 热工测试20-22
  • 2.2.1 热工测试原则与依据20-21
  • 2.2.2 热工测试条件21-22
  • 2.2.3 测试内容及仪表22
  • 2.3 热工测试结果22-25
  • 2.3.1 燃气轮机热力性能22-23
  • 2.3.2 底循环热力性能23-25
  • 2.3.3 联合循环热力性能25
  • 2.4 高炉煤气联合循环热力性能影响因素25-30
  • 2.4.1 机组负荷26
  • 2.4.2 大气参数26-27
  • 2.4.3 燃料热值27-28
  • 2.4.4 燃料旁通流量28
  • 2.4.5 部件性能28-29
  • 2.4.6 进排气压力损失29-30
  • 2.4.7 循环水温度30
  • 2.5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高炉煤气联合循环热力性能数学模型31-53
  • 3.1 联合循环机组热力性能建模概述31-32
  • 3.2 高炉煤气压缩机模型32-34
  • 3.3 燃气轮机模型34-39
  • 3.3.1 空气压缩机模型34-36
  • 3.3.2 燃烧室模型36-37
  • 3.3.3 燃气透平模型37-39
  • 3.3.4 燃气轮机系统模型39
  • 3.4 余热锅炉模型39-42
  • 3.5 蒸汽轮机模型42-44
  • 3.6 模块连接与联合循环机组模型44-46
  • 3.6.1 模块的连接44-45
  • 3.6.2 联合循环机组模型45-46
  • 3.7 工质热力性质计算模型46-48
  • 3.7.1 工质热值及定压比热容的计算46-47
  • 3.7.2 水和水蒸汽的热力参数计算47
  • 3.7.3 燃烧计算47-48
  • 3.8 数学模型验证48-51
  • 3.9 本章小结51-53
  • 第四章 联合循环热力性能计算结果分析与优化运行53-64
  • 4.1 热力性能计算的前提53-54
  • 4.2 机组负荷变化对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54-55
  • 4.3 大气温度变化对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55-58
  • 4.4 燃料热值变化对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58-60
  • 4.5 燃料旁通流量变化对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60-62
  • 4.6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优化运行62-63
  • 4.7 本章小结63-64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5.1 结论64-65
  • 5.2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0
  • 致谢70-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71-72
  • 附录72-7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焦炉煤气制氢的流程改进与技术经济性能预报    王逊;

联合循环汽轮机的热力设计探讨    姚兰香,张云燕

影响联合循环机组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分析    朱军辉

联合循环余热锅炉蒸汽参数的优化分析    岳伟挺,李素芬

燃气轮机性能对联合循环电站经济性的影响    冯静;倪维斗;下秀昭;王灵梅;李政;

影响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特性的因素分析    周科;龙新峰;梁平;

压气机特性通用数学表达式    张娜,林汝谋,蔡睿贤

如何配置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罗炳林,罗平平

钢铁厂燃用低热值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装置探讨    刘旭;孙明庆;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参数优化    温立,李正阳,王丽莉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在涟钢的应用及效果    彭华玉;杨定斌;

双工况燃机进气冷却测控系统设计    王剑;姜周曙;黄国辉;

M701S型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蒸汽旁路控制系统    韦素云;高士臣;罗金勇;

燃气轮机-可控螺距螺旋桨推进装置并行数字计算机实时仿真    张佰年,翁史烈

一种燃气轮机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吕俊涛,王永泓

燃气轮机监测系统的建模与实现    黄晓光,王永泓,翁史烈

船用间冷循环燃气轮机供油规律仿真研究    李淑英;王志涛;王建清;骆平平;

基于LabVIEW的船用燃气轮机半物理仿真系统    李方熠;刘永文;

节能制浆厂模型及其能量流动模拟    农光再;李许生;王双飞;

网络工作站机群环境下分布式并行计算在系统仿真中的应用    邓努波;

M701F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热平衡计算及优化    赵世全;贾文;艾松;吴文彭;

两套GUD 1S.V94.3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热力参数对比分析    熊少军;宋馨;樊长明;

大型燃气联合循环机组配置优化及特点    贾伟;

输气管线动力设备控制系统仿真与研究    张电;韦思亮;寇可新;

马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CCPP)控制系统    李继明;朱虹;

M701F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热平衡计算及优化    赵世全;贾文;艾松;吴文彭;

100MW等级单缸、三压再热联合循环汽轮机——我国首台IGCC联合循环汽轮机的研究开发    董真;张立建;陈倪;

燃气轮机运用于电石炉尾气联合循环发电的发展前景    丁芳;

凝汽式汽轮机排汽焓近似计算方法研究    杨涛;胥建群;曹祖庆;

典型E级IGCC热力系统性能指标计算及优化分析    朱志劼;危奇;陈洪溪;顾华年;范雪飞;

高炉煤气利用途径探讨与效益分析    党占东;崔安平;

火电机组反向建模方法的研究    靳涛

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节能诊断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宁玲

联合循环电站改造为IGCC和甲醇联产系统的研究    周贤

整体煤气化湿空气透平(IGHAT)循环关键部件的特性建模与实验研究    孙博

基于燃气轮机/燃料电池联合发电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建模仿真研究    施浩波

微型燃气轮机控制与电力变换系统研究    耿加民

微型燃机发电系统的一体化控制研究    闫士杰

工业CFB锅炉掺烧高硫石油焦油页岩混合燃料的研究    陆伟群

热电联产多级闪蒸海水淡化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周少祥

人机与环境工程中若干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大林

化学回热循环与水系统仿真研究    杨仁

氢氧联合循环动力装置涡轮导叶的流动与冷却数值研究    唐祖定

船用燃蒸联合动力系统的性能仿真研究    苗安立

船用间冷循环燃气轮机性能仿真研究    王建清

化学回热器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许亮

COGAG装置动态特性与机桨匹配仿真研究    唐鸿羽

基于TRNSYS的空调系统自动控制仿真器的开发    迟光亮

300MW燃煤锅炉一次风优化研究    王青峰

9FA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深度减负荷方法及应用研究    王浩志

湿空气热物性计算软件与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辅助决策系统的UML建模    袁智

南钢富余焦炉煤气提纯制氢-电力多联产综合利用    刘飞;熊源泉;

焦炉煤气变压吸附提氢制二甲醚联产LNG工艺探讨    马建安;姚润生;王志伟;

基于化学链燃烧的吸收剂引导的焦炉煤气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模拟    阳绍军;徐祥;田文栋;

焦炉煤气变压吸附制氢工艺的应用    曹德彧;粟莲芳;

基于非混合燃烧的焦炉煤气自热重整制氢系统    周树理;阳绍军;

用Aspen Plus软件模拟热钾碱脱碳过程    郝栩;董根全;白亮;徐元源;李永旺;

一种高效利用焦炉煤气的新工艺    罗东晓;

燃烧中低热值燃料时燃气轮机系统的应对方案及其性能分析    张学镭;王松岭;陈海平;周兰欣;

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高效回收和利用钢铁企业煤气资源    裴宏峰

重型单轴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综合动力学建模方法的研究    潘蕾,杨瑜文,林中达

联合循环蒸汽系统参数分析研究    邓世敏,危师让,林万超

低热值高炉煤气在发电设备中的应用    任建兴,章德龙,周伟国,李世魏,王鼎,张兴良

余热锅炉节点温差及其对联合循环性能的影响    蔡睿贤

补燃对常规联合循环效率的影响    蔡睿贤

整体高炉煤气联合循环(IBFGCC)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李振山,蔡宁生,尹建威

典型联合循环的性能简明示式    蔡睿贤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概述    杨伟良,徐栋梅,吕震宇,宋占启

高炉煤气燃气轮机燃烧特性分析    任建兴,祝庆一,章德龙,王鼎,张兴良,梁跃进

钾/蒸汽联合循环的热效率达到50%    于清

热电联产及其燃气轮机蒸汽联合循环    陈本刚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展望    吴立成

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改善环境质量    冯葵清,金晶,邱文锋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张儒纯;杨定安;

燃煤增压流化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钟史明,许红胜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装置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刘曼玲,王天贤

某油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中蒸汽轮机的选择及电站效益浅析    王炳辰

工业余气/燃汽—蒸汽联合循环的特性研究    殷金海;

国产首台10万千瓦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装置通过初步设计审查    高南兴

走循环经济之路,推进综合利用——重钢公司环保搬迁中CDQ技术和CCPP技术应用    赵衍毅;

高炉煤气含尘的简易取样检测法    李平;李晓芹;

高炉煤气布袋除尘技术探索及应用    裴新会;李飞;苏振栓;

干法电除尘器净化高炉煤气的技术和效益分析    胡汉芳;王静;钱朝葆;李茂松;刘琳;许汉渝;钱音;

煤粉煤气混烧锅炉全烧高炉煤气操作法    王洪军;陈万青;张荣静;

在1000t/d水泥熟料预分解炉改烧高炉煤气可行性研究    孙庆亮;刘智伟;吕新锋;

邢钢炼铁厂降低高炉煤气含尘及标准偏差实践    赵艳军;马保良;陈勇;

涟钢热电厂2~#3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煤气改造    李少杰;姚旭;

钢铁企业高炉煤气回收利用的途径    刘裕;

利用热平衡测试方法校正锅炉煤气流量表    葛海标;肖吕太;汪强;张芳;

杭锅股份签4.5亿元合同    记者 施浩

包钢节能减排项目内蒙古投产    陈丽梅

可为中山增三成供电量    记者 何腾江 余兆宇 通讯员 陈世建

“廉洁优质,我骄傲”    胡江根

奏响海西电力事业的新乐章    何岚 明云

湖北工建借机遇成功转型    记者 周芳 王云 通讯员 郭迪明

南汽机新招术搏击市场     张跃 黎建华

解析模范式花园电厂的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宋阳

包钢2009年自发电达到28.96亿千瓦时    记者王平 通讯员于鸿泽

南汽机高新燃烧技术“烧跑”电力工业“拦路虎”    张跃 黎建华

变地域燃油暖风机热力性能及结构优化研究    王智伟

闭式回路脉动热管运行性能的研究    杨洪海

竖直埋管型地源热泵地下传热及热力性能的研究    赵军

APFBC-CC发电系统技术经济及环境综合性能分析研究    肖军

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热水装置的优化分析与变容量运行研究    李郁武

水电联产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的热力性能研究    杨洛鹏

正逆耦合循环系统及利用LNG冷能的低CO_2排放动力系统开拓研究    刘猛

流动及传热过程的熵分析    陈曦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耦合机理与热力特性研究    崔映红

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基焦炭、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及集成机理    孙士恩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性能数学模型及优化研究    张兴华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负荷分配控制策略研究与仿真    李帅

9F级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研究    钱亚杰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理与节能降耗措施研究    马传庆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汽轮机DEH改造及控制策略优化    陈秀猛

船用燃蒸联合动力系统的性能仿真研究    苗安立

多燃料多机组电厂能源综合优化利用研究    张东欧

包头第二热电厂热电联产系统的热力性能分析研究    齐革军

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冷热电联供系统模拟研究    施晓丽

离心压缩机组热力性能监测与故障诊断    刘良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