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两种太阳能电池材料分子的电荷转移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4:51
热度:

两种太阳能电池材料分子的电荷转移研究【摘要】:能源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能源需求日益增长。而以石油和煤为主的矿物资源正在日渐枯竭,因此,对无污

【摘要】:能源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能源需求日益增长。而以石油和煤为主的矿物资源正在日渐枯竭,因此,对无污染新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既能够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又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意义十分重大。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自然可再生能源,并以其长久性、再生性、无污染等诸多优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利用太阳能资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太阳能电池技术。 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Bulk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缩写为BHJ)是一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其核心部分是由一种p型材料和一种n型材料组成的一个活跃的光吸收层,当光照射到光吸收层时,光子被吸收后会产生激子(即电子-空穴对)。激子扩散到给体-受体的接触界面之后分离为自由电子和空穴,在内建电场的驱动下,经由受体材料通道的自由电子迁移至阳极,经由给体材料通道的空穴迁移至阴极,从而产生光电流,完成光电转化。 本文以DTS-TPD和DTG-TPD两种有机分子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记为DFT)中的B3LYP函数对分子几何结构进行优化,运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dependent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记为TDDFT)中的TD-DFT∕B3LYP函数∕6-31G(d)基组进行计算,探究这两种分子的基态、激发态性质,跃迁能和振子强度。分析探究两分子的吸收光谱和分子内部电荷转移的情况。DTS-TPD分子的吸收光谱有两个主要峰值分别为635.76nm和470.09nm,分别源于HOMO→LUMO和HOMO-1→LUMO+1的跃迁贡献(其中HOMO表示最高占据分子轨道:the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表示最低空分子轨道:the lowest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DTG-TPD分子的两个主要吸收光谱峰值分别为633.55nm和467.86nm,也分别来自于HOMO→LUMO和HOMO-1→LUMO+1的跃迁贡献。其次采用三维(Three-dimensional,记为3D)实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两种分子内部电荷转移,并将光诱导电荷转移结果、二者的吸收光谱、电荷差异密度(Charge Difference Density,记为CDD)的情况可视化。然后再用二维(Two-dimensional,记为2D)实空间分析方法将跃迁密度矩阵(Transitiondensity matrix,记为TDM)可视化,来探究电子-空穴的相干性。最后,考查随着n值的增加,不同n值的DTS-TPD分子。 【关键词】:DTS-TPD/DTG-TPD分子 密度泛函理论 电荷转移 电荷差分密度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14
  • 1.1 概述本文研究背景及现状11-12
  • 1.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2-14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14-40
  • 2.1 光物理与光化学基础14-32
  • 2.1.1 光激发理论16-17
  • 2.1.2 跃迁理论17-24
  • 2.1.3 光诱导分子内的能量转移和电子转移24-32
  • 2.2 密度泛函理论32-35
  • 2.2.1 Thomas-Fermi 方法33
  • 2.2.2 Hohenbeng-Kohn 定理33-34
  • 2.2.3 Kohn-Sham 方程34-35
  • 2.3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35-37
  • 2.3.1 Runge-Gross 定理36-37
  • 2.4 二维(2D)和三维(3D)实空间分析方法37-40
  • 2.4.1 二维(2D)实空间分析方法37-38
  • 2.4.2 三维(3D)实空间分析方法38-40
  • 第3章 DTS-TPD 分子和 DTG-TPD 分子的激发态性质40-53
  • 3.1 序言40
  • 3.2 理论计算方法40-41
  • 3.3 结果与讨论41-53
  • 3.3.1 计算数据41-46
  • 3.3.2 电子吸收光谱46-47
  • 3.3.3 3D 实空间分析47-49
  • 3.3.4 2D 实空间分析49-53
  • 第4章 不同数量 DTS-TPD 单元所构成的分子激发态性质53-58
  • 4.1 序言53
  • 4.2 理论计算方法53
  • 4.3 结果与讨论53-58
  • 4.3.1 计算数据53-56
  • 4.3.2 结论56-58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8-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64-6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向阳;孙国锋;尚仲伟;

密度泛函理论的若干进展    黄美纯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显微术及其新进展    郑东

有机染料敏化TiO_2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郑敏;陈一胜;

新型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和双光子性质研究    吴杰颖,张居舟,施鹏飞,周虹屏

动物血液中SAL残留快速检测新方法    尹红娜;伍季;刘红伟;

中药大黄水浸液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崔香;李海青;邓晓梅;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法的水样中苯酚和对苯二酚含量测定    崔香;郭幼敬;常敏;

过渡元素原子“例外”电子层结构的浅释    盛恩宏,杜俊,倪申宽

同科电子各多重态的微观态个数计算公式    姚关心,汪小丽,张先燚,许新胜,凤尔银,季学韩,崔执凤

一维势箱模型与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的关系    叶世勇;费鹏;

基于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选择性测定对苯二酚    汪祺;朱昌青;

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近况    赵文甲;司晶星;

硬脂酸单层LB膜上化学沉积银膜的研究    刘恒权;姚素微;班春梅;余碧涛;张卫国;王宏智;

烟酸诺氟沙星和乳酸诺氟沙星的荧光特性研究及应用    臧合英;李华岑;韩立;徐银凤;周红霞;班付国;

树枝状8-羟基喹啉锌的合成和荧光性能研究    管建军;强西怀;马茶;申亮;

高分子纳米LB膜的制备及其光刻性能研究    曾国良;李铁生;许文俭;张素华;王筠;赵娜;吴养洁;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光阳极薄膜的研究进展    郭晓伟;陈改荣;王辉;苗超林;苗郁;曹志民;

分子、相对分子质量概念刍议    王克林;

电火花加工钛合金TC4的放电机理研究    赵伟;任中根;

Al/CuPc/Cu肖特基气敏二极管制备与特性    刘跃;王东兴;焦兵兵;

对称性、带隙特性和材料设计    黄美纯;张建立;李惠萍;朱梓忠;

非木材原料实现清洁制浆的关键-创新纸浆的漂白技术    袁志平;

单个油气包裹体检测技术及应用    杨爱玲

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物理过程研究    陈向东

复合纳米薄膜制备及其摩擦学行为研究    程广贵

芴类双光子吸收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冯燕

荧光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陈国庆

锌基氧(硫)化锌微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光电性质及生长机理研究    黄林勇

有机双光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物荧光探针和光聚合中的应用    赵宁

高压在线荧光检测研究    鲍成满

有机—无机半导体界面的结构和电子态的研究    金丹

基于DPV的蓝色和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及其效率滚降研究    张天瑜

芦笋中黄酮和多糖的复合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段雅庆

分子印迹聚合物、量子点及其复合微球的制备    杨卫海

芳香炔醇的合成及其与硝基爆炸物的荧光猝灭效应研究    刘勇

杂环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    陈鑫

新疆营盘出土纺织纤维及其老化状况研究    郭丹华

喜树碱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陈晓英

侧基横挂偶极单元的液晶聚对苯撑乙炔的合成及性质表征    王方文

分子光谱法研究蛋白质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张伟

几种重氮盐及偶氮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    李娟

第一原理研究六方氮化硼不同结构的稳定性    肖柳

敏化TiO_2纳米晶多孔膜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林志东,刘黎明,郭云,熊玉卿,达道安

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施永明,赵高凌,沈鸽,张溪文,翁文剑,杜丕一,韩高荣

Ru(bpy)_2(NCS)_2染料敏化CdS/Zn~(2+)TiO_2复合半导体纳米多孔膜的光电化学    张莉,王艳芹,杨迈之,高恩勤,蔡生民

双染料共敏化的纳米晶二氧化钛多孔电极的光伏特性研究    方靖淮,张向阳,吴敬文,毛海舫,沈耀春,陆祖宏

纳米晶体化学太阳电池的研究    戴松元,王孔嘉,邬钦崇,王瑜

染料敏化TiO_2光电极制备方法的改进    刘兆阅,潘凯,单桂晔,白玉白,李铁津

采用电容电荷转移原理测定含水量    C Gimson;赴敏;

雷电防护──古老的科学和当前的争论    Lew Rubin ,本刊编辑部

基于电荷转移体系聚合物/C_(60)组合膜的光电导增强效应    马国宏,郭立俊,邢前,莫育俊,钱士雄

雷电防护新技术    

电容间电荷转移前后能量守恒问题的探讨    张国志;

夸克-胶子物质和强子物质中净电荷转移涨落    萨本豪;李笑梅;董保国;

基于电荷转移技术的触摸键原理及应用    刘可昌;李霞;李斌;曹金亮;

电荷转移对分子晶体二聚化基态的影响    卢旭钦,王沁,郑杭

太赫兹光谱技术在自由基检测中的应用    郝淑梅;葛敏;王文锋;赵红卫;

外电场对材料电子结构的影响    周玉芳;庄德新;

热和光诱导的线性三核{Fe_2Co}化合物中的可逆电荷转移    刘涛;佐藤治;段春迎;

“对称”、“不对称”电荷转移与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能关系的研究    王筱梅;周广勇;周玉芳;刘志强;王东;方奇;蒋民华;

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研究    朱志;房晨婕;孙伟;徐春虎;周灿;严纯华;

小沟结合方式中的DNA媒介电荷转移    李经建;冀中华;蔡生民;

质子与钾原子碰撞的辐射衰变、辐射电荷转移和辐射缔合过程    刘春华;屈一至;王建国;

掺杂O_2和NO的C_(60)固体中主客体分子间存在电荷转移的一个实验证据    顾民;王素芹;吴坚;冯端;

原子轨道方法研究等离子体中He~(2+)-H碰撞的电荷转移过程    刘玲;王建国;JANEV R K;

理论研究碱金属化物M~+(N_3H_3)M′-(M=Li,Na,and K)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李莹;吴迪;李志儒;

Au/ZnO/PATP组装体中ZnO对电荷转移诱导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贡献    杨立滨;孙志华;吕志成;阮伟东;赵冰;

Al-C_(60)界面相互作用的Raman光谱研究    李永庆;徐文涛;李祥;王衍;左健;侯建国;

电容式感应技术及设计要点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高级产品经理 Ryan Seguine

我科学家发现新菁类荧光染料    记者 王秀兰

Quantum最小尺寸低成本触摸传感器面市    杨振中 北京

数码相机的视网膜    王征 木哥

气象武器    路庆和

整体解决方案——市场竞争新法宝    

天道酬智    本报记者 张晔 通讯员 罗静

激发每分子的活力    本报记者 张宝川 程丽红

30多岁老电站正式“退役”    记者 杨康 通讯员 夏丽娟

教学行家 科研俊杰    本报记者 谭南周

有机光电材料光诱导电荷转移的理论研究    李源作

紫精与芘衍生物电荷转移晶体的制备与光电导性能的研究    于伟

理论研究给—受体型有机分子激发态性质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    孙磊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化学增强机理的研究及其应用    纪伟

碱金属掺杂分子的结构和大的非线性光学响应    李宗军

基于金属卟啉化合物的环碳酸酯合成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    李博

苯甲酰苯胺衍生物分子内电荷转移与质子转移    张煊

有机—钼磷酸功能分子杂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吴莹

分子器件非弹性电子隧穿谱的理论研究    邹斌

多臂TTF类电子给体的合成及物性研究    邹雷

两种太阳能电池材料分子的电荷转移研究    韩岳洢

蛋白质中电荷转移中继站的理论研究    张孟

苯甲酰苯胺衍生物的分子内电荷转移    刘春华

囚禁离子在离子阱中的碰撞实验研究和压缩相干态的制备    骆芳芳

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表面光谱特征研究    徐伟

星型分子结构与电荷转移特征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闫文艳

吡嗪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    张雯

有机太阳能电池体系电荷分离与复合速率的理论预测    孙冠楠

铂参与的金属氢键中电荷转移效应的理论研究    李喜文

含N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及电荷转移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孙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