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3:47
热度: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摘要】:当前,种养废弃物循环利用是现代农业与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秸秆循环利用能实现低耗能、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投高

【摘要】:当前,种养废弃物循环利用是现代农业与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秸秆循环利用能实现低耗能、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投高效、节能减排”的秸秆循环利用模式及其运行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将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相融合,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和田间定位试验,以技术经济方法分析四川秸秆循环利用的模式、比例及效益,摸清秸秆循环利用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特征,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开展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服务功能评价和生命周期评价。本文也是一种探索,以期为种养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及其农业生境过程控制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为构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提出了“小尺度循环农业模式、中等尺度循环农业模式和大尺度循环农业模式”这一分类体系,剖析了三种循环模式的特征及原理。 (2)四川“稻-麦”轮作区秸秆肥料化利用方式的比例最大,饲料化和原料化次之,沼气化利用比例最小。秸秆肥料化以秸秆直接还田模式为主,其中覆盖还田占主体,且单位面积秸秆利用量最大。秸秆原料化利用(主要指“秸秆-培养原料-食用菌”模式)的经济效益最高,其余方式的效益都较均衡。 (3)秸秆直接还田和菌废料还田模式下,有助于提高了农田作物籽粒养分吸收并向籽粒转移,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利用率和养分再循环水平,且菌废料还田模式下,农田土壤系统氮素有盈余,养分利用转化率较高。 (4)菌废料还田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能值占系统总能值比例较高,化肥能值投入较少,系统净能值产出率高,能值投入率和环境负载率较低,环境压力小,可持续发展性能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特别是FR2菌废料还田模式是最适合的可持续循环模式。 (5)不同秸秆利用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的非市场服务价值明显高于市场价值,秸秆直接还田和菌废料还田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均高于常规耕作模式,且具有较大的环境净化能力和土壤质量提升功能,尤其是菌废料还田模式消纳废弃物的价值远大于其农产品生产价值。 (6)三种典型秸秆利用模式的农作系统是造成潜在气候变暖、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土壤毒性的主要环节,其中秸秆废弃或焚烧、超量使用氮肥是导致潜在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是造成潜在土壤毒素的关键因素。相比常规耕作模式,秸秆直接还田利用模式和“水稻-(秸秆)-食用菌-(菌废料)-小麦”秸秆循环利用模式有利于节能减排,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降低环境影响潜力。 (7)提出了“加强法规政策体系和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合理规划、优化循环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推进秸秆等种养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发、集成创新与示范,努力提高技术成果转化;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秸秆产业化开发利用;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六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秸秆循环利用 模式分析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功能评价 四川省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323.22;F2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导言12-20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的目的13-14
  • 1.3 研究进展综述14-17
  • 1.3.1 关于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研究14
  • 1.3.2 关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究14-15
  • 1.3.3 关于农业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研究15-17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17-18
  • 1.5 研究方法18-19
  • 1.6 创新与不足19-20
  • 1.6.1 论文的创新之处19
  •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19-20
  • 第二章 秸秆循环利用研究的基础理论20-41
  • 2.1 生态经济理论20-28
  • 2.1.1 系统理论与热力学定律21-22
  • 2.1.2 生态系统理论与物流能流理论22-28
  • 2.1.3 耗散结构与协同理论28
  • 2.2 循环农业理论28-40
  • 2.2.1 循环农业的内涵29-31
  • 2.2.2 循环农业的主要特征31-32
  • 2.2.3 循环农业的原则与技术体系32-35
  • 2.2.4 循环农业模式分析35-40
  • 2.4 本章小结40-41
  • 第三章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分析41-60
  • 3.1 秸秆循环利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41-45
  • 3.2 中国秸秆循环利用模式分析45-49
  • 3.2.1 秸秆肥料化46
  • 3.2.2 秸秆饲料化46-47
  • 3.2.3 秸秆能源化47-48
  • 3.2.4 秸秆原料化48-49
  • 3.3 四川省秸秆循环利用模式分析49-59
  • 3.3.1 研究区基本概况49-52
  • 3.3.2 四川典型样区秸秆循环利用调查分析52-59
  • 3.4 本章小结59-60
  • 第四章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物流分析60-69
  • 4.1 物流(物质循环)分析的方法60-62
  • 4.1.1 物质流分析60
  • 4.1.2 养分循环分析60-62
  • 4.2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物流特征62-68
  • 4.2.1 研究系统界定62
  • 4.2.2 数据来源与方法62-64
  • 4.2.3 养分循环特征分析64-68
  • 4.3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能流分析69-85
  • 5.1 能流分析方法69-71
  • 5.2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能流特征71-84
  • 5.2.1 研究系统界定71
  • 5.2.2 数据来源与方法71-80
  • 5.2.3 不同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80-84
  • 5.3 本章小结84-85
  • 第六章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服务功能评价85-93
  • 6.1 服务功能评价的方法85-86
  • 6.2 服务功能评价的内容及指标86-87
  • 6.3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服务功能评价87-92
  • 6.3.1 研究系统界定87-88
  • 6.3.2 服务功能评价分析88-92
  • 6.4 本章小结92-93
  • 第七章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93-103
  • 7.1 生命周期评价的内涵93
  • 7.2 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体系93-96
  • 7.3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96-102
  • 7.3.1 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96-97
  • 7.3.2 清单分析及参数选择97
  • 7.3.3 影响评价97-100
  • 7.3.4 评价结果分析100-102
  • 7.4 本章小结102-103
  • 第八章 秸秆循环利用的保障体系研究103-113
  • 8.1 秸秆循环利用的组成要素与与条件分析103-106
  • 8.2 中国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06-108
  • 8.2.1 秸秆资源总量及利用情况统计不清106-107
  • 8.2.2 秸秆资源化利用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107
  • 8.2.3 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落后,支持体系不健全107-108
  • 8.2.4 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单一,利用效率低108
  • 8.3 秸秆循环利用的保障体系 #97.108-112
  • 8.3.1 突出技术创新,构建科学的技术支撑体系108-109
  • 8.3.2 依靠机制创新,提供制度与政策保障109-112
  • 8.3.3 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秸秆产业化开发利用112
  • 8.3.4 增强农民意识和责任,发挥实施主体作用112
  • 8.4 本章小结112-113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113-117
  • 9.1 主要研究结论113-114
  • 9.2 政策建议114-115
  • 9.3 展望115-117
  • 参考文献117-125
  • 附表125-130
  • 致谢130-13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13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现代种植业系统及粮食生产能量转化效率的动态分析——以山前平原河北栾城县为例    陈冬冬;高旺盛;隋鹏;吴天龙;

长江流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输送无机氮的影响——1968~1997年的时间变化分析    晏维金,章申,王嘉慧

成都经济区As等元素大气干湿沉降通量及来源研究    汤奇峰;杨忠芳;张本仁;冯海艳;王洪翠;

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    郭铁民,王永龙

西安市植被净化大气物质量的测定及其价值评价    马新辉,孙根年,任志远

基于ALTRANS模型的我国生物燃料发展潜力研究    柴麒敏;常世彦;张希良;

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吴天马

烧掉的财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空间巨大    文雯

控制农户焚烧秸秆的激励机制探析    赵学平;陆迁;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高祥照,马文奇,马常宝,张福锁,王运华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编委会    

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正负效应价值的综合评价研究    杨志新

我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    白金明

基于能值的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分析    王闰平

Present Situation and Benefit Analysis of the Straw Recycling in Southwest China    

Research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Diversity    

Innovation of China's Circula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农业资源多维增量路径的建构、动力与运行    方小教;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对策建议    张锡金;刘炳福;李爱海;李淑庆;

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吴焕涛;魏珉;杨凤娟;王秀峰;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系统养分结构分析及平衡研究    李萍;

生物质气化导热油传导供热烘烤烟叶研究    王喜功;杨旭亮;李仁政;赵湘江;杨晓东;周建;杜传印;

沼渣沼液的肥用研究进展    郜玉环;张昌爱;董建军;

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土壤质量和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    朱林;马友华;

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汪家权;王振祥;胡淑恒;

循环经济与绿色技术创新    郑少东;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洪传春;张雅静;

江苏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循环农业及其发展途径分析    耿献辉;

两岸循环型农业之发展比较与交流合作    邓启明;黄祖辉;

循环经济与浙江生态省的农业发展    林贤青;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农业循环经济初探    朱有为;段丽丽;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    高晓阳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徐连章

城市循环物流系统构建研究    朱煜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有机废弃物CO_2施肥发酵过程中基质理化性状变化及残渣培肥土壤的作用    李玲玲

肥料管理对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和重金属平衡的影响    鲁洪娟

基于综合效益评价的陶瓷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及应用    汤亮

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    戴天放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    刘威

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    王亚艺

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胡小伟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    杜金龙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    李书敏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雍新琴

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    张亚杰

社会理性决策视角下的农地城市流转效益测度    胡漪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    胡明秀

农业循环经济及其在安徽生态省建设中的运用    宛永红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简析    谷曼;

大别山区河谷流域现代有机农业模式的探讨    王清国,沈显生,梁庆生

国外生态工业园研究概况    邓南圣,吴峰

干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为例    陈东景,徐中民

“三农”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周玉梅

北京地区甲烷排放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    苏芳,邵敏,张敏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    陈效逑,赵婷婷,郭玉泉,宋升佑

北京蟹岛的循环经济模式    付秀平

循环经济的核心调控手段:物质流分析与物质流管理    周国梅;冯东方;任勇;

    解振华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土壤N_2O排放和CH_4吸收特征    高志岭

农业生产力评价分析和优化系统研究    周留根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辛琨

山西省作物生态区划及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宋晓彦

临洮县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    李宏

污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及重金属分布规律的试验研究    邵洪波

山西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研究    陈建国

生物与化学预处理对玉米秸秆生物气产量的影响研究    杨懂艳

山西省耕地保护的研究    徐栋梁

山西省农业优势产业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李晓飞

基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土地开发整理构建循环农业模式探索    李武艳;赵烨;闫冬;袁顺全;刘海鹏;

“玉米—牛—沼气—日光温室”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王勤礼;赵怀勇;吕彪;许耀照;李宏斌;秦加海;

基于空间层面的循环农业模式分析    杨苑苗;窦学诚;

西部边疆贫困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黄继元;

生态文明视野下桂林循环农业模式的探索    唐韬;秦初生;

广西百色市“种植-沼气-养殖+灯”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研究    尹昌斌;周颖;梁仲达;

北京山区板栗产业循环农业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兰彦平;王瑞波;周连第;姚砚武;

以产业为支撑构筑都市型循环农业新模式——以北京房山区为例    赵永祥;郭淑敏;

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安徽为例    程克群;马友华;栾敬东;

拓展循环农业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黄山美;

辽北地区“粪秸—菇—肥—菜”循环农业模式构建与技术研究    金硕

草田轮作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中的作用研究    曹利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