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生长特性的调控效应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3:21
热度: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生长特性的调控效应研究【摘要】:本研究选择玉米长期连作和米麦轮作2种种植方式,分别进行秸秆覆盖还田和深埋还田,应用传统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与磷脂脂肪酸谱

【摘要】:本研究选择玉米长期连作和米麦轮作2种种植方式,分别进行秸秆覆盖还田和深埋还田,应用传统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与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微生物的角度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微生态状况;同时,将与土壤密切相关的玉米地下部根系和地上部植株相结合,全面分析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穗位叶光合和荧光特征、光合作用和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籽粒灌浆速率、根系主要特征、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动态变化,揭示了不同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和玉米的综合调控效应,为合理进行秸秆还田、土壤和作物达到共赢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论有:1、同一种植方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深埋秸秆腐解速率均高于秸秆覆盖;但CT2相对于CT1的增幅,要比T2相对于T1的增幅大。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率从大到小顺序为:60.2%~81.3%(K)52.0%~68.9%%(P)28.6%~41.9%(N),T1和T2显著高于CT1和CT2。在米麦轮作种植方式下,秸秆还田方式对秸秆养分释放率影响不大;在连作种植方式下,秸秆深埋处理可增加氮和磷素的释放率,增强微生物代谢活性,对磷的释放率影响不大。2、米麦轮作模式下,土壤主要微生物、微生物生理类群、土壤酶活性和磷脂脂肪酸总量均高于玉米长期连作模式下。在玉米长期连作种植方式下,相比秸秆覆盖,秸秆深埋更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和降低土壤真菌数量,提高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显著增加了生育中后期(大喇叭口期V12~乳熟期R3)土壤PLFA总量。在米麦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细菌数量,对土壤放线菌、自生固氮菌和氨化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秸秆深埋显著提高玉米生育中后期土壤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总的来说,在玉米长期连作种植区,秸秆深埋比秸秆覆盖更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3、米麦轮作种植方式下,秸秆还田降低玉米气生根数量,秸秆还田对0~20 cm土层的根系干重无显著差异。玉米长期连作种植方式下,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玉米气生根数量,增加了0~20 cm土层的根系干重,2两种秸秆还田方式比较,秸秆深埋处理的增加效应更加显著。随着土层的加深玉米根系干重逐渐减少,米麦轮作土壤中根系干重显著高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4、米麦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玉米抽雄期VT的根系活力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其他时期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SOD和POD活性影响不大,对不添加秸秆对照无显著差异;玉米长期连作模式下,秸秆深埋更能显著增强玉米根系活力和生育中后期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蛋白含量及保护酶活性。5、秸秆还田对玉米株高、穗位高、穗位高系数影响不大。秸秆深埋能够显著增加玉米生育中后期(抽雄VT~乳熟期R3)的干物质积累量。连作种植方式下,秸秆深埋更能显著增加玉米茎、鞘、雄穗的干物质转移率和对籽粒贡献率。同时,秸秆深埋下玉米花后0~50 d,穗位叶平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高于秸秆覆盖。米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穗位叶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光合作用关键酶(PEP和RuBP羧化酶)活性影响不大。6、玉米籽粒平均灌浆速率与最大灌浆速率的处理并不一致。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对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及相应参数影响不大。而在玉米长期连作下,无论是秸秆覆盖和深埋均增加了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灌浆速率高值持续时间、灌浆有效时间,以秸秆深埋T2处理尤为显著。7、不同种植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玉米籽粒三年的平均产量、平均水分利用率和平均降雨利用率的影响呈现相反的效应。米麦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三个指标影响不大,均呈现降低效应;玉米长期连作条件下,秸秆覆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秸秆深埋第2和3年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水分利用率和降雨利用率。吉林省西部属半干旱区,年降雨量较少,土壤抗旱抗蚀能力较差,在实际生产中,在无法改变连作的大环境下,可通过适当的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措施,改善地力、实现玉米高产稳产。 【关键词】:玉米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根系 产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41.4;S51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1
  • 1.1 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12-13
  • 1.2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方法13-14
  • 1.3 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因素及腐解特征研究14-16
  • 1.3.1 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因素14-15
  • 1.3.2 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15-16
  • 1.3.3 玉米秸秆腐解的化感效应16
  • 1.4 玉米秸秆还田的土壤效应16-18
  • 1.4.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16-17
  • 1.4.2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17-18
  • 1.4.3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18
  • 1.4.4 对土壤呼吸的影响18
  • 1.5 玉米秸秆还田的作物效应18-20
  • 1.5.1 对玉米地上部生长的影响18-19
  • 1.5.2 对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19
  • 1.5.3 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19-20
  • 1.6 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的土壤和作物效应20-21
  • 第二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21-24
  • 2.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21-22
  • 2.2 课题来源22
  • 2.3 研究内容22-23
  • 2.3.1 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22
  • 2.3.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研究22
  • 2.3.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研究22
  • 2.3.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根系形态及主要生理特征研究22
  • 2.3.5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研究22-23
  • 2.4 技术路线23-24
  • 第三章 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24-34
  • 3.1 材料与方法25-26
  • 3.1.1 试验地概况25
  • 3.1.2 试验设计25
  • 3.1.3 取样及测定25-26
  • 3.1.4 数据处理分析26
  • 3.2 结果与分析26-32
  • 3.2.1 玉米秸秆腐解率26-27
  • 3.2.2 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率27-29
  • 3.2.3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29-32
  • 3.3 讨论32-33
  • 3.4 小结33-34
  • 第四章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主要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34-42
  • 4.1 材料与方法34-36
  • 4.1.1 试验地概况34
  • 4.1.2 试验设计34-35
  • 4.1.3 测定项目和方法35-36
  • 4.1.4 数据处理分析36
  • 4.2 结果与分析36-39
  • 4.2.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主要微生物数量36
  • 4.2.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36-38
  • 4.2.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38-39
  • 4.3 讨论39-41
  • 4.4 小结41-42
  • 第五章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42-51
  • 5.1 材料与方法43-44
  • 5.1.1 试验地概况43
  • 5.1.2 试验设计43
  • 5.1.3 测定项目和方法43-44
  • 5.1.4 数据处理分析44
  • 5.2 结果与分析44-49
  • 5.2.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44-45
  • 5.2.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特征脂肪酸(PLFAs)的影响45-46
  • 5.2.3 主成分分析46-48
  • 5.2.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磷脂脂肪酸总量的影响48
  • 5.2.5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真菌和细菌磷脂脂肪酸比例的影响48-49
  • 5.3 讨论49-50
  • 5.4 小结50-51
  • 第六章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研究51-65
  • 6.1 材料与方法51-54
  • 6.1.1 试验地概况51
  • 6.1.2 试验设计51-52
  • 6.1.3 测定项目和方法52-54
  • 6.1.4 数据处理分析54
  • 6.2 结果与分析54-63
  • 6.2.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根系气生根数量54-55
  • 6.2.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根系干重时空分布55-56
  • 6.2.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根系活力56-57
  • 6.2.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根系可溶性糖和蛋白57-59
  • 6.2.5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根系保护酶活性59-61
  • 6.2.6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根系丙二醛含量61
  • 6.2.7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根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61-63
  • 6.3 讨论63-64
  • 6.4 小结64-65
  • 第七章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研究65-87
  • 7.1 材料与方法65-67
  • 7.1.1 试验设计65
  • 7.1.2 取样65-66
  • 7.1.3 测定项目和方法66-67
  • 7.1.4 数据处理分析67
  • 7.2 结果与分析67-85
  • 7.2.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67-68
  • 7.2.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68-75
  • 7.2.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叶片光合和荧光特性75-79
  • 7.2.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穗位叶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79-81
  • 7.2.5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81-83
  • 7.2.6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率83-85
  • 7.3 讨论85-86
  • 7.4 小结86-87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87-90
  • 8.1 主要结论87-89
  • 8.1.1 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87
  • 8.1.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主要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87
  • 8.1.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87-88
  • 8.1.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研究88
  • 8.1.5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研究88-89
  • 8.2 创新点89-90
  • 参考文献90-107
  • 作者简介107-108
  • 致谢10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甄丽莎;谷洁;高华;秦清军;陈强龙;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李素娟;李琳;陈阜;张海林;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根系时空分布及生理特性研究    张玉芹;杨恒山;张瑞富;高聚林;刘志雄;

秸秆还田和施氮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张庆忠,吴文良,王明新,周中仁,陈淑峰

长期定位条件下秸秆还田的综合效应研究    汪寅虎,柯福源,张明芝,顾永明,陈春宏

长期施肥对土壤碳储量和作物固定碳的影响    孟磊,蔡祖聪,丁维新

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王晓玥;孙波;

邻苯二甲酸对萝卜种子萌发、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杨延杰;王晓伟;赵康;陈宁;林多;

大蒜连作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刘素慧;刘世琦;张自坤;尉辉;齐建建;段吉锋;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王丙文;迟淑筠;田慎重;宁堂原;韩惠芳;赵红香;李增嘉;

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积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董智

玉米千秆还田对小麦根部病害的化感作用研究    张承胤

不同条件下作物秸秆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    郑丹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许燕萍;陈晖;卢向荣;刘炜;

秸秆堆腐还田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虎,常江

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孙园园;李首成;周春军;李扬;吴梅;

苏北不同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式下土壤呼吸日变化观测与测定方法比较    朱强根;张焕朝;单奇华;余健;

土壤呼吸的水热因子模拟及温度敏感性的探讨    邓爱娟;申双和;张雪松;李永秀;谢轶嵩;

秸秆机械全量粉碎还田与密肥调控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吴延华;黄正来;吴安昌;张长春;吴红星;

土壤呼吸的酶促作用研究    何伟静;江洪;原焕英;

粉垄整地与传统整地方式种植玉米和花生效果比较    韦本辉;甘秀芹;陈保善;申章佑;俞建;宁秀呈;陆柳英;韦广泼;胡泊;莫润秀;李艳英;吴延勇;

“碳足迹”计算方法初探    于曼;彭万贵;葛大兵;

秸秆堆腐还田技术及效益分析    孙学亮;

非洲菊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与生物性状的影响    马海燕;徐瑾;孙霞;朱翠英;郑成淑;

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翟治芬;严昌荣;刘爽;刘勤;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碳汇计算及其价值评价    杜加强;舒俭民;张林波;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钟华平;樊江文;于贵瑞;韩彬;胡中民;岳燕珍;梁飚;

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    刘敏;

秸秆还田抑制地表土壤裂缝工艺参数的优化    李世瑶;高昌珍;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现状及进展    张丽萍;李学森;顾祥;任玉平;

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区土壤温度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张一平;游广永;沙丽清;刘玉洪;巩合德;罗尤勇;

UV-B辐射增强对保护性耕作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江晓东;黄小梅;李永秀;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中亚热带山区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盛浩

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    廖艳

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    徐小明

南极苔原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规律与产生机理研究    刘雅淑

黄土高原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呼吸与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陈先江

澳大利亚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效碳和氮库及相关微生物过程研究    鲁顺保

城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与微生物量碳研究    张鸽香

土壤动物活动对农田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的影响    罗天相

小麦根系浸提液对黄瓜幼苗化感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    杨平

冬闲季节轮作叶菜对大棚番茄栽培有机基质重复利用效果研究    李威

几种矿物源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孙蓟锋

竹荪连作障碍成因分析    吕杨兰

弥苴河口湿地植物残体与底泥综合利用研究    郑潭

植烟土壤根系分泌物对连作的响应    符建国

非洲菊连作的土壤环境变化及其化感效应研究    马海燕

大蒜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理化性状及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李敏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生理生态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王玉

连作、轮作马铃薯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今芝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平衡施肥对全膜双垄沟播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吕军峰;郭天文;侯慧芝;谭雪莲;

秸秆还田技术及作用    蒋爱萍,杨静

秸秆还田的作用与方法    胡海生;

秸秆还田的优点及主推技术    谢建华;

北京山地几种针叶林土壤酶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薛文悦;戴伟;王乐乐;戚俊;李晓红;

秸秆还田添加氮素调节碳氮比的研究    刘臧珍,王淑敏,杨丽琳

冬小麦生育期间根系脱氢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李雁鸣,梁振兴,梅楠

库布齐沙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阿斯嘎;高丽;朴顺姬;闫志坚;马阔东;

植物病原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拮抗机理研究    谢晶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陈军胜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影响    许仁良

不同类型品种(系)冬小麦根系特征的比较及调控研究    李鸿斐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利用    辛玮

大豆根腐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温广月

玉米种植与管理技术的探讨    胡伍军;

我埸成为玉米千斤埸的技术经验    谢睦森

玉米扒土晒根    

玉米隔行去蓼    刘广福;易富民;

论新疆要不要抓好玉米生产    孟若愚

试论黑龙江省玉米持续高产的有效途径    孟庆连;

吕鸿宾谈种玉米的经验    刘泰;孙竦;

玉米主要害虫的防治对策及综防配套技术    徐培桢;何荣蓉;

玉米定向挂果有办法    蒙泽敏

全球化进程中的拉丁美洲传统作物(玉米篇)    索飒;

玉米种植与管理技术    杨殿鑫;

广东冬种玉米气候适应性分析与区划    董永春;涂悦贤;王春林;林举宾;

江油市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探索    陈荣树;

《玉米成熟了》(拓印画)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 1课时    王丽丽;

黑龙江省玉米平衡施肥与养分循环研究    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佟玉欣;

玉米套种香菇技术及效益分析    郎芳;

太原盆地玉米及对应根系土中有害元素含量特征    朱翠娟;杨忠芳;

玉米ZmPTF1基因克隆和过表达分析    李朝霞;高强;刘雅正;何春梅;张举仁;

玉米冠层光谱在农学参数上的应用研究    郑国清;赵巧丽;乔淑;冯晓;

不同包膜控释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吕娇;李淑敏;潘明阳;刘昕昕;

走进玉米主产省———吉林    涂国闻 铁木 罗小军 刘宏基

3000公斤假冒玉米种被查扣    祁建平 郑 磊

玉米取代石油的日子近了    本报记者 何叶

订单玉米曾经难产    梁振君 卞王玉珏

曹先启:玉米皮里谋致富    曹爱敏 肖明磊

今年玉米开秤价将上涨    

首届吉林玉米节鲜玉米开园    记者 于宁 曹梦南

二九一玉米芯经济本小利大    刘雪媛 刘军艳 李咏刚

原平:“懒汉玉米”富了勤快农民    本报记者 吕龙平 通讯员 曹申义 戴晓青

玉米这种粮食啊    媒体人,专栏作家 阿子

西北旱区覆膜对农田雨水分布格局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蒋小金

玉米/大豆间作氮素补偿利用的密度调控机理    陈红卫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生长特性的调控效应研究    于寒

玉米生长的生理生态功能与形态结构并行模拟模型    宋有洪

玉米不同基因型的磷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李绍长

玉米对砷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    刘华琳

分根盐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根系响应    张红

玉米施锌吸收积累及有效化调控机理的研究    孙建华

旱地覆盖种植的水热效应及其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红丽

旱地有机培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王晓娟

菌肥对铅污染土壤中玉米生物效应的研究    杨继飞

玉米高粱品种对污灌土壤铜铬形态分布影响及响应研究    贺璟

钙泥、镁泥配施泥炭和无机肥对两种土壤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吴旋

器官尺度下玉米生长特征分析及模拟研究    张燕

微波液化玉米秸秆及环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武文硕

不同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差异的研究    李俊霞

氮磷肥配施对土壤速效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柴颖

硒对锑胁迫下玉米生长、元素含量及锑积累的影响    李瑞瞳

玉米定向排种机构的设计    刘宗良

氮高效玉米杂交种的筛选及鉴定指标体系的建立    王亚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