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嗜热菌W16利用秸秆水解液混合糖产氢特性及代谢机制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3:16
热度:

嗜热菌W16利用秸秆水解液混合糖产氢特性及代谢机制研究【摘要】:废弃物处理能源化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战略需求,也是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利用丰富而廉价的可再生秸秆类生物

【摘要】:废弃物处理能源化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战略需求,也是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利用丰富而廉价的可再生秸秆类生物质制取氢气是一种获得氢气的新方法,在产生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废弃物的处置问题,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由于秸秆类生物质的复杂性及难降解性,如何高效获取富含葡萄糖和木糖混合糖的秸秆水解液,以及解决目前发酵产氢微生物木糖代谢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实现秸秆废弃物资源的高值利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本实验室筛选得到的能够利用葡萄糖木糖发酵嗜热产氢菌热解糖厌氧芽孢杆菌W16(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 W16)为研究对象,以建立经济高效转化秸秆类生物质产氢体系为目标展开研究,考察了产氢菌W16葡萄糖木糖共利用发酵产氢规律,提出了采用补料分批发酵方式解决混合底物中木糖利用率低的问题;并分析了不同葡萄糖木糖碳源响应下细胞的代谢差异特征及可能的代谢调控机制,为实现葡萄糖木糖混合糖的同步高效转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物法预处理及酶解糖化玉米秸秆,探讨了产氢菌W16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产氢效能,为实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的高值利用以及生物转化过程经济可行性提供技术理论依据。通过不同葡萄糖木糖混合糖浓度比下发酵产氢特性,确定了产氢菌W16能够同时利用葡萄糖和木糖发酵产氢,但与葡萄糖的利用相比,木糖的消耗速率随着混合糖中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结合节点插值拟合分析表明,当混合糖中葡萄糖含量高于58.2.%时,其对木糖利用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大,而当葡萄糖含量降至21.7%以下,其自身利用会受到一定程度反馈抑制。针对高葡萄糖木糖浓度比下木糖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连续以及补料分批发酵过程稀释率及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调控策略,其中采用补料分批发酵方式,通过控制各段运行参数,在HRT为12h条件下,产氢速率达到最大值8.9 mmol/L/h的同时,相应的葡萄糖木糖利用率分别提升至92.2%以及82.2%。采用Illumina 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转录组学测序技术探究产氢菌W16葡萄糖木糖共发酵产氢内在分子机理。对产氢菌W16在葡萄糖,木糖以及葡萄糖木糖混合糖作为碳源下差异基因的调控与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氢菌W16在不同碳源下编码木糖特异性转运蛋白基因高丰度是实现葡萄糖木糖共利用的主要因素。而当葡萄糖在混合糖中大量存在时,木糖异构酶的高葡萄糖亲和力导致即使木糖转运蛋白基因高丰度,木糖利用仍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当混合糖基质中木糖大量存在时,葡萄糖磷酸转移酶系统基因丰度普遍下降,造成葡萄糖利用减缓。以上糖转运蛋白在不同混合糖下表达差异是菌株W16实现葡萄糖木糖共发酵,并且在发酵过程中存在相互影响的主要原因。基于菌株W16利用葡萄糖木糖发酵产氢特点,建立合理有效的玉米秸秆预处理及酶解糖化方式。通过不同预处理方式下玉米秸秆化学组分及形态结构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白腐真菌CGMCC 5.776(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CGMCC 5.776)生物预处理玉米秸秆在去除35.3%木质素,降低纤维素结晶度的同时,只有9.5%的全纤维素损失。该预处理过程可以有效强化玉米秸秆酶解糖化效能至原来的1.6倍。同时,选用绿色木霉CGMCC 3.2876(Trichoderma viride CGMCC 3.2876)胞外粗酶液对生物预处理玉米秸秆进行酶解糖化,在温度49.7°C,p H 5.0,酶投加量35.7 IU/g,以及底物浓度为38.5 g/L的最优条件下,每100g玉米秸秆能够产生27.2g可溶性还原糖,高达理论值的67%。通过采用批式,连续以及补料分批发酵方式发酵产氢发现,在补料分批发酵方式下产氢菌W16利用生物预处理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产氢,最高产氢速率可达到9.1 mmol/L/h。为进一步提高产氢效能,提出了糖水解-暗发酵一体式产氢对策,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反应过程中温度,底物浓度以及酶投加量,糖化及发酵产氢过程可以在有效缩短反应时间至72h的同时,产氢量达到89.3 m L H2/g-玉米秸秆。 【关键词】:秸秆 预处理 酶解糖化 葡萄糖木糖共利用 生物制氢 热解糖厌氧芽孢杆菌W16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2;X7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6
  • 第1章 绪论16-38
  • 1.1 课题背景16-17
  • 1.1.1 课题来源16
  • 1.1.2 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16-17
  • 1.2 氢能与生物制氢技术17-20
  • 1.2.1 氢能的优越性及应用17-18
  • 1.2.2 发酵法生物制氢研究进展18-20
  • 1.3 秸秆原料的开发潜力20-23
  • 1.3.1 秸秆原料利用现状20-21
  • 1.3.2 秸秆的化学组成和结构21-23
  • 1.4 秸秆水解液混合糖的获取23-28
  • 1.4.1 秸秆原料的预处理23-26
  • 1.4.2 预处理秸秆原料的糖化26-28
  • 1.5 秸秆水解液葡萄糖木糖发酵产氢28-35
  • 1.5.1 秸秆水解液葡萄糖木糖发酵产氢微生物28-32
  • 1.5.2 秸秆水解液葡萄糖木糖发酵产氢工艺32-35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35-36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36-38
  • 1.7.1 主要研究内容36-37
  • 1.7.2 技术路线37-38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38-53
  • 2.1 试验材料38-41
  • 2.1.1 菌种来源38
  • 2.1.2 玉米秸秆38
  • 2.1.3 培养基38-39
  • 2.1.4 仪器与设备39-40
  • 2.1.5 试验装置40-41
  • 2.2 试验方法41-46
  • 2.2.1 玉米秸秆原料的预处理41
  • 2.2.2 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酶解糖化41-43
  • 2.2.3 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产氢43
  • 2.2.4 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43-46
  • 2.3 分析方法46-53
  • 2.3.1 细胞生物量的测定46-47
  • 2.3.2 氢气含量的测定47
  • 2.3.3 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测定47
  • 2.3.4 液相末端发酵产物的测定47
  • 2.3.5 玉米秸秆原料成分的测定47-48
  • 2.3.6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48-49
  • 2.3.7 蛋白含量的测定49-50
  • 2.3.8 扫描电镜观测50
  • 2.3.9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分析50
  • 2.3.10 发酵动力学分析50-51
  • 2.3.11 数据分析51-53
  • 第3章 嗜热菌W16葡萄糖木糖共利用产氢特性研究53-78
  • 3.1 引言53-54
  • 3.2 菌株W16批式发酵产氢特性研究54-63
  • 3.2.1 菌株W16批式发酵生长特性54-55
  • 3.2.2 菌株W16批式发酵底物消耗特性55-58
  • 3.2.3 菌株W16批式发酵产氢特性58-60
  • 3.2.4 菌株W16混合糖发酵产氢过程拟合60-63
  • 3.3 菌株W16连续发酵产氢特性研究63-69
  • 3.3.1 菌株W16不同碳源连续发酵产氢特性研究63-66
  • 3.3.2 菌株W16不同稀释率下连续发酵产氢特性66-69
  • 3.4 菌株W16补料分批发酵产氢特性研究69-77
  • 3.4.1 菌株W16不同碳源补料分批发酵产氢特性研究70-72
  • 3.4.2 菌株W16不同HRT补料分批发酵产氢特性研究72-77
  • 3.5 本章小结77-78
  • 第4章 嗜热菌W16葡萄糖木糖共利用代谢机制研究78-94
  • 4.1 引言78
  • 4.2 菌株W16不同碳源下测序质量评估78-82
  • 4.2.1 碱基质量评估78-79
  • 4.2.2 与参考基因比对统计79-81
  • 4.2.3 基因覆盖度统计81-82
  • 4.3 菌株W16不同碳源下基因差异表达分析82-88
  • 4.3.1 菌株W16在葡萄糖和混合糖组中基因差异表达分析82-86
  • 4.3.2 菌株W16在混合糖和木糖组中基因差异表达分析86-88
  • 4.3.3 菌株W16在葡萄糖和木糖组中基因差异表达分析88
  • 4.4 菌株W16不同碳源下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88-91
  • 4.5 菌株W16不同碳源下KEGG通路分析91-93
  • 4.6 本章小节93-94
  • 第5章 嗜热菌W16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产氢研究94-119
  • 5.1 引言94-95
  • 5.2 玉米秸秆原料的预处理95-102
  • 5.2.1 不同玉米秸秆预处理方式比较95-98
  • 5.2.2 生物法预处理玉米秸秆98-102
  • 5.3 预处理后玉米秸秆原料的酶解糖化条件优化102-108
  • 5.3.1 响应面法优化酶解糖化条件102-104
  • 5.3.2 二次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分析104-105
  • 5.3.3 预处理玉米秸秆酶解糖化响应面分析与优化105-106
  • 5.3.4 生物预处理玉米秸秆产糖能力分析106-108
  • 5.4 分步糖化发酵产氢研究108-112
  • 5.4.1 菌株W16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批式发酵产氢108-110
  • 5.4.2 菌株W16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连续发酵产氢110
  • 5.4.3 菌株W16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补料分批方式发酵产氢110-112
  • 5.5 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研究112-117
  • 5.5.1 底物浓度对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影响112-114
  • 5.5.2 酶投加量对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影响114-115
  • 5.5.3 p H对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影响115-116
  • 5.5.4 生物预处理玉米秸秆最佳条件同步糖化发酵产氢116-117
  • 5.6 不同木质纤维原料发酵产氢能力比较117-118
  • 5.7 本章小结118-119
  • 结论119-122
  • 参考文献122-13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38-142
  • 致谢142-143
  • 个人简历14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