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Ⅰ-Ⅲ-Ⅵ族半导体量子点的制备及其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34:31
热度:

Ⅰ-Ⅲ-Ⅵ族半导体量子点的制备及其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摘要】:I-III-VI族半导体纳米晶,是一类由I族(Cu,Ag),III族(Ga,In),VI族(S,Se)等元素组成

【摘要】:I-III-VI族半导体纳米晶,是一类由I族(Cu,Ag),III族(Ga,In),VI族(S,Se)等元素组成的材料。大都是直接窄带隙半导体,其中,Cu InS2,Cu InSe2带隙分别为1.5ev和1.04ev,与太阳光谱匹配,是性能优异的太阳电池光吸收层材料。当材料的尺寸与其激子半径相当时会表现出量子限域效应,在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QDSC)领域极具潜力。目前,合成量子点敏化剂的方法主要归纳为预合成法和原位合成法两种。本文主要制备了Cu2S/FTO对电极和I-III-VI量子点敏化剂,并研究了其在QDSC中的应用。概括如下:1.采用前驱体分解法合成Cu2S,将其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形成墨水,然后滴涂于FTO导电玻璃上形成纳米晶薄膜,用热处理的方法去除表面配体,制成Cu2S/FTO对电极;以CdS敏化的TiO2多孔薄膜作光阳极,Cu2S/FTO为对电极,多硫电解液作氧化还原电对,组装电池测试其性能(J-V和IPCE),结果表明,其效率远高于用铂作对电极的电池,最高效率接近3%。2.采用液相法制备了CuInS2/CdS核壳量子点以及CuInSexS2-x合金量子点,用TEM、UV、PL、XRD、ICP-OES等手段对材料进行各项表征,通过电泳沉积(EPD)或者双官能团分子连接法(linker-assited)将量子点沉积到TiO2多孔薄膜上,组装电池测试其性能。研究表明,在CuInS2量子点表面包覆一层CdS壳层可以提高其荧光性能和电池的性能,制得的Cu InS2-QDs敏化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可达1.17%。CuInSexS2-x合金量子的QDSC光响应范围增大,电池性能和外量子效率提高。 【关键词】:I-III-VI量子点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Cu2S/FTO对电极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4.4;O646.5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6
  • 1.1 量子点概述10-11
  • 1.1.1 量子效应10-11
  • 1.1.2 量子点的特性11
  • 1.2 量子点的分类11-13
  • 1.2.1 按半导体量子点的元素组成分类11
  • 1.2.2 按半导体量子点的结构组成分类11-13
  • 1.3 量子点的合成与敏化13-16
  • 1.3.1 原位化学沉积法14-15
  • 1.3.2 双官能团有机小分子辅助沉积法15
  • 1.3.3 电泳沉积法15-16
  • 1.3.4 其他沉积方法16
  • 1.4 量子点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16-23
  • 1.4.1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与组成16-20
  • 1.4.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20-21
  • 1.4.3 界面处理21-22
  • 1.4.4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22-23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23-26
  • 第二章 Cu_2S对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26-40
  • 2.1 引言26-27
  • 2.2 实验部分27-29
  • 2.2.1 实验药品27
  • 2.2.2 实验仪器27-28
  • 2.2.3 实验过程28-29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29-37
  • 2.3.1 Cu_2S、Ag_2S纳米颗粒29-32
  • 2.3.2 Cu_2S/FTO对电极32-33
  • 2.3.3 Cu_2S/FTO作对电极的电池性能初探33-37
  • 2.4 本章小结37-40
  • 第三章 CuInS_2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40-54
  • 3.1 引言40-41
  • 3.2 实验部分41-44
  • 3.2.1 实验药品41-42
  • 3.2.2 实验仪器42
  • 3.2.3 实验过程42-44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44-52
  • 3.3.1 油胺和硫醇作配体的CuInS_2量子点44-46
  • 3.3.2 不同linker连接量子点对QDSC性能的影响46-47
  • 3.3.3 CuInS_2/CdS核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QDSC性能47-52
  • 3.4 本章小结52-54
  • 第四章 CuInSe_xS_(2-x)合金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54-66
  • 4.1 引言54-55
  • 4.2 实验部分55-57
  • 4.2.1 实验药品55
  • 4.2.2 实验仪器55-56
  • 4.2.3 实验过程56-57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57-64
  • 4.4 本章小结64-66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6-68
  • 5.1 结论66
  • 5.2 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6
  • 致谢76-78
  •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7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量子点的合成、毒理学及其应用    季雷华;高素莲;张斌;

发光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    王富;刘春艳;

量子点作为离子探针的分析应用    伊魁宇;王猛;邵明云;

量子点的毒性研究进展    罗慧;李曦;方婷婷;刘鹏;

碳量子点的氨基化及其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田瑞雪;武玲玲;赵清;胡胜亮;杨金龙;

“量子点”晶体将推动部分物理工艺的进步    

Ⅱ-Ⅵ型量子点的制备、修饰及其生物应用    徐万帮;汪勇先;许荣辉;尹端沚;

量子点在生物和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张毅;

量子点荧光探针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梁佳然;钟文英;于俊生;

可全彩显示的量子点材料在英国问世    唐逾;

量子点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胡德红;武红敏;梁建功;韩鹤友;

量子点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    宋涛;逯超亮;宫晓群;杨秋花;李云红;常津;

小波变换在量子点编码识别中的应用    杨久敏;宫晓群;张琦;宋涛;刘铁根;李迎新;常津;

微量热研究量子点对线粒体代谢的影响    李佳涵;葛玉舒;田方方;樊婷;袁莲;刘义;

小粒经近红外低毒水溶性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何治柯;

全同金属量子点的生长与研究    贾金锋;

用于在体高灵敏检测的量子点发光光纤生物传感器    张友林;曾庆辉;孔祥贵;

量子点的三维取向探测    王金嫒;王琛;付国;刘力;王桂英;

胶体量子点的电致发光研究    张家雨;崔一平;王志兵;

锗硅双层量子点耦合效应的研究    原凤英;蒋最敏;陆昉;

美研究可高效阻断蛋白生成的量子点技术    冯卫东

韩国造出全彩色量子点显示屏    记者 常丽君

天大首创零污染量子点合成工艺    记者 曲照贵

我国量子点研究获新突破    刘牧洋

“量子点”荧光标记初露端倪    王全楚

科学实验发现:量子点不是点    刘霞

量子点显示屏或将成主流    记者 刘霞

胶体量子点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创纪录    刘霞

纳米技术全面升级LED    本报记者 于欢

中科院化学所成功制备量子点荧光微球    记者马艳红

量子点分子及量子点团簇的电子结构    王立民

单个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及其在超高分辨率定位上的应用    石星波

Ⅱ-Ⅵ族油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修饰及应用研究    王解兵

高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李钒

核壳型量子点的能带结构及其光学非线性    周宏明

基于量子点标记的生物探针构建    黄碧海

半导体ZnSe量子点和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    潘佳奇

性能优良水溶性量子点和量子点—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微波辐射制备及研究    何耀

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和其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    陈耕

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新体系及其分析新方法研究    刘璇

纳米颗粒—量子点经嗅觉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    尹芳蕊

荧光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许智祥

量子点的不同修饰方法对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的影响    李秀清

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的偶联及其应用    华晓锋

单电子隧穿耦合量子点的输运和光学性质    李玉丹

水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何至青

基于量子点的金属离子检测和碳点的制备及其发光研究    陈清爱

核分析技术在水溶性氧化锌量子点吸收中的应用    卢鹏

锗硅单量子点的耦合和瞬态电学性质研究    张翼飞

一种纳米级碳量子点的合成、修饰、表征及生物学评价    赵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