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生物炭还田对围垦盐碱土壤的低碳化改良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7:45
热度:

秸秆生物炭还田对围垦盐碱土壤的低碳化改良【摘要】:利用芦苇秸秆和其生物炭还田改良围垦盐碱土壤。通过盆栽实验,从改良后土壤的脱盐率、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生物量以及土壤呼吸和有土壤机碳含量

【摘要】:利用芦苇秸秆和其生物炭还田改良围垦盐碱土壤。通过盆栽实验,从改良后土壤的脱盐率、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生物量以及土壤呼吸和有土壤机碳含量等方面研究和比较了芦苇及其生物炭还田对围垦盐碱土壤的改良效应以及对土壤碳收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和秸秆生物炭改良后土壤的含盐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两者改良后的植物总收获量(干重)基本相同,均显著高于未改良的空白对照,但生物炭还田改良后的土壤呼吸强度显著低于秸秆直接还田,改良后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高于后者以及空白对照。高度稳定的生物炭还田能有效抵抗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因此其土壤微生物总量低于秸秆直接还田,从而导致土壤异养微生物活性较弱,使得生物炭中的碳得以在土壤中长期保存,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土壤呼吸,是一种较低碳的秸秆还田措施。 【作者单位】: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芦苇 生物炭 还田 土壤呼吸 碳收支 盆栽实验
【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11dz1211403) 2012年度上海市杨浦区高中生“双进入”探究活动资助
【分类号】:X53
【正文快照】: 土壤是全球陆地系统中最大的碳库载体,同时也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释放CO2。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自土壤呼吸向大气排碳达80.4 pg CO2,是化石燃料燃烧和森林资源退失排碳综合的10倍[1],土壤呼吸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大气CO2浓度有巨大的影响[2]。为缓解CO2过量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抑制土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大棚土壤浸提液电导率与盐分关系的研究    袁巧霞;朱端卫;张观长;

人粪有机肥配无机肥对菜心产量、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徐家钰;吴菲;吴越华;徐渊;

病健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种类及数量的研究    于慧瑛;吕国忠;孙晓东;赵志慧;

灰木莲等5种林地春季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分析    王冠玉;黄宝灵;唐天;吕成群;韦立秀;王劲松;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与黑臭河水净化效果    崔伟;张勇;黄民生;

黑麦草对城市排污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    吴卿;郑波;赵彩云;李东梅;

紫花苜蓿对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的修复能力研究    吴卿;高亚洁;李东梅;赵彩云;

不同林龄人工橘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刘菊;夏会娟;韩伟;王建柱;陈芳清;张文丽;

柚木人工林对土壤质量的反馈研究    郭华北;

连翘根际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魏志华;程茂高;介晓磊;乔卿梅;王新民;

云南蒙自设施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分析    刘艳红;张德刚;和丽生;

小兴安岭森林土壤环境差异性研究    孙清芳;刘延坤;邵英男;刘玉龙;刘广菊;田松岩;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露天矿排土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闫晗;吴祥云;黄静;

鸡场土壤中大肠杆菌的检测与化学消毒剂的筛选    赵月;毕丁仁;李自力;王振豹;崔惠娟;高小聪;于洋;周祖涛;刘梅;金卉;王香萍;

种植年限对设施芦笋土壤肥力与生物活性的影响    周德平;吴淑杭;褚长彬;刘芳芳;姜震芳;范洁群;

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    李瑞利

丹参栽培土壤适宜性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林贵兵

湖北麦冬种植优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王小刚

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    汤秋香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氮循环微生物效应及生态模型研究    修海峰

有机污染型河口潮滩的修复技术研究    刘娇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构建    丁访军

剩余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的蚯蚓活化—花卉植物修复机理研究    白向玉

雪灾对武夷山毛竹和黄山松林土壤碳氮的影响    丁九敏

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及土壤质量评价    闫晗

锌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三种不同光合途径植物生长发育和锌积累的影响    舒丽娜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高效产胞外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对鱼塘水体有机N、P的转化作用    鲜莹

东北地区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研究    陈曦

应用磷脂脂肪酸方法研究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规律    孙棣棣

滨海盐渍土微生物分布及菌肥改良效果研究    孙佳杰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氮素矿化与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    陈开华

蚕沙堆肥及其堆肥产品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陈晓萍

味精废液控制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效果研究    孔海民

毛竹林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王雪芹

土壤含水率和盐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孙宇瑞

大棚土壤盐分累积特征与调控措施研究    李刚,张乃明,毛昆明,史静,佘丽娜

A New Transplanting Approach to Enhance Salt Tolerance of Tree Saplings    S.M.MEHDI,G.HASSAN,A.H.SHAH,M.SARFRAZ,M.SADIQ

盐渍生境下野生琵琶柴盐分分布及泌盐特点    陈阳,王贺,张福锁,郗金标,贾恢先

影响土壤浸提液电导率的盐分化学性质要素及其强度研究    刘广明,杨劲松,姚荣江

盐渍土盐分指标及其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毛任钊,田魁祥,松本聪,山崎,素直

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材料的研究    赵亚楠,杨海军,内田泰三,秦峰梅

人工湿地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研究    晋勇;

“黄三角”植芦苇保护生态    

亚硫酸法稻草与芦苇混合纸浆试制成功    

芦苇对氰化物净化功能的研究    王书秀;王燕平;陈玉英;邢贵珠;陆长祥;

芦苇型湿地生态系统的潜水水质状态研究    王为东,王大力,尹澄清,陈海婴,姜婧,郑军

动态法研究芦苇湿地土壤对苯酚的净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王学东,李贵宝,郭翔云,王殿武,王朝华

浅谈白洋淀农业生态与病虫猖獗    任春光

芦苇和香蒲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微污染河水效果比较    钱鸣飞;李勇;黄勇;

稻草制浆造纸废水灌溉对芦苇生长影响研究    吴玉辉,李凤翥,徐维骝

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

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生物质限氧裂解制备生物炭的热动力学特性研究    徐义亮;陈宝梁;

有机污染物与生物炭的相互作用:吸附模型、机理和热力学    陈宝梁;陈再明;陈文远;周丹丹;方远;

稻壳和牛粪基生物炭对水中重金属Pb、Cu、Zn、Cd的吸附研究    续晓云;曹心德;于宏然;

生物炭增汇减排作用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刘静宇;孟静静;黄少鹏;

碱法稻草浆造纸废水生态处理封闭循环的实践与研究    吴玉辉;李凤翥;徐维骝;

大丰基地猪粮产业废弃物生态还田研究    张汉强;魏传德;陈卫东;尹劲虎;张建国;

微波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白洋淀芦苇中的砷和镉    刘芃岩;温春辉;冯关涛;

湖滨湿地芦苇收割生态环境效益研究    苏莹莹;张银龙;徐明喜;孙磊;

开启长春“生物治水”新时代    

甘州“半城芦苇”胜景再现湿地    王朝霞

陕西洽川湿地之痛    石俊荣

沙家浜变迁的启示    肖南

十里湖堤变身生态博览园    记者 景秋

8800万芦苇“放”氧586吨    王芬兰

顺天:韩国生态之都    邓海平

芦苇香蒲让新凤河污水变湿地    李永晖

古甘州再现芦苇湖景观    记者 张目

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    本报记者 刘霞

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    姜志翔

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    郑浩

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张振宇

芦苇型水陆交错带中根孔结构及其影响下的水化学研究    王为东

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芦苇与互花米草入侵的光合生理比较研究    赵广琦

环境生物技术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邓仕槐

崇西湿地的甲烷释放及封碳效应    马安娜

江滩湿地植物恢复的影响因子与技术研究    曹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辛琨

人工湿地处理剩余污泥的效能研究    杨少华

芦苇的快速繁育方法及其根茎抗阻拉力研究    赵亚楠

长江口潮滩芦苇与互花米草中重金属累积的比较研究    谢红霞

人工构建芦苇群落修复亚热带水陆交错带的生态实验研究    杨洪金

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    李靖

生物质源和制备温度对生物炭构效的影响    王群

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其环境影响行为    郭文娟

湿地植物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土壤氮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邓霞

收割对湖滨湿地芦苇生长与氮磷去除的影响    刘秋华

太湖湿地芦苇生物量动态变化及收割期的探讨    王丹

生物炭对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王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