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甲烷浓度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4:59
热度:

甲烷浓度检测新方法的研究【摘要】:第一章:介绍目前甲烷气体检测的各种方法及原理,并对煤矿瓦斯气体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评价各种检测方法和检测装置的优缺点。第二章:提出一种甲烷浓度

【摘要】: 第一章:介绍目前甲烷气体检测的各种方法及原理,并对煤矿瓦斯气体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评价各种检测方法和检测装置的优缺点。 第二章:提出一种甲烷浓度检测的新方法,此方法是根据甲烷气体燃烧前后的产物通过气体吸收剂后的体积变化来间接测量甲烷的浓度。据此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系统,对实验系统中各部件进行考察筛选,研制出一种甲烷浓度检测装置,并对甲烷气体进行初步检测。该检测系统对甲烷工作曲线方程为y=28.667x-0.0189(r=0.9976),相对标准偏差为16.3%,符合有关国际方面的标准(<±25%)。 第三章:考察催化元件的化学修饰材料碳纳米管的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的特性。以催化元件为载体,对其表面进行碳纳米管修饰,按照实验设计装置图,连接碳纳米管修饰后的催化元件进行甲烷气体的检测。研究经碳纳米管修饰前后催化元件对甲烷气体响应的灵敏度和工作曲线,结果表明用碳纳米管修饰后的催化元件灵敏度更高。 第四章:选用一种对甲烷气体敏感的半导体材料二氧化锡,选用四氯化锡和二氯化锡作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二氧化锡半导体膜,并考察了二氧化锡膜的红外光谱特性和透射电镜分析,同时对二氧化锡半导体膜进行了Fe~(3+)的掺杂。并设计甲烷气体检测的装置,按照实验装置连好各个部件对甲烷气体进行初步检测。并对气敏传感元件的灵敏度等性能参数做阐述。结果表明:采用二氧化锡半导体对甲烷检测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对其他离子的掺杂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第五章:对燃烧前后体积变化的甲烷浓度检测新方法、碳纳米管修饰后的催化元件检测甲烷和二氧化锡半导体检测甲烷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甲烷浓度检测新方法的准确度好,灵敏度高,并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甲烷 气体吸收 载体催化元件 二氧化锡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O623.11
【目录】:
  • 中文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综述13-35
  • 1.1 甲烷气体检测方法及研究现状13-25
  • 1.1.1 催化燃烧法13-16
  • 1.1.2 半导体气敏法16-19
  • 1.1.3 红外光谱法19-22
  • 1.1.4 气相色谱法22-25
  • 1.2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和创新点25-26
  • 1.2.1 目的意义25
  • 1.2.2 研究内容25
  • 1.2.3 创新点25-26
  • 参考文献26-35
  • 第二章 基于体积变化测量甲烷浓度35-49
  • 2.1 引言35
  • 2.2 实验部分35-38
  • 2.2.1 实验设计35-36
  • 2.2.2 仪器及试剂36-37
  • 2.2.3 原理结构图37-38
  • 2.3 实验方法38-39
  • 2.4 结果与讨论39-45
  • 2.4.1 进样装置的选择39
  • 2.4.2 加热装置的选择39-40
  • 2.4.3 气体吸收装置的确定40-41
  • 2.4.4 测量装置的选择41
  • 2.4.5 配气方法的选择41-42
  • 2.4.6 燃烧装置的选择42
  • 2.4.7 进样速度的确定42
  • 2.4.8 温度的选择42-43
  • 2.4.9 甲烷和空气的测量结果43-44
  • 2.4.10 甲烷和氧气的测量结果44
  • 2.4.11 测量方法的精密度44-45
  • 2.5 结论45-47
  • 参考文献47-49
  • 第三章 化学修饰的催化元件检测甲烷49-59
  • 3.1 引言49
  • 3.2 实验部分49-51
  • 3.2.1 仪器及试剂49-50
  • 3.2.2 实验装置50-51
  • 3.3 结果与讨论51-56
  • 3.3.1 碳纳米管51
  • 3.3.2 碳纳米管的纯化51
  • 3.3.3 碳纳米管的红外光谱图51-53
  • 3.3.4 碳纳米管纯化前后的扫描电镜53
  • 3.3.5 催化元件的测量结果53-54
  • 3.3.6 修饰后的催化元件的测量结果54-55
  • 3.3.7 两种测量结果灵敏度的比较55-56
  • 3.4 结论56
  • 参考文献56-59
  • 第四章 二氧化锡半导体检测甲烷59-69
  • 4.1 引言59
  • 4.2 实验部分59-60
  • 4.2.1 仪器与试剂59-60
  • 4.2.2 实验装置60
  • 4.3 结果与讨论60-67
  • 4.3.1 纳米 SnO_2膜的制备60-61
  • 4.3.2 纳米 SnO_2膜的掺杂61-62
  • 4.3.3 纳米 SnO_2膜的表征62-63
  • 4.3.4 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元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63-64
  • 4.3.5 气敏元件的制备工艺64-65
  • 4.3.6 气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参数65-66
  • 4.3.7 影响因素66
  • 4.3.8 测量结果66-67
  • 4.4 结论67
  • 参考文献67-69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9-71
  • 5.1 实验总结69-70
  • 5.2 后续工作70-71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71-73
  • 附录73-75
  • 致谢75-76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6-7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Fe_2O_3/YSZ-γ-Al_2O_3催化剂在甲烷催化燃烧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李丽娜,陈耀强,龚茂初,向云

黑黑元件的研究    朱正和

氧化锡甲烷传感器的研究    易家保

甲烷催化元件输出漂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刘建周,徐正新,刘凤丽

差分吸收式光纤甲烷气体传感器的研究    王玉田,郭增军,王莉田

气相色谱法测定沼气中甲烷含量    张锐,常毅

吸收型光纤甲烷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潘文娜,武林,周正利

Pd在SnO2薄膜上的淀积、扩散及对气敏性能的影响    张天舒,曾宇平,沈瑜生

LXK系列催化元件的稳定性    曹贵良!研究员

甲烷气体传感元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巍;黄世震;陈文哲;

基于检测甲烷气敏传感器的制备和研究    李巍

掺杂纳米SnO_2气敏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杨华明,杜春芳,欧阳静,张向超,苏晓辉

半导体TiO_2晶型转变与自身半导化特性研究    于雷;裴素华;

基于MSP430的便携式甲烷气体浓度检测仪    吝涛;陈星;林然;王平;

纳米Ni及碳纳米管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    白华萍;李凤生;宋洪昌;周建;刘磊力;

酸处理对多壁纳米碳管形态的影响    李艳亮,程斌,沈曾民

掺杂对SnO_2薄膜性能影响研究    马黎君,魏京花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阻型气敏传感器作用机理    徐毓龙,曹全喜,周晓华

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Ⅱ)    徐毓龙,G.Heiland

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Ⅲ)    徐毓龙,G.Heiland

透射式光纤甲烷气体传感器的研究    王玉田,郭增军,王莉田,侯培国

氧化锌颗粒膜电阻响应-恢复特性研究    刘延辉;谢长生;曾大文;周细应;

大气开放式MOCVD方法制备ZnO薄膜的气敏特性研究    沈敬亭;张跃;

碳纳米管的纯化研究    莫尊理;左丹丹;陈红;张平;

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的高精度痕量气体浓度定量反演方法    王晓梅;张玉钧;刘文清;涂兴华;阚瑞峰;王铁栋;王敏;陈东;刘建国;

高灵敏激光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性能测试    阚瑞峰;刘文清;张玉钧;刘建国;王敏;陈军;王晓梅;陈玖英;崔益本;

催化无焰燃烧技术及其应用    陈水辉;刘艳春;张全胜;

近红外吸收光谱技术在炼钢气体检测中的应用    林键;朱力生;浦辰雨;

采用稳频DFBLD光源的光谱吸收式甲烷光纤检测系统研究    王书涛;

掺杂SnO_2气敏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杨华明;敖伟琴;张向超;张科;

基于MSP430的便携式甲烷气体浓度检测仪    吝涛;陈星;林然;王平;

电子薄膜材料最佳掺杂含量的理论研究    范志新

静电自组装纳米复合薄膜研究    余海湖

基于光谱吸收光纤甲烷气体传感系统的研究    郭增军

稻鸭共栖免耕减排甲烷机制及综合效益研究    甘德欣

纳米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翟永清

多壁碳纳米管的纯化及其作为吸附剂在环境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李权龙

硒碲化合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调控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彭卿

带隙可调的Zn_(1-x)Cd_xO合金半导体薄膜的研究    马德伟

纳米In_2O_3气敏性能及其气敏机理研究    詹自力

低价铌氧化物电解电容器阳极的开发及相关机理研究    李荐

几种生物小分子在碳纳米管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    魏淑红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    李志成

天然气预混催化燃烧的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    钱伟民

碳纳米管的电化学储氢性能研究    付小娟

煤矿气体检测仪表的研究与开发    焦培胜

基于USB总线的微型光谱检测系统研究    丁国强

光谱吸收型光纤气体传感器的研究    张爱军

光纤六氟化硫气体密度测量    李丹梅

煤基纳米碳材料的制备提纯及其催化加氢性能的研究    张凡

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的制备工艺及陶瓷层生长过程的研究    蒋永锋

纳米WO_3-ZnS系H_2S气敏元件的研究    黄世震,林伟,陈伟,陈知前

纳米尺度下钯元素的催化效应及气敏机理    惠春,徐爱兰,陈寿田

二氧化锡纳米粉掺杂及其显微结构    王元生,杨裕民,黄兆新

提高甲烷载体催化元件灵敏度的研究    朱正和

溶胶-凝胶法制备薄膜涂层的技术与应用    潘建平,彭开萍,陈文哲

ZnO气敏陶瓷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    徐甲强;朱文会;陈源;

掺杂SnO_2氨气敏感材料研究    王毓德,苏群,吴兴惠

α-Fe_2O_3基纳米陶瓷制备的CO气敏元件    沈水发,刘宏,施云波,陈耐生,黄金陵

WO_3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气敏特性研究进展    徐甲强,牛新书,刘艳丽

γ-Fe_2O_3超微粉的制备及气敏掺杂效应    牛新书,徐荭,王新军

冲击波引燃实验——关于冲击波引燃甲烷气体的研究    涉谷尧,矶部俊郎,文玉成

高浓度气体吸收中填料层高度的计算机辅助计算    简丽,张前程

水吸收NH_3的气相总传质系数研究    范荣玉;

化工原理习题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滕波涛;郑绍成;刘亚;王南海;

氯代烷产品废气吸收系统的工艺改造    李永松;

微波法合成醇胺类离子液体及其吸收SO_2研究    何川;钟秦;杜红彩;翟林智;

动物排放温室气体甲烷研究进展    朱海;张秀君;刘志典;

第一个用煤床甲烷气体发电的燃料电池    余锡荪;

轻合金冲击摩擦火花引燃甲烷气体的引燃特性    内田早月 ,驹井武 ,梅津实 ,彭林

规模化猪场甲烷排放通量测量与分析    高新星;赵立欣;

膜基-气体吸收耦合分离混合气中CO_2性能评价    陆建刚;郑有飞;陈敏东;

离子液体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SO_2选择性吸收中的应用    安东;吴林波;朱世平;李伯耿;

采用新型相关光谱法的光纤气体传感器    董小鹏;付松年;游佰强;

乙炔气体吸收半导体激光稳频技术研究    高业胜;郑光金;赵耀;

孔隙率对中空纤维膜气体吸收过程影响的研究    郝欣;张卫东;张泽廷;

超短波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观察    张骞云;高凯英;王慧玲;

激光聚焦爆炸的热-力学模型及其数值模拟    方新;黄晨光;王文标;段祝平;

胸部病变CT引导穿刺活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周志刚;江波;王振豫;

膜法液体充气过程的应用研究    陈颖;吕经烈;李雪梅;关毅鹏;

膜接触器捕集CO_2技术的开发    陆建刚;刘聪;张慧;嵇艳;陈敏东;

火星表层甲烷气体变化异常    华凌

加大回收利用甲烷气体力度    记者 王洁

埋藏二氧化碳    本报记者 杨贵兰

欧美发现目前火星生命重要证据    王俊鸣

让城市不再为垃圾困扰    本报记者 朱卫卫

黑海深处发现水化甲烷    记者 刘钢

温室气体及其危害    石俊霞

把二氧化碳埋起来    杨贵兰

美兴建最贵学校遭质疑    本报记者 唐见端

大力增加林业碳汇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李育材

基于光谱吸收的光纤式有害气体测量技术的研究    王艳菊

基于光谱吸收光纤甲烷气体传感系统的研究    郭增军

疏水性多孔膜和膜组件气体吸收传质性能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    张秀莉

基于横向剪切干涉系统的甲烷气体浓度检测的研究    张学锋

第三分散相增强难溶气体吸收的研究    沈树华

甲烷与一氧化碳浓度光学检测    曲艺

分散相微粒增强气体吸收机理及预测模型    卢素敏

酸性气体(H_2S,CO_2)的脱除及其气液传质特性的研究    陆建刚

基于可调谐激光光谱的矿井瓦斯气体传感系统的研究    邓广福

针对HY-1A CCD的大气修正与水体组分反演    孙凌

甲烷气体监测的可调谐多模二极管激光光谱技术研究    高强

便携式甲烷气体检测仪    刘飞

煤矿安全检测系统中甲烷气体检测仪的研制    徐珍

光纤甲烷气体浓度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柴航

甲烷浓度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郭芬

基于多次再入射光学谐振腔的甲烷气体传感器的研究    刘丽力

多点光纤甲烷浓度监测系统的研究    赵亚丽

瓦斯浓度二次谐波检测相关技术研究    徐振蜂

基于光谱吸收法的甲烷气体传感器的研究    赵根爱

基于光谱吸收式的光纤甲烷气体传感系统    周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