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旱涝气候灾害的演变特征及趋势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6:11
热度: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旱涝气候灾害的演变特征及趋势【摘要】:旱涝气候灾害是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分布广、发生频率高,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中国旱涝气候

【摘要】:旱涝气候灾害是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分布广、发生频率高,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中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更加明显,这是由于包括海陆气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东亚季风气候系统的变异所造成。笔者利用IPCC-AR422个海陆气耦合气候数值模式的计算结果对在A1B排放情景下21世纪各时期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变化趋势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风降水在21世纪不仅年际变率增强,而且从21世纪中期亚洲夏季风增强,它将引起中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夏季降水明显变强,洪涝灾害增多。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全球变暖 干旱 洪涝 气候灾害 变化趋势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9CB421405) 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项目(201006021)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0730952)
【分类号】:P426.616
【正文快照】: 1引言气候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人们无论从事工农业生产或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气候,因此,全世界人民愈来愈认识到气候变化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气候变化影响着全球所有国家的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影响着粮食生产、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和水资源,而水资源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民国时期安徽灾荒成因浅析    孙语圣

青藏高原东南部现代雪线和林线及其关系的初步研究    吴锡浩

黄河上游春季径流的特征    蓝永超

青藏高原达索普冰川浅孔冰芯中δ~(18)O值对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响应    谢自楚

青藏高原土壤水热过程模拟研究(Ⅰ):土壤湿度    张世强,丁永建,卢健,刘时银

高山冰川区大降水带的成因探讨    沈永平,梁红

植物生长季海北高寒湿地辐射收支特征    李英年;赵亮;张法伟;徐世晓;赵新全;

2005年5~7月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6523m气象要素特征    谢爱红;任贾文;秦翔;蒋友严;

东亚季风和中国梅雨暴雨研究的评述    李峰

雅砻江流域主汛期降水长期预报的一种方法    赵守尧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风的可能联系    王澄海;尚大成;

华南旱涝年由冬到夏水汽输送的不同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常越;刘芸芸;何金海;

东北冷涡异常对梅雨的影响及前期SAM的异常信号    何金海;吴志伟;李建平;韩桂荣;

梅雨锋降水带中不同地域暴雨的对比分析    熊秋芬;胡江林;张耀存;

7月份全球季节突变指数的三维空间分布    朱敏;张铭;

东亚夏季风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    郝立生;杨红;刘素云;

正常季风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并存”    吴志伟;李建平;何金海;江志红;

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推进过程的变化及其与雨型的关系    江志红;李爱华;陈威霖;

燕山南麓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变化    郝立生;

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事件的特征    黄樱;钱永甫;

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    黄建军

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反演及冷热源分析    邓孺孺

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高辉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研究    谌芸

青海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异与水土资源生产力    孙建光

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与东秦岭的隆升    刘护军

青藏高原正涡度源的形成及其对中国东部梅雨的影响    王慧

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    宋连春

西昌卫星发射场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研究    周率

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    邬光剑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质量交换的分析研究    丛春华

东亚夏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关系    于星

“99.6”梅雨锋降水云物理过程研究    杨静

青藏高原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辐射强迫与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于胜民

近50年全球气候背景下青藏高原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周宁芳

干旱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区域性气候效应研究——以新疆为例    陆其峰

梅雨锋急流暴雨日变化的地理原因研究及地形对低空急流日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罗建英

我国部分地区的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研究    王建凯

华北夏季旱涝发生的规律及其与北极海冰的相关分析    谢付莹

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100hPa高度场异常的关系    孙燕

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对夏季高温的影响    张旭阳;宁海文;杜继稳;延军平;

气候外交的发展态势及中国的应对    周绍雪;

植物界的“游牧族”    欧阳;

基础科学    

黑龙江省旱区中低产田生产能力提高方法    李清泉;

气温变暖对西北西风带冬季气温的影响分析    郭江勇;陈少勇;高蓉;郭忠祥;

人类活动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进展    顾和军;曹杰;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北极熊的生存险境    杨娟;

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    黄卫华;曹荣湘;

沪上研制微藻制油既能开源又能减排    张懿;朱燕亮;

《后天》的警示——让我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张骥;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    谢荣庆;

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热致蛋白质构象变异研究    曹同成;肖苏林;赵国华;

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初步制备与评价    黄昕;晏乃强;瞿赞;李剑峰;顾翀;刘璞;贾金平;

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    王海英;张骥;

基于“气象科普”如何向农村延伸的探讨    黄东林;蒋运志;贲维芬;黄明杰;赵祖华;

德州市气象科普馆解说词    石慧兰;常平;

河南春季降水气候特征及干旱预测研究    李俊亭;竹磊磊;李晔;

新疆阿勒泰地区积雪变化分析    庄晓翠;李海花;张林梅;刘大锋;

童话之城的气候救赎    李鑫轶 闫泽华

气候变暖,为何越来越冷?    本报记者 赖睿

近来暴雪降温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    本报记者 王慧峰

全球变暖背景下何以频现严寒天    新华社记者 纪时平

重庆:将低碳理念引入学科教育    田凤

从物理之力到人生之美    

“改变未来的力量”    本报驻浙江记者 徐文潇

感受童话王国低碳生活    高燕茜

多国全力应对极端天气为避“后天”只争朝夕    李文政 李渊 吴志华

低碳经济直逼传统增长模式    本报记者 朱小红

欧亚大气环流与地表气温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    季明霞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_2浓度和土壤CO_2通量    高程达

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区域气候年代际时空演变的统计—动力特征    施晓晖

近100年来中东亚干旱区对全球变暖的区域气候响应研究    王劲松

青杨组(Populus section Tacamahaca Spach)不同种对增强UV-B的反应差异    任健

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与土壤升温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和CO_2排放的影响    张旭辉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探测研究    EdwardMatthewOseiJnr(爱德华马太奥赛)

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研究    王谋

油菜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    胡立勇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    杨兴

印度洋偶极子状增暖趋势及其形成机制    孟素婧

论全球气候问题的多层次治理    徐怡平

季节性冻融对亚高山冷杉林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熊雪晶

论语篇视点与英—汉新闻翻译中的信息传递    郭媛媛

基于MOODLE平台的地理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    瞿叶荣

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生命周期评价    徐李娜

毛乌素沙区资源植物调查及园林应用    武慧平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工业废水处理厂环境影响负荷研究    王宇珅

江苏省气候变化与干旱研究    康俊

不同增温处理下水稻的光合特性和高光谱特征的响应研究    王小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