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纤维素功能菌群及其木薯酒糟高效甲烷发酵技术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1:06
热度:

纤维素功能菌群及其木薯酒糟高效甲烷发酵技术的研究【摘要】:含有大量木质纤维素的木薯渣是木薯酒糟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主要底物,它的不溶性和复杂性使其难于降解,因此木薯渣的高效水解是提高木

【摘要】:含有大量木质纤维素的木薯渣是木薯酒糟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主要底物,它的不溶性和复杂性使其难于降解,因此木薯渣的高效水解是提高木薯酒糟厌氧发酵性能和产甲烷效率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纤维质底物协同降解机理的研究,开发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群对于木薯渣、甘蔗渣等工农业废弃物残渣向甲烷、氢气、酒精等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通过底物限制性培养技术得到一组能够高效降解纤维质的功能菌群RXS,该菌群能够在40h内将滤纸和木薯渣降解明显,CMC酶和木聚糖酶活力分别为38.5U和90.2U。连续传代、-80℃冷冻保存半年和90℃高温处理20min后,该菌群对底物的降解效果和酶活力表达基本不变,表明该菌群稳定性良好;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代时的微生物结构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发现条带基本不变,一些兼性微生物(Beta proteobacterium HMD444)、厌氧微生物(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 strain M18, Therm -anaerovibrio acidaminovorans DSM 6589, and Clostridium sp.strains LDC-8-c12, 5-8, CO6- 72, etc.)和不可培养细菌良好的共存于此体系中。 对该菌群的酶活表达及其关键水解酶的酶学特性分析表明,该菌群分泌的胞外水解酶是一组包含木聚糖酶、CMC酶、β-葡萄糖苷酶、微晶纤维素酶、滤纸酶和果胶酶等的多酶复合体系;CMC酶和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pH和酶促反应时间分别为60℃、6.0和10min;温度和pH稳定性较好;同时发现Mn~(2+)对两种酶具有激活作用,Fe~(2+)、Cu~(2+)和SDS具有抑制作用。而Mg~(2+)对CMC酶有抑制作用,对木聚糖酶有促进作用。吐温-80、曲拉通-100、EDTA、K~+、Ca~(2+)、Li+、Ba~(2+)等对CMC酶和木聚糖酶活力影响不明显。 在该菌群应用于木薯渣的水解过程中,监测发现CMC酶、木聚糖酶、果胶酶等关键酶的酶活力分别在第2~3d达到最大值34.4、80.5和15.8U;经过10d的发酵后,木薯渣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分别降解了79.8%、85.9%和19.4%,且木薯渣的失重高达61.5%;此外,代谢产物主要是乙酸、丁酸、己酸和甘油;而溶解性COD、总糖和总挥发酸的变化表明第2d时木薯渣的水解率最高。培养基及其培养条件对复合菌群发酵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复合菌群能够更好的分解滤纸、棉花等纤维素;而以木薯渣为唯一碳源时,20g/L的添加量分解效率最佳;利用蛋白胨和酵母粉做氮源时的纤维素分解活性远高于硝酸铵、尿素等无机氮源;在发酵温度、接种体积分数、初始pH、转速分别为50~60℃、5~10%、5.0~9.0和75~135r/min的范围内,菌群RXS对纤维质底物的分解能力较强。上述结果表明,该菌群能够有效地水解木薯燃料酒精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木薯渣,并有望用于木薯渣高效沼气发酵的前处理中。 在有效体积为3L的水解反应器(CSTR)和13L的高温厌氧反应器(ASBR)中,考察了菌群RXS和高温厌氧出水循环耦合对木薯酒糟水解、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木薯酒糟废液与高温消化液的比例为1:2、通气量为0.25vvm的水解条件下,经过24h的水解,出水TVFA(乙酸)含量由最初的0.89 g/L累积到3.57 g/L,水解液的累计甲烷产量相比处理0h时提高了17.7%,产气速率也明显升高。分析了不同OLR的木薯酒糟单相和两相甲烷发酵的产甲烷阶段的运行状况,结果表明单相厌氧发酵时,OLR在12.0gCOD.L-1.d-1的范围内,COD去除率在70%左右,TVFA/Talk在0.37附近波动,比产甲烷速率为0.115L CH4/g COD。两相发酵时,OLR在20.0gCOD.L-1.d-1范围内,COD去除率在75%左右,TVFA/Talk在0.20以下,比产甲烷速率为0.128L CH4/g COD。而高于这些OLR时,出水出现酸化现象,反应器运行不正常。这些结果表明通过纤维质水解功能菌群强化木薯渣水解过程的两相沼气发酵工艺,可以提高甲烷产量,并且使产甲烷阶段高效稳定运行,出水中可能含有更少的酒精发酵抑制物质。 【关键词】:木薯渣 水解功能菌群 关键酶活 发酵性能 生物强化 两相沼气发酵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S261.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意义及其木薯酒糟的资源化研究10-12
  • 1.1.1 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意义及其酒糟废液问题10
  • 1.1.2 木薯酒糟废液的传统处理方法10-11
  • 1.1.3 木薯酒精制造新工艺-木薯酒精沼气双发酵生态耦联工艺及其存在的问题11-12
  • 1.2 纤维质废弃物沼气发酵的机理及其高效沼气发酵技术研究12-16
  • 1.2.1 纤维质底物沼气发酵的机理12-13
  • 1.2.2 高效厌氧反应器的研究13-14
  • 1.2.3 沼气发酵的过程控制与优化14-15
  • 1.2.4 纤维质底物高效厌氧消化工艺的研究15-16
  • 1.3 纤维质废弃物水解强化技术研究16-17
  • 1.3.1 纤维质水解的物理强化16
  • 1.3.2 纤维质底物水解的化学强化16-17
  • 1.3.3 纤维质底物水解的生物强化17
  • 1.4 纤维质水解微生物资源及其水解酶系统的研究17-20
  • 1.4.1 纯培养微生物的研究17-18
  • 1.4.2 纤维质分解复合菌群的研究18-19
  • 1.4.3 纤维素水解机理及其水解酶复合体系的研究19-20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20-22
  • 1.5.1 研究意义20-21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1-22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2-32
  • 2.1 实验材料22-24
  • 2.1.1 主要实验仪器22
  • 2.1.2 主要实验药品22-23
  • 2.1.3 实验原料23-24
  • 2.1.4 甲烷发酵流程图24
  • 2.2 实验方法24-29
  • 2.2.1 纤维质水解菌群的富集筛选24
  • 2.2.2 水解菌群的分解性能稳定性实验24-25
  • 2.2.3 PCR-DGGE 技术分析菌群结构稳定性及其优势微生物的初步鉴定25-26
  • 2.2.4 纤维质水解菌群的复合酶系表达及其关键水解酶的酶学特性分析26-27
  • 2.2.5 纤维质水解菌群分解木薯渣的发酵特性分析27
  • 2.2.6 培养基及其培养条件对菌群水解性能的影响27-28
  • 2.2.7 高温厌氧ASBR 反应器处理木薯酒糟废液的启动和运行28
  • 2.2.8 纤维质分解菌群和高温厌氧出水循环的耦合对木薯酒糟水解产甲烷的影响28-29
  • 2.3 实验主要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29-32
  • 2.3.1 底物失重率和底物分解速率29
  • 2.3.2 pH 和ORP 的测定29
  • 2.3.3 生物量的测定29
  • 2.3.4 木薯渣成分分析29
  • 2.3.5 COD 和sCOD 的测定29-30
  • 2.3.6 总糖的测定30
  • 2.3.7 总VFA 的测定30
  • 2.3.8 酶活力的测定30
  • 2.3.9 氨氮、总N 和凯氏氮的测定30
  • 2.3.10 甲烷体积的测定30
  • 2.3.11 小分子代谢产物的测定30
  • 2.3.12 碱度的测定30-32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32-69
  • 3.1 纤维质水解功能菌群的构建、稳定性分析及其初步鉴定32-38
  • 3.1.1 纤维质水解菌群的构建结果32-33
  • 3.1.2 水解菌群RXS 的分解性能稳定性33-35
  • 3.1.3 PCR-DGGE 技术分析菌群的结构稳定性及其优势微生物的初步鉴定35-37
  • 3.1.4 小结37-38
  • 3.2 纤维质水解菌群RXS 的复合酶系表达及其关键水解酶的酶学特性分析38-42
  • 3.2.1 菌群RXS 的胞外水解酶分泌表达状况38-39
  • 3.2.2 粗酶液中关键水解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及其温度稳定性研究39-40
  • 3.2.3 粗酶液中关键水解酶最适反应pH 及其pH 稳定性研究40-41
  • 3.2.4 酶促反应时间对酶活力的影响41
  • 3.2.5 金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螯合剂对酶活力的影响41-42
  • 3.2.6 小结42
  • 3.3 纤维质水解菌群RXS 分解木薯渣的发酵特性分析42-48
  • 3.3.1 pH、ORP 和生物量的变化42-44
  • 3.3.2 关键水解酶活力的变化44
  • 3.3.3 复合菌群对木薯渣降解效果的影响44-46
  • 3.3.4 复合菌群分解木薯渣过程中C 源和N 源物质的变化分析46
  • 3.3.5 复合菌群分解木薯渣过程中水解液中可溶性物质分析46-47
  • 3.3.6 小结47-48
  • 3.4 培养基及其培养条件对菌群RXS 水解纤维质底物效果的影响48-55
  • 3.4.1 菌群对不同纤维质底物分解效果的比较48-49
  • 3.4.2 碳源添加量对复合菌群发酵性能的影响49
  • 3.4.3 氮源种类对复合菌群发酵性能的影响49-50
  • 3.4.4 培养温度对复合菌群水解木薯渣的影响50-51
  • 3.4.5 接种体积分数对菌群水解效果的影响51-52
  • 3.4.6 初始pH 对复合菌群水解木薯渣的影响52-53
  • 3.4.7 转速对复合菌群水解木薯渣的影响53-55
  • 3.4.8 小结55
  • 3.5 纤维质分解菌群RXS 强化木薯酒糟水解产甲烷过程的研究55-60
  • 3.5.1 水解过程中通气量的确定55-56
  • 3.5.2 高温厌氧出水回流比的确定56-57
  • 3.5.3 木薯酒糟水解过程中胞外水解酶的分泌57
  • 3.5.4 木薯酒糟水解过程中水解液特性分析57-59
  • 3.5.5 不同水解时间下甲烷产生状况的变化59
  • 3.5.6 小结59-60
  • 3.6 不同OLR 的木薯酒糟单相和两相甲烷发酵的对比分析60-65
  • 3.6.1 甲烷发酵出水特性对比分析60-61
  • 3.6.2 厌氧出水中sCOD、总糖和VFA 的变化61-62
  • 3.6.3 厌氧出水中总氮和氨氮浓度的分析62-63
  • 3.6.4 不同OLR 的酒糟单相和两相甲烷发酵时日产气量的对比分析63-64
  • 3.6.5 比产甲烷速率分析64-65
  • 3.6.6 小结65
  • 3.7 讨论65-69
  • 3.7.1 纤维质分解复合菌群和纤维质资源的利用65-66
  • 3.7.2 两相分离提高纤维质废弃物甲烷化的分析66
  • 3.7.3 “微好氧水解”降低回用水中酒精发酵抑制物质的有效性66-69
  • 主要结论与展望69-72
  • 主要结论69-70
  • 展望70-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79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应用于污泥消化的研究    林亮

污水处理智能控制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高大文,彭永臻,王淑莹,高景峰

高温厌氧CSTR反应器处理木薯酒精废水研究    罗刚;谢丽;周琪;桑文静;孙佳伟;

木薯酒精废水厌氧处理研究    浦跃武;赵晓生;刘族安;

不同反应温度的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研究    吴满昌,孙可伟,李如燕,孙艳,张海东

有机固体废物固态厌氧消化处理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张爱军,陈洪章,李佐虎

一组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MC1的筛选及功能    崔宗均,李美丹,朴哲,黄志勇,Masaharu Ishii,Yasuo Igarashi

两相厌氧系统中产甲烷相有机酸转化规律    任南琪,刘敏,王爱杰,丁杰,李洪民

堆肥中高效降解纤维素林丹复合菌系的构建及功能    牛俊玲,李国学,崔宗均,王伟东,刘建斌

甲烷化出水循环量对固体废物厌氧水解的影响    郝丽萍;吕凡;何品晶;邵立明;

纤维二糖抑制外切纤维素酶水解作用机理的分析    赵越,武彬,阎伯旭,高培基

有机负荷对厨余垃圾常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郭燕锋;孔晓英;刘婉玉;李东;王德汉;袁振宏;孙永明;

木质纤维素快速分解菌复合系及有机肥微好氧新工艺    王伟东

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的关键生态因子强化研究    张记市

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群NSC-7菌种组成及种间协作机理    刘长莉

复合菌系降解木质纤维素特性及其菌群动态    刘爽

平菇高产纤维素酶抗降解物阻遏突变株的选育    柯毅;张涛;邹晶;熊佳;陈珊珊;

高产纤维素酶木霉菌株的筛选    檀华龙;袁明维;伊兴领;王岩岩;马松;

烟曲霉XC6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金显春;陶文沂;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及堆肥化技术展望    汪建飞;于群英;陈世勇;段立珍;

结晶纤维素降解酶的研究进展    吴窈画;彭惠;邵蔚蓝;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混合发酵研究    卢月霞;吕志伟;袁红莉;李振林;

纤维素酶活性改良的研究进展    刘长莉;沈海龙;崔宗均;赵敏

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发酵处理的研究进展    左秀锦;巩潇;曹建明;苏荣梅;王永波;

好氧堆肥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    叶劲松;吴克;蔡敬民;俞志敏;陈天虎;

化学诱变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    冯培勇;葛宜和;杨立红;张婷;

生物菌剂对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王赛月;牛明芬;庞小平;

网络技术助力污水处理自动控制人才的培养    张慧妍;贾宁;翁贻方;

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网络平台的设计与研制    张慧妍;贾宁;

虾头壳废料综合性精深加工工艺的研究    陈红连;张娟;王红叶;蔡焰值;

糜子根系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研究    代惠萍;冯佰利;高小丽;高金锋;王鹏科;柴岩;

生物制氢技术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张全国;李刚;荆艳艳;

厌氧技术在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齐岳;董保成;尹建锋;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城市污水处理水质参数软测量    杨马英;周芳芹;李军;

不同贮温下冬枣果实软化衰老特征研究    田寿乐;周俊义;薛晓敏;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污水处理应用性研究的探讨    黄明智;马邕文;万金泉;黄明护;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纸浆污泥纤维素酶水解糖化与增效工艺及机理的研究    吕健

运动发酵单胞菌基因操作体系的改进及其在生物炼制过程中的应用    董宏伟

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谢斌飞

啤酒厂剩余污泥堆肥高效菌群构建及其新型堆肥工艺研究    潘飞

预处理后剩余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效能研究    李广

利用两种大型海藻制备生物能源的探索研究    冯大伟

木质纤维素大分子白腐菌改性机制及热解性质研究    杨雪薇

不同时期叶施PGRs对大豆花荚的调控效应    宋莉萍

城市污泥特性分析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谭国栋

深海细菌Martelella mediterranea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酶学分析    董俊丽

高碳煤矸石与采残煤矿井下生物转化可燃气研究    唐敏

抗生素菌渣堆肥化处理研究    张红娟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花生突变体种子皱缩形成机理及其遗传研究    崔光军

果胶酶高产菌株筛选发酵条件优化以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王媛

17种青藏高原植物提取物抑菌作用的筛选及苔草甲醇提取物抑菌机理的研究    李科玮

凹凸棒石粘土固定化辣根过氧化物酶处理废水研究    高睿君

可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菌群筛选及其性质初探    于洁

羊毛TGASE酶法接枝改性机理研究    龚佳佳

我国超声波处理污泥技术的研究进展    刘春红;杨顺生;戴本林;

低温条件下SBR处理城市污水污泥的影响因素    安红莹

污泥处理、处置与利用的研究现状分析    韦朝海,陈传好

污泥减量技术及解偶联剂的应用    安晓雯,仉春华

浅谈城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张卫河;

城市污水厂污泥的堆肥处理    章非娟

剩余污泥好氧消化处理的效能及机理研究    周春生,尹军

EM对生活污水中常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邵青

污泥处理处置的认识误区与控制对策    杭世珺,刘旭东,梁鹏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探讨    余杰,田宁宁,王凯军

自热式高温(微)好氧消化对城市污水污泥处理研究    程洁红

微生物菌剂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的影响研究    李俊

污泥热干燥与焚烧特性研究    肖汉敏

单段式自热高温(微)好氧消化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厂污泥及其稳定化机理研究    刘树根

分段组合式厌氧生物反应器工作性能的研究    季军远

初沉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和消化池内硫化氢的抑制研究    王璐

超声波—厌氧消化处理不同种类污泥的效果研究    刘广益

Fenton氧化及厌氧消化对城市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研究    潘胜

城市生活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方法研究    桂轶

江苏省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技术政策研究    郑翔翔

污水厂污泥好氧消化试验研究    任庆凯

微型后生动物污泥减量效果试验研究    张恒

重庆市城市污水厂污泥管理体系研究    邹闽蜀

MCMP-II多功能复合微生物制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张海珍

化学解偶联对污泥减量和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    韩万玉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混合发酵研究    卢月霞;吕志伟;袁红莉;李振林;

纤维素降解菌筛选的研究进展    贾丙志;范运梁;程文静;

常温厌氧消化及环境效应研究    马洪儒;林聪;

UASB工艺处理木薯酒精废水的厌氧研究    徐富;程鑫;邓瑞举;马三剑;

堆肥腐熟度指标的探讨    李国建,钱新东

厌氧消化过程中Fe、Co、Ni对NH_4~+-N的拮抗作用    李亚新,董春娟,徐明德

厌氧发酵技术在有机垃圾处理方面的应用    陆卫亚

中国城市粪便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陈朱蕾,唐赢中

植物纤维原料酶水解的工艺条件    宋向阳,余世袁

瘤胃微生物体外驯化降解纤维素研究    陈庆今,胡勇有,刘焕彬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循环利用处理系统    梁明昭;

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沼渣制复混肥研究    于红艳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在环境微生态领域的应用    李宁;吕育财;龚大春;

多环芳烃诱导的菌群结构变化研究    周宏伟;周美娟;

指纹图谱技术跟踪SUFR反应器恢复运行期间菌群变化    叶姜瑜;王图锦;吉方英;罗固源;季铁军;

一种产氢产乙酸菌互营共培养体的筛选及其群落结构解析    李建政;孙倩;刘枫;高晨晨;

不同有机碳与无机氨氮比(C/N)下自养硝化生物膜上微生物菌群的变化    刘强;李大平;胡杰;高平;何晓红;王晓梅;陶勇;

甲烷胁迫下不同填埋场覆盖土的氧化活性及其菌群结构    何若;姜晨竞;王静;高青军;沈东升;

高硫抗生素废水连续处理系统的pH调控特征研究    李慧君;孙晶艳;张燕燕;郑少奎;

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对低温下SUFR反应器中菌群结构分析    叶姜瑜;王图锦;罗固源;季铁军;

中国传统酿造泸型酒微生物学研究    吴衍庸,郭世则,薛堂荣,陈昭蓉,卢世珩

DGGE法在盛夏习酒酒醅的微生物菌群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施思;邓宇;李波;李中泰;唐云容;毛晓红;张文学;

3种DNA提取方法对养殖池塘不同生境菌群PCR-DGGE分析的影响    何夙旭;周志刚;姚斌;白东清;

中长跑运动员胃肠菌群结构及其与运动负荷的关系研究    乔德才;

动物肠道菌群结构与代谢化学成分的相互关系    李菊;张日俊;

两种中药组方对艾维因肉鸡肠道主要菌群结构的影响    丁轲;余祖华;倪学勤;

大鼠肝脏同位移植术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王保红;蒋建文;胡靓;周衡俊;李兰娟;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肠道菌群结构分子生态学研究    魏桂芳;鲁海峰;林志新;赵立平;

ZVI固定床-SBR耦合工艺强化邻氯硝基苯降解研究    林海转;徐向阳;杨燕妮;

肉仔鸡小肠菌群多样性及其演替规律研究    雷蕾;张日俊;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研究不同有机碳与无机氨氮比(C/N)下自养硝化生物膜上微生物菌群的变化    刘强;李大平;陶勇;高平;胡杰;何晓红;王晓梅;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结构和功能解析    邢新会;罗明芳;吴昊;王磊;

哪些肠道菌群真正影响健康?    杨金志刘丹

肠道菌群紊乱导致重大疾病    姜澎

在菌群中找出人体健康“调控者”    徐敏

如何让微生态制剂为动物安全健康“服务”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谢新东

慎防兔腹泻    李大刚

春季慎防兔腹泻    李大刚

科学养貉问答    肃宁县农业局 刘五俊

用分子方法解析人体肠道菌群    记者 徐敏

肠道研究不可忽视    张孟军

中外科学家在肠道菌群中找出健康“调控者”    徐敏

生鲜鸡肉调理制品菌群结构分析和货架期预测模型的研究    梁荣蓉

土著菌群对生物增强活性炭系统的稳定运行研究    郜玉楠

人源菌群仔猪模型的建立及其胃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    车传燕

厌氧菌群发酵制氢的定向强化及其机制解析    黄振兴

生物增强活性炭优势菌群稳定及竞争特征研究    张多英

胶州湾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菌群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刘欣

非粮燃料乙醇废水生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及功能菌群研究    邱春生

分散式生活污水多级生物膜处理工艺及菌群特性研究    刘智晓

女性生殖道微生物群落菌群多样性变化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凌宗欣

结直肠癌相关微生态菌群及其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陈伟光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内菌群结构的影响和菌群分布特征的研究    宋阳

降解菲且氧化砷的双功能菌群的分离、性能及分子鉴定    汤军芝

健康仔猪和腹泻仔猪粪便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王黎明

乌鳢(Channa argus)肠道壁菌群多态性及一株肠道菌特性研究    于海罗

猪肠道复合益生菌研究与开发    陈波

可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菌群筛选及其性质初探    于洁

应用454测序技术分析菌群结构的方法学研究    华蔚颖

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剂的制备及其在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杨仕美

维吾尔族血糖异常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张雪雁

有机碳对硝化作用及其菌群结构的影响    刘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