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产甲烷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0:29
热度:

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产甲烷性能研究【摘要】: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 Electrochemical Microbial Anaerobic System,EMAS)是在微生

【摘要】: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 Electrochemical Microbial Anaerobic System,EMAS)是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产能装置,它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阴极去除氧气的同时再外电路加一个电源(0.2V),从而克服热力学障碍,实现质子和电子在阴极生成气体的过程。 本论文采用碳布阳极,以含10% Pt催化剂的防水处理的碳布为阴极,设计了单室方型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以市政管网中的生活污水为菌源,以1g/L的乙酸钠为唯一碳源,在1000Ω外电阻下启动(30℃)微生物燃料电池。待MFC反应器启动完成后,将阴极更换为碳纤维刷进行并密封反应器,施以一定的外加电压进行产甲烷实验。本论文考察了EMAS反应器的运行参数及条件(外加电压、曝氮气、阳极材料、底物)对产甲烷性能的影响,并将EMAS反应器与微生物厌氧系统(Microbial Anaerobic System,MAS)反应器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外加电压为-0.7V时,反应器的最大电流为3.25mA,甲烷产率可达260.0mmol/(m~2·d),电子捕获效率为92.1%。而在-0.6V及-0.5V的外加电压条件下,电子捕获效率分别为93.2%及93.0%,但是甲烷产率相对-0.7V条件下低了约55mmol/(m~2·d),最高电流为1.63mA和1.46mA,仅是-0.7V时最大电流的50.2%和44.9%。进水不曝氮气时,甲烷产率为164.8mmoL/(m~2·d),最大电流降为2.91mA,电子捕获效率为89.60%,电流曲线的下降点比进水曝氮气的情况下提前了20h左右。碳纤维布为阳极材料时,一个周期内的最大电流值为3.07mA,比以普通碳布为阳极时的3.25mA下降了0.18mA ,反应器的电子捕获效率从92.1%降为了41.2%。甲烷产率为359.2mmol/(m~2·d),比以普通碳布为阳极时提高了将近100mmol/(m~2·d)。以20mL/L的乙醇为底物时,最大电流为2.05mA,电流值从22h就开始下降,甲烷产率为255.3mmol/(m~2·d),电子捕获效率为61.2%。以垃圾渗滤液为底物,最大电流可以达到4.08mA,甲烷产率为126.4mmol/(m~2·d)。 微生物厌氧系统的产甲烷产率为84.5mmol/(m~2·d),大约是EMAS的1/3。EMAS产甲烷反应器的COD去除率为94.8%,MAS反应器的COD去除率为78.1%,COD去除率比EMAS产甲烷反应器低了16.7%。MAS反应器产生的气体中甲烷含量可达92.3%,而EMAS所产生的气体中甲烷含量最高达81.4%。MAS反应器在平均运行了28d后才有稳定的甲烷产量,而EMAS比MAS提前10d完成启动过程。另外,在污泥产量、低温产甲烷方面,EMAS也比MAS有优势。 【关键词】: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 微生物厌氧系统 生物质能 甲烷产率 电子捕获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8
  • 1.1 课题背景11-15
  • 1.1.1 国内外能源现状11-13
  • 1.1.2 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13-15
  • 1.2 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原理概述15-16
  • 1.3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16-19
  • 1.4 国外研究现状及应用分析19-26
  • 1.4.1 产甲烷反应研究现状19-20
  • 1.4.2 国内外在MEC 方向的研究现状20-23
  • 1.4.3 MEC 与MFC 系统的差异23
  • 1.4.4 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的应用23-25
  • 1.4.5 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面临的挑战25-26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26-28
  • 1.5.1 课题来源26
  • 1.5.2 研究内容26-28
  • 第2章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28-39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28-30
  • 2.1.1 实验材料28-29
  • 2.1.2 实验仪器29-30
  • 2.2 反应器的构建30-31
  • 2.2.1 空气阴极MFC 反应器的构建30
  • 2.2.2 EMAS 反应器的构建30-31
  • 2.3 反应器各参数的监测方法31-36
  • 2.3.1 挥发性有机酸的测定方法31-32
  • 2.3.2 COD 的测定方法32
  • 2.3.3 反应器电压值的采集与储存32-33
  • 2.3.4 极化曲线的测定原理与方法33-34
  • 2.3.5 功率密度曲线的测定原理与方法34-35
  • 2.3.6 反应器电流值的实时监控与采集35-36
  • 2.4 分析与计算36-39
  • 2.4.1 内阻的测算36
  • 2.4.2 功率密度的计算36
  • 2.4.3 库仑效率的计算36-37
  • 2.4.4 气体的成分及含量分析37-38
  • 2.4.5 甲烷产率的计算38-39
  • 第3章 产电菌的培养及性能分析39-47
  • 3.1 空气阴极MFC 反应器的启动39-42
  • 3.1.1 阴极LSV 测定39-40
  • 3.1.2 阳极材料的选择及预处理40-41
  • 3.1.3 空气阴极MFC 的启动41-42
  • 3.2 空气阴极MFC 反应器的性能分析42-46
  • 3.2.1 空气阴极MFC 的电压输出42-43
  • 3.2.2 空气阴极MFC 的极化曲线43-45
  • 3.2.3 空气阴极MFC 的库仑效率45-46
  • 3.3 本章小结46-47
  • 第4章 EMAS 产甲烷实验条件及参数的优化47-58
  • 4.1 EMAS 产甲烷反应器的启动47-49
  • 4.2 外加电压对体系产甲烷性能的影响49-51
  • 4.3 曝氮气对体系产甲烷性能的影响51-52
  • 4.4 阳极材料对体系产甲烷性能的影响52-53
  • 4.5 底物对体系产甲烷性能的影响53-56
  • 4.5.1 乙酸钠为底物时的产甲烷情况54
  • 4.5.2 乙醇为底物时的产甲烷情况54-55
  • 4.5.3 垃圾渗滤液为底物时的产甲烷情况55-56
  • 4.6 本章小结56-58
  • 第5章 MAS 与EMAS 的对比研究58-64
  • 5.1 MAS 反应器的启动58-59
  • 5.2 MAS 与EMAS 的对比研究59-62
  • 5.2.1 甲烷产率59-60
  • 5.2.2 COD 去除率60
  • 5.2.3 气体纯度60
  • 5.2.4 反应器的启动时间60
  • 5.2.5 污泥产量60-61
  • 5.2.6 低环境温度产甲烷情况61-62
  • 5.3 本章小结62-64
  •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71-74
  • 致谢74-7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过程特性的分析    刘建禹,翟国勋,陈荣耀

垃圾渗滤液污染特性及其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趋势    喻晓,张甲耀,刘楚良

我国可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秸秆资源分析    靳胜英;张礼安;张福琴;

欧洲污泥处理处置概况    李金红,何群彪

电极构型对空气阴极生物燃料电池发电性能的影响    尤世界;赵庆良;姜珺秋;

升流式固体反应器处理鸡粪废水的研究    周孟津,杨秀山,张维来,初一宁

微生物电解电池制氢    郭坤;张京京;李浩然;杜竹玮;

生物质能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岳金方;左春丽;

不同形态生物质燃烧技术现状和展望    刘圣勇;刘小二;王森;

生物质热解研究现状与展望    赵廷林;王鹏;邓大军;舒伟;曹冬辉;

国内外生物质裂解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    肖烈;张忠河;何永梅;杨国峰;尤希凤;

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燃烧机理研究进展    刘圣勇;王艳锦;杨群发;王智展;郭前辉;杨国峰;王晓东;

生物质能源化学转化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    田水泉;张立科;杨风岭;张宪宏;樊静;

农业废弃物发酵生产乙醇研究进展    樊超;邱忠平;华建军;

浅谈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和方式    肖峰;

污泥的电渗透脱水技术研究进展    卢宁;文一波;魏婧娟;

生物—臭氧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    冯旭东,高玉兰,刘芳,郭明

MAP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最佳工艺参数探讨    丛培龙;康建雄;郑军;赵文伟;

浅谈CdTe薄膜的制备方法及掺杂改性研究    郭福强;张保花;

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过程及其焚烧灰特性研究    蒋正武;

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制备技术应用与市场需求展望    周斌;雷建国;魏然;

我国生物质燃料发电及其它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定凯;吕子安;毛健雄;

配位氢化物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    郑雪萍;李平;安富强;曲选辉;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特征及污染控制技术    杨红艳;马溪平;李清华;

生物质高效洁净燃烧技术研究与应用    孙军;

浅谈大中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解决对策    葛强;

我国生物质燃料发电及其它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定凯;吕子安;毛健雄;

城市污水厂污泥热解制氢的实验研究    丁兆军;舒新前;白广彬;

冷冻真空干燥设备节能方向的探讨    徐成海;张志军;刘军;彭润玲;

介孔SnO_2的制备及其锂电性能的研究    王雪坤;尹龙卫;

基于组分的生物质热裂解机理研究    刘倩

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谢斌飞

常温下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    袁志宇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环境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秦湘灵

主动配风固定床生物质气化炉气化参数影响研究    孙宏宇

栽培管理措施和环境胁迫对柳枝稷生长特性和生物质品质的影响    李继伟

规模化猪场粪污细菌总DNA DGGE指纹图谱及耐药性分析    魏勇

基于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特征的预处理研究    张胜利

水稻秸秆降解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机理研究    徐杰

沼气高效厌氧发酵的条件及产气效应研究    楚莉莉

泥布湾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方案研究    马杨

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质油的实验研究    胡兴涛

生活垃圾渗滤液污染土电阻率特征研究    马媛媛

丛粒藻形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培养条件优化    王朋云

双馈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转子侧变流器控制技术研究    徐凤星

新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    刘彦东

纳米二氧化铈制备、表征及修饰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的研究    周宁波

文化微粒群算法及其在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刘翔

无氧气化过程中生物质热解及半焦燃烧的实验研究    马强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孙学磊

巢湖蓝藻产沼气的试验研究    翟志军;马欢;李军;蔡冬清;王相勤;吴跃进;姚建铭;余增亮;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的积灰结渣特性    宋鸿伟,郭民臣,王欣

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研究进展    苗真勇,厉伟,顾永琴

德国的污泥利用和处置(Ⅱ)(续)    姚刚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回灌及其影响    王罗春,李华,赵由才,陆雍森

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过程特性的分析    刘建禹,翟国勋,陈荣耀

小麦秸秆系数的测定    闫文彤,张秉政

城市垃圾渗滤液氨氮吹脱研究    夏素兰,周勇,曹丽淑,朱家骅

我国生物质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展望    杜谋涛;袁晓东;郭和军;

常压及加压条件下生物质热解特性的热重研究    崔亚兵,陈晓平,顾利锋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行为特性和工程化研究    蒋剑春

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研制及试验研究    刘圣勇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两相厌氧消化的研究    伏苓

采用微氧产甲烷技术降解水中的毒性物质    董春娟,吕炳南,马立,吕岩松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甲烷规律的模拟研究    吴泽;王海燕;程水源;

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祖波;祖建;周富春;汪林;

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刘德燕;丁维新;

一种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方法    张云茹;刘逸轩;沈庆涛;王永忠;

一株耐冷产甲烷菌的分离及其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李军;张雅南;邓娴;张文文;杨宏宇;

一株低温产甲烷菌的分离和鉴定    李会;马骏;崔薇薇;肇莹;王金艳;张淼;杨涛;

产甲烷菌选择性连续富集的研究——青霉素对富集和分离的影响    赵一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产甲烷古菌研究中的应用    王刘阳;尹小波;胡国全;

钴及其配合物对产甲烷关键酶的影响    赵阳;李秀芬;堵国成;陈坚;

低温产甲烷菌的研究现状    宋素琴;张志东;顾美英;房世杰;

蔗糖发酵产氢与产甲烷能源转换效率的研究    李秋敏;杨斌;张无敌;马煜;李建昌;刘士清;徐锐;尹芳;陈玉保;

不同pH缓冲液对乙酸降解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    麻婷婷;郑珍珍;代莉蓉;承磊;张辉;

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邓晓;李勤奋;

硫酸盐对中温厌氧乙酸产甲烷的影响    杨森林;周琦颖;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江霞;

高压胁迫对原油降解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黎霞;承磊;张辉;

糖蜜废水产氢-产甲烷耦合工艺启动特性研究    刘晓刚;丁杰;王豹;刘先树;

厌氧真菌活力及传代频率对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液代谢与菌群的影响    成艳芬;毛胜勇;MK Theodorou;朱伟云;

有机负荷对厨余垃圾常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郭燕锋;孔晓英;刘婉玉;李东;王德汉;袁振宏;孙永明;

日本期待收获巨量天然气    况叶

农业资源快速再生模式    李新明 李瑛

铵影响厌氧反应器污泥丙酸和丁酸互营氧化产甲烷过程的机理    张琛

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王立影

基于代谢网络的产甲烷菌的耐热性研究    陈璟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水和乳化液对煤层产甲烷菌群活性影响研究    肖栋

厌氧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其代谢与菌群变化的研究    成艳芬

晋南牛和山羊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    裴彩霞

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孙兴福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应用技术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朱葛夫

甲烷胞菌对低氢和互营生长在转录水平的响应    刘鹏飞

产甲烷条件下高效烃降解菌群的人工构建    刘海昌

不同生境产甲烷古菌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仇天雷

温度降低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及培养条件优化    张冰

低温产甲烷条件下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刘全全

低温对沼气菌群产气能力的影响以及产甲烷菌的分离    杨光

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产甲烷性能研究    解明利

低温石油烃降解产甲烷富集物的培养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丁晨

耐冷产甲烷菌的筛选及其低温下促进秸秆发酵的试验研究    张雅南

缺氧—厌氧反硝化/产甲烷工艺实验研究与动力学分析    宋佳萍

烃类化合物厌氧降解产甲烷中间代谢产物初探    何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