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自然结合的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体外代谢特性及产乳酸潜力的初步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9:39
热度:

自然结合的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体外代谢特性及产乳酸潜力的初步研究【摘要】:厌氧真菌是瘤胃中的一类重要纤维降解菌,能够产生一系列的纤维降解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酯酶等)。厌氧真

【摘要】:厌氧真菌是瘤胃中的一类重要纤维降解菌,能够产生一系列的纤维降解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酯酶等)。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能够进一步促进厌氧真菌的纤维降解能力并且产生大量的甲烷。然而,之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纯的厌氧真菌与纯的甲烷菌的混合上。本实验室分离得到的自然结合的厌氧真菌与甲烷菌的共培养物具有降解农业废物生产甲烷和酶的能力。本课题主要研究这种自然分离的厌氧真菌和甲烷菌共培养物在不同的底物条件下代谢特性的变化以及发酵粗淀粉类底物产乳酸的潜力。本论文试验研究分四部分,如下文所示。 第一部分:利用实验室先前分别从山羊瘤胃液和骆驼粪便中分离得到的自然结合的厌氧真菌和甲烷菌共培养物F1和N3发酵不同的底物木薯(M)、稻秸(D)、NaOH处理稻秸(A)和玉米芯(Y)以研究不同碳源对自然分离的共培养物的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处理组中,N3发酵木薯有最高的总产气量(233mL),累积甲烷产量(48.54mL)和乙酸产量(51.42mM)(P0.05)。NaOH处理稻秸组的总产气量、甲烷和乙酸产量要显著高于未处理稻秸组(P0.05)。一般情况下,N3的纤维降解能力要强于F1。累积产气量与累积甲烷产量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R20.98),但F1发酵木薯组除外。F1发酵木薯组有相对较低的乙酸(37.30mM)和甲烷(11.10mM)产量,而乳酸(26.44mM)和乙醇(14.91mM)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共培养组的乳酸产量(2mM)和乙醇产量(6mM)(P0.05)。所以,利用自然分离的厌氧真菌和甲烷菌共培养物发酵木薯可以生产一些有价值的工业产品(甲烷和乳酸等)。 第二部分:本试验利用不同的厌氧真菌和甲烷菌共培养物(F1、F2和F)发酵木薯以进一步验证第一章提出的解释和假说,同时利用F1发酵从复杂到简单的五种底物(木薯、可溶性淀粉、麦芽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以研究其代谢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F2发酵木薯组的代谢特性与F1发酵木薯组的代谢特性差异不显著(P0.05),F发酵木薯的总产气量、甲烷、乙酸产量显著高于F1、F2发酵木薯的相应指标(P0.05)。F发酵木薯的乳酸产量(2.33mM)显著低于F1、F2发酵木薯的乳酸产量(P0.05)。F1发酵麦芽糖时,总产气量、甲烷、乙酸产量是最高的(P0.05),发酵木薯时,总产气量、甲烷、乙酸产量是最低的(P0.05)。F1发酵木薯组的乳酸产量(30.51mM)是最高的,而葡萄糖组的乳酸产量(2.32mM)是最低的。麦芽糊精组的乳酸产量(28.00mM)与木薯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比木薯组略微偏低。麦芽糖组乳酸产量(4.87mM)与葡萄糖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比葡萄糖组略微偏高。木薯淀粉水解过程为:木薯淀粉→麦芽糊精→麦芽糖→葡萄糖。以木薯淀粉水解链上的四种主要物质为底物,底物由简单到复杂,乳酸产量逐渐上升。结果验证了氢化酶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调节体的假说。 第三部分:利用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F1发酵不同的淀粉类底物以研究其产乳酸特性及乳酸产量与底物各成分含量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第一章提出的假说,为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淀粉类底物对共培养物F1的发酵特性存在较大影响。以米粉为底物时,其总产气量是最高的,达到310.42mL/g DM,其次是玉米和红薯,而以木薯为底物时,其产气量是最低的(272.11mL/g DM)(P0.05)。以红薯为底物时,甲烷产量是最高的,可达到54.04mL/g DM,然后依次是土豆、米粉、玉米和面粉(51.88、49.76、49.35和46.59mL/g DM),以木薯为底物时,甲烷产量是最低的(P0.05)。乳酸产量最高的是以米粉为底物组(0.41g/g DM),其次是以木薯为底物组(0.36g/g DM),并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淀粉类底物而言,总产气量与甲烷产量之间并不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20.76)。乳酸产量随着底物中支链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以红薯为底物组除外。所以,木薯作为一种廉价的粗淀粉底物来源是F1发酵产乳酸的较理想底物。 第四部分: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木薯浓度(0.8g、1.0g、1.2g、1.6g、2.0g和2.4g)对F1发酵特性和乳酸产量的影响以及F1发酵木薯(0.8g)产生的主要代谢产物随时间变化规律。乳酸产量随木薯浓度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从2.0g增加到2.4g时乳酸浓度开始下降。在2.0g时,乳酸浓度最高达到56.29mM。甲烷和乙酸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从1.0g开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甲烷和乙酸的产量逐渐下降。F1发酵木薯组的乳酸产量随着发酵的进行迅速增加,在48h时基本达到最大,之后趋于不变。F1发酵木薯组的主要代谢产物产量(乳酸、乙酸、甲烷)随时间变化趋势非常相似,呈现近似的“S”型变化曲线,与累积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非常相似。所以,F1发酵木薯的最佳浓度范围在2.0g-2.4g之间;以0.8g木薯为底物进行发酵,48h时乳酸浓度达到最大,随后保持不变;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发酵碳水化合物的浓度使得共培养物最终代谢产物的总产量增加,同时使得碳水化合物代谢从氢化酶体相对转向细胞质代谢。 【关键词】:共培养物 厌氧真菌 甲烷菌 发酵特性 乳酸 木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S852.6
【目录】:
  • 目录4-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缩略符号11-12
  • 引言12-14
  • 文献综述14-34
  • 1 微生物代谢及代谢调控14-17
  • 1.1 微生物代谢14-15
  • 1.2 微生物代谢调控及代谢工程15-17
  • 1.3 小结17
  • 2 乳酸生产代谢及调控17-21
  • 2.1 乳酸生产的微生物来源17-19
  • 2.2 乳酸生产的碳源19-20
  • 2.3 乳酸生产代谢调控20-21
  • 2.4 小结21
  • 3 厌氧真菌21-32
  • 3.1 厌氧真菌的多样性22-23
  • 3.2 厌氧真菌的酶体系及对底物的降解23-24
  • 3.3 厌氧真菌的代谢途径及其氢化酶体24-30
  • 3.4 厌氧真菌与甲烷菌30-31
  • 3.5 本实验室研究进展及厌氧真菌与甲炕菌共培养体系的建立31-32
  • 3.6 小结32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2-34
  • 第一章 自然分离的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对不同碳源的发酵特性比较34-50
  • 摘要34-35
  • 1 材料和方法35-40
  • 1.1 材料35-37
  • 1.2 方法37-40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40
  • 1.4 数据处理40
  • 2 结果分析40-45
  • 2.1 pH值、产气量与甲烷产量40-43
  • 2.2 主要代谢产物43-45
  • 3 结果讨论45-48
  • 4 小结48-49
  • ABSTRACT49-50
  • 第二章 F1发酵木薯代谢转移初探50-58
  • 摘要50-51
  • 1 材料和方法51-52
  • 1.1 材料51
  • 1.2 方法51-52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52
  • 1.4 数据处理52
  • 2 结果分析52-54
  • 2.1 不同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发酵木薯的特性52
  • 2.2 F1对不同碳源的代谢特性52-54
  • 3 结果讨论54-55
  • 3.1 不同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发酵木薯的特性54
  • 3.2 F1对不同碳源的代谢特性54-55
  • 4 小结55-56
  • ABSTRACT56-58
  • 第三章 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转化粗淀粉类底物产乳酸的研究58-66
  • 摘要58-59
  • 1 材料和方法59-60
  • 1.1 材料59
  • 1.2 方法59-60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60
  • 1.4 数据处理60
  • 2 结果分析60-61
  • 2.1 发酵底物主成分分析60-61
  • 2.2 发酵结果分析61
  • 3 结果讨论61-63
  • 4 小结63-64
  • ABSTRACT64-66
  • 第四章 共培养物F1发酵木薯产乳酸的动态变化研究66-76
  • 摘要66-67
  • 1 材料和方法67-68
  • 1.1 材料67
  • 1.2 方法67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67-68
  • 1.4 数据处理68
  • 2 结果分析68-71
  • 2.1 底物浓度对F1发酵木薯的影响68-69
  • 2.2 代谢特性随时间变化规律69-71
  • 3 结果讨论71-73
  • 4 小结73-74
  • ABSTRACT:74-76
  • 全文结论76-78
  • 参考文献78-88
  • 致谢88-90
  • 已发表文章9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厌氧真菌粗酶制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周利芬

草食动物厌氧真菌及其共存甲烷菌的分离鉴定和体外发酵特性的初步研究    金巍

植物化学及新药创制    陈明华;

不同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代谢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尹福泉;刘瑞芳;于磊;嘎尔迪;

提高乳蛋白的综合技术    王光文;

反刍动物蛋白质代谢研究进展    张乐颖;王加启;卜登攀;夏楠;魏宏阳;周凌云;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及其生物学作用    王丽芳;卢德勋;马燕芬;

反刍动物人工瘤胃技术研究及应用    崔彦召;徐晓明;张克春;

瘤胃能氮同步释放对微生物蛋白产量影响的研究    马百顺;王中华;

氧乐果对人工瘤胃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姚宝强;万发春;杨在宾;杨维仁;姜淑贞;张桂国;

添加不同水平烟酰胺对泌乳奶牛体外发酵的影响    颜妍;林雪彦;王云;王中华;

宏基因组学挖掘新型生物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王魁;汪思迪;黄睿;刘玉焕;

产气法评价纳豆芽孢杆菌对瘤胃液体外发酵的影响    邓露芳;王加启;姜艳美;卜登攀;魏宏阳;周凌云;王金枝;

日粮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张海涛;卜登攀;栾绍宇;邓露芳;周凌云;周振峰;魏宏阳;王学天;王加启;

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对奶牛瘤胃内主要养分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刘春龙;李忠秋;张帆;姜文博;许岩;马宁;单安山;

大米草代替青贮玉米及羊草饲喂中低产奶牛试验    卞付国;

纳豆芽孢杆菌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邓露芳;王加启;姜艳美;刘亮;卜登攀;周凌云;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及其生物学作用    王丽芳;马燕芬;卢德勋;

反刍家畜常用饲料蛋白组分对小肠吸收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周荣;王加启;潘发明;张俊瑜;卜登攀;魏宏阳;周凌云;

海水鱼消化道菌群结构研究进展    周志刚;石鹏君;姚斌;何夙旭;苏永全;

日粮精粗比对泌乳奶牛瘤胃及小肠pH值的影响    汪水平;王加启;龚月生;李树聪;王吉峰;

不同脂肪的降解吸收规律及其对奶牛瘤胃pH和NH3—N的影响    赵军;林英庭;韩占强;赵发盛;李久峰;

代乳品酸度及调控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血气指标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    屠焰

品种与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及青贮质量的影响    冯鹏

芦丁对奶牛泌乳性能、瘤胃消化代谢和对大鼠乳腺发育的影响    郭旭东

饲草型全混日粮饲用价值评价研究    王晓光

灌木类植物单宁对绵羊瘤胃发酵影响及其对瘤胃微生物区系、免疫和生产指标影响的研究    薛树媛

酪蛋白活性肽对乳酸菌生长代谢及酸乳发酵影响的研究    张清丽

嗜热厌氧杆菌工程菌(Δldh)的构建及其廉价生物质乙醇发酵的研究    蔡友华

西藏披碱草属牧草利用研究    曹仲华

欧拉型藏羊消化系统发育和肌肉H-FABP基因表达规律的研究    郎侠

添喂赖氨酸对30~240日龄肉用羔羊生长性能和消化代谢的影响    李海英

深海细菌Martelella mediterranea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酶学分析    董俊丽

EAA构成与碳水化合物类型对混合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    管红娟

不同水平柠条对奶牛生产性能和消化性能的影响    方姝骄

菊芋粕对泌乳奶牛的营养价值评定    赵芳芳

普鲁兰类酵母G7b菌株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    居靓

稀土壳聚糖对鲫鱼非特异性免疫、肌肉品质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汪明

复合异位酸对山羊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    刘中流

肉用公羔生长期(20-35kg)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王鹏

日粮中不同小麦用量及添加不同复合酶制剂对生长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段磊

耐酸酵母的选育及初步应用    张勤

微生物产生的木聚糖酶的功能和应用    朱静,严自正

木聚糖在动物营养中的限制作用及木聚糖酶的应用    苏兰利,张海军,索跃敏

非淀粉多糖的营养生理作用    杨人奇,呙于明

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在畜禽营养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杨英,陈仲达

L-乳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乔长晟,汤凤霞,苏建宇,朱晓红

非淀粉多糖在动物营养上的研究进展    孙德文,詹勇,许梓荣

产木聚糖酶厌氧真菌菌株筛选及产酶培养条件研究    朱崇淼,毛胜勇,孙云章,朱伟云

厌氧真菌在山羊瘤胃中的分离    彭海宏,木合塔尔,古丽格那,邓凯东

厌氧真菌体外发酵筛选技术的研究    朱伟云,毛胜勇,王全军,姚文,M K Theodorou

瘤胃厌氧真菌的研究进展    杨金龙;潘康成;王振华;

共存于厌氧真菌分离培养液中瘤胃甲烷菌的检测及其多样性分析    成艳芬;毛胜勇;裴彩霞;刘建新;朱伟云;

厌氧真菌生态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成艳芬;毛胜勇;朱伟云;

ARISA方法研究产甲烷菌共存及去除条件下瘤胃真菌多样性变化    成艳芬;朱伟云;

驱除瘤胃真菌对绵羊瘤胃内纤维物质降解的影响    霍鲜鲜;侯先志;李大彪;敖力格日玛;

反刍动物瘤胃厌氧真菌的研究进展    毛朝阳;马桂变;吴端钦;

厌氧真菌内切-β-葡聚糖酶基因在里氏木霉中的重组与表达    金欣;夏黎明;

厌氧真菌活力及传代频率对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液代谢与菌群的影响    成艳芬;毛胜勇;MK Theodorou;朱伟云;

底物不同木质素含量对瘤胃厌氧真菌附着及发酵特性的影响    孙云章;毛胜勇;姚文;朱伟云;

瘤胃厌氧真菌对木质素含量不同底物的附着及发酵特性研究    孙云章;毛胜勇;姚文;朱伟云;

瘤胃厌氧真菌对木质素含量不同底物的附着及发酵特性研究    孙云章;毛胜勇;陈洁;周利芬;朱伟云;

共存于厌氧真菌分离培养液中瘤胃甲烷菌的检测及其多样性分析    成艳芬;毛胜勇;裴彩霞;刘建新;朱伟云;

瘤胃厌氧真菌的研究进展    杨金龙;潘康成;程安春;王振华;

产纤维素酶厌氧真菌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潘康成;杨金龙;张钧利;冯轼;唐荣;

利用气压转换技术筛选厌氧真菌    朱伟云;

厌氧真菌粗酶制剂对肉鸡肠道微生物及食糜黏度的影响    周利芬;毛盛勇;朱伟云;

瘤胃真菌与纤维降解细菌共培养对不同精粗比底物的发酵特性研究    孙云章;毛胜勇;姚文;朱伟云;

中药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沼气池中猪粪难发酵怎么办?    鼎新

能在煤矿中“吃”瓦斯的细菌    

国内研究人员首获能“吃”瓦斯的细菌    赵晓展

我国分离出能“吃”瓦斯的细菌    王雪飞

能“吃”瓦斯的细菌被发现    江娜

周楚新:用细菌“激发”污水中的能量    本报记者 王馨 实习记者 刘蒙丹 本报通讯员 管水莲

生物技术助保煤矿安全我国首次获得“吃”瓦斯细菌    章轲

沼气池常见故障原因处理及方法    西峰区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 韩学辉

东园环经济又添科技动力    本报记者 彭剑啸实习记者 赵凤春

厌氧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其代谢与菌群变化的研究    成艳芬

内蒙古白绒山羊甲烷产生量估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郭雪峰

镍及其螯合物对甲烷发酵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胡庆昊

玉米秸皮粘胶纤维浆粕仿生预处理工艺和蠕动发酵罐研究    侯哲生

深海热液口硫化物及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研究    王淑芳

UASB-MBR工艺短程硝化—同时甲烷化反硝化研究    安莹玉

反刍动物日粮中淀粉与纤维的组合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    段智勇

植物油及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甲烷生成和微生态的影响    张春梅

低煤级储层三相态含气量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研究    王可新

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谢斌飞

自然结合的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体外代谢特性及产乳酸潜力的初步研究    刘军花

山羊瘤胃及粪便中厌氧真菌的营养作用研究    毛胜勇

厌氧真菌粗酶制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周利芬

部分驱除瘤胃厌氧真菌对不同粗饲料体外发酵和瘤胃尼龙袋干物质降解率的影响    宝立群

产纤维降解酶厌氧真菌菌株的筛选及其粗酶性质的研究    朱崇淼

高效纤维素酶瘤胃厌氧真菌的筛选及其对纤维物质利用的研究    张艳英

瘤胃厌氧真菌的筛选、诱变及发酵麸皮的研究    杨金龙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牛机体氧化应激和瘤胃内环境稳定性的影响    侯志高

半胱胺、大豆黄酮对山羊瘤胃代谢及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    王全军

瘤胃纤维降解菌Real-Time PCR荧光定量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吕莉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