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Rh和Co催化剂上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的机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6:09
热度:

Rh和Co催化剂上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的机理研究【摘要】: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具有原料来源广泛、能源利用率高、可实现能源的清洁利用等诸多优点,从而引起广泛关

【摘要】: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具有原料来源广泛、能源利用率高、可实现能源的清洁利用等诸多优点,从而引起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反应的复杂性,催化剂上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的反应机理仍未明确。阐明催化剂上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的反应机理,明确控制反应的关键步骤,对于提高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选择性和产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和周期性平板模型,系统研究了Rh和Co催化剂上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的反应机理。首先,通过覆盖度研究了不同压力CO和H2在Rh和Co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解离及解吸过程;然后,研究了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反应中的三个关键步骤:CHx中间体的来源与主要存在形式、C2氧化物前驱体C-C链的形成以及乙酸/乙醇的生成,从而阐明了Rh和Co催化剂上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的反应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1)对于Rh和Co催化剂上不同压力CO的吸附,Rh(100)上,CO仅为分子态吸附,饱和覆盖度为1ML。Co(0001)上,CO仅为分子态吸附,饱和覆盖度为7/9ML。Co(100)上,分子态吸附CO的饱和覆盖度为7/9ML,其中,当CO覆盖度为1/9ML时,CO倾向于解离吸附;当CO覆盖度为2/9~5/9ML时,同时存在解离吸附和分子吸附的CO;当覆盖度大于5/9ML时,CO仅为分子态吸附。 (2)对于Rh和Co催化剂上不同压力H2的吸附,Rh(100)上,H2主要为解离吸附;少量H2为分子态吸附,对应饱和覆盖度为6/12ML。Co(0001)上,H2主要为解离吸附;少量H2为分子态吸附,对应饱和覆盖度为4/9ML;Co(100)上,H2主要为解离吸附;少量H2为分子态吸附,对应饱和覆盖度为7/9ML。因此,Rh和Co催化剂上,H2主要以解离吸附的形式存在于催化剂表面。 (3)获得了Rh和Co催化剂上CHx形成机理,Rh(111)上CHx形成反应中,甲烷解离主要产物是CH,合成气通过路径CO+H→CHO+H→CHOH→CH+OH和CO+H→CHO+H→CHOH+H→CH2OH+H→CH3+OH主要生成CH和CH3;Co(0001)表面上,甲烷解离主要产物是CH,合成气通过路径CO+H→CHO→CH+O和CO+H→CHO+H→CH+OH主要生成CH;甲烷在Rh催化剂上解离得到CH的活性大于甲烷在Co催化剂上解离得到CH,而合成气在Co催化剂上生成CH的活性大于合成气在Rh催化剂上生成CH和CH3。 (4)明确了Rh和Co催化剂上CHx来源、存在形式以及C2氧化物前驱体C-C链形成:Rh(111)上,甲烷解离生成CH要容易于合成气生成CH和CH3;Co(0001)上,甲烷解离生成CH要容易于合成气生成CH;因此,Rh和Co催化剂上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反应中CHx(x=1-3)中间体主要来源于甲烷解离,主要存在形式均为CH,而CO主要参与插入CH反应生成C2氧化物前驱体CHCO,即C-C链的形成;并且Co催化剂上C-C链增长的能力要优于Rh催化剂。 (5)获得了Rh(111)和Co(0001)表面两步法合成乙酸的反应机理:Rh(111)表面上,乙酸主要通过路径CHCO+OH→CHCOOH+H→CH2COOH+H→CH3COOH形成;Co(0001)表面上,乙酸主要通过路径CHCO+H→CH2CO+H→CH3CO+OH→CH3COOH形成;Rh(111)面对于乙酸生成的活性和选择性较Co(0001)面更高,表明Rh催化剂较Co催化剂更有利于乙酸的生成。 (6)获得了Rh(111)和Co(0001)表面两步法合成乙醇的反应机理:Rh(111)表面上,乙醇主要通过路径CHCO+H→CH2CO+H→CH3CO+H→CH3CHO+H→CH3CH2O+H→CH3CH2OH形成;Co(0001)表面上,乙醇主要通过平行路径CHCO+H→CH2CO+H→CH3CO+H→CH3CHO+H→CH3CH2O+H→C2H5OH和CHCO+H→CH2CO+H→CH2CHO+H→CH3CHO+H→CH3CH2O+H→C2H5OH形成;Rh(111)面对于乙醇生成的活性和选择性较Co(0001)面更高,表明Rh催化剂较Co催化剂更有利于乙醇的生成。 【关键词】:Rh催化剂 Co催化剂 甲烷 合成气 两步法 乙酸/乙醇 反应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23.611;O623.411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26
  • 1.1 乙酸和乙醇的应用及合成方法14-17
  • 1.1.1 乙酸和乙醇的工业应用价值14
  • 1.1.2 乙酸和乙醇的合成方法14-17
  • 1.2 甲烷-合成气合成乙酸和乙醇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17-21
  • 1.2.1 实验研究现状18-19
  • 1.2.2 理论研究现状19-21
  • 1.3 理论基础21-24
  • 1.3.1 密度泛函理论21-22
  • 1.3.2 赝势方法22-23
  • 1.3.3 过渡态理论23
  • 1.3.4 VASP 软件包23-24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24-26
  • 第二章 Rh 和 Co 催化剂上 CO 和 H_2的吸附及解离26-68
  • 2.1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26-31
  • 2.1.1 计算模型26-29
  • 2.1.2 计算参数29-31
  • 2.2 Rh 催化剂上不同覆盖度下 CO 的吸附及解离31-36
  • 2.2.1 单个 CO,C 和 O 的吸附31
  • 2.2.2 不同覆盖度下 CO 的吸附31-34
  • 2.2.3 不同覆盖度下 CO 的解离34-36
  • 2.3 Co 催化剂上不同覆盖度下 CO 的吸附及解离36-43
  • 2.3.1 单个 CO,C 和 O 的吸附36-37
  • 2.3.2 不同覆盖度下 CO 的吸附37-39
  • 2.3.3 不同覆盖度下 CO 的解离39-43
  • 2.4 Rh 催化剂上不同覆盖度下 H_2的吸附及解离43-54
  • 2.4.1 单个 H_2和 H 的吸附43-45
  • 2.4.2 不同覆盖度下H_2的吸附45-46
  • 2.4.3 不同覆盖度下 H_2的解离46-54
  • 2.5 Co 催化剂上不同覆盖度下 H_2的吸附及解离54-66
  • 2.5.1 单个 H_2和 H 的吸附54-56
  • 2.5.2 不同覆盖度下 H_2的吸附56-58
  • 2.5.3 不同覆盖度下 H_2的解离58-66
  • 2.6 本章小结66-68
  • 第三章 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中表面物种的吸附68-80
  • 3.1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68-70
  • 3.1.1 计算模型68-69
  • 3.1.2 计算参数69-70
  • 3.2 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中表面物种的稳定吸附构型70-77
  • 3.2.1 Rh 催化剂上表面物种的稳定吸附构型70-74
  • 3.2.2 Co 催化剂上表面物种的稳定吸附构型74-77
  • 3.3 本章小结77-80
  • 第四章 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中 CH_H_x(H_x=1-3)中间体的来源与存在形式80-108
  • 4.1 甲烷解离生成 CH_x80-83
  • 4.1.1 Rh(111)表面上甲烷解离生成 CH_x80-82
  • 4.1.2 Co(0001)表面上甲烷解离生成 CH_x82-83
  • 4.2 合成气生成 CH_x83-101
  • 4.2.1 CO 的活化83-86
  • 4.2.2 CH 的形成86-89
  • 4.2.3 CH_2的形成89-94
  • 4.2.4 CH_3的形成94-98
  • 4.2.5 甲醇形成对于 CHH_x形成的影响98-101
  • 4.3 CH_x(H_x=1-3)中间体的来源与存在形式101-104
  • 4.3.1 Rh(111)表面上 CH_x(H_x=1-3)中间体的来源与存在形式101-103
  • 4.3.2 Co(0001)表面上 CH_x(H_x=1-3)中间体的来源与存在形式103-104
  • 4.4 本章小结104-108
  • 第五章 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中C_2氧化物前驱体C-C链及乙酸/乙醇的生成108-132
  • 5.1 C_2氧化物前驱体 C-C 链的形成108-109
  • 5.1.1 Rh(111)表面上 C_2氧化物前驱体 C-C 链的形成108
  • 5.1.2 Co(0001)表面上 C_2氧化物前驱体 C-C 链的形成108-109
  • 5.2 乙酸的生成109-120
  • 5.2.1 Rh(111)表面上乙酸的生成109-116
  • 5.2.2 Co(0001)表面上乙酸的生成116-120
  • 5.3 乙醇的生成120-129
  • 5.3.1 Rh(111)表面上乙醇的生成120-125
  • 5.3.2 Co(0001)表面上乙醇的生成125-129
  • 5.4 本章小结129-13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32-136
  • 6.1 结论132-134
  • 6.2 创新点134
  • 6.3 存在问题及建议134-136
  • 参考文献136-147
  • 致谢147-1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14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C_1化学产品合成醋酸的研究    贲宇恒,刘昌俊,于开录

合成气合成乙醇的研究进展    王鹏;王宪贵;郭战英;董玲;舒新前;

生物质合成气发酵生产乙醇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东;袁振宏;王忠铭;廖翠萍;吴创之;

醋酸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李玉芳;伍小明;

CO在某些过渡金属表面吸附活化的DFT研究    江凌,王贵昌,关乃佳,吴杨,蔡遵生,潘荫明,赵学庄,黄伟,李永旺,孙予罕,钟炳

AgNO_3/KI配比对电泳法测定AgI胶体Zeta电势的影响及实验现象探讨    陈平;赵佳;吴振玉;古莉娜;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of half-metallic ferromagnetism in zigzag boron-nitride nanoribbons jointed with a single Fe-chain    罗开武;王玲玲;李权;陈铜;许梁;

银钎剂的改性处理    伍成根 ,张露菁

蒸气压和温度关系的参数拟合    方芳,吴志勇

Cr(Ⅵ)氧化1,2-丁二醇的动力学    单金缓;王芳;霍树营;王合叶;

辣根过氧化物酶反应动力学的数值模拟    马寨璞;赵建华;吴玲;石长灿;张春泉;

2,2'-联吡啶催化Cr(Ⅵ)氧化1,3-丁二醇的动力学    单金缓;张记英;

自发过程定义及自发过程判据    李俊新;唐文颖;崔敏;

理想气体反应不同标准态时热力学函数间关系式的补充    郭子成;任杰;任聚杰;

内循环反应器用于气固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郭延红;丁永朝;高彩虹;

铁基体化学沉积镍铜合金工艺    易君明;

PDMAEMA/PSF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的截留性能与预涂膜中聚电解质分子的构象    李国东;杜启云;王薇;任连娟;刁波;

纳米固体超强酸SO_4~(2-)/TiO_2催化合成尼泊金异丁酯    贺小刚;杨喜平;夏萍;张玉军;

化学危险品事故泄漏模型研究    郭同兵;

腐植酸对Pb~(2+)、Ni~(2+)、Cr~(6+)的吸附性能研究    张彩凤;王金玲;

微孔注射成型制件泡孔长大问题研究    李义;舒玉光;梁继才;孙国恩;李明;

三元稳态二氧化氯固体制剂在水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乔海东;黄志明;李新杰;

啶虫脒在UV/H_2O_2体系中的光解    谢国红;吕建晓;崔英;刘国光;

纳米固体超强酸TiO_2/SO_4~(2-)催化合成尼泊金异丁酯的研究    杨喜平;夏萍;贺小刚;张玉军;向国强;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物理化学中的内容    岳可芬;王小芳;

铝柱撑蒙脱石的制备、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王桂芳

碳纳米管的悬浮及其对抗生素类药物的吸附机理研究    于晓冬

四种环境激素类物质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李泉

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任春艳

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    熊思江

功能化碳纳米管材料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莫光权

基于FCC汽油硫化物烷基化硫转移反应精馏脱硫的清洁汽油研究    徐亚荣

臭氧在烟气中氧化降解多种污染物的机理研究    温正城

新型NZP族催化剂载体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祝琳华

锌基氧(硫)化锌微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光电性质及生长机理研究    黄林勇

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    唐京禧

金属配合物纤维的制备及其对CO的吸附性能研究    张勇

氢氟酸介质中锌缓蚀剂的研制    兰天丽

土酸介质中锌缓蚀剂的研制    任晓英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重油复合体系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    郑翠英

菲和亚甲基蓝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    郑轩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DDT复合体系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    韩化雨

纳米氢氧化铝镁的制备及其溶胶对重金属阳离子吸附性的研究    钟婵娟

Gemini/DNA复合膜在气/液界面上的性质研究    康雪丽

壳聚糖金属配合物吸附去除水中六价铬的研究    王何灵

Ni-Co-B非晶态合金的结构和催化活性的理论研究    沈百荣,方志刚,范康年,邓景发

Cu(100)表面吸附HCN和HNC的密度泛函研究    胡建明,李奕,李俊篯,章永凡,周立新

丙烯腈在Cu(100)表面化学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夏树伟;高林娜;徐香;孙雅丽;夏少武;

焦炉煤气制甲醇的工艺技术研究    吴创明;

生物质合成气发酵生产乙醇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东;袁振宏;王忠铭;廖翠萍;吴创之;

载体对醇气相羰基化镍催化剂的影响    彭峰,冯景贤,黄仲涛

CO_2加氢生成醋酸的研究    范宾,张成芳,陆岗,俞丰,倪燕慧

醋酸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动向    李方伟,迟克彬,王桂芝,孔繁华,林如海,张忠涛

Ni/活性炭催化剂制备因素对气相甲醇羰基化的影响    王定珠,杨彩虹,卢学栋,韩怡卓,李文彬

合成醋酸研究的新进展    高景星,黄秀菁

天然气和煤联合制备廉价合成气新工艺及其热力学分析    李俊岭,赵月红,温浩,许志宏

甲烷直接转化及制合成气研究新进展    胡捷,贺德华

未来石化工业的技术发展热点:Ⅱ.合成气生产燃料和化学品以及轻质烷烃活化技术    钱伯章,李沧桑

利用太阳能生产合成气    郭景芝

煤制合成气及合成油的经济性探讨    张福琴,王立生,杨维军

合成气制备工艺研究进展及其利用技术    欧阳朝斌,赵月红,郭占成

合成气装置冷却器腐蚀原因及对策    王金顺,高明光

天然气-煤共气化制备合成气热态模拟    欧阳朝斌,段东平,郭占成,宋学平,于宪溥

固定床中天然气与煤联合气化制合成气反应过程的实验研究    宋学平,郭占成

合成气的工业应用与催化剂研究进展    范济民;杨怀旺;申峻;王志忠;

能源转化中的催化作用——合成气中枢及有关催化技术    徐恒泳;葛庆杰;李文钊;

合成气化学的产品及反应路线优化    肖文德;袁渭康;

合成气净化催化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周晓奇;

模拟生物沼气制合成气催化反应工艺的研究    孙道安;季生福;郎宝;

低温等离子体用于甲烷和二氧化碳制备合成气反应的研究    李振花;夏满银;王保伟;许根慧;

合成气甲烷化镍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谭静;王乃继;肖翠微;周建明;李婷;

生物质催化气化制取合成气的研究    王铁军;常杰;崔小勤;张琦;付严;

甲烷制合成气透氧膜反应器研究    朱德春;刘卫;陈初升;

甲烷制合成气透氧膜反应器研究    朱德春;刘卫;陈初升;

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制合成气    何方;黄振;李海滨;

碳氢基合成气制燃油将实现产业化    李军

共同研发煤制合成气转化新方法    记者 栗清振

壳牌参与研发合成气转化新方法    班健

合成气深度净化让硫“微乎其微”    记者 李东周

天然气制备合成气有了新工艺    陈敬农 通讯员 杨晓萍

壳牌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签合作协议    记者 秦京午

让二氧化碳回收有利可图    特约记者 杨春雨

国内首套裂解焦油气化生产合成气装置试车成功    通讯员 谢文艳 刘秋雁

制合成气装置用抗金属粉末化合金的开发    廖建国

IGCC:驯化最脏的能源    记者 许可新

甲烷、二氧化碳和氧气催化氧化重整制合成气镍基催化剂的研究    姬涛

生物质催化气化定向制备合成气过程与机理研究    成功

合成气制低碳醇碳化钼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瑙莫汗

镍基催化剂上甲烷临氧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    郭建忠

化学链蒸汽重整制氢与合成气的基础研究    祝星

双旋流合成气非预混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郭培卿

合成气燃料点火及火焰稳定性的研究    张晓宇

煤/生物质气化合成气燃烧特性的激光诊断研究    杨丽

生物油重整合成气的制备及其用于生物燃料合成的研究    徐勇

甲烷部分氧化同时制取乙烯和合成气的研究    张海丽

煤高效制合成气装置的模拟研究    陈清军

甲烷联合重整三重整制合成气的热力学分析    孙迎

多联产系统中利用不同原料制备合成气的研究    王巧荣

双旋流合成气加湿扩散燃烧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谢岳生

煤与生物质气化合成气制费托油燃料的工艺研究和过程设计    张伟鹏

吉化化肥厂合成气装置的优化改造    曲广杰

生物沼气联合重整制合成气催化剂制备及反应工艺的研究    孙道安

热等离子体重整天然气和二氧化碳制合成气研究    兰天石

生活垃圾发酵气催化转化制合成气新型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黄丙耀

富氢合成气低NOx燃烧技术研究    杨天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