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隔离降雨对米櫧天然林土壤甲烷吸收及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4:34
热度:

隔离降雨对米櫧天然林土壤甲烷吸收及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摘要】:CH4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单分子增温潜力(GWP)是二氧化碳的25倍(100年),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20

【摘要】:CH4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单分子增温潜力(GWP)是二氧化碳的25倍(100年),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20%)仅次于二氧化碳(55%)。而森林土壤是CH4汇,因此CH4吸收成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气候变化尤其是降雨减少规律及控制机理的研究,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和森林碳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的米槠天然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野外设置不同程度的人工隔离降雨(隔离30%降雨、隔离60%降雨、对照(自然降雨)控制实验,探讨隔离降雨对本区森林土壤CH4吸收及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观测时期里(2012年8月-2013年8月),米槠天然林为土壤CH4汇,隔离降雨土壤CH4吸收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秋夏季高于冬春季。随着隔离降雨强度的增加,土壤CH4吸收速率呈现增加趋势,与对照相比,隔离60%降雨和隔离30%降雨的土壤CH4吸收速率分别增加了21%和5%。土壤含水量与CH4吸收的相关性可以解释土壤CH4吸收季节变化的20%-29%。米槠天然林经过隔离降雨后,土壤甲烷氧化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出现增加的趋势,隔离60%降雨Ⅰ型土壤甲烷氧化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隔离30%降雨和对照,隔离30%降雨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增加不明显。隔离降雨后Ⅱ型土壤甲烷氧化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对照,但隔离30%降雨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隔离60%降雨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隔离降雨Ⅰ型土壤甲烷氧化菌与土壤总有机碳、Ⅱ型土壤甲烷氧化菌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米槠天然林经过隔离降雨后,土壤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对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土壤甲烷氧化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增加是土壤CH4吸收增加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米槠天然林 隔离降雨 土壤甲烷吸收 甲烷氧化菌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714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土壤CH_4吸收的影响因素11-15
  • 1.2.1 土壤甲烷氧化菌11-12
  • 1.2.2 土壤含水量12-13
  • 1.2.3 土壤温度13
  • 1.2.4 土壤孔隙状况13-14
  • 1.2.5 土壤pH值14
  • 1.2.6 土壤碳14
  • 1.2.7 土壤氮14-15
  • 1.3 隔离降雨对森林土壤CH_4吸收的影响研究进展15-16
  • 1.4 隔离降雨对森林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16
  • 1.5 本文侧重解决的科学问题16-18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18-24
  • 2.1 研究区的自然概况18-19
  • 2.2 研究方法19-21
  • 2.2.1 样地设计19-20
  • 2.2.2 CH_4气体采集20-21
  • 2.3 土壤样品采集21
  • 2.4 土壤CH_4吸收速率的测定21
  • 2.5 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测定21-23
  • 2.6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23
  • 2.7 统计分析方法23-24
  • 第3章 隔离降雨对土壤CH_4吸收的影响24-36
  • 3.1 试验地的微气候变化24-25
  • 3.2 土壤CH_4吸收速率的月动态变化25-27
  • 3.3 土壤CH_4吸收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的关系27-28
  • 3.4 隔离降雨土壤CH_4年通量计算28-29
  • 3.5 讨论29-35
  • 3.5.1 隔离降雨对土壤CH_4吸收季节变化的影响29-32
  • 3.5.2 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对土壤CH_4吸收速率的影响32-33
  • 3.5.3 天然林土壤CH_4年通量的变化33-35
  • 3.6 小结35-36
  • 第4章 隔离降雨对土壤碳氮的影响36-44
  • 4.1 土壤碳含量的变化36-38
  • 4.2 土壤氮含量的变化38-40
  • 4.3 讨论40-42
  • 4.3.1 隔离降雨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40-41
  • 4.3.2 隔离降雨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41-42
  • 4.4 小结42-44
  • 第5章 隔离降雨对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44-60
  • 5.1 隔离降雨的土壤DNA和PCR分析44-45
  • 5.2 隔离降雨Ⅰ型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变化45-50
  • 5.2.1 Ⅰ型土壤甲烷氧化菌的DGGE分析45-48
  • 5.2.2 隔离降雨Ⅰ型土壤甲烷氧化菌相似性分析48-49
  • 5.2.3 Ⅰ型土壤甲烷氧化菌多样性与丰富度、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关系49-50
  • 5.3 隔离降雨Ⅱ型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变化50-56
  • 5.3.1 Ⅱ型土壤甲烷氧化菌的DGGE分析50-53
  • 5.3.2 Ⅱ型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53-54
  • 5.3.3 Ⅱ型土壤甲烷氧化菌多样性、丰富度与土壤DOC含量的关系54-56
  • 5.4 讨论56-58
  • 5.5 小结58-60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0-64
  • 6.1 研究结论60-61
  • 6.2 创新点61
  • 6.3 研究展望61-64
  • 参考文献64-76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6-78
  • 致谢78-80
  • 个人简历80-8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坡地土壤氮素与降雨、径流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型    张兴昌,邵明安

温带森林土壤排放CO_2、CH_4、N_2O时空特征    董云社,彭公炳,李俊

林木根源有机C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陈光水,杨玉盛,高人,曾宏达,谢锦升,董彬,李震

土壤CH_4氧化与土壤甲烷营养菌及主要研究方法    王科;

鼎湖山主要森林土壤CO_2排放和CH_4吸收特征    莫江明;方运霆;李德军;林而达;李玉娥;

Diversity of methanotrophs in Zoige wetland soils under both anaerobic and aerobic conditions    

北京地区暖温带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规律    杜睿,黄建辉,万小伟,贾月慧

贡嘎山山地暗针叶林带森林土壤温室气体N_2O和CH_4排放研究    齐玉春,董云社,章申,罗辑

澳大利亚亚热带不同森林土壤有机质及呼吸特性研究    鲁顺保;陈成榕;徐志红;郭晓敏;

不同林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研究    姜培坤

控失氮肥控制氮素径流损失效果研究    吴林;蔡冬清;乔菊;周莎莎;卞坡;余立祥;刘星海;余增亮;吴跃进;

长汀侵蚀退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的变化研究    李守中;余丽凡;邹怡静;陈金梅;袁宏伟;方舟易;

土地利用方式对径流中N、P输出的影响    王爱国;王雯;

泰安市种植业污染综合评价与研究    王琦;骆洪义;李传华;李龙;周海燕;

植被恢复措施与土壤酶活性和肥力的相关性研究——以半干旱林区为例    杨东;田娜;焦金鱼;

西宁市气温变化与热岛效应分析    于斌;刘峰贵;周强;梁军;

全球气候变化对浙江沿海红树林的影响    龚婕;宋豫秦;陈少波;

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陈国茜;沈润平;

桂西北干热河谷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理化特性    何广琼;黄承标;曹继钊;马承彪;黄新荣;李保平;

沈阳东陵区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趋势变化研究    刁军;刘凤芝;

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    沙晨燕

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    张伯松

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调控技术研究    徐畅

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    张芳

北京北部山区不同林龄的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碳库研究    曹吉鑫

雅鲁藏布江流域关键水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张小侠

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及其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白炜

广东区域气象水文环境下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研究    范伶俐

澳大利亚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效碳和氮库及相关微生物过程研究    鲁顺保

海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恢复适宜性评估    王在峰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    聂斌斌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与施肥的关系    叶耿平

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气候评估技术研究    陈秀峰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    卞韬

闽江河口沼泽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子    陈重安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    鄂焱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氮氧化物排放及其对硫沉降的响应    张彪

中国降水化学数据的化学计量学分析    任仁,米丰杰,白乃彬

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徐秋芳,姜培坤,沈泉

妙峰山林地CO_2释放量的初步研究    孙向阳,郭青俊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土壤结构特性的研究    邱仁辉,杨玉盛,俞新妥

内蒙古羊草草原温室气体交换通量的日变化特征研究    杜睿,王庚辰,刘广仁,王艳芬,王跃思,吕达仁,陈佐忠

内蒙古草原N_2O和CH_4排放通量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王庚辰,杜睿,王艳芬,刘广仁,王跃思,陈佐忠,吕达仁

东北松嫩草地羊草群落环境因素与凋落物分解季节动态    王娓,郭继勋,张保田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与稻田CH_4排放对比研究    王德宣,吕宪国,丁维新,蔡祖聪,王毅勇

三江平原沼泽地CH_4排放规律及估算    崔保山

我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带性规律之探讨    程国栋

人类活动干扰下草原温室气体地-气交换特征及碳平衡研究    王艳芬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易变碳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谢锦升

土壤性质和冬季水分对水稻生长期CH_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徐华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稻田甲烷氧化与铵氧化关系研究进展    贾仲君,蔡祖聪

填埋覆土甲烷氧化微生物及甲烷氧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王云龙;郝永俊;吴伟祥;陈英旭;

稻田甲烷氧化研究方法进展    马静;徐华;蔡祖聪;

铜对甲烷氧化菌素生产的影响及甲烷氧化菌素的纯化    闫超泽;张帅;辛欣;藏丹;

甲烷氧化菌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魏素珍;

不同栽培措施对水稻田甲烷释放甲烷产生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影响    闵航,陈美慈,钱泽澍

好氧甲烷氧化菌生态学研究进展    贠娟莉;王艳芬;张洪勋;

微生物甲烷氧化反硝化耦合反应研究进展    朱静;袁梦冬;刘晶静;黄孝肖;吴伟祥;

甲烷氧化过程中铜的作用研究进展    苏瑶;孔娇艳;张萱;夏芳芳;何若;

甲醇对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理    张光亚,方柏山,闵航,陈美慈

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酶代谢甲烷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亮;赵春贵;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结构和功能解析    邢新会;罗明芳;吴昊;王磊;

卤氧化镧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纳米与常规尺度比较研究    侯玉慧;常刚;翁维正;夏文生;万惠霖;

甲烷氧化细菌的冷冻蚀刻电镜观察    郑中华;

甲烷氧化菌群共代谢降解TCE研究    邢志林;高艳辉;赵天涛;

高密度培养甲烷氧化菌的研究    吴昊;邢新会;缑仲轩;

基于喷墨打印对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的筛选    王申亮;范杰;

甲烷氧化偶联金属基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孙思;季生福;王开;丁大为;李成岳;

双层床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工艺研究    潘登;季生福;王开;唐晶晶;

添加不同营养元素对水稻土甲烷氧化菌氧化CH_4能力的影响    郑勇;刘新展;张丽梅;贺纪正;

我国煤矿乏风甲烷氧化技术达世界水平    王羉声

加科学家发现新甲烷氧化菌    杜华斌

淡水环境中新型酯酶和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武超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的富集培养及其治理瓦斯工艺研究    江皓

利用甲烷氧化混合菌生物合成聚β-羟基丁酸酯    董静

计算机辅助催化剂配方优选及在多组分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设计中应用    黄凯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及氧化活性的影响因子研究    周叶锋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周琦琼

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和甲醇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陈亮

甲烷氧化菌素检测、生物合成及结构表征    闫超泽

长期不同施肥对中国东北黑土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    杨芊葆

隔离降雨对米櫧天然林土壤甲烷吸收及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黄永梅

中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山地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研究    钟小剑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模拟过氧化物酶研究    姜加良

甲烷氧化菌分离鉴定及其对煤样中甲烷降解能力的研究    魏聪

有机覆盖层对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效果的研究及其填埋场适宜草种的筛选    杨文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