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征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0:59:46
热度:

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征【摘要】:石油烃厌氧降解产甲烷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油藏环境石油烃厌氧降解、油污染环境微生物修复以及残余油气化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

【摘要】:石油烃厌氧降解产甲烷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油藏环境石油烃厌氧降解、油污染环境微生物修复以及残余油气化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对于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过程的研究大多都基于实验室培养研究,对于长期培养的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组成及其变化的研究却很有限。本文利用不同来源样品(油藏产出液和含油活性污泥)成功地构建了两个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这两个菌系的菌群组成、功能基因以及代谢产物的特征,探讨了菌系中的菌群动态变化和可能存在的代谢机制。 提出了一种由羧酸合成特定位置氘代烷烃的“两步法”,壬酸发生a位置氘代和Kolbe电解反应,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制备8,8,9,9-d4-十六烷,用作厌氧烃降解培养的底物进行代谢途径的研究。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合成其它相邻两个碳原子氘代的烷烃。 以油藏产出液为基础,构建了高温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加入混合烷烃(C15-C20)在55℃富集培养749天的样品中检测到141μmol甲烷,约占理论产甲烷量的17.1%。GC-MS检测到多种可能的下游代谢产物(包括直链脂肪酸、挥发性脂肪酸和延胡索酸)存在,同时说明从烷烃到甲烷的转化并不完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析表明,该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菌群结构在培养过程中发生了变化。长期加烃富集培养体系中细菌是以Firmicutes的Gelria和Moorella为主,古菌的主要类型为Crenarchaeotes以及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另外,富集培养样品中都检测到了类似于编码烷基琥珀酸合成酶α-亚基的功能基因(assA),特别在培养749天的样品中检测到一种不同类型的assA基因,说明富集培养中存在着有烃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在该加烃富集培养中可能存在的厌氧烃降解产甲烷代谢途径为:在Firmicutes和Crenarchaeotes类型厌氧菌的作用下,烷烃可能通过延胡索酸加成的方式进行初始活化,再被连续降解为脂肪酸之后,转化为甲酸、乙酸、氢气和二氧化碳,并由乙酸营养型和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利用产生甲烷,产甲烷过程以二氧化碳还原途径为主。 含油活性污泥菌系中,加入混合烷烃(C15-C20)在37℃富集培养后,检测到314μmol甲烷产生,有37.3%的烷烃被消耗。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培养过程中菌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最终细菌的主要类型为Clostridia、Actinobacteria、Synergistaceae和Chloroflexi,古菌是以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为主。将富集培养406天的不加烃对照分别加入十六烷、全氘代十六烷和8,8,9,9-d4-十六烷进行转接,经过660天的培养,均检测到甲烷的产生和烷烃的消耗。特别是在加入8,8,9,9-d4-十六烷的转接培养中,甲烷的产量为107μmol,约占理论产甲烷量的83.6%,这也进一步证明该菌系具有厌氧烃降解产甲烷的活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有转接培养样品中都检测到assA类基因,菌群结构也都经历了一些变化,最终细菌的主要类型为Chloroflexi、Synergistaceae、Actinobacteria和Deltaproteobacteria,古菌以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为主,但在产甲烷活性较高的加入8,8,9,9-d4-十六烷的转接培养则是以氢营养型产甲烷菌为主。在该转接培养中,烷烃可能通过延胡索酸加成的方式进行初始活化,并由大量共生发酵菌将烷烃连续厌氧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如乙酸),再由乙酸营养型和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利用产生甲烷,并以二氧化碳还原产甲烷的途径为主。 通过对上述两个不同来源的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分析发现,它们的菌群组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含油活性污泥中富含有机质,使得菌群结构更为多样。这也说明不同的样品来源、底物以及培养条件会对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菌群组成产生影响,可能也会影响整个菌系实际厌氧烃降解产甲烷的能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厌氧烃降解产甲烷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了对于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群结构变化的了解,也拓展了对于功能基因等方面的认识,对厌氧烃降解产甲烷机制的研究、功能微生物的筛选和评价以及厌氧烃降解产甲烷活动的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厌氧烃降解 产甲烷 菌群组成 烷基琥珀酸合成酶 代谢产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前言14-36
  • 1.1 厌氧烃降解的研究概况14-15
  • 1.2 厌氧烃降解微生物15-20
  • 1.2.1 芳烃厌氧降解微生物15-17
  • 1.2.2 烷烃厌氧降解微生物17-19
  • 1.2.3 厌氧烃降解微生物的培养19-20
  • 1.3 厌氧烃降解的代谢方式20-26
  • 1.3.1 脱氢羟基化21
  • 1.3.2 延胡索酸加成21-24
  • 1.3.3 可能和未知的方式24-25
  • 1.3.4 厌氧烃降解代谢途径的推测25-26
  • 1.4 厌氧烃降解的代谢产物26-30
  • 1.4.1 代谢产物的类型27-28
  • 1.4.2 代谢产物的分析28-30
  • 1.5 氘代烷烃的合成30-34
  • 1.5.1 氘代烷烃的应用30
  • 1.5.2 氘代烷烃的合成方法30-31
  • 1.5.3 Kolbe电解法31-34
  •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34-35
  • 1.7 本文研究思路35-36
  • 第2章 特定位置氘代十六烷的合成36-56
  • 2.1 材料与方法36-43
  • 2.1.1 仪器36
  • 2.1.2 试剂36-37
  • 2.1.3 壬酸α位置氘代反应37-38
  • 2.1.4 Kolbe电解反应38-41
  • 2.1.5 反应产物的分析41-43
  • 2.2 结果与讨论43-54
  • 2.2.1 壬酸α位置氘代反应条件的确定43-46
  • 2.2.2 Kolbe电解反应条件的确定46-53
  • 2.2.3 8,8,9,9-d_4-十六烷的制备53-54
  • 2.3 本章小结54-56
  • 第3章 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构建56-66
  • 3.1 材料与方法56-59
  • 3.1.1 仪器56
  • 3.1.2 试剂56-57
  • 3.1.3 接种样品来源57
  • 3.1.4 培养基的配制57-58
  • 3.1.5 富集和转接培养58-59
  • 3.1.6 化学分析59
  • 3.2 结果与讨论59-65
  • 3.2.1 用油藏产出液构建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59-61
  • 3.2.2 用含油活性污泥构建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61-65
  • 3.3 本章小结65-66
  • 第4章 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菌群组成66-98
  • 4.1 材料与方法66-69
  • 4.1.1 仪器66
  • 4.1.2 试剂66-67
  • 4.1.3 DNA的提取67
  • 4.1.4 PCR扩增16S rRNA片段和DGGE67-68
  • 4.1.5 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和克隆文库构建68-69
  • 4.1.6 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69
  • 4.2 结果69-91
  • 4.2.1 油藏产出液菌系中细菌的菌群组成69-72
  • 4.2.2 油藏产出液菌系中古菌的菌群组成72-75
  • 4.2.3 含油活性污泥菌系中细菌的菌群组成75-88
  • 4.2.4 含油活性污泥菌系中古菌的菌群组成88-91
  • 4.3 讨论91-96
  • 4.3.1 油藏产出液菌系中菌群结构的变化91-92
  • 4.3.2 油藏产出液菌系中的产甲烷途径92-93
  • 4.3.3 含油活性污泥菌系中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93-94
  • 4.3.4 含油活性污泥菌系中古菌菌群结构的变化94-96
  • 4.3.5 不同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中菌群组成的差异96
  • 4.4 本章小结96-98
  • 第5章 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assA基因和代谢产物98-111
  • 5.1 材料与方法98-100
  • 5.1.1 试剂98-99
  • 5.1.2 PCR扩增assA基因99
  • 5.1.3 构建assA基因克隆文库99
  • 5.1.4 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99
  • 5.1.5 代谢产物分析99-100
  • 5.2 结果100-107
  • 5.2.1 油藏产出液菌系中的assA基因100-101
  • 5.2.2 油藏产出液菌系中的代谢产物101-103
  • 5.2.3 含油活性污泥菌系中的assA基因103-105
  • 5.2.4 含油活性污泥菌系中的代谢产物105-107
  • 5.3 讨论107-109
  • 5.3.1 油藏产出液菌系中assA基因的动态变化107
  • 5.3.2 油藏产出液菌系中可能存在的代谢途径107-108
  • 5.3.3 含油活性污泥菌系中assA基因的动态变化108-109
  • 5.3.4 含油活性污泥菌系中可能存在的代谢途径109
  • 5.4 本章小结109-111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111-114
  • 6.1 结论111-113
  • 6.2 展望113-114
  • 参考文献114-132
  • 致谢132-13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133-135
  • 附录135-13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生物成因煤层气实验研究现状与进展    王爱宽;秦勇;

气相色谱法检测胆结石中厌氧菌代谢产物    师锦波,申虹,孟庆润

裂解气相色谱法鉴定五种根管厌氧菌    赵慧香

啤酒生产过程中厌氧菌的危害与控制    巴桂荣,李玉梅,苏胜涛

啤酒厌氧菌的检测    张波,王军厚,卞杰

番茄酱中厌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    黄忠梅;黄玲;

生物制氢技术    戈天舒;

牛至油对猪粪尿混合物中挥发性脂肪酸和厌氧菌的影响    黄灿;唐新燕;李季;彭绪亚;

洁霉素生产废水厌氧可生化性研究    孙培彬;景红莉;

论啤酒有害菌(厌氧菌)菌种库的建立    徐春婷;

低温产甲烷菌的研究现状    宋素琴;张志东;顾美英;房世杰;

淹水和旱作稻田土壤中产甲烷菌的多样性分异    崔中利;王英;滕齐辉;张斌;曹慧;

瘤胃甲烷调控方法评述    刘开朗;王加启;卜登攀;李旦;赵圣国;于萍;

牛粪沼气发酵过程中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RFLP分析    何健;汪婷;梅琴;李顺鹏;

PCR-DGGE技术在水牛瘤胃产甲烷古菌多样性探索中的应用    刘园园;王士长;

牛粪沼气发酵过程中物质转化、微生物生理群变化及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    汪婷;何健;赵子如;李顺鹏;

大熊猫肠道中几种厌氧菌的构成    费立松;王强;钟顺隆;牛李丽;谭妮妮;李峰;张辉;邓宇;胡国全;林世萍;尹小波;

甲硝唑预防干槽症的效果观察    张常忠;

特重烧伤厌氧菌脓毒症危险因素分析    胡永才;李晋红;欧才生;黄泽春;罗兰英;

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邓晓;李勤奋;

linezolid可有效对抗多种厌氧菌    范晓艳

地震之后防大疫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贺雄

人体的肠道防线    王振坤

药名引起的误会    时仲省

预防癌症应管好自己的嘴    衣晓峰 岳金凤

上海脐血库事件疑云    本报记者 戴丹

肺脓肿    

细菌性阴道病青年女性患者多    魏开敏

当心紧身裤、卫生护垫惹麻烦    济南工人医院 张乾

老人患肺脓肿该如何治疗    

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系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征    周蕾

瘤胃产甲烷菌定量检测与微生物菌群调控研究    郭嫣秋

晋南牛和山羊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    裴彩霞

厌氧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其代谢与菌群变化的研究    成艳芬

绞股蓝皂甙对山羊瘤胃菌群及微生物发酵特性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王新峰

水和乳化液对煤层产甲烷菌群活性影响研究    肖栋

高温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石油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构建研究    Mbadinga Serge Maurice

厌氧菌联合介入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张学彬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褐煤本源菌生气特征及其作用机理    王爱宽

猪后肠产甲烷菌群多样性及其与乙酸生成关系的研究    杨翠凤

提高产甲烷菌活性的应用研究    吕映辉

土霉素和铜对厌氧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动态特征的影响    赵鑫

厌氧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群落结构及功能微生物研究    赵银瓶

厌氧烃降解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基因    李伟

mcrA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分析沼气池产甲烷菌多样性中的应用研究    徐彦胜

厌氧生物除磷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特性的研究    张佩兰

低温产甲烷菌群分析    王宇珊

厌氧序批式生物反应器去除三氯乙烷过程及菌群毒性效应    李璐

高性能陶粒制备结合厌氧菌培养应用于厌氧滤池的研究    左燕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