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取合成气的基础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0:59:24
热度:

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取合成气的基础研究【摘要】:目前世界能源和化学工业85%以上是建立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三种可燃性矿物资源基础之上。在这三大支柱性能源中,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价格

【摘要】:目前世界能源和化学工业85%以上是建立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三种可燃性矿物资源基础之上。在这三大支柱性能源中,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价格不断上涨,煤炭资源尽管储量丰富,但使用时污染严重,对环境保护带来严重的挑战,作为优质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的天然气期望在现代经济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目前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对甲烷转化技术的研究。甲烷分子中C-H键能高达435kJ/mol,直接转化为化学品离工业化目标尚远,因此,经“合成气”制备重要化学品和液体燃料的间接转化法成为当今国际上的热门课题之一。 本文围绕合成气的制备过程,对新颖的“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取合成气技术”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氧载体与甲烷反应的热力学理论分析和平衡组分模拟、氧载体的实验筛选以及优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和机理研究,反应新体系的探索等关键基础问题。 研究中首先根据氧载体选择的基本原则,初步选取稀土氧化物Ce02和过渡金属Fe2O3、CuO和Mn2O3作为氧载体,通过热力学软件,计算了四种体系的ΔrG°和ΔrH°,根据系统自由能最小原则绘制了不同反应温度氧载体与甲烷反应的平衡组成图。结果发现,所选取的四种氧化物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热力学上均能按理论分析的部分氧化甲烷生成合成气的方向进行,如果要获得理想n(H2)与n(CO)比例的合成气,需要控制较高的反应温度和合适的氧载体与甲烷量比关系。 以共沉淀法制备了n(Ce)与n(M)摩尔比为1:1的Ce-M-O (M=Fe、Mn、Cu)系列氧载体,XRD表征发现Mn203和Fe203可以较好地分散在Ce02中,而CuO的分散性较差。Ce-M-O氧载体与甲烷反应的热重实验表明,Fe203、CuO和Mn203的加入能够明显地提高氧载体中晶格氧的供给能力,单从增加晶格氧供给能力方面来讲,Ce-Fe-O表现出了最佳的供氧能力。固定床活性评价中,Ce-Cu-O氧载体主要表现出完全氧化甲烷的性质;Ce-Mn-O氧载体虽然在较高的温度下能够较好地实现甲烷的部分氧化,但却使甲烷发生了严重裂解;Ce-Fe-O表现出了最好的部分氧化甲烷性能,产物气中n(H2)/n(CO)能够持续稳定在2左右。综合分析认为,Ce-Fe-O复合氧化物无论从提供晶格氧的总量,还是从实现甲烷部分氧化的性能,以及降低氧载体的生产成本方面来讲,均能承担起“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取合成气技术”中氧载体的关键角色。 由于Ce-Fe-O氧载体有着良好的部分氧化甲烷特性,继续开展了n(Ce)/n(Fe)比对氧载体部分氧化甲烷活性影响的研究。同样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Fe-O-X(X=9/1、8/2、7/3、6/4、5/5、4/6、2/8)铈基系列氧载体,利用XRD、H2-TPR等表征手段,结合固定床反应器和热重实验平台,对氧载体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e-Fe-O-7/3的氧载体具有最好的部分氧化甲烷活性。对已经确定了铈铁比例的Ce-Fe-O-7/3氧载体,进行了不同焙烧温度的影响实验,发现800℃的焙烧温度,氧载体表现出了最好的反应性能。为了继续提高氧载体的循环性能,进行了掺杂ZrO2对氧载体的改性研究,结果认为ZrO2的掺杂特别是合适的掺杂量(Ce-Fe-Zr-O(0.05))可使氧载体具有优良的部分氧化甲烷性能和循环使用性能。 对以Ce-Fe-Zr-O(0.05)为氧载体与甲烷反应的动力学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反应的平均表观活化能Em为131.762kJ/mol,而以纯CeO2为氧载体时,反应的平均表观活化能Em为173.517kJ/mol,说明铁和锆的加入显著地降低了CeO2部分氧化甲烷反应的活化能,即Ce-Fe-Zr-O(0.05)氧载体与甲烷之间发生部分氧化的反应与纯CeO2相比更易进行,这一性能的改善与铈铁锆三者间固溶体的形成及相互的间协同作用有关;反应机理研究认为,整个反应过程存在反应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明显阶段。反应初期以甲烷的燃烧-重整机理为主,反应中期是甲烷的直接氧化机理,即CO和H2是氧载体中晶格氧对甲烷部分氧化的一次产物,该阶段是合成气大量生成的重要时期,反应后期则以甲烷裂解为主。 提出了在“熔融盐体系中利用氧载体的晶格氧实现甲烷部分氧化制取合成气”的新方法,期望这种新体系在炭沉积的消减、反应热场的均匀化,以及对反应热的后续高效利用方面有新的贡献。对不同的熔融盐体系进行了对比和研究,最终设计出适合这种新方法的熔融盐体系为质量比1:1的碳酸钠和碳酸钾混合组分;以Ce-Fe-Zr-O(0.05)为氧载体,开展了熔融盐体系下的甲烷部分氧化实验,结果发现在新体系下同样能够顺利实现合成气的生产,氧载体经空气再生后能够顺利循环使用,而且这种熔融盐新体系有着良好的炭沉积消减作用,并对合成气中H2和CO比例具有较宽范围的调节作用。分析认为,这种新的反应体系既避免了传统反应过程催化剂存在热点的问题,又为反应热的后续有效利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利用途径。 【关键词】:铈基氧载体 晶格氧 部分氧化甲烷 合成气 熔融盐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E665.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37
  • 1.1 引言13-14
  • 1.2 世界与中国天然气资源及消费状况14-17
  • 1.2.1 世界天然气资源及消费14-16
  • 1.2.2 中国天然气资源及消费16-17
  • 1.3 天然气转化和利用途径17-18
  • 1.4 合成气的制备工艺现状18-25
  • 1.4.1 甲烷-水蒸汽重整18-21
  • 1.4.2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21-23
  • 1.4.3 甲烷部分氧化23-25
  • 1.4.4 甲烷三重整25
  • 1.5 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合成气的研究25-34
  • 1.5.1 工艺特点26
  • 1.5.2 工艺研究进展26-29
  • 1.5.3 催化剂研究进展29-34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34-36
  • 1.7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36-37
  • 第二章 实验试剂、设备与方法37-45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37-39
  • 2.1.1 实验试剂37-38
  • 2.1.2 实验设备38-39
  • 2.2 各组分气体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39-40
  • 2.3 氧载体的制备40
  • 2.3.1 纯CeO_2氧载体的制备40
  • 2.3.2 Ce-M-O(M=Fe、Mn、Cu)氧载体的制备40
  • 2.4 氧载体的表征40-42
  • 2.4.1 物相组成分析(XRD)40-41
  • 2.4.2 微观形貌和元素分析(SEM、EPMA)41
  • 2.4.3 程序升温氢还原实验(H_2-TPR)41
  • 2.4.4 比表面积测定(BET)41
  •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41
  • 2.4.6 拉曼测试(Raman)41-42
  • 2.4.7 热重分析(DTA/TG)42
  • 2.5 氧载体的TG及Redox循环实验42
  • 2.6 固定床中氧载体的活性评价42-43
  • 2.7 数据处理方法43-44
  • 2.8 氧载体活性评价指标44-45
  • 第三章 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反应的热力学分析45-63
  • 3.1 引言45
  • 3.2 氧载体的选择45-47
  • 3.3 氧载体与甲烷反应的热力学分析47-62
  • 3.3.1 CeO_2与甲烷反应的热力学分析47-52
  • 3.3.2 Fe_2O_3与甲烷反应的热力学分析52-57
  • 3.3.3 CuO与甲烷反应的热力学分析57-60
  • 3.3.4 Mn_2O_3与甲烷反应的热力学分析60-62
  • 3.4 本章小结62-63
  • 第四章 氧载体的实验筛选63-86
  • 4.1 引言63
  • 4.2 各组分气体对N_2校正因子的测定63-66
  • 4.2.1 H_2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64
  • 4.2.2 CO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64-65
  • 4.2.3 CH_4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65
  • 4.2.4 CO_2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65-66
  • 4.3 CH_4与纯CeO_2氧载体的反应性能评价66-77
  • 4.3.1 纯CeO_2氧载体在CH_4气氛下的热重实验66-72
  • 4.3.2 纯CeO_2氧载体的热重循环实验72-73
  • 4.3.3 固定床中氧载体的部分氧化性能评价73-77
  • 4.4 CH_4与Ce-M-O(M=Fe,Mn,Cu)氧载体反应性能评价77-85
  • 4.4.1 Ce-M-O氧载体的XRD表征77-79
  • 4.4.2 Ce-M-O氧载体与CH_4的程序升温热重反应实验79-82
  • 4.4.3 Ce-M-O氧载体与CH_4在固定床中的反应性能实验82-85
  • 4.5 本章小结85-86
  • 第五章 氧载体的性能评价和优化86-117
  • 5.1 引言86
  • 5.2 铈铁比例对氧载体性能影响86-94
  • 5.2.1 Ce-Fe-O系列氧载体的制备86-87
  • 5.2.2 Ce-Fe-O系列氧载体的表征87-90
  • 5.2.3 固定床中氧载体程序升温活性评价90-94
  • 5.3 焙烧温度对Ce-Fe-O-7/3氧载体性能的影响94-103
  • 5.3.1 XRD表征94-95
  • 5.3.2 固定床反应性能评价95-97
  • 5.3.3 热重反应性能评价97-103
  • 5.4 ZrO_2的添加对氧载体的改性研究103-115
  • 5.4.1 添加ZrO_2对纯CeO_2氧载体的影响103-107
  • 5.4.2 添加ZrO_2对Ce-Fe-O-7/3氧载体的影响107-113
  • 5.4.3 Ce-Fe-Zr-O氧载体的空气再生实验113-115
  • 5.5 本章小结115-117
  • 第六章 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和反应机理探讨117-141
  • 6.1 引言117
  • 6.2 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117-125
  • 6.2.1 铈基氧载体部分氧化甲烷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求解117-123
  • 6.2.2 纯氧化铈氧载体的动力学参数求解123-125
  • 6.3 反应机理的探讨125-139
  • 6.3.1 分子氧参与的甲烷部分氧化机理125-127
  • 6.3.2 晶格氧参与的甲烷部分氧化机理127-129
  • 6.3.3 铈基氧载体部分氧化甲烷制取合成气机理129-139
  • 6.4 本章小结139-141
  • 第七章 熔融盐新反应体系中的试验研究141-167
  • 7.1 引言141
  • 7.2 熔融盐体系中制合成气技术的实现原理141-142
  • 7.3 熔融盐体系的选择142-151
  • 7.3.1 熔融盐的介质特性142-144
  • 7.3.2 碱金属熔盐性质144-151
  • 7.4 实验装置151-152
  • 7.5 甲烷与熔融盐体系的相互作用研究152-156
  • 7.5.1 热力学理论分析152-153
  • 7.5.2 反应后物相分析153-155
  • 7.5.3 甲烷通入时间对产物气组分的影响155-156
  • 7.6 甲烷与氧载体在熔融盐体系中的反应研究156-162
  • 7.6.1 无甲烷通入时氧载体在熔融盐中的分布156-157
  • 7.6.2 有甲烷通入时氧载体在熔融盐中的分布157-158
  • 7.6.3 恒温条件下产物气组分随时间变化情况158-159
  • 7.6.4 氧载体的循环性能实验159-162
  • 7.7 熔融盐的消炭行为研究162-165
  • 7.7.1 实验过程162
  • 7.7.2 反应时间对气体产物浓度影响162-164
  • 7.7.3 消炭机理164-165
  • 7.8 存在的问题165
  • 7.9 本章小结165-167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167-170
  • 8.1 总结167-169
  • 8.2 展望169-170
  • 参考文献170-183
  • 致谢183-184
  • 附录184-18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介孔氧化铈及其金属负载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田俊杰

氧化铈在非贵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的作用——Ⅱ.Mn-O/γ-Al_2O_3和Mn-Ce-O/γ-Al_2O_3催化剂中氧的性能    卢冠忠,汪仁

Ni/γ-Al_2O_3催化剂上CH_4-CO_2重整体系中积碳消碳的研究    许峥,张鎏,张继炎

以晶格氧为氧源的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李然家,余长春,代小平,沈师孔

钙钛矿型La_0.8Sr_0.2FeO_3中的晶格氧用于甲烷选择氧化制取合成气    李然家,余长春,代小平,沈师孔

SnCuO催化剂上甲烷的催化燃烧性能    周长军,林伟,朱月香,谢有畅

Ni/Al_2O_3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机理    沈师孔,李春义,余长春

CeO_2在氧化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王毓娟,揭雪飞,董新法,林维明

钙钛矿型稀土—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系催化剂的稳定性及XPS研究    王来来,吕士杰,马忠乾,杨宏秀

晶格氧用于甲烷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 —氧化铁的氧化还原性能    李然家,沈师孔

MnO_x/Al_2O_3、MnO_x/BaO-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对甲烷低温燃烧的催化活性    徐秀峰,索掌怀,李大力,齐世学,安立敦

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技术的基础研究    何方

含铈复合氧化物及其负载PdO催化剂的CH_4催化燃烧性能    单文娟

聚苯硫醚酮热分解研究    尹维英,马华宪,任君合,任敏利,张鹤鸣,杨熙珍

石油发酵尼龙1212热性能的研究    刘民英,高丽君,赵清香,王玉东,孙会丽,李相魁

热重法测定聚合物热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进展    刘元俊,贺传兰,邓建国,冀克俭,张银生,孙思修

溴化聚苯乙烯协同三氧化二锑阻燃PA66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徐晓楠;王芳;华菲;

气相色谱测定沼气成分的优化方法研究    边文范;王艳芹;张昌爱;田叶;曹德宾;李国生;姚利;袁长波;

铸造用油脚粘结剂的研制与应用    周杰;

天然气化工的应用研究进展    朱德春;

苯绕蒽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张满中;

B/BaCrO_4延期药热分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梁鎏鎏;马红卫;胡坤伦;

非等温法研究Ni(CH_3COO)_2·4H_2O脱水反应的动力学    唐定兴,赵芸

基于热重法的电缆材料热解动力学研究    杨玲;钮英建;

AZ61镁合金的差热分析及凝固组织观察    刘榆;龙思远;张小红;曾聪;

含能材料安定性的动态真空安定性研究方法    张同来;刘芮;杨利;周遵宁;

过氧化月桂酰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臧娜;钱新明;

硝酸异丙酯热性能研究进展    王晓君;许博;刘吉平;

生物质茜素类染料结构改性及其无助剂染色    戚益;顾钰;安冬;徐倩倩;杜鹃;罗艳;

火灾现场温度分布测定模拟实验研究    张永丰;黄昊;顾海昕;包任烈;谢松明;

新型吸附制冷机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龚丽霞;王如竹;夏再忠;

TDE-85环氧树脂/酸酐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冯驰;吴晓青;李嘉禄;

利用二氧化碳作氧化剂催化氧化C1-C2烃的研究新进展    李桂英;鲁大学;董淑娟;苑同锁;胡常伟;

g-HA/PLA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李佳

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合成及表面改性研究    高传慧

基于凹凸棒石粘土的麦秸木质陶瓷制备与性能表征    吴文涛

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    熊思江

天然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阻隔性及相关性能研究    王文涛

新型稀土配合物橡胶防老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谢婵

木质素及其模型物在不同热化学环境下的解构    刘江燕

微波加热典型物料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及演变机制    夏洪应

铂铝合金粘结涂层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宋鹏

高镁磷尾矿回收利用磷、镁的应用基础研究    黄芳

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    武少伟

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    唐京禧

煤氧化的反应机理函数和热效应的研究    郑艳敏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特性的研究    马爱玲

新疆营盘出土纺织纤维及其老化状况研究    郭丹华

梯级水电站优化运行研究与应用    郑慧涛

2-氯-5-氯甲基吡啶合成工艺的改进    李明

二氯丙烯胺的合成与热力学性质研究    杨丽萍

冷却速度对Al-Cu合金微观组织及熔化潜热的影响    上官玉辉

极低酸中稻壳水解特性及转化乙酰丙酸的实验研究    魏巍

柠檬酸络合-有机模板剂分解法制备介孔La-Co-Ce-O混合氧化物催化剂    罗金勇;孟明;钱颖;查宇清;

介孔CeO_2负载的Co_3O_4催化剂催化富氢气体中的CO优先氧化反应    郭强;吴美玲;刘源;白雪;

双模板法制备具有介孔孔壁的三维有序大孔二氧化铈及其改善的低温还原性能    张晗;张磊;邓积光;刘雨溪;蒋海燕;石凤娟;吉科猛;戴洪兴;

介孔Ce_xZr_(1-x)O_2固溶体的制备及表征    吴奇;李靓;林晓栋;闫俊萍;张智敏;

CeO_2纳米晶修饰的细菌视紫红质薄膜M态寿命的研究    王丽萍,李宝芳,洪广言,江龙

硅/钴摩尔比对MCM-48介孔分子筛结构性能的影响    周旭平;赵谦;吴多林;纪美茹;姜廷顺;

纳米CeO_2颗粒的制备及其化学机械抛光性能研究    李霞章;陈杨;陈志刚;陈建清;倪超英;

活性氧化铈/介孔分子筛除氟剂对环境水体的脱氟行为研究    徐应明,戴晓华,金家志

Mesoporous CeO_2 nanowires as recycled photocatalysts    

Co_3O_4/CeO_2的氧化还原性能及反应条件对其CO氧化活性的影响    邵建军;朱锡;申文杰;

化学链蒸汽重整制氢与合成气的基础研究    祝星

Ce-Y-O固溶体及其PdO/Ce-Y-O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CH_4氧化性能    罗孟飞,单文娟,李美俊,鲁继青,李灿

电导型CuO-BaTiO_3系CO_2气体传感器    张正勇,张耀华,刘锦淮,方廷健

在金属复合氧化物钙钛矿型La_(1-x)Sr_xCoO_(3-λ)上的氨氧化    窦伯生,范致荣,吴越

在Nd_(0.7)Sr_(0.3)MnO_3催化剂上的乙烷氧化反应    于敏,林培琰

重稀土助剂改善甲烷水蒸汽转化催化剂抗析炭性能的机理研究    刘光明,邱发礼,郭慎独

氧化铈在非贵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的作用——Ⅰ.铜和铈负载型氧化物中的氧的性能    卢冠忠,汪仁

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固定床反应器的热波研究    金荣超,陈燕馨,李文钊,陈美龙,于春英,江义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FeO_3和LaCoO_3的光催化活性    杨秋华,傅希贤,王俊珍,孙艺环,曾淑兰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La_2O_3助Ni/MgAl_2O_4催化剂    张兆斌,余长春,沈师孔

La_(1-x)Sr_xCoO_3钙钛矿在碱性溶液中的析氧电催化    王鹏,姚立广,王明贤,吴维

氧载体对α-淀粉酶发酵过程影响的研究    尹源明,郑晓冬,何国庆,王友永,蒋梅巧

双液相发酵的进展    贾士儒,赵树欣

气升环流式氧载体生化反应器性能及其应用于酵母发酵的研究    贾士儒,李波,王明霞

添加氧载体提高泰乐菌素发酵的得率    贾士儒,冈部满康

氧载体及其除氧应用的研究 Ⅰ.乙二胺-Co配合物的氧合作用    王吉德,王瑶,张翼,宋启军,张含,鹿毅,李新寿

富氧促输膜用氧载体的研究进展    曹阿民,刘文,黄鹏程

钴卟啉络合物的氧结合性能及其在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刘群,申屠宝卿,翁志学

高富氧载体促进输送膜的研究    李新贵,黄美荣

用于氧氮分离促进输送膜的研究    张亚梅,栾励雯,彭蓓,贺仁近,钟邦克

温度对 PDMS 和 EC 促进输送富氧膜性能的影响    何勇,杨继萍,李惠生,黄鹏程

赤铁矿用于生物质化学链气化氧载体的反应性能    黄振;何方;赵坤;李海滨;

铈基氧载体部分氧化甲烷制合成气研究    魏永刚;王华;李孔斋;敖先权;

氧载体透射治疗仪治疗老年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范艳华;

氧载体的结构对富氧膜性能的影响    黄鹏程;刘文;

发酵法生产L-苯丙氨酸过程中增氧的技术途径    翁雪清;施巧琴;吴伟斌;郑斌;刘建明;庄秀榕;吴松刚;

血红蛋白氧载体在血运重建前对缺血心肌保护的应用前景    薛树仁;

氧载体治疗仪抢救重度四氯乙烯(干洗剂)中毒成功二例报告    张锦秋;染若娃;

血红蛋白氧载体在血运重建前对缺血心肌保护的应用前景    薛树仁;

仿生物富氧膜的研究    黄鹏程;刘文;

能源转化中的催化作用——合成气中枢及有关催化技术    徐恒泳;葛庆杰;李文钊;

多种人工血液产品有望获准上市    张坚赵宝刚 记者 罗朝淑

市场向好 部分氧化铝厂欲复产    

中国特色:焦炉煤气制甲醇    特约记者 宋廷生

太原理工大学一煤化工成果实现国际领先    杨春

太原理工大学一科研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侯运生 丁文婷

使你健康的珍珠和它的药用价值    真珠

清洁能源新技术在并问世    记者 何锦惠

部分氧化铝企业下调出厂价    李若馨

济钢炼铁厂余热、水资源回收利用 效益可观    周传勇 董丽华

近期国内有色金属进出口数量和产量特点    周匀

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取合成气的基础研究    魏永刚

化学链蒸汽重整制氢与合成气的基础研究    祝星

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技术的基础研究    何方

新型抗生素AGPM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牛晋阳

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过程转化炉大型化关键技术研究    郭文元

法夫酵母生物合成虾青素的研究    梁新乐

多能源互补回收CO_2的化学链燃烧机理与动力系统研究    韩涛

二氧化碳部分氧化丙烷制丙烯催化剂及膜反应器的研究    邵怀启

兽疫链球菌发酵生产透明质酸过程控制与优化    刘龙

甲烷空气部分氧化/二甲醚合成集成工艺的研究    贾美林

蜂窝氧载体的制备及其部分氧化甲烷性能研究    程显名

金属盐对化学链反应用氧载体活性氧的修饰作用    段月娟

化学链氧解耦燃烧的铜基氧载体研究    马兆军

化学链燃烧铁基和镍基氧载体的反应性能研究    蒋林林

新型氧载体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    迟姚玲

化学链燃烧过程中铁矿石氧载体性能实验研究    王志远

化学链燃烧技术中氧载体CaSO_4的性能研究    张璐

氧载体促进丝状真菌发酵过程氧传递研究    王启军

熔融盐中铈基氧载体部分氧化甲烷制取合成气的试验研究    魏永刚

氧化铁为氧载体的无烟燃烧技术实验研究    辛嘉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