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小麦秸秆炭改性活化及其氮磷吸附效应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3:40
热度:

小麦秸秆炭改性活化及其氮磷吸附效应研究【摘要】:热裂解作物秸秆所产生的秸秆炭具有较发达的孔隙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和含有生物成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且对某些物质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但秸秆炭

【摘要】:热裂解作物秸秆所产生的秸秆炭具有较发达的孔隙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和含有生物成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且对某些物质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但秸秆炭表面含有大量负电荷,易与阴离子产生静电互斥,导致对阴离子的吸附能力很小。因此,本研究以小麦秸秆为原材料,通过Fe Cl3或Ca Cl2的改性活化,优化制备过程,制备高吸附性能秸秆炭,并寻求最佳制备条件,表征分析秸秆炭相关性质,系统研究其对硝态氮及无机磷的吸附效应。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秸秆炭的改性:小麦秸秆先炭化,然后以炭的形式添加化学试剂改性,称之为改性炭。1)单一炭化温度(450℃)秸秆炭的改性。经盐酸活化后,C、N、H含量提高;经Fe Cl3的改性后,炭中C含量降低;其N2吸附量、比表面积和孔径体积都高于未改性的秸秆炭。通过Langmuir方程计算得到最佳改性炭(Fe3+与秸秆炭质量比0.70)最大吸附氮和磷量分别为2.47和16.58mg/g。改性炭对氮及磷的吸附能力差异较大,与吸附方式、改性试剂、炭化温度等有关。2)不同炭化温度秸秆炭的改性。利用Fe Cl3和Ca Cl2改性五种炭化温度下的秸秆炭,吸附氮最佳改性炭记为CFe-N(炭化温度611℃,Fe3+与秸秆炭质量比0.87)和CFe Ca-N(炭化温度500℃,Fe3+与秸秆炭质量比0.70,Ca2+与秸秆炭质量比0.40),吸附磷记为CFe-P(炭化温度400℃,Fe3+与秸秆炭质量比0.85)和CFe Ca-P(炭化温度600℃,Fe3+与秸秆炭质量比0.98,Ca2+与秸秆炭质量比1.20)。改性炭中存在大量的铁氧化物。炭CFe-N和CFe Ca-P对N2吸附量、孔径体积和BET比表面积分别大于炭CFe Ca-N和CFe-P。改性炭表面粗糙,红外光谱图中存在Fe-O-弯曲振动。炭CFe-N的氮吸附能力大于CFe Ca-N,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33和0.72mg/g(以NO3-计为5.89和3.19mg/g);炭CFe Ca-P的磷吸附能力大于CFe-P,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2.17和18.59mg/g。改性炭的吸附量随溶液p H的升高而下降;随改性炭用量的增加,氮及磷去除率逐渐增大;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改性炭对氮及磷的吸附量逐渐增加,随后吸附量趋于稳定;K2CO3显著减小改性炭对氮及磷的吸附量。变化改性试剂及炭化温度没有增大改性炭对氮的吸附能力,而生物质热裂解过程中添加金属盐类试剂影响炭的产率及理化特性,Fe Cl3或Ca Cl2与秸秆混合后的炭化也影响秸秆炭的理化特性及吸附氮能力。2、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小麦秸秆与Fe Cl3或Ca Cl2混合均匀后炭化,得到活性炭。吸附氮最佳活性炭记为Fe AC-N(炭化温度527℃,Fe Cl3添加比率92.5%)、Fe Ca AC-N(炭化温度556℃,Fe Cl3添加比率69.6%,Ca Cl2添加比率29.0%)和Ca AC-N(炭化温度628℃,Ca Cl2添加比率27.9%),吸附磷记为Fe AC-P(炭化温度720℃,Fe Cl3添加比率177.5%)和Fe Ca AC-P(炭化温度655℃,Fe Cl3添加比率79.8%,Ca Cl2添加比率60.2%)。1)Fe Cl3活化秸秆后,炭中存在大量的铁氧化物;而活性炭Ca AC-N的灰分含量降低。吸附氮活性炭对N2吸附量、BET比表面积和孔径体积大小依次为炭Ca AC-NFe AC-NFe Ca AC-N。炭Fe AC-P对N2吸附量和孔径体积都大于炭Fe Ca AC-P。炭Fe AC-N、Fe Ca AC-N、Fe AC-P和Fe Ca AC-P的表面粗糙;炭Ca AC-N的孔径体积大于秸秆炭。除炭Ca AC-N外,活性炭红外光谱图存在Fe-O基团的伸缩振动。活性炭中酸性基团含量大于秸秆炭,p HPZC小于秸秆炭。2)活性炭吸附氮量大小顺序为Ca AC-NFe AC-NFe Ca AC-N,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1.51、14.68和12.78mg/g(以NO3-计为95.26,65.01和56.60mg/g);活性炭Fe AC-P对磷的吸附量大于Fe Ca AC-P,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71和2.39mg/g。p H从2增加至12时,活性炭吸附量逐渐减小;随活性炭用量增加,氮及磷去除率逐渐增大;随着吸附的进行,活性炭吸附氮及磷量逐渐增加,随后吸附量趋于稳定;加入其他共存离子后,活性炭吸附氮及磷量下降。通过Fe Cl3和Ca Cl2对秸秆炭的改性活化,提高了秸秆炭对硝态氮及无机磷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能力为95.26及22.17 mg/g。3、秸秆炭在土壤中的应用1)土壤中施加活性炭或改性炭后,对硝态氮及无机磷的吸附能力增强。2)秸秆炭减少土壤中氨的挥发,且氨挥发量随炭量的增加而减小,活性炭的作用大于单纯秸秆炭;活性炭能延长氨挥发的时间,且减少累积氨挥发量。3)土壤中添加秸秆炭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延缓尿素的分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脲酶活性。 【关键词】:秸秆炭 改性活化 炭特性表征 吸附硝态氮及无机磷 土壤养分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6.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9
  • 英文缩略表19-20
  • 第一章 引言20-3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20-21
  • 1.2 研究进展21-30
  • 1.2.1 改性活化对炭的特性的影响21-23
  • 1.2.2 炭化时添加活化剂对炭的特性的影响23-27
  • 1.2.3 炭在土壤中的应用27-30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30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30-31
  • 1.4.1 研究内容30
  • 1.4.2 技术路线30-31
  • 第二章 秸秆炭的改性31-78
  • 2.1 单一炭化温度秸秆炭的改性31-43
  • 2.1.1 秸秆炭的改性过程31
  • 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31
  • 2.1.3 改性炭的表征分析31-37
  • 2.1.4 改性炭的吸附特性37-43
  • 2.2 不同炭化温度秸秆炭的改性43-74
  • 2.2.1 秸秆改性炭的制备过程43-44
  • 2.2.2 对氮吸附效果最佳改性炭的优选44-51
  • 2.2.3 对磷吸附效果最佳改性炭的优选51-57
  • 2.2.4 改性炭的表征分析57-63
  • 2.2.5 改性炭吸附特性63-74
  • 2.3 讨论与本章小结74-78
  • 2.3.1 改性炭吸附机制讨论74-77
  • 2.3.2 本章小结77-78
  • 第三章 秸秆活性炭的制备78-121
  • 3.1 秸秆活性炭的制备过程78-83
  • 3.1.1 供试材料78
  • 3.1.2 制备过程78-79
  • 3.1.3 对氮及磷吸附效果最佳炭的优选79-81
  • 3.1.4 活性炭的表征分析81-82
  • 3.1.5 活性炭对氮及磷的吸附特性82-83
  •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83
  • 3.2 结果与分析83-116
  • 3.2.1 对氮吸附效果最佳炭的优选83-93
  • 3.2.2 对磷吸附效果最佳炭的优选93-99
  • 3.2.3 活性炭的表征分析99-106
  • 3.2.4 活性炭吸附氮特性106-111
  • 3.2.5 活性炭吸附磷特性111-116
  • 3.3 讨论与本章小结116-121
  • 3.3.1 活性炭吸附作用讨论116-120
  • 3.3.2 本章小结120-121
  • 第四章 秸秆炭在土壤中的应用121-135
  • 4.1 炭对土壤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淋溶影响121-128
  • 4.1.1 供试材料121
  • 4.1.2 不同浓度的影响121-125
  • 4.1.3 不同炭用量的影响125-126
  • 4.1.4 不同吸附时间的影响126-128
  • 4.2 活性炭对土壤中氨挥发的影响128-131
  • 4.2.1 供试材料与实验设计128-129
  • 4.2.2 氮挥发量的日变化与累积129-130
  • 4.2.3 氮挥发量的模拟与预测130-131
  • 4.3 活性炭对土壤中尿素转换的影响131-133
  • 4.3.1 供试材料与实验设计131-132
  • 4.3.2 对土壤水分的保持作用132
  • 4.3.3 对氮素转换的影响132-133
  • 4.4 讨论与本章小结133-135
  • 4.4.1 土壤中炭的作用133-134
  • 4.4.2 本章小结134-13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135-137
  • 5.1 结论135-136
  • 5.2 创新点136
  • 5.3 展望136-137
  • 参考文献137-148
  • 致谢148-149
  • 作者简历14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    王淑芳;

热解条件对农作物秸秆炭性能的影响    冯小江;伊松林;张齐生;

冬麦不同施磷水平下土壤磷素淋溶试验    张翠荣;吕家珑;潘杨;姜萍;耿瑞霖;

玉米芯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汪坤;

氯化锌活化污水污泥制备活性炭研究    章圣样;吴邦信;杨光;蒋秀娅;李树霞;宋立;

利用桦木醇提取剩余物制备活性炭试验    张德辉;丁为民;于涛;王秋莉;曹一波;葛强;朱美宣;王洋;

氢氧化钾活化法制备杨木刨花板活性炭的研究    吴晓凤;于志明;宿可;黄志义;

氯化锌活化法制备棉花秸秆活性炭的研究    焦其帅;胡永琪;陈瑞珍;郝宏强;庞秀;

氯化锌活化法制备甘蔗渣活性炭吸附剂    张志柏;朱义年;刘辉利;王敦球;梁美娜;梁延鹏;

磷酸活化制备废筷子活性炭及其对硫醇吸附的研究    王贵珍;李永真;李丽欣;薛全民;

磷肥施用对蔬菜地土壤磷素淋失潜力的影响    吴一群;李延;

施肥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与对策建议    林超文;庞良玉;

铜陵铜尾矿废弃地中氧化铁研究    陈政;张辉;孙庆业;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补充生物有机肥部分的内容设计    李峰;尹成;徐大勇;陈奇;

有机与常规稻田排水污染比较研究    席运官;陈瑞冰;徐欣;魏琴;李菊英;

不同温度热解残余生物质半焦对磷的吸附    彭峰;何丕文;

生物质活性炭制备的比较研究    董宇;申哲民;王茜;刘婷婷;马晶;

水稻种植业氮素流失及解决措施探讨    万瑜;金赞芳;潘志彦;辜碧;

郑州郊区菜地氮磷在酸雨影响下流失特征研究    张明磊;万红友;李桂荣;万云蕾;

宁夏灵武水田和旱田浅层地下水水位及氮磷特征研究    王世荣;王长军;罗昀;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肥料管理对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和重金属平衡的影响    鲁洪娟

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调控技术研究    徐畅

黄河上游灌区稻田系统氮素气态损失及平衡研究    张惠

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    汤秋香

蒙脱土的改性及其在汽油脱硫和光催化中的应用    张颖

减排降污控制稻田面源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技术研究    冯国禄

水旱轮作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质量评价与作物施肥效应研究    刘金山

含硼针铁矿对红壤养分状况、致酸效应的影响及其在油菜上的应答    崔京珍

基于湖泊流域水污染控制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龚琦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    杨文静

巢湖流域典型农田氮磷流失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熊金燕

辽河底泥吸附氨氮研究    吴志军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DDT复合体系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    韩化雨

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张璟慧

毛竹林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王雪芹

大量施灌沼液稻田氮素动态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李松林

抚仙湖流域烤烟坡地壤中流氮磷浓度的动态特征研究    褚利平

滇中坡耕地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特征    宋娅丽

用甘蔗渣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初步试验    林清华,李常健,李雁

从农田土壤养分的10年演变看北京市今后施肥方向与策略    沈汉

植物篱对土壤养分流失的控制机理研究    朱远达,蔡强国,张光远,胡霞

氯化锌活化法制备木质活性炭研究    张会平;叶李艺;杨立春;

竹炭微结构的研究    戴嘉璐;郭兴忠;杨辉;涂志龙;

用甘蔗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袁远平,钱斌,杨连青

磷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及其在水环境中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    甄兰,廖文华,刘建玲

竹炭材料的有效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姜树海,张齐生,蒋身学

华中地区几种土壤铁锰胶膜及其基质中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    黄丽,刘凡,谭文峰,王贻俊,陆泗进

氯化锌活化法制备柚子皮活性炭    苑守瑞;朱义年;梁美娜;

水田土壤磷素流失的数量潜能及控制途径的研究    张志剑

黄壤旱坡地磷积累、迁移及其环境影响评价    刘方

农田土壤氮素平衡动态模拟模型研制与SISNDB信息系统开发    黄志珍

吉林省双阳水库汇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    李海杰

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的经济政策体系研究    曹利平

棉秆制活性炭的研究    李湘洲

磷酸法制备棉秆活性炭的研究    李湘洲

废旧活性炭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张宏瑞;夏晶;

磷酸法活化栀子壳制备活性炭及其性能分析    李炜;

中国木质活性炭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邓荣俤;伍清亮;

闷烧炉的罐材选择对活性炭性质的影响    陈德明

日本1993年度活性炭发明专利(二)    项缙农

日本活性炭产品及其发展动向    钱慧娟;

三倍体毛白杨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张力平;徐博函;陈曦;

不同部位竹材制备竹活性炭及其对苯酚的吸附性能    蒋新元;胡迅;李湘洲;朱媛媛;

活性炭局部降氡效率的理论模型研究    周青芝;肖德涛;赵桂芝;

光催化再生型活性炭的研制    刘守新;

微波再生活性炭的研究    高麒麟;包玉明;代仁胜;

以褐煤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新技术    张声俊;刘吉平;阚美秀;江玉玲;

富钾商陆原位活化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陈燕丹;黄明堦;黄彪;

烟气吸附脱硫的活性炭热物性的模拟分析    刘锦周;谢安国;朱颖;庞秋鸣;

活性炭改性处理水中砷的研究进展    张娜;章征宝;龙祎锟;

废弃麻织物制备活性炭研究    李登新;江旭佳;仝伟;

用废弃香蕉树制取活性炭的工艺研究    彭绍洪;李春娟;朱秀莲;王连彬;倪晓连;

两步法制备竹质活性炭    林凤玲;叶李艺;沙勇;陈思源;

活性炭七成低价出口两头不落好    冯威力

活性炭出口再敲能源消耗警钟    赵宁 张长喜

“绿世界”活性炭走上“神五”    本报记者 常素莉

活性炭治污方案由实验室转入“实战”    记者 叶滨 胡占富

活性炭在自来水供水中的应用    张素霞

已储备16吨活性炭    记者 高天赋

黑炭真能吸走脏空气?    本报实习记者 谢微微

活性炭包没那么神    本报实习记者 王媛

滤毒盒使用须细辨现场复杂情况    王清

PE/VC紧盯中国“活性炭” 产品亟待升级    张志亮

小麦秸秆炭改性活化及其氮磷吸附效应研究    李际会

新疆石油焦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王鲁香

活性炭吸附VOCs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宋剑飞

DBD等离子体降解活性炭吸附的有机物及活性炭再生研究    屈广周

活性炭肠道驱铅治疗铅中毒的实验研究    肖平

微纤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刘剑

活性炭及磁性碳材料吸附金纳米研究    姚志鹏

基于活性炭吸附及组合工艺对洗消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    薛蓓

我国活性炭出口贸易及其竞争力研究    赵欣

煤基乙二醇变色机理及脱色方法研究    张晓明

吸附法/微波紫外辐射深度处理氯霉素工业废水的研究    张博

活性炭在制糖清净工艺中的试验研究    廖炳权

活性炭对氡动态吸附的影响因素研究    谢德福

活性炭表面性能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研究    廖岳华

载苯活性炭微波辐照再生方法的研究    李惠民

活性炭改性及其对二氧化碳吸附的研究    鲁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