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少免耕及秸秆还田小麦间作玉米的碳排放与水分利用特征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1:04
热度:

少免耕及秸秆还田小麦间作玉米的碳排放与水分利用特征【摘要】:【目的】利用间作和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碳减排及水分高效利用的潜力,将二者集成于同一系统中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催生彼此间的协同效

【摘要】:【目的】利用间作和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碳减排及水分高效利用的潜力,将二者集成于同一系统中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催生彼此间的协同效应,从而建立减排与节水双赢的间作高效种植模式。【方法】以河西绿洲灌区长期规模化种植的小麦间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集成应用保护性耕作的理论与技术,利用带状耕作和秸秆覆盖建立免耕立茬(NTSSI)、免耕秸秆覆盖(NTSI)、少耕秸秆翻压(TISI)和传统收割(CTI)4种处理,并以传统收割单作小麦(SW)和单作玉米(SM)作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不同处理土壤呼吸与作物耗水状况。应用土壤呼吸测定系统EGM-4(environmental gas monitor-4,UK,PP syste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以此计算不同处理生育期内土壤碳排放总量。用产量与耗水和土壤碳排放量与耗水两种方法计算水分利用效率,客观评价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状况。【结果】不同种植模式中,单作玉米土壤呼吸速率最大(1.57μmol CO_2·m~(-2)·s~(-1)),间作次之(0.83μmol CO_2·m~(-2)·s~(-1)),单作小麦最小(0.72μmol CO_2·m~(-2)·s~(-1));4种秸秆还田方式中,NTSI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最低,2011与2012年分别较CTI降低了20.4%和11.9%,由此减少碳排放量12.4%。在间作中集成应用带状耕作和秸秆覆盖能有效降低系统耗水总量、增加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GY),与CTI处理相比,NTSI处理平均减少耗水量达4.1%,增产29.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6%。同时,间作系统的单位耗水碳排放平均降低了5.9%,碳排放效率提高了28.2%。【结论】小麦间作玉米与保护性耕作结合,并集成应用带状耕作及秸秆覆盖技术可使系统的产量、碳排放和耗水得到有效协调,能促进耗水更多转化为作物产量并降低在该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实现碳减排与水分高效利用的协同促进。 【作者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Agriculture
【关键词】绿洲灌区 带状耕作 小麦间作玉米 碳排放 水分利用效率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6032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10) 伏羲杰出人才培育计划(FXRC20130101)
【分类号】:S512.1;S513
【正文快照】: Research Centre,Swift Current,SK,S9H 3X2,Canada)Characteristics of Soil Carbon Emission and Water Utilization inWheat/Maize Intercropping with Minimal/Zero Tillage andStraw RetentionHU Fa-long1,CHAI Qiang1,GAN Yan-tai2,YIN Wen1,ZHAO Cai1,FENG Fu-xue1(1 F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单作与间作的棵间蒸发量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柴强;于爱忠;陈桂平;黄鹏;

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与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    刘广才;杨祁峰;李隆;孙建好;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陈小容;万燕;

秸秆覆盖和根系互作对间作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向前;卞新民;黄国勤;赵其国;

不同氮用量下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变化    陈远学;陈晓辉;唐义琴;张福锁;陈新平;张朝春;刘静;徐开未;

根系分隔对麦收后间作玉米产量恢复效应的影响    冯福学;柴强;

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研究    李文娟;陈桂平;柴强;

水稻旱育小苗秧与常规育秧栽培性状对比试验    卢金光;罗慧;

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马铃薯种植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    苏木德;

不同水肥条件对间作花生和谷子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    冯良山;孙占祥;郑家明;冯晨;白伟;杨宁;张哲;

不同施氮情况下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的动态变化    马忠明;孙景玲;杨蕊菊;杨君林;

丘陵红壤旱地花生木薯间作适宜间距研究    徐小林;黄欠如;叶川;成艳红;余喜初;李大明;熊春贵;

交替灌溉对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    杨彩红

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群体对光合器官生态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党红凯

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    汤秋香

当归连作障碍机制及其生物修复措施研究    张新慧

“麦/玉/豆”套作体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    雍太文

间作垄沟灌溉作物水分调控试验研究    张凤云

花生谷子间作水分养分高效利用机制研究    冯良山

油茶—农作物间作系统生理生态及经济效益评价    滕维超

绿洲灌区多熟种植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守宝

绿洲典型间作模式的土壤呼吸特征及其成因    秦安振

桑树/大豆间作的种间关系及其土壤磷酸酶变化    郑晓媛

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的耗水特性及其与根系时空分布的关系    齐万海

丘陵红壤旱地花生木薯间作和秸秆覆盖种植效应研究    徐小林

不同前茬对马铃薯生育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宋树慧

玉米花生间作功能叶的光合荧光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    杨萌珂

黄土坡地核桃林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研究    邱梅

塔里木盆地枣棉间作不同灌水量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潘献涛

间距对玉米间作豌豆氮素竞争互补的调控效应    王建康

风沙区春小麦棵间蒸发规律的试验研究    刘祖贵,孙景生,张寄阳,段爱旺

灌水量灌水时间对麦田耗水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刘彦军

微型蒸发器测定土面蒸发的试验研究    孙宏勇,刘昌明,张永强,张喜英

大型蒸渗仪与小型棵间蒸发器结合测定冬小麦蒸散的研究    刘昌明,张喜英,由懋正

集约栽培条件下间套作的光能利用理论发展及其应用    黄高宝

砂田西瓜不同粒径砂砾石覆盖的水分效应研究    陈士辉,谢忠奎,王亚军,魏兴琥

黄土高原西部土壤蒸发实验研究    钟芳;李正平;宋耀选;肖洪浪;

抑制农田土壤蒸发的研究进展    张清涛;邱国玉;李莉;王丽明;陈素英;

荒漠绿洲区交替灌溉小麦/玉米间作水分利用特征研究    杨彩红;柴强;黄高宝;

大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研究    刘广才,李隆,黄高宝,孙建好,郭天文,张福锁

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    谢守红;薛红芳;邵珠龙;

沈阳市经济发展演变与碳排放效应研究    王莉雯;卫亚星;

降低碳排放的私家行动    楚杰;

张家港碳排放人类驱动分析    王小亭;高吉喜;

北京将增建大面积“城市森林”减少碳排放    

河南省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关联分析    李炎丽;梁浩;梁保松;

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变化趋势研究——基于主要发达国家1850~2005年的经验启示    张晨栋;宋德勇;

基于投入角度的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田云;张俊飚;李波;

河南省碳排放与碳吸收动态分析    高军波;李清飞;余国忠;

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    王敬敏;朱益平;

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胡初枝;黄贤金;

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刘红光;刘卫东;

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

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    姚亮;刘晶茹;

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    王宁;

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胡初枝;黄贤金;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黄贤金;胡初枝;

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

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

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

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    杜华斌

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    记者 李学梅

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

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    本报记者 任佳

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    记者 雷新

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

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    公管学院

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

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    李荣

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    记者 杨汛

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    王秋贤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黄杰

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李炎亭

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    钱明霞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卢祖丹

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汪臻

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    刘红琴

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    陈志建

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    李旭

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徐安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    王琴

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    肖翔

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    牛晓婧

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赵明

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何伟

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刘竞

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    王天格

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    吴梅

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    刘柏利

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    柯晓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