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57:28
热度: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摘要】:生物质燃烧对全球大气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制备生物炭实现碳封存备受重视。该文根据2001-2

【摘要】:生物质燃烧对全球大气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制备生物炭实现碳封存备受重视。该文根据2001-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估算了主要粮食作物秸秆产量,结合秸秆露天焚烧比例及CO和CO2排放因子,得出CO和CO2的排放量及碳排放总量。同时,根据实验室条件下秸秆转化为生物炭的产率及碳含量,估算了中国粮食作物秸秆转化生物炭后固定碳的量。结果发现,中国粮食作物秸秆因焚烧年排放CO、CO2和总碳量分别为1.15×107、1.57×108和4.77×107t。中国粮食作物秸秆全部转化为生物炭后年平均可固碳0.96×108t,如果把每年焚烧秸秆的量全部转化为生物炭可减少近一半因焚烧秸秆排放碳的量,可见,生物炭固碳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碳汇技术。 【作者单位】: 安徽科技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秸秆 排放控制 秸秆焚烧 碳固定 生物炭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07070)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L149) 安徽省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1101c0603046) 安徽省高校重大科研项目(KJ2012ZD04) 安徽科技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项目(ZRC2013373)
【分类号】:S216.2
【正文快照】: 0引言作物秸秆是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生物资源。中国秸秆资源丰富,约占世界秸秆总量的25%左右[1]。有研究表明,2000-2003年中国秸秆的年产量均在6亿t左右[2]。但是,长期以来秸秆作为一类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大量的秸秆被丢弃、焚烧,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污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污泥水热炭化中碳氮固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定美;袁浩然;王跃强;余震;周顺桂;

农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    李颖

农业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还田作为低碳农业途径的探讨    潘根兴;张阿凤;邹建文;李恋卿;张旭辉;郑金伟;

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TSP等污染物清单    曹国良,张小曳,王丹,郑方成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释放碳量的估算    赵建宁;张贵龙;杨殿林;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胡金有

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    何绪生;耿增超;佘雕;张保健;高海英;

黑碳在土壤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张旭东,梁超,诸葛玉平,姜勇,解宏图,何红波,王晶

农村生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探讨    丁兆运;

中国小麦秸秆纤维潜力研究    张敏;杨曼曼;陈伟强;宋安东;

市郊河道受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曹文平;姬晓娜;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高利伟;王方浩;马林;张卫峰;马文奇;张福锁;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王文超;袁中金;陈瑜雯;

北京市秸秆资源潜力及利用状况分析    张东菊;刘俊伟;田秉晖;

安徽省秸秆原料炭化利用现状与展望    高慧;马友华;沈周高;马中文;谢昕云;

不同播种密度和施肥量对江淮稻田免耕直播油菜产量形成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汪新国;吴文革;孔令娟;刘磊;王宏斌;吴红星;许有尊;张丽娟;

华北平原典型农区秸秆资源与利用——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牛新胜;张宏彦;牛灵安;

稻草秸秆硫酸水解研究    黄欢喜;姚茂君;姚柳;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长沙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蔡立湘;纪雄辉;彭新德;李明德;倪笑;

中国碳强度承诺的含义、特点与履行    李家才;

中国碳强度承诺的含义、特点与履行    李家才;

秸秆揉碎加工机械及工艺的试验研究    李林;张庆旭;赵满全;赵振国;

青贮饲料收获机关键部件设计与应用研究    赵满全;韩宝生;佘大庆;刘伟峰;刘汉涛;陈铁英;

玉米秸秆去叶装置设计与试验    朱新华;杨中平;郭康权;吴永锋;查峥;

实现秸秆发酵饲料产业化,促进畜牧养殖健康发展    朱宝成;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立法研究    付璐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廖育林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    陈勇

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怀坤

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    张芳

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研究    李江

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    孙艳丽

县域农田N_2O排放量估算及其减排碳贸易案例研究    高春雨

华北春玉米土壤N_2O减排措施研究    刘运通

碎玉米秸秆卷压特性的研究    赵何

不同有机土栽培基质对大棚黄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魏民

生物质综合利用CDM项目方法学应用研究    李威

农业有机废弃物发酵CO_2施肥及残渣对植物生长和培肥土壤的作用    宗晓波

固定化细菌增强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及影响因素    元妙新

大量施灌沼液稻田氮素动态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李松林

葵花杆重组材制造工艺的研究    温耀龙

双孢蘑菇高效栽培及其对秸秆生物降解的研究    李燕荣

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性状和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朱法亮

河北平原作物秸秆主要利用途径的效率与效益的系统研究    王士超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许燕萍;陈晖;卢向荣;刘炜;

农田碳汇估算模型与应用研究述评    邓祥征;赵永宏;战金艳;韩建智;

梯田水稻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孙海艳;李凤博;方福平;徐春春;周锡跃;

发展以秸秆还田为对象的农业碳汇项目的SWOT分析——以宝鸡市为例    程红;高建中;

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CO_2排放特征研究    张国明;郭李萍;史培军;林而达;王静爱;缪驰远;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200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    张迪;魏本勇;方修琦;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梯田水稻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李凤博;徐春春;周锡跃;方福平;

中国CDM林业碳汇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    陈继红;宋维明;

绿色农业概念的经济学审视    严立冬;崔元锋;

CDM项目开发要点及相关建议    付蓉;

新型功能性纤维——竹炭纤维    周媛;孟家光;

生物质热解油的性质精制与利用    朱锡锋,郑冀鲁,郭庆祥,朱清时

Preparation of Hydrogen through Catalytic Steam Reforming of Bio-oil    吴层;颜涌捷;李庭琛;亓伟;

竹炭对甲醛的吸附性能研究    杨磊,陈清松,赖寿莲,李晓燕,叶桂足

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TSP等污染物清单    曹国良,张小曳,王丹,郑方成

竹炭包膜对肥料氮淋溶和有效性的影响    钟雪梅;朱义年;刘杰;秦爱国;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前沿领域    郑建初;芮雯奕;冯金侠;张卫建;

生物黑炭及其增汇减排与改良土壤意义    张阿凤;潘根兴;李恋卿;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胡金有

流化床生物质快速热裂解试验及生物油分析    柳善建;易维明;柏雪源;王丽红;殷哲;吴娟;

投资机制生物炭 变废为宝把钱赚    程泰婴;

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    

施用生物炭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和颗粒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陈红霞;杜章留;郭伟;张庆忠;

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    何绪生;张树清;佘雕;耿增超;高海英;

利用农林废弃物联产生物油和生物炭的初步研究    沈琦;何咏涛;艾宁;姬登祥;计建炳;

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

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    何绪生;耿增超;佘雕;张保健;高海英;

生物炭对土壤氮素淋失的抑制作用    周志红;李心清;邢英;房彬;张立科;彭艳;

退伍军人杨新林 秸秆制“煤”废变宝    梁新格;

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

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

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    沈国清;

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    闫智培;李十中;

生物质限氧裂解制备生物炭的热动力学特性研究    徐义亮;陈宝梁;

有机污染物与生物炭的相互作用:吸附模型、机理和热力学    陈宝梁;陈再明;陈文远;周丹丹;方远;

生物质炭化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盛奎川;沈莹莹;钱湘群;

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稻壳和牛粪基生物炭对水中重金属Pb、Cu、Zn、Cd的吸附研究    续晓云;曹心德;于宏然;

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    本报记者 刘霞

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    罗冰

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

武汉大学城治污达标    鄢祖海 金涛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    记者 罗冰

小镇里走出的“中国名牌”    李文涛

湖北建成新型污水处理厂    特约记者 邓国军 通讯员 刘成汉

我省建成首家秸秆气化站    记者 熊艺 通讯员 宋朝阳 徐立安

湖北首家新型污水处理厂在汉建成调试    记者郑春波

洁净型煤与秸秆炭化生产基地将在全国建设    驻江苏记者 杜小卫

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    殷大伟

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    姜志翔

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韩光明

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    郑浩

生物炭对西唯因与阿特拉津环境行为的影响    张鹏

生物炭对中国北方酸化土壤的改性研究    徐振华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张伟明

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张振宇

生物炭陈化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苗微

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    刘祥宏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晗芝

王草产量、品质和土壤性状对生物炭浓度梯度的响应    解钰

生物炭对土壤质量及王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吴鹏豹

生物炭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张明月

黄土高原地区石灰性土壤添加生物炭的温室气体效应    颜永毫

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    李靖

半干旱区生物炭的土壤生态效应定位研究    王丹丹

生物炭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初步研究    张峥嵘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    吕伟波

生物炭对沼液养分淋溶的影响研究    唐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