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冬麦田土壤水分特征比较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9:19:58
热度: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冬麦田土壤水分特征比较【摘要】:在陕西杨凌区布设田间试验,在冬小麦发育期间观测5种不同玉米秸秆覆盖与耕作方式相结合模式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5种覆盖耕作模式的土壤

【摘要】:在陕西杨凌区布设田间试验,在冬小麦发育期间观测5种不同玉米秸秆覆盖与耕作方式相结合模式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5种覆盖耕作模式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系数大小排列为传统翻耕(0.1376)浅旋覆盖(0.1360)传统覆盖(0.1309)深翻覆盖(0.1265)免耕留茬(0.1167);免耕覆盖土壤水分贮存量(342 mm)最高,以浅旋覆盖(289 mm)、传统翻耕(287 mm)土壤水分贮存量相对为低,深翻覆盖(307 mm)、传统覆盖(300 mm)土壤水分贮存量相对居中。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保墒秸秆覆盖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土壤水分
【基金】:“国家“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2002AA2Z4211)
【分类号】:S512.11
【正文快照】: 土壤水分状况是作物根系生长的关键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冬小麦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提高耕地自身在作物生育期的保墒能力,对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农业减少灌溉定额可以起到很大作用。近年来,国家8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覆盖耕作措施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张冬梅

秸秆和土壤耕作氮磷动态效应研究及其流失风险评价    牛永志

鲁西北平原冬小麦耗水过程与节水灌溉管理模式讨论    赵千钧,罗毅,欧阳竹,柴怀堂,刘传收,盖广明

不同栽培条件下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许振柱,于振文,董庆裕,余松烈

豫西坡耕地不同耕作方式麦田水分动态及其生态效益    王育红,姚宇卿,吕军杰,杨波,檀尊社,王海洋

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杨秀春,徐斌,严平,刘连友,色布力玛

冬小麦根系生长与土壤水分利用方式相互关系分析    冯广龙,刘昌明

高留茬深松保持耕作技术体系的研究    姚宇卿,吕军杰,王育红,李云德,潘永,刘红旗

玛曲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王素萍;宋连春;韩永翔;冯建英;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於琍,于强,罗毅,刘敏华

冬小麦节水增产灌溉模式试验研究    张忠学,吴文良

天山北坡天然草场牧草干旱指标研究    梁云,陈洁,孙长东

水肥耦合对玉米田间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盛钰;赵成义;贾宏涛;

土壤干旱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许振柱,李长荣,陈平,于振文,余松烈

保持耕作对豫西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姚宇卿,吕军杰,王育红,黄江涛,李云德,王向阳

限量灌溉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许振柱,于振文

土壤干旱对小麦叶片光合和氮素水平及其转运效率的影响    许振柱,王崇爱,李晖

慈溪棉花物候与气候条件研究    金志凤;邱新棉;陈先清;

农气报表土壤水分记录审核软件    王新;

中国农牧交错带的GIS表述    陈全功;张剑;杨丽娜;

基于地面土壤水分及作物长势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    孙丽;汪庆发;黄大彤;

陇东黄土高原主要农作物生长状况评定指标体系的建立    郭海英;杨兴国;张谋草;黄斌;王宁珍;

空气温湿度对水稻灌浆及空壳率的影响研究    王尚明;胡逢喜;张崇华;曾凯;王文锦;

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特征    郭海英;赵建萍;杨兴国;黄斌;段金省;

陇东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机理研究    郭海英;杨兴国;万信;

气候变化对莒县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对策    成兆金;郑美琴;周秀军;朱秀红;

西峰黄土高原麦田土壤水分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黄斌;王劲松;郭江勇;张洪芬;

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水量平衡要素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朱首军

传递函数模型的发展和农田尺度下硝态氮淋失的数值预报    马军花

黄土高原南部人工植被SPAC系统水分循环模式和利用效率研究    倪文进

北京地区种植业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    周宪龙

追氮时期和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张永丽

土壤生态调控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研究    徐征

土壤水变动与冬小麦根、冠生长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陈晓远

旱作水稻节水及其产量效应机理的研究    汪强

华北农牧交错区农业资源适度开发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杜雄

计算饲草料基地青贮玉米腾发速率的作物系数法    商艳

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研究    杨兴国

黄土高原北部集雨补灌区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模式研究    苏艳华

精准灌溉条件下种植方式对作物耗水规律的影响    于舜章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黄土高原三种乔木造林树种苗木抗旱性的影响    王红红

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细根垂直分布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成向荣

豫西旱坡地小麦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分析    黄明

水土保持耕作下甘肃庆阳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    罗彩云

灌溉与种植方式对冬小麦和夏玉米耗水规律及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吴巍

刺槐根系与土壤水分之间关系的研究    曹扬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旗叶衰老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杨晴,李雁鸣,肖凯,杜艳华

旱作条件下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张丽华;黄高宝;张仁陟;

植物内源激素对小麦叶片衰老的调控机理研究    赵春江,康书江,王纪华,郭晓维,李鸿祥

植物激素分析用高效液相色谱柱的半峰宽等特性    闵炜,余发新

免耕覆盖对旱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康红,朱保安,洪利辉,董成俊

猪肝过氧化氢酶提取条件的研究    黄永洪,花慧,沈国强,姜文侯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石玉;于振文;王东;李延奇;王雪;

HPLC分离和测定棉花中3种植物激素    陈波浪;郑春霞;盛建东;蒋平安;贾宏涛;

氮肥运筹对限水灌溉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王敏;张胜全;方保停;郑强;张英华;

豫西黄土坡耕地保护性耕作保水效果研究    苏子友,杨正礼,王德莲,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张洁

大豆品种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王继安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中光合特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张治安

贵州喀斯特山区黄壤水分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蒋太明

黄土高原旱作地区径流农业的研究    樊廷录

不同覆盖物的农田生态效应与作物增产机理研究    卜玉山

小麦/玉米/蚕豆间作系统中氮、磷吸收利用特点及其环境效应    李文学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有机物料培肥对风沙土有机无机复合体及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魏自民

旱作麦田秸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马铃薯田间微域集水的理论与实践    王晓凌

有机栽培条件下水肥环境对盆栽番茄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王磊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宁南旱区谷子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效应研究    张德奇

山西省生物覆盖技术应用研究    王高勇

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的数值解析与模拟    周云成

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李华

覆盖对山地李园土壤性状和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进

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陈渭南,董光荣,董治宝

河北省半干旱地区不同类型区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    王拴庄

限量灌溉对冬小麦抗旱增产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陈培元,李英,陈建军,曹国臣

旱地冬小麦保护性耕作中的种肥分施    张水江,王耀发

旱地玉米保护性机械化耕作技术和机具体系    陈君达,李洪文

SPAC系统中的水热CO_2通量与光合作用的综合模型(Ⅰ)模型建立    罗毅,于强,欧阳竹,唐登银

内蒙古后山地区土壤风蚀问题初论    董治宝,陈广庭

旱地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    赵二龙,李立科,徐福利,梁连友

冬小麦的小花发育与碳氮代谢的关系    邱泽生,刘捷平,黄勤妮,丁以珊,张承谦,王沅

影响土壤风蚀主要因素的风洞实验研究    刘玉璋,董光荣,李长治

小流域内不同耕作方式下泥沙、氮、磷的流失    J.M.Soiolcau,J.T.Touchton,赵廷宁

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李彩华,靳学慧,台莲梅

栽培和施肥对黑土细菌数量年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常影;刘淑霞;朱平;曹国军;云玲;

耕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水分及容重的影响    赵泽松;黄琰;马春梅;龚振平;杨悦乾;宋秋来;董守坤;张磊;

人类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    崔永琴;马剑英;刘小宁;段争虎;

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量N和脲酶活性的影响    张东升;蒋先军;袁俊吉;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梁建斌;刘今河;杨涛;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磷形态的影响    海龙;王平;张仁陟;王玲英;张春红;韩国君;

基于SIRMOD模型的不同耕作栽培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评价    邓斌;马忠明;雒淑珍;王平;王德权;

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王晶;张仁陟;李爱宗;

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

东北地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    马春梅;邸伟;赵泽松;宋秋来;刁晓林;曾祥亮;龚振平;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容重及病虫草害影响研究    张大伟;李凤博;卞新民;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陈晶晶;蒋先军;

保持耕作技术条件下坡耕旱地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    谭金芳;王宜伦;介晓磊;陈罡星;姚宇卿;吕俊杰;王育红;

阴山北麓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李立军;王林;刘馨;刘景辉;

5°~25°坡耕地径流小区产流产沙规律    杨建霞;雷孝章;邱景;陈平安;

农田少废增效耕作实验    汪爱元;黄恢柏;毛烨;

考虑多因素影响的土壤水分入渗模型的构建与模拟    杨培岭;孟凡奇;任树梅;李云开;

不同人类活动干扰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黄红英;章家恩;徐剑;

免耕:值得提倡的耕作方式    本报记者 窦玉英

王老汉为啥说这技术还真行    本报记者 王翰林

沙尘频袭挑战传统农耕方式    李惠子 柴海亮

保护性农业:对传统耕作方式的挑战    本报记者 胡述范

封丘县对保护性耕作进行试验推广    田万锋 侯书文 焦付田

绝大多数水土流失是人为的    记者 颜明华 实习生 刘蓟奕

套种作物 搭配要平衡    陈星

陕冀鲁保护性耕作创新研究上台阶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处 供稿

保护性耕作解北方农业之“渴”    本报记者 张粼粼

陕西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取得初步成效    记者 夏明 通讯员 任晓军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耕层理化性状和生物学特性时空分布研究    侯雪坤

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CO_2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    时秀焕

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    罗红燕

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影响的研究    张国盛

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黑土有机碳固定    陈学文

内蒙古黄河流域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效应研究    张星杰

渭北旱塬苹果园根系分布格局及其土壤水分生态特征研究    甘卓亭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罗珠珠

黄淮海平原土壤节肢动物对耕作和施肥的响应    朱强根

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腐殖质特征及其团聚体有机碳保护机制    唐晓红

耕作方式与地表覆盖量对苜蓿及小麦地水蚀过程的影响    辛平

不同因素对西辽河流域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闫立伟

川西平原不同耕作措施适应性评价    闫宇翡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及杂草控制的影响    郭小刚

耕作方式对黑土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孟洁

不同耕作方式对冀西北草甸栗钙土农田土壤特性及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岩

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对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孙涛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李楠

晋北半干旱区免耕对土壤水、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孙东宝

不同耕作方式和轮作模式对河南褐潮土肥力的影响    姜桂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