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辽西地区秸秆覆盖微集水技术对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8:31:17
热度:

辽西地区秸秆覆盖微集水技术对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摘要】:辽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耕作方式滞后,平均年降水量少且变率大。秸秆覆盖微集水技术是解决风沙半干旱区粮食产量不稳和土壤易干

【摘要】:辽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耕作方式滞后,平均年降水量少且变率大。秸秆覆盖微集水技术是解决风沙半干旱区粮食产量不稳和土壤易干、易旱的有效途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量7 500 kg/hm2处理的玉米穗粗和百粒重高于另外2个处理及对照。3个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7 500 kg/hm2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3个处理与对照的7月29日光合速率均比8月27日高,而蒸腾速率均比8月27日低。秸秆覆盖量7 500 kg/hm2处理和11 250 kg/hm2处理2个时期的光合速率均高于3 750 kg/hm2处理和对照,而蒸腾速率均低于3 750 kg/hm2处理和对照。 【作者单位】: 辽宁省凌源市北街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关键词】风沙地 秸秆覆盖 玉米 产量 光合特性
【分类号】:S513
【正文快照】: 辽西地区年降水量450~500 mm,降水量少且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作物生产受制于水分亏缺,产量低且不稳。仅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已很难大幅度提高生产水平。要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实现高产、高效,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技术突破口。秸秆覆盖微集水技术是一种田间集水农业技术,适用于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和应用前景分析    常旭虹

试论生态修复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彭珂珊,吉娟玲,徐学选

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特点    严昌荣;梅旭荣;何文清;杨捷;

保水缓/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    何绪生;廖宗文;黄培钊;段继贤;葛仁山;李洪波;赵建华;

耕作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金轲;蔡典雄;吕军杰;张杰;吴会军;荣向农;Donald Gabriels;Wouter Schiettecatte;

保水剂与肥料互作及保水缓/控释肥料研究展望    何绪生;廖宗文;黄培钊;葛仁山;李洪波;赵建华;

北方旱农区玉米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研究    居煇;李三爱;严昌荣;李康;

近十几年来安塞县粮食生产的特点及其原因探析    刘新卫,陈百明,杨红

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雄

保水型包膜尿素肥料的研制及评价    何绪生

旱地保水与种植一体化模式及提高WUE机制分析    池宝亮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    孙兆敏

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关键问题的区域特征研究    邵晓梅

洛阳市节水型种植制度研究与综合评价    武雪萍

渭北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研究    付增光

保护性耕作对豫西黄土坡耕地水肥动态影响的研究    苏子友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水分利用的影响    郭清毅

晋北地区不同耕作方式的生态效应研究    王艳士

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的节水保肥效应研究    张凤云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效果分析    赵广柱

宁南旱区谷子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效应研究    张德奇

北方旱作农田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研究    于亚军

北方旱农区主要农作物农田水份生产潜力研究    李三爱

区域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研究    高明杰

秸秆堆腐还田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虎,常江

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徐秋芳,姜培坤,沈泉

气候变化对黑土有机碳库影响模拟研究    高鲁鹏,梁文举,赵军,孟凡祥,姜勇,闻大中

不同麦秆覆盖量对夏玉米耗水量和生理性状的影响    张吉祥;汪有科;员学锋;张立强;于晓蕾;

秸杆对北方耕地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杨晶秋,刘金城,白成云

麦秸和残茬覆盖对夏玉米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朱自玺,方文松,赵国强,邓天宏,付祥军

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黄高宝,陈利顶,傅伯杰

渭北地区残茬(秸秆)覆盖农田生态效应及应用技术实例    赵凤霞,温晓霞,杜世平,王虎全,付增光

秸秆覆盖还田的整体功能效应与系列化技术研究    杜守宇,田恩平,温敏,吴青山

高留麦茬的整体效应与配套技术研究    吴崇海,李振金,顾士领

次生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季节动态研究    李玉武

紧凑型玉米新杂交种群体结构特点和变化动态    王庆成,刘开昌,张秀清,王春英,张海林

超高产小麦冠层光辐射特征的研究    王之杰,郭天财,朱云集,王纪华,赵明

玉米群体冠层内光和CO_2分布特性的初步研究    徐克章,武志海,王珍

杨树无性系幼苗光合作用和PV水分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冯玉龙,巨关升,朱春全

杨树无性系幼苗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冯玉龙,张亚杰,巨关升,朱春全

作物株型和冠层结构信息获取与表述的方法(综述)    李少昆,王崇桃

不同基因型玉米光合作用强度的调控研究    李少昆,赵明

黑杨无性系间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基础    赵凤君;沈应柏;高荣孚;苏晓华;张冰玉;

黄淮海平原玉米施氮量对后茬小麦土壤剖面硝态氮和产量的影响    王启现;王璞;王秀玲;翟志席;刘岩一;

覆盖免耕土壤棵间蒸发的研究    张海林,秦耀东,朱文珊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马春梅;马秀峰;唐远征;孙占峰;刘辉;于雷;杨悦乾;龚振平;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    高传昌;傅渝亮;汪顺生;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品质及土壤的影响    王树会;纳红艳;陈发荣;赵宪凤;

黄土区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缠军;郝明德;折凤霞;鲍艳杰;

保护性耕作技术    李洪文;

小麦旱地节水栽培技术    王林青;

高油花生新品种“阜花9号”    王德生;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塬区作物轮作系统磷动态的影响    郑丽娜;王先之;沈禹颖;

临县旱地耕作技术探讨    高选贤;

玉米免耕在施肥和栽培方式双因素作用下的效益初探    邹军;朱怡;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秸秆覆盖技术试验研究总结    李永涛;石秋环;

秸秆覆盖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    杨荣光;毕建杰;王升国;吴则金;李振清;

稻秸秆覆盖田小麦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态性及其拮抗物质的分析    曹启光;陈怀谷;

风沙半干旱区果粮复合栽培模式初步研究    颜景波;王慧新;姜涛;于洪波;陈尔冉;孙占祥;何跃;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效益研究    杨捷;梅旭荣;严昌荣;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农田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杜新艳;杨路华;脱云飞;高惠嫣;张振伟;

秸秆覆盖和沟垄栽培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周勋波;李全起;于舜章;吴巍;陈雨海;

盐渍土棉花地膜与秸秆覆盖效应初探(摘要)    辛承松;董合忠;罗振;孔祥强;

不同覆盖措施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杨晓;郝明德;王缠军;

我市秸秆覆盖技术保墒显著促粮增收    记者丁维丽

作物秸秆覆盖节水增产技术    杨少俊 李大鹏

让小麦喝好“救命水”    蒋建科

麦秸覆盖玉米田 节水又增产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胡春胜 陈素英

渭北75万亩小麦大旱之年不显旱    记者 李佑民

小麦播种 注意墒情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 李雁鸣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负责人,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

大豆增产的五点体会    许昌市农科所 马向利

专家证明:秸秆覆盖更利于旱塬玉米生长    本报记者 吴佩

农作物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董佑福 朱传宝

昔日懒人种地办法今成科学增产妙招    本报记者 李中良 本报通讯员 常亮

秸秆覆盖保护性种植的土壤养分效应和作物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    薛兰兰

渭北旱原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农田环境及春玉米生理生态的影响    蔡太义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农田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研究    蔡立群

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综合效应研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    郑华平

毛乌素沙地南缘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    雷金银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研究    李全起

稻草覆盖与三叶草间作茶园土壤微生物类群多样性及其活性研究    徐华勤

水稻不同栽培模式的节水效应、生产力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研究    秦江涛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小麦调亏灌溉及蒸发蒸腾量的试验研究    孟毅

河北省夏玉米秸秆覆盖水热传输模型与高效用水技术研究    脱云飞

稻茬油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    张旭

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其影响小麦生长的机理研究    刘炜

渭北旱原小麦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研究与推广    赵二龙

秸秆覆盖下灌水和施氮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杨君林

水氮供应对旱地小麦秸秆覆盖效果的影响    张月霞

宁南旱区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李玉鹏

秸秆覆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生态效应综合研究    卜萍萍

不同作物秸秆覆盖和腐解菌剂应用对土壤养分及烤烟产质影响的研究    陈银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