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业绩凸显两极分化 产业消纳阵痛加剧
光伏业绩凸显两极分化 产业消纳阵痛加剧近些年,我国光伏产业在经历了粗放式发展,已然走上了危险的“十字路口”。非常态化是光伏业发展的“标签&rdq
近些年,我国光伏产业在经历了粗放式发展,已然走上了危险的“十字路口”。非常态化是光伏业发展的“标签”,光伏发电结构不平衡,发电消纳一直是阻碍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难题。舆论认为,2016年上半年,新增光伏电站规模很可能超过了15GW,留给下半年的空间不足3GW,这也意味着,今年下半年光伏电站并网量将不及上半年。
“6·30抢装潮”的后遗症逐渐显现。
来自日前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对比光伏企业发布的三季报,上半年爆炸式增长及行业长期的结构性过剩,正在让光伏市场的大环境发生变化。此外,据众多光伏企业的三季报业绩,光伏企业业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具体来看,天龙光电前三季度总营收1.17亿元,同比下降3.84%,净利润为亏损2645.2万元,同比下降25.35%。海润光伏前三季度总营收37.95亿元,同比增长9.26%,净利润为4528.57万元,同比下降9.45%。爱康科技前三季度总营收23.81亿元,同比增长7.55%,净利润为8392.8万元,同比下降13.42%。协鑫集成前三季度总营收为93.81亿元,同比增长63.65%,净利润为2.09亿元,同比下降44.44%。
另外一些企业则有良好的盈利表现。东方日升前三季度总营收为同向上升,盈利5.1亿—5.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7.67%-167.77%。航天机电前三季度总营收为35.5亿元,同比增长59.67%,净利润为9347万元,实现扭亏为盈。亿晶光电前三季度总营收为42.02亿元,同比增长28.33%,净利润为3.86亿元,同比增长161.1%。
而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光伏企业业绩两极分化与“6·30”抢装潮息息相关。新一轮光伏技术竞争已经悄然开启,欧洲正在布局电池组件转换率达到20%,欲抢占制高点,而中国企业的精力却在下游电站开发,有更多的企业还在谋求进入,业内呼吁警惕新一轮产能过剩。而且,小企业的不利局面将进一步加剧,继续蚕食光伏电站利润。
此外,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直接得益于价格和补贴政策,资金主要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电力附加,经历了五次调整后目前是1.9分/千瓦时,国家最后一批发放补贴的项目2013年8月底前并网的。2015年基金补贴约500亿元,但累计缺口约400亿元。“拖欠2年多不发放,电站投资收益比预期下降0.5%,相应电价成本推升2.5分/度。”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表示,短期内缺口无法填补。
限电的问题同样严峻。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电网调度范围内累计弃光电量为46.5亿千瓦时,弃光率12.62%,全部集中在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和宁夏四省区。其中甘肃弃光率达到30.7%,新疆为22%。“两年限电20%的情况下,一类资源地区电价需上升4分/度,二类资源区电价需上升2毛/度。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利益博弈、可再生能源全额收购没能有效落实、电网建设不配套是限电重要因素。”王勃华称,经济下行压力下限电问题严峻,短期内无解。
除了上述壁垒,各省间的壁垒也同样困扰着新能源的消化。作为风电大省,甘肃并没有过多能力就近消纳,于是跨省输送风电成了必然选择。此前甘肃向湖南输送过风电,但于湖南而言,这只是额外的补充。
此外,在当前电力体制下,受省与省之间的壁垒阻碍,新能源外送仍难完全实现。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风电、光伏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此前要求全额收购除水电外的其他新能源发电量,对要求弃风、弃光地区,风电、光伏发电保障性收购年利用小时数做出了具体规定。
上述《通知》要求,对弃风限电地区,风电项目按四类风资源区分别核定,结合资源条件和消纳能力,各地区风电保障性收购利用小时数在1800小时—2000小时之间;而对弃光限电地区,光伏发电项目保障性收购利用小时数则在1300小时—1500小时之间。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当前最直接的应对弃风、弃光问题的措施,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仍待观察。
但也有舆论认为,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与一般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当前光伏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因此当前的产能过剩并不代表未来也会过剩。同时,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已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因此我国光伏产能对应的是全球市场,从每年全球市场的装机量与我国光伏产能对比看,光伏产能过剩问题并不明显。
光伏制造业更具生产弹性。由于光伏产能的扩张主要通过堆积木方式扩大,电池片或组件生产线主要以条为单位建设,可通过灵活调整生产线的关停来应对市场变化,并且生产线投资门槛不高,很多生产线设备在投产1-2年后即可收回投资成本,尤其是不少光伏企业在前一段高利润时期已经收回生产线投资成本,因此对低产能利用率的容忍度也较大。
光伏有效产能将有序地向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聚。由于光伏产品一般需要25年以上质保,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客户将会优先选购有实力、有品牌、有技术,且资产状况良好的企业产品,以保障光伏电站发电量。因此,对于部分实力欠缺的企业产能,即使有政府扶持,也很难获得市场认可,这对化解光伏产能过剩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