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公务员谈雾霾旧帖蹿红
环保公务员谈雾霾旧帖蹿红近日,一篇名为《雾霾的真相:一个环保部门公务员的稽首》的旧文突然火了,这篇文章年初就出现在论坛上,长达上万字,以“基层环保公务员”的
近日,一篇名为《雾霾的真相:一个环保部门公务员的稽首》的旧文突然火了,这篇文章年初就出现在论坛上,长达上万字,以“基层环保公务员”的口吻分析了雾霾的真正成因,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环境监管体制有漏洞,企业偷排严重,导致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量远超理论排放量。无可否认,该文观点有冲击力,分析有案例和数据支撑,语言也通俗易懂,这是其能够传播的主要原因。不过,这篇文章最吸引人之处,还是它契合了公众当下对于环境信息的深度需求。
回首过去,从2011年10月美国大使馆发布包括PM2.5在内的实时空气质量报告,到环保部将PM2.5和臭氧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定义为“细颗粒物”,再到总理工作报告提到细颗粒物的监测,而到了今天,每个人都会通过手机软件查看空气质量情况,5年来,中国关于雾霾的传播和讨论已经走过了相当一段路程。
我们要看到,这5年来,在公共层面主要是完成了全民对包括PM2.5在内的空气质量问题的常识科普。PM2.5是什么?有哪些危害?它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各种污染排放源的构成是什么?政府有哪些控制污染的措施?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官方宣传、媒体报道和网络讨论,加上类似于“APEC蓝”“阅兵蓝”这样的密集新闻轰炸,公众了解了空气质量的入门知识,并建立起了关注和讨论环境问题的习惯。应该说,这个过程对于建立环保问题的“社会共治”是有巨大的积极意义的,政府部门也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自我教育,做了很多工作,信息也越来越公开了。
但是,到了今天,公众突然发现,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仍然不足以解答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工业园区还有刺鼻的气味?为什么还能看到烟囱冒黑烟?限产限行真的有用吗?跨区域输入的污染都是怎么来的?把雾霾治理好到底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此类问题过去可能也有提及,但探讨得并不深,答案也不明晰。
可以说,对于雾霾问题,公众已经不满足于官方范式的解读了。像过去那样,来了雾霾就分析一下气象原因,提醒一下公众要怎么防护,事后再给点源解析数据,一年过去再发布下全年空间质量的数据——这样的工作有价值,但这样的套路大家已经熟悉了。而归根结底,大家对于雾霾的焦虑感并没有消除。
更一步来说,公众对于雾霾的治理有更深切的期望,大家渴望知道真相,希望政府能够“破局”。如果已经知道了雾霾的成因和来源,为什么治不好?如果只是停留在发文件、例行检查,似乎已经解决不了问题。旁观者都已经看出来,如果环境的治理不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怎么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在经过了初步的环境教育后,公众也想知道,自己能够如何参与到环境问题的社会共治中来,以及政府决策背后的科学依据。我们配合限行是有价值的吗?还能做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能再用“少开车少污染”这类零敲碎打的小知识来安抚大家了。
尽管那篇关于雾霾真相的热文,作者身份还无法确定,其论据也还需要专业人士进一步分析确认,但无论其观点可靠性有几分,它提供了官方范式之外对雾霾问题的深度解读。从文章后的评论也可以看出,几十个评论一片叫好,甚至称其是“良心文章”,并建议顶上去让环保部、政府高层看到,唯恐政府“被蒙在鼓里”。
过去的已经定格,未来还要一起前行。关于雾霾问题,民声鼎沸,想必政府不会不重视,但政府更要意识到,相关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过去的那一套说辞、措施或许已经部分失效。当前,不仅要提高风险沟通的能力,更要强有力的改变,去解决现实中的污染问题。
-
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吗?2024-08-16
-
地热能有什么好处?2024-08-16
-
地热能是几次能源2024-08-16
-
形成地热能的条件有哪些?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