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产量设分级响应 政策限产升级
煤企产量设分级响应 政策限产升级业内期盼的煤企限产政策并未在煤价迅猛上涨之时退出。与之相反,9月8日上午,煤炭行业相关主管部门发布了一个“升级版”的限产政策
业内期盼的煤企限产政策并未在煤价迅猛上涨之时退出。与之相反,9月8日上午,煤炭行业相关主管部门发布了一个“升级版”的限产政策,首批选定74个煤矿,依据煤炭价格的浮动,对各自产量进行规划,但今年4月公布的276个工作日的全行业限产政策仍旧延续。
是次“稳定煤炭供应,抑制煤价过快上涨预案启动会议”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以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联合召开。神华、中煤、华润等10家大型煤炭企业生产负责人参会。
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在会上表示,为了抑制煤价过快上涨,影响去产能的进度,煤炭协会制定了一套分级响应机制。目前,确定了74个煤矿作为第一批先进产能煤矿。
这74家煤矿均为动力煤生产企业,其中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他们将与煤炭工业协会签订调节煤炭总量的协议。根据协议,这些煤矿可以阶段性按照全年330个工作日安排日均产量,实现阶段性增产,但上述企业的全年产量仍以原先政府规定的276个工作日为限,不得突破。
今年4月,为配合中央供给侧改革,以及国家对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的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发布《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对全国所有生产煤矿的生产能力以每年276个工作日进行重新核定。此前煤矿产能均是以每年330个工作日计算的,重新核定后,各个煤矿的生产能力将是之前的84%左右。
从4月至今,276天限产制度可以在月度内弹性执行,不准跨月。而新的限产政策,则允许企业在全年中弹性执行。根据新机制,煤企在煤炭价格较高时,可以在当月多生产,等到价格低迷时,不仅要少生产,还要把此前多生产的量减下来,保证全年工作日仍为276天。
具体分级响应机制分为三个级别,当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连续两周达到460元/吨时,74家煤矿中有53家煤矿可以实现日均增产20万吨;当价格指数连续两周达到480元/吨时,66家煤矿可以实现日均增产30万吨;当价格指数连续两周突破500元/吨时,全部74家煤矿可实现日均增产50万吨。
9月7日,秦皇岛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指数为515元/吨,该指数已经连续两周达到480元/吨,符合二级响应要求。姜敏智称,国家发改委已经决定启动二级响应机制,由66个煤矿执行预案,即日均增长30万吨。在实际操作中煤炭协会根据发改委要求,向相关企业下发产量调整通知。
上述预案还制定了价格下跌时的减产机制,即当煤炭价格跌至490元/吨以下且连续两周下跌时,停止一级响应;当煤炭价格跌至470元/吨以下且连续两周下跌时,停止二级响应;当煤炭价格跌至460元/吨以下且连续两周下跌时,停止三级响应。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局长鲁俊岭在会上介绍,截止2016年8月底,全国煤炭去产能任务完成了60%,累计退出产能1.5亿吨。前八个月煤炭产量同比下降将近10%左右。
多位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近期煤炭产量明显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今年4月以来,国家对煤炭企业实施严格限产措施。
为了将276个工作日落实到位,各地均对煤炭企业进行了严格督查,如此严格的限产措施,直接导致煤炭总产量下降。
此次限产会议仍然沿用了前期行政限产措施,人为划定企业产量。事实上,上一轮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调控,已经与市场发生严重冲突,引发了调控过度的危机。
今年7-8月,全国各地持续高温,全国用电需求同比大幅增长7%以上。此外,近期全国多省区还遭遇暴雨袭击,内蒙古、山西、陕西的大暴雨导致煤炭运输受损,一些煤矿停工,进一步增加了煤炭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推高了煤炭价格。
9月7日的环渤海动力煤指数较7月中旬上涨了24%,较今年年初则上涨了近39%。
刚刚限产不到半年的,煤炭价格遭遇暴涨,政府措手不及,着手启动煤炭企业产量分级响应机制,适当放松月度产量限制,但对所有煤企来说,全年276个工作日仍是“红线”,不可突破。
一位长期从事煤炭行业分析的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价格上升,企业看到有利润就会生产,限产只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限产执行严格,价格暴涨,另一种是企业均私下增产,限产成为“一纸空文”。计划永远赶不上市场,煤炭行业已经是充分市场化的行业,量与价本应由市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