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重化工企业密布长江 污染大户下游被关停上游当“贵宾”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16-06-30 10:01:56
热度:

重化工企业密布长江 污染大户下游被关停上游当“贵宾”编者按:长江被称作中国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年初,中央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对长江经济带的全域

编者按:长江被称作中国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年初,中央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对长江经济带的全域发展进行了重新谋划,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压倒性的战略地位。记者近期走访长江流域近10个省市发现,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各地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些生态指标出现了历史性的拐点。

然而,长江生态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干流近岸水域和部分支流污染严重,上游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中下游湿地湖泊生态功能加速退化,湖泊水库普遍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明显,长三角海水倒灌愈演愈烈……同时,重重环境风险隐患也直接威胁经济增长和人居安全,进而影响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上述种种生态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工农业生产排污、水电站无序规划开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等现状尤为值得深思。作为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全局绿色新引擎的着力点,如何加强长江流域综合治理,更有效地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已成为摆在长江经济带面前的一道关键性课题。

40多万家化工企业,化工产量约占全国的46%,干线港口危险化学品年吞吐量超过2亿吨……记者近期跨多省市调研发现,长江两岸重化工企业星罗棋布、化工园区烟囱林立、化工“三废”偷排问题突出、化工溯江而上“梯度转移”趋势明显。华夏母亲河长江,正深陷“化工锁江”困局,水安全警钟时时敲响。

沿江很多干部和专家学者建议,当前亟待优化沿江化工产业布局,从严准入从严治理;建立负面清单,下决心淘汰高污染落后产能;鼓励产业升级、循环低碳发展;建立健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和联防联控体系,确保一江清水延绵后世。

“石化走廊”暗藏灾难性污染隐患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运输成本、取水、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化工企业多采取沿江、临海布局模式。久而久之,化工产业在长江流域星罗棋布,密集区还在不断向上游、支流拓展。

在重庆三峡库区,化工为第一大产业,长寿、涪陵和万州等3个区正在分别打造国家级天然气化工基地、全国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和西部基本化工原料及化工建材基地。四川泸州等地也在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业,并在长江边建成了泸天化、川天化和北方化工等3个化工园区,川渝沿江地区形成连片“化工带”。

贵州省正在长江支流乌江流域新建三大磷化工企业,达产后每年将累计产生约860万吨磷石膏。

环保专家认为,若不全面实施对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和标准渣场建设,环境污染将可能是灾难性的。

此外,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也兴建或承接了大量沿海转移而来的化工企业。

湖北某县前些年在临港地区新建了一个工业园区,引来的多是在宜昌、岳阳等地待不下去的小化工。

江苏省环保部门一位干部介绍,太湖蓝藻危机后,太湖流域先后关闭4400多家化工企业,这些企业一部分转移到了苏北,还有部分被安徽的县市奉为“座上客”。“污染源跑到我们上游去了,影响反而更大。”

目前,长江上游宜昌、长寿、万州、涪陵等化工园区相继建成,加之长江中下游南京、仪征、安庆、九江、武汉、岳阳等地是我国传统石化产业聚集区,长江成了“石化走廊”。

密布江滨的化工排污口,犹如伸进长江肌体的一颗颗“生态炸弹”,威胁着沿江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恶意偷排突发水污染风险很高

近年来,沿江地区加强环境治理,一批高污染重化工企业被关停,倒逼企业纷纷加大环保投入。一些企业积极履行主体责任,不断增加环保投入。不过,部分企业肆意偷排粗放发展、产业布局无序、现有重污染企业搬迁安置问题依然突出。

湖北楚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染料中间体及活性染料生产企业,每年为当地贡献5亿多元的税收和3800多个就业岗位。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介绍,目前这家企业因恶意偷排已被勒令停产整顿,多名相关责任人被刑拘,已下达行政处罚3000多万元,相关调查仍在深入。

记者了解到,2015年以来,湖北省共关闭重污染企业150家。“十二五”以来,江苏关闭了7000家化工企业。

湖南省改革办常务副主任秦国文则介绍,2008年以来的7年间,湖南省为了“一江清水入洞庭、进长江”,以建设两型社会为主线,先后启动“碧水湘江千里行动”、湘江治理“一号工程”、“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等措施,不仅关闭大批污染企业、停止审批水泥和钢铁新增项目,还投入资金350多亿元,实施重点整治项目1740多个,重点区域如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湘潭竹埠港等重化工污染威胁湘江问题得到遏制。

一些企业也积极履行主体责任,不断增加环保投入。中国石化武汉分公司安全环保处处长刘学东介绍,“十二五”武汉石化光炼油部分的环保投入就超过5亿元。炼油能力从年加工量400万吨到800万吨,但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

然而,部分企业肆意偷排粗放发展、产业布局无序、现有重污染企业搬迁安置问题依然突出。

记者在长江下游一个滨江化工区看到,一家有色冶炼中外合资企业经过处理达标排放的废水十分清澈,但这家企业所在工业园区其他企业排放的废水,却呈赤黄色并夹杂着大量絮状物。看着排入长江的清流和浊流逐渐合二为一,这家合资企业负责人只能一声叹息。

在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环保部门发现有化工企业竟将暗管布设在环保部门的自动监测点位前方,再引干净的水往监测点位流过,恶意隐瞒偷排;还有的企业,将排污暗管从江底伸向江中,把污水“注射”进长江的肌体。

记者沿江采访还发现,长江干支流沿江城市大多将化工区布局在自己城市的下游,距下游城市取水口很近,“取水口、排污口犬牙交错”现象比比皆是,突发水污染风险很高。

转型要决心更要良策

在长江流域,化工企业转型升级乃至绿色搬迁、关停,是一个从政府到民间认同度都很高的共识。但要做到这一点,面临资金、社会稳定、后续处置等多重困境,这是沿江省份普遍面临的难题。

在湖南省湘潭市湘江之滨,原国家精细化工基地竹埠港28家化工企业已全部关停。但随之而来的,是当地经受转型带来产值下滑、搬迁成本高昂、污染治理难度大等“阵痛”。

湘潭市发改委副主任沈玉明说,竹埠港化工企业退出面临资金缺口较大、企业征收情况复杂等不稳定因素。

“一些化工企业关停比生产还危险,关停不光是要有决心,还要有应对措施和配套。”湘潭市岳塘区副区长黄建平说。

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等专家认为,从长江大开发到大保护,这个转变非常及时。化工是产业经济之基,也是污染大户,关键要在优化布局、综合治理、转型升级等上下功夫。

各方建议,要从如下层面将长江化工产业纳入绿色、低碳、循环、规范的轨道上来:

首先,应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布局。黄建平建议,国家对长江沿岸已布局的重化工产业进行排查,在加大生态和环境方面投入的同时,根据需求总量进行产能总量控制,根据功能区划合理布局,污染物排放既要达标又要进行总量控制,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转型发展实现污染减排。建立负面清单,坚决淘汰落后、高污染的小散乱化工企业,重点扶持技术创新、竞争能力强、环境友好的优质企业。

其次,要推进企业入园从严监管。曹广晶认为,企业在线监测必不可少,还需大力推进园区公共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统一入园统一排放。湖北兴发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认为,化工产业可通过循环化改造健全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实现污染物大幅减排。目前兴发集团宜昌精细化工园区内固废、工业水、废热利用率均达到了95%以上。

此外,要健全体制机制,消除环境风险隐患。一些专家建议,国家层面应该建立长江流域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建立上下游环境信息沟通、共享、通报、会商制度和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控长江流域环境状况;重大开发、建设项目须征求下游省份意见;实施跨区域重大突发事件联动处置,重大案件联动执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