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关键词理解巴黎气候大会焦点与分歧
三大关键词理解巴黎气候大会焦点与分歧巴黎气候大会正在召开,这是近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气候大会,目标是就 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框架,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共
巴黎气候大会正在召开,这是近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气候大会,目标是就 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框架,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共有195个国家及欧盟派出代表参会,这是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以来,历届气候大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开幕峰会并发表声明,这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出席气候大会。
本次气候大会的首位目标是,与会的190多个国家与地区签署一份控温普遍协议,将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下面是有助于理解巴黎气候大会焦点与分歧的三大关键词。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区”责任)
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这一原则意指,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关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但这一原则如何体现,成为历届气候大会的争议焦点。如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一些发达国家虽然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但大都有附带前提条件,即要求发展中国家也要承担强制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这种“有条件”的谈判立场,没有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巴黎气候大会前夕,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称,巴黎大会上各国之间的主要分歧,仍然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如何体现,即在减排、资金、技术和透明度等方面都要体现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历史责任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别。
2℃
2009年,欧盟提出的这一目标开始被热议。该目标是指参照工业化前的全球气温水平,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以避免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
按照科学家的计算,2℃目标是指相对于工业化前(1850年)水平,2℃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地球最高升温。如果地球平均气温升高超过2摄氏度,全球遭遇沿海洪涝、饥饿、疟疾、水短缺的人数将大大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WMO)日前称,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可能达历史最高,已经高出工业革命前1℃,也就是说气候变化的2 ℃目标只剩下了1℃的空间。
本次巴黎大会的首位目标,就是与会的195个国家与地区达成一项气候问题的国际协议,使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下。
而按照目前各国提交的2020到2030年的减排目标计算,估测升温距离科学家计算的2030年的控温2℃目标还差0.7℃。
这意味着,巴黎大会要想达成协议,各国之间势必还有一番博弈和妥协。
国家自主贡献(简称IND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了各缔约方的相关承诺来具体界定各方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责任,这种“承诺”带有强制性。
在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上,各缔约方达成的一项共识是,邀请各国开始准备各自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且在2015年10月前提交。这次大会上,各方明确放弃了“承诺”一词的使用,而使用“贡献”代替,意味着各国的行动具有更强的自愿性质。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0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文件,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达到全球排放量的90%。这些文件也将是此次巴黎气候大会谈判的重要基础。
今年6月30日,中国正式递交了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包括5个具体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目标达到20%左右的既有承诺;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以2005年为基准年,在2030年下降60%-65%;森林蓄积量目标,比 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以及气候适应目标,在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城市、沿海、生态脆弱地区形成有效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机制和能力,逐步完善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此前发布报告称,各方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确定所贡献的减排量,距实现本世纪末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的目标仍有差距。
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联盟与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将于2015年12月10日在北京举办“2015非常规油气合作伙伴峰会暨非常规油气产业联盟年会”,详情请点击
http://www..com/subject/show_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