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煤炭供给——动力澎湃 韧性十足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4-06-05 10:01:27
热度:

煤炭供给——动力澎湃 韧性十足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47.1亿吨,创历史新高。与2014年相比,原煤产量增加了8.4亿吨,增长21.7%,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63%。&ld

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47.1亿吨,创历史新高。与2014年相比,原煤产量增加了8.4亿吨,增长21.7%,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63%。

“‘47.1亿吨’这一数字反映了我国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强大生产能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方工业大学科研院院长李全明说。

“可喜的是,目前稳定的产量供应,是在优质产能置换、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安全环保、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之下取得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说。

自2014年“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随着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煤炭供给质量显著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迈出坚实步伐。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煤炭工业彰显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定力。

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2012年,煤炭行业告别“黄金十年”。储煤场再也不是空荡荡的模样,堆得满满的煤场从侧面印证了行业的萧条。2012年至2016年,煤炭市场低迷不振,在“黄金十年”后呈现产能过剩、企业亏损的巨大反差。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煤炭产能理性回归,严控能源增量、优化存量,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和效率,不仅迫在眉睫,而且意义重大。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在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过剩产能、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企业、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治理超能力生产等方面打出“组合拳”。

从“总量性”去产能到结构性“优产能”,2016年及此后的几年间,我国累计退出煤矿5600处,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分流安置职工100万人,煤炭行业实现了由严重供大于求向供需动态平衡的转变,为能源安全稳定供给打下坚实基础。

此后,煤炭供需平衡、价格稳定,煤炭行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煤炭地质勘查稳步推进,新发现了一批大型整装煤田和矿产地;一大批现代化煤矿和智能化煤矿加快建设,先进产能比重大幅提高;煤炭国内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守住了工业和民生用能底线。

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数据上,也体现在生产结构的变化上。煤炭生产中心向资源禀赋好、竞争力强的地区和企业集中,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四省份原煤产量占全国的八成左右。

2023年,国家能源集团自产煤量、商品煤销售量等9项指标打破历史纪录,煤炭总销量8.3亿吨,全年发电总量首次突破1.2万亿千瓦时,供热总量达5.33亿吉焦。这意味着,在我国,每6吨商品煤中1吨多煤,每7千瓦时电中约1千瓦时电,每8吉焦供热量中约1吉焦,都来自该集团。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包括国家能源集团、晋能控股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在内的17家煤炭企业原煤产量超过5000万吨。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张宏认为,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作用逐渐减弱,但在非常时期发挥应急、调峰、兜底保障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煤炭供应能力在持续增强”。

“从推进能源供给革命来看,煤炭供应的弹性和韧性增强,煤炭兜底保障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副会长李延江说。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产能储备。这意味着我国产能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煤炭供给弹性更强。

在山东能源集团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里,通过铁路从产煤区运来的煤炭在这里储备以后,将通过公路、水运送往周边的电厂和耗煤企业。这里具备50万吨储煤能力,当附近有能源缺口时可以调动储备煤炭。目前,这里已建成5个千吨级泊位、23.4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年货物吞吐量可达3200万吨。

5月12日,随着32172次货物列车从玉皇庙线路所通过进入闫玉联络线,标志着浩吉铁路闫玉联络线开通运营,浩吉、包西铁路两大煤运通道顺利实现互联互通。

近年来,煤炭铁路通道和集疏运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煤炭铁路直达和铁水联运能力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铁路累计发运煤炭27.5亿吨以上,同比增长2.6%。

“北部地区我们利用大秦线、神朔黄线、瓦日线等铁路线,将煤炭运输至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等港口,再由水路通道运输至东南沿海各港口;中部地区我们利用包西线、浩吉线等铁路线,将煤炭从内蒙古西部一直运到江西吉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说,目前,我国煤炭铁路运输格局已基本形成,比较科学合理。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百米井下,采煤机刀头飞旋,有条不紊地截割煤墙;全自动机械手臂灵活地将待检煤样搬运封装,质检仪器很快分析出煤质的各项指标参数;全自动托辊生产线上,数米长的钢管不到3分钟就可以变为规格统一的成品托辊……在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类似的智能化、无人化生产场景正在颠覆人们对煤矿的固有认知。

过去10年间,煤炭行业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煤炭生产开发布局,加快释放先进产能,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煤炭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300处左右,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

“原来1万多处煤矿一年生产30多亿吨煤,现在4000多处煤矿就能生产40多亿吨煤。”张宏说。

“随着煤炭开发布局的深度调整,煤炭生产集中度持续提升,煤炭产业布局不断向西部转移,生产重心加速向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地区集中。”李延江说。

“我们坚持全国煤炭产能‘一本账’管理,建立健全有利于先进产能煤炭项目核准、建设的工作机制,统筹发挥多种增产扩能手段优势,支持重点产煤省份煤矿和承担产能接续任务的煤矿增加先进产能。”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刘涛说。

“山西地下采煤工作面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54%的煤炭产能实现智能化开采,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0%以上,吸引了包括华为煤矿军团在内的一大批煤矿智能化企业落户山西。”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吴伟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透露。

从“点亮全国一半的灯”到“不让国家为煤发愁”,作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山西已累计建成118处智能化煤矿,布局了30处绿色开采煤矿。

“通过升级智能生产系统,我们的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率达90%以上,单班作业人数降至5人以内,人均效率提升近20%。”冀中股份有限公司段王煤业友众矿机运科科长吴亚雷说。

在中煤西北公司伊化矿业公司30207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作业人数已由15人降至5人,人均采煤工效提高了30%。该公司井下主运输系统、主排水系统、主提升系统等减少固定岗位人员51人。

在露天煤矿领域,国家能源集团12处露天煤矿300台卡车具备无人驾驶功能,累计运行34万车次,运输里程170万公里,运输方量2211万立方米,平均运行效率达有人驾驶的81.5%。

自2020年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将智能化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煤矿智能化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级示范煤矿近60处、省级(央企级)示范煤矿200余处,逐步形成不同区域、不同建设条件的智能化建设模式。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4年4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22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154个。巡检、喷浆、钻锚、灭火、救援等共计31种煤矿机器人在煤矿现场应用。煤炭的供应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

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提速

“能源供给革命的关键在于构建清洁低碳新体系,必须立足现实优存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说。

“近年来,煤炭行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依托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煤炭清洁开采技术,通过全面开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煤炭清洁开采、高效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李延江说。

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入洗率为69.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土地复垦率分别为74.6%、73.6%、57.9%;原煤生产综合能耗9千克标准煤/吨,比2014年下降了26.8%;煤电装机超低排放改造超过10.3亿千瓦,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2%。

党的十八大以来,煤炭行业持续推进清洁高效利用,其中燃煤发电和现代煤化工的表现尤为亮眼。

“与传统发电机组相比,我们的热效率可以高出2%至3%,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降低6%左右。同时,我们的煤耗更低,一般机组煤耗在每千瓦时300克,我们的煤耗平均控制在每千瓦时265克。”淮河能源电力集团潘集电厂发电管理部值长凌霄说。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应用,为发电煤耗打开下降空间。在降低发电煤耗的同时,将固体煤炭转为液化、气化使用具有变革性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我国已在煤制油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等煤炭深加工产业化示范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要适度推进煤炭向深加工方向转变,探索清洁高效的现代煤化工发展新途径,适时开展现代煤化工基地规划布局,提高石油替代应急保障能力。

今年3月,全球首个应用二代技术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哈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制油项目在新疆开建。

“该项目是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相比间接液化,直接液化的难度更大。”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说。

油、蜡、化工原料、衣服、箱包、饭盒、水杯……陈列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煤制油分公司产品展览室里的这些产品无一例外,都是煤炭的“分身”。当煤炭进入宛如“魔法工厂”的煤制油生产系统后,衍生出的柴油、液化气、费托蜡等产品,让煤炭的身价提高了7倍。

现代煤化工技术犹如点煤成金的“魔法棒”,让煤炭变换出万千形态的同时,释放出越来越多的红利。

伴随着朝阳升起,一排排光伏板连成片,正在源源不断地汲取能源,“蓝色海洋”与不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映生辉。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丁集矿光伏项目是安徽省淮南市在建最大的水面光伏项目,也是该集团首个水面光伏+采煤沉陷区治理一体化的示范项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煤省份和煤炭企业在做优做强煤炭主业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布局新能源新兴产业

山西通过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等方面做文章,推动煤炭大省向综合能源大省转变。

“山西的资源和地域决定了在新能源体系中,风电、光伏是主体,抽水蓄能是重要支撑。”山西省能源局负责人说,“在风电光伏方面,山西规划建设晋北风光火储一体化基地、忻朔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晋西沿黄百里风光基地、晋东‘新能源+’融合发展基地、晋南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优化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