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卫收运体系下垃圾转运站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
新环卫收运体系下垃圾转运站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来源:《CE碳科技》微信公众号作者:中城环境 宁方勇、郝晓明、吴剑宁方勇:现任中城环境浙江分公司副总工,高级工程师,从事环卫工作十余
来源:《CE碳科技》微信公众号
作者:中城环境 宁方勇、郝晓明、吴剑
宁方勇:现任中城环境浙江分公司副总工,高级工程师,从事环卫工作十余年,曾负责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环卫规划及国内多个转运站项目的咨询、设计工作。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推进,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在环卫新形势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垃圾转运站通过小车变大车压缩生活垃圾体积,提高运输效率;后来餐厨垃圾开始借用转运站的空间进行转运;2018年开始为了更好的对接垃圾分类政策,鼓励转运站同步配套建设渗滤液处理站、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废弃物等处置设施,有条件的可与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公共厕所、环卫车辆停保基地等设施合建,形成了有效分类转运的环卫综合体建设模式。
转运站功能的不断扩展,有效衔接了垃圾前端投放设施和终端处置设施,为前端垃圾分类收集提供必要支撑,为后端分类处置提供可靠供给,提高了垃圾分类收集转运效率。本文分析了传统转运站建设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新环卫收运体系下垃圾转运站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存在问题分析
01. 规划选址未合理论证
早期建设的垃圾转运站,在场址选择的过程中未经过科学的分析,导致建成之后的转运站位置分布出现问题,有的转运站建设在远离生活垃圾焚烧厂的方向,垃圾收集及转运车来回往返,造成运营成本不必要的浪费;有的转运站远离居民生活垃圾产生的高负荷区域,或者考虑周边居民反对刻意避开城区,超出了设计规范要求的垃圾转运服务半径,导致环卫工人工作时间变长,垃圾收集转运成本增加,交通拥堵时环卫车辆不能及时到位等问题。
垃圾转运站的位置选择未能充分考虑区域功能、人口密度、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变化。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拓展,旧城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推进,工业企业、高校的外迁均可能导致城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的重新分布,城市人口逐步向郊区疏散,中心城区人口逐渐减少,导致中心城区转运站分布出现不均衡。转运站的选址工作应注意与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规划建设用地,让垃圾转运站因服务范围区块人口变动的影响减少到最小。中心城区的垃圾转运也不应局限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应按照就近、及时、方便的原则进行清运,提高清运效率,降低清运成本。
02. 工艺设计未统筹考虑
1. 工艺选择不成体系
地区未深入实践“环卫一体化”的收运体系,转运站建设主体及运营主体不一致,各区县城内中转站是城管局或城投集团建设管理,县镇又由各级乡镇建设管理,项目建设单位缺乏统一指导,对垃圾收集转运的工艺选择缺乏科学分析,存在一个县的几个乡镇建设了几种不同压缩工艺转运站的情况,导致同一县城不同乡镇配备的垃圾收集转运车不同,操作方式不同,车辆设备型号多而复杂,不便于各乡镇车辆在故障检修时相互调配使用,增加了后期运营维护和管理的难度,协同效率及应急处置效率偏低。
2. 占地面积与转运规模不匹配
转运站建设过程中,未完全按照《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T47-2016)提出的相关指标进行建设,有的转运站建设面积过大,超出了规范上限,功能却未进行相应的扩展,浪费土地资源的同时增加了项目建设费用;有的转运站场地面积较小,在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收集车、转运车站内排队拥挤的现象,影响垃圾转运效率;还有的转运站过于考虑周边居民的邻避情况,建设方厂址选择只能考虑辖区边角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项目建设场坪费用甚至高于转运站主体设施建设成本或设备采购安装成本,导致整体项目投资过大,增加财政负担。
3. 站内附属设施不健全
多数转运站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主体结构建设,忽视了厂区内附属设施的完善,影响了转运站的正常运营,如除臭设施设计、污水处理设计、车辆回转场地设计,消防道路设计及给排水设计等,另外大部分垃圾转运站对厂区景观、绿化、铺装、灯光及小品设计重视不够,距离生态型、花园式转运站建设有不小的差距。
03. 运营环境污染及邻避
尽管生活垃圾转运模式不断完善,但转运过程中垃圾洒落、臭气扩散、污水滴漏及机械噪声等二次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垃圾转运站的环境卫生问题一直是转运站运营管理的瓶颈。在转运站运营过程中,垃圾车的行驶、装箱、卸料等过程会产生灰尘、垃圾散落,环卫车辆进出站及压缩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噪声;生活垃圾在站内短暂停留时因发酵或暴露等原因会产生恶臭气体,由于垃圾的暴露、有机质腐败夏季往往会滋生大量的蚊蝇,垃圾转运过程中渗沥液及冲洗水未有效收集等,这些问题均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转运站转运垃圾的特殊属性,是比较典型的邻避设施,而转运站邻避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运营过程二次环境污染造成的,传统转运站由于用地规模较小,环保设施未设置或者不达标,作业过程中臭气、污水、噪声、垃圾撒落等环境影响普遍存在,周边居民对此反应强烈,不断投诉占用公共资源。因此,在转运站运营过程中应格外注重降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以提升转运站在居民心中的形象,使得未来转运站的规划选址更容易得到附近居民的认可。
04. 转运功能不能满足垃圾分类要求
传统转运站的建设,仅能转运其他垃圾,少部分可以兼顾餐厨垃圾,在垃圾分类新形势下,传统转运站在前端分类收集和末端分类处置中间未充分发挥分类转运的作用。很多区域通过制定“四分类、四颜色、四环节”的垃圾分类方案,即将居民生活垃圾分为厨房垃圾(绿色)、其他垃圾(橘黄色)、可回收物(蓝色)、有害垃圾(红色)四种类别,前端进行严格的分类投放,但是相应的转运环节却不能实现有效的分类运输,传统转运站由于转运功能的单一已经严重制约了垃圾分类的推进工作,如何拓展升级转运站的中转功能,将是解决垃圾分类工作梗阻问题的一项关键工作。
05. 清洁直运的困境
近年来国内若干城市开展生活垃圾清洁直运试点,通过桶车直运、车车直运等运输模式创新,将生活垃圾从收集点直接运输至垃圾焚烧厂,虽然清洁直运对转运站二次环境污染问题的改善效果明显,但据统计,关于垃圾运输不及时和噪声扰民情况的投诉却日益增多,直运模式下环卫车辆线路延长,应急调度困难,原区域转运站的网格化服务缺失,运输车辆不能随叫随到,造成垃圾清运不及时。大型直运车辆每天进出居民区附近,运输时间往往以每天清晨时间段为主,势必会影响到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投诉的内容还涉及到影响市容、车容车貌、臭气影响、垃圾撒落等方面。另外,直运点的增多,直运车辆的配置、驾驶员及辅助工的配备也随之增多,公共财政负担也不断增加。
06. 综合体建设标准规范缺失
传统转运站的建设,目前可参考的规范主要有《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109-2006)、《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CJJ117-2009)》、《生活垃圾转运站评价标准》(CJJ/T156-2010)及《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T47-2016)等。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也有自身专用的单独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但是对于综合性建设的环卫综合体建设标准尚存在空白阶段,对环卫综合体的污染控制标准、技术标准、运营技术规程及运营监管技术规程尚需完善。
二、发展前景分析
01. 提升改造可向地埋式、移动式方向发展
城区垃圾转运站一直是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老城区垃圾转运站可根据环卫规划、场地面积、建站费用等因素综合选择垃圾转运设备,转运站根据建筑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全地上转运站、半地下转运站、全地下转运站,根据转运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水平式转运站,垂直式转运站及移动式转运站。
全地下转运站是集密闭、环保、高效于一体的生活垃圾转运场所,其整个或部分设备隐蔽于地下,进行垃圾集中收集转运,此类转运站隐蔽性、密闭性较好,能很好的解决敞开作业模式存在的二次环境污染问题。
移动式转运站只需要一块车位大小的空地,就可以进行工作,可根据垃圾囤积情况随处移动,该种类型转运站将垃圾的卸(出)料、压缩、储存、运输集合在一起,节省了传统转运站的建设用地。
考虑到周边环境影响及居民邻避因素,老城区转运站提升改造可考虑向地埋式转运站、移动式转运站方向发展。
02. 规划新建应结合“清洁直运+高效转运”
生活垃圾运输史上分析,没有纯粹的直运或转运,而是要结合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布局,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垃圾末端处理设施正逐步从城郊向周边农村地区转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的布局肯定会有远离垃圾焚烧厂的城区和靠近垃圾焚烧厂的城区,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T50337-2018)中规定,服务范围内垃圾运输平均距离超过20km时,宜设置大中型垃圾转运站。
实践经验证明,“清洁直运+高效转运”的城市垃圾处理模式可实现生活垃圾运输服务的快速反应。大中型垃圾转运站是联系垃圾产生源头和垃圾焚烧厂的重要枢纽,科学地规划大中型垃圾转运站,对整个城市垃圾处置系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1杭州市垃圾分类新形势下城市转运系统的优化布局
03. 运营管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垃圾压缩设备作为转运站的核心设备,其处理能力和压缩效率直接关系到转运站运营的好坏。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猛增态势,对垃圾压缩设备一次处理能力和压缩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设备智能化操作可以使压缩效率和设备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为了降低环卫工人劳动强度,垃圾压缩设备自动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环卫综合体的建设,一直将场站智能化运营作为建设重点,垃圾收集车进站,设置无人值守计量装置,操作人员通过厂内监控或者中控室玻璃幕墙,指挥收集车进入预定泊位卸料,在卸料口设置风幕机和快速卷帘门,风幕机与快速卷帘门联动控制,车辆卸料时快速卷帘门开启,同时风幕机启动,避免臭气外泄,卸料完成后快速卷帘门自动感应关闭,压缩设备一键式运转,压缩完成后转运车经自动计量称重驶离转运站。智能化运营管理是今后转运站建设的发展方向。
04. 打造“中转+X”功能扩展
在过去的垃圾收运体系中,垃圾不是进焚烧厂就是进填埋场。但在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动下,前端垃圾被分为厨房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四类,后端也对应设置了分类处理设施:厨房垃圾进入餐厨垃圾处理厂;其他垃圾进入垃圾焚烧厂;可回收物进入资源再生利用中心;有害垃圾进入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逐渐深入和规范,当前转运站在前端分类收集和末端分类处置中间未能充分发挥分类转运作用,对垃圾分类中转尚存在功能上的缺失,传统转运站对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提升有严重局限性,在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新形势下,应重点改变转运站中转功能的缺失,着力打造转运站“中转+X”的新模式。
鉴于分散建设不同种类垃圾转运设施,存在耗费土地指标、邻避效应突出、管理体系冗余及资源重复等弊端,未来的垃圾转运设施规划中,应更加注重转运站的扩能规划,大力推进环卫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将装修(大件)垃圾、绿化垃圾处置,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再生资源分拣及有害垃圾临时贮存等设施纳入其中,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环卫综合体的环保教育功能、车辆停保功能及智慧环卫管理等。
垃圾转运站功能拓展不仅是多个项目集中建设,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合并管理,能源协同,污染物集中控制,为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提供高效的中间保障。另外由于转运站功能拓展,集散功能引入,经过合建合并的环卫综合体在辅助管理设施、污水处理、除尘降噪设施上相对于项目单独建设,占地面积、设施投资及运营管理人员数量也将会大大缩减。
05. 分类收运设施城乡融合全覆盖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及“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年版)规定了各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均需落实的25项约束性指标,其中四项涉及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且均被列为必选指标。
其中生活垃圾清运量,是指城市全市域(包括城市和农村)范围内收集和运送到终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生活垃圾数量;
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是指城市城区和县城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小区数量占比;
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指建制镇、乡和镇乡级特殊区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行政村数量占比;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指未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和填埋设施处理的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的数量占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比例。
由此可见,将农村生活垃圾逐步纳入城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未来应尽快构建城乡融合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推动城乡环卫制度并轨,加快完善城乡分类转运设施,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具备条件的县城农村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输系统。
三、结论
转运站是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逐渐深入和规范,新环卫收运体系提出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置的建设要求,提升改善转运站的分类转运功能,将有效解决新环卫收运体系下转运环节难以匹配垃圾分类的问题。
鉴于农村生活垃圾将逐步纳入城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系统,并与无废城市建设体系挂钩,建议尽快开展转运站城乡合理规划布点,建设模式更新,运营模式创新的工作,未来垃圾转运站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更多环保固废领域优质内容,欢迎关注《CE碳科技》微信公众号。
原文标题 : 新环卫收运体系下垃圾转运站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
-
新加坡全国半数以上垃圾回收利用2024-08-16
-
《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频出台 各省目标不同2024-08-16
-
2016年沈阳实现垃圾焚烧发电年处理垃圾100万吨2024-08-16
-
2013年浙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达29.8亿千瓦时2024-08-16
-
新加坡全国半数以上垃圾回收利用2024-08-16
-
云南丽江拟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024-08-16
-
六大重点工程助力安徽合肥节能减排2024-08-16
-
四川攀枝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获环评批复2024-08-16
-
深圳建设国内最大生活垃圾填埋气制取天然气项目2024-08-16
-
中国多地探索环保新方式实现垃圾分类处理2024-08-16
-
深圳建设国内最大生活垃圾填埋气制取天然气项目2024-08-16
-
京津冀融资3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2024-08-16
-
林伯强:节能减排或成能源互联网领域最快实现内容2024-08-16
-
林伯强:节能减排或成能源互联网领域最快实现内容2024-08-16
-
财政部:节能减排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不得挪用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