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光伏供应链垂直整合的成效分析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3-04-27 15:01:43
热度:

光伏供应链垂直整合的成效分析随着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商业模式逐步成熟、形成规模化生产聚落后,企业为了提升对于上游材料及成本控制能力与拓展下游出海口,会逐步透过纵向整合扩大经营,以

随着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商业模式逐步成熟、形成规模化生产聚落后,企业为了提升对于上游材料及成本控制能力与拓展下游出海口,会逐步透过纵向整合扩大经营,以放大自身在市场中的优势,在光伏行业也是如此。根据Infolink光伏数据库显示,至2023年底,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高达百分之六十的企业经营两个环节的产能聚落,而其中更以电池片与组件的垂直整合厂家占据最大宗。然而,尽管垂直整合策略成为光伏行业的普遍共识,跨足各环节所需具备的核心知识差异甚大,初始投资成本、各环节的经营难点导致上游与下游的进入难易度也不同,以下分别就上游与下游的情况概略分析:

1.png

上游

在上游硅料、硅片环节,首先面临的挑战是较高的期初投资成本、稳定低廉的电力来源与较长的扩产时程,同时硅料环节为化工属性,生产危险系数高,属于高排放、高污染的重工业,在生产与加工难度都具备较高的进入门槛。在生产环节,硅料头部企业通威永祥、大全等;硅片环节隆基、中环等皆具备高度的品质把控程度与成本控制能力,制造能力与规模放眼全产业皆占据绝对优势,新进入者短期非常难达到与超越。此外,在硅料环节,面对未来数年硅片大厂都已经签订庞大的采购合同下,如何布建长期稳定的销售通路将是另一大考验。

中下游

中下游电池、组件部分,当前主流PERC电池片与常规组件生产工艺历经数年的市场洗礼,投入门槛与难度并不高,但在扩产时经常需面临技术、尺寸的选型困难。在电池端,随着N型技术的崛起,投入新技术考验企业的研发与量产能力,良率与转换效率的突破将是新进玩家需要面临的挑战;而在组件端,投入的重心在组件品牌的经营与销售渠道的建构,另外也包含组件产品梯度的覆盖、对应不同市场客户的需求量身打造产品,以及售后运维服务等。

未来趋势与展望

综观光伏产业发展历程,头部企业持续引领行业技术的变革,中间不乏厂家扩大经营一体化事业,然而,时间长流中也发生许多光伏企业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技术改朝换代时期,由于垂直整合业务范围扩增,投入单一环节的资源被相对稀释,研发量能容易被其他专业厂家超越。同时,企业布局一体化事业将更难在各个环节都稳固领导地位,甚至有可能衍生出许多管理上的问题。再者,在评估光伏市场需求时,面对海内外终端需求的剧烈动荡时期,无法预测的外部因素都有机会使企业面临扩增产能与实际需求的不匹配,进而导致公司运营亏损,变成垂直不整合的情况,过往许多曾经的龙头企业都是鲜明的个案。

1.png

[图例一]

展望后势,不同以往上游供应相对贫乏,许多厂家受到高额利润吸引纷纷投入扩产,随着今年硅料、硅片环节扩产释放快速,上游供应链在供应能力缓解下逐步面临过剩,导致上游价格带动行业逐渐下行。在硅料企业利润萎缩后,跨足硅料环节的诱因也将减弱;硅片环节则因近年尺寸话题主导市场的产品走向,因此近两年一线垂直整合厂大举扩充硅片产能。对于硅料、硅片的既有厂家来说,庞大的产能将在产业全面过剩时形成沈重的销售压力,部分上游企业开始思考布局下游的可能性。

在产业发展成熟期,为了控管上游原物料的品质与布建下游的销售渠道与区域市场情报,光伏企业将形成更多的垂直整合的案例,已经站稳自身环节的龙头厂家将思考布局其他环节,规避未来的风险;而也仍将有一批企业专注自身领域,专注研发、创新来提升竞争力,以差异化的产品稳固产业地位。

Infolink预期未来垂直整合的优势仍将持续发酵,但是受到各企业策略人的经营理念与性格不同,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也会朝向更多元的发展来满足自身目的。

像是采用「锥形整合」的方式(如:图例一),一部分透过垂直整合来管控上下游的制造能力,另一部分则保留市场交易机制。以电池、组件的垂直整合厂为例,经由规划部分电池产能的外销与采购,参与市场交易而更好的评估自身产品与市场的品质和成本落差并掌握下游的市场即时讯息,同时保有相对应的弹性空间。

以及,沿用过往硅料采购不足而逐渐形成的长单模式,对于具有较高投入门槛的上游环节,减少直接扩产来掌握原物料供应,更多采取签订长单与参股的方式,达到控管原物料供应与避免直接投入所付出的高昂成本的果效。

而竞争对手间也出现共同投资建设项目的现象,加强战略合作关系,也藉此规避扩产风险。

预期未来,光伏企业将出现更多元灵活的垂直整合型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