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支持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多元化、规模化应用发展
湖北荆门:支持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多元化、规模化应用发展日前,荆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荆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规划指出,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
日前,荆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荆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规划指出,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全市政府投资新建公共建筑和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时应选择应用一种以上可再生能源,其他新建建筑合理选用太阳能和空气能热水系统。鼓励选择应用能源站、光伏屋顶发电、太阳能路灯工程等,支持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多元化、规模化应用发展。
详情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荆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荆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结合实际编制而成。主要提出荆门市“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工作部署,坚持以建设布局紧凑、品位高端、管理精细、文化浓郁的现代化精致城市为目标,统筹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完成。我市被确定为全省首个住建部“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住建部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持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住房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加大住房保障创新力度,全面推进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政府部门、工作机构、营运机构三层次的住房保障营运管理体系有效确立。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和环卫工人、青年教师、公交司机等纳入保障范围,取消对双创人才、其他收入类无房家庭的收入财产限制,实现了对城市新市民的住房保障全覆盖。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对中心城区8大片区实施改造,全市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住房52019套(户),建筑面积598.4万㎡;基本建成36907套(户),分配入住31323套(户)。截至2020年底,全市享受各类住房保障总户数已达143187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加快建设现代化精致城市,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组建成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现代化精致城市建设,累计完成城建项目投资715亿元,高标准完成象山大道、白云大道南段等城市主轴及城区三条高速公路出入口沿线综合整治,完成了阳光大道、金龙泉大道等道路改造,打通了泉口西路、双喜大道东西隧道等重要节点,漳河新区路网骨架全面拉开,城市“三环九射六隧”路网体系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达到212条(不含工业园区),城市道路总长576.3公里,道路路网密度8.7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1.3平方米,分别较“十二五”末增加0.5公里、1.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12%、绿地率37.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8平方米,分别较“十二五”末增加2.9%、2.03%、1.99平方米。建成区面积从“十二五”末的58平方公里扩展到67.6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49.6万增加到58.2万。
——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城市市政公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投资8000万元、年供气规模4亿立方米的荆东天然气门站正式投运,我市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验收。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全市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对全市153个城镇老旧小区启动实施改造,完成中心城区37条背街小巷刷黑、95处主次干道市政设施维修改造、16处渍水点改造,市政设施完好率超过98%,群众出行环境有效改善。中心城区新改建城市公厕121座,征集社会公厕252座,静脉产业园项目(一期)建成投入运营。截至2020年,中心城区日供气能力120万方,供水能力25万方,供水管网漏损率8.2%;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1.25万吨、民用供热45万平米,城市供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98.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积极推进“城市双修”试点建设,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取得突破。将“城市双修”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推进实施“两山”改造,完成象山景区及龙泉公园改造,实现了现有文化节点和自然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成为城市形象新名片;按照“水清、水美、水生态、成景观”的理念,推进实施竹皮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全段截污干管通水运行,沿河步道全线拉通,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大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竹皮河等3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消除比例达到100%,竹皮河城区段消除黑臭水体已经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确认并通过住建部评估。2016年我市成功举办全国第12届菊花展,2018年全省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房地产和建筑业保持平稳运行,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贯彻落实“房住不炒”的定位,出台了中心城区地下车位管理办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心城区105个问题楼盘分类化解,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开工新建了龙山中央商务区、洋丰·凤凰香醍等一批大型住宅小区,建成了万达广场、楚天文化广场等一批高品质商住项目。积极扶持建筑产业发展,出台了《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开展工程质量治理行动,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创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省建设工程优质“楚天杯”奖25项,代表湖北省顺利通过了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专项督察。“十三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610.07亿元,建成商品房1149.5万㎡,商品房销售1743.87万㎡,新建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100%。全市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近812.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全市建筑企业总数由2015年的255家发展到629家,其中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14家。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加速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稳步实施。深化同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深圳建科院的战略合作,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打造的漳河新区绿色生态科技产业城展示中心顺利建成,我市被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积极推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发展,年使用量分别达到690万吨、246万方、4万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在全省地市州率先组建成立建筑产业现代化办公室,规划建设了东宝区绿色建筑产业园,形成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三大体系以及相关装配式建筑配套产品。全市累计发展绿色建筑面积414.5万㎡,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215万㎡,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3.51万㎡,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468.5万㎡,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约65.7万㎡。
——加快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县市城区建设实现扩容提质。围绕荆钟、荆京、荆沙三条城镇示范带建设,着力提升县市城区建设品质。支持指导京山市打造全域“智造京山、生态家园”城市名片,实施老城更新和新区拓展工程,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县;沙洋县积极推动滨江新区建设,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和延伸工程,打造汉江流域临港经济试点示范区,有力推动了城市提档升级;钟祥市以“城乡共建、六城同创”为抓手,着力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嘉靖大道主车道全线通车,嘉靖公园一期建成并向市民开放,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了一批特色小城镇和美丽宜居村庄。围绕“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在全省率先启动“擦亮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紧扣“洁绿亮美”要求,推进全市64个小城镇实施规划引领、环境卫生、经营秩序、交通秩序、公共服务、乡容镇貌六大提升行动,全市首批14个示范镇环境整治全面完成,第二批30个小城镇环境整治全面实施。全市52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稳定运行,建成配套管网1198公里,污水处理率80%,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5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住建厅和生态环境厅检查验收。累计新改建乡镇公厕252座,改造农村危房18637户。漳河爱飞客小镇成为全国首批特色小镇,京山孙桥对节白蜡艺术小镇、钟祥石牌镇彭墩长寿小镇成为省级特色小镇;京山市马岭村荣获全省唯一的“2018中国最美村镇”乡村振兴榜样奖,钟祥市入选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县,我市多次在全省推进会和住建工作会议上就“擦亮小城镇”和小城镇环境整治作典型发言。
——全面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攻坚行动,城市面貌持续改观。出台《荆门市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城管执法队伍换装和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城市管理执法职能整合,主体清晰、上下贯通、敏捷高效的城管运行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在全省率先出台《荆门市城市管理条例》《荆门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着力打造干净城市和干净城郊,对暴露垃圾等10大类38小类问题实行“以克论净”监督检查。先后对象山大道、虎牙关大道、“两路一河”(白云大道、金龙泉大道、竹皮河城区段)近40公里断面进行了立面景观改造,中心城区象山大道、象山一路等6条城市主干道创建成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扎实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了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市政污泥及城市粪便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京山市“五个一点”垃圾分类减量方法得到国家住建部专家组充分肯定。全面启动智慧城管中心建设,数字化平台每年案件处置量均超过5万件,结案率99.5%以上,数字化城管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专栏1荆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目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城镇体系不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中心城区集聚能力有限,对所辖县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吸引力和活跃度不够;沙洋、钟祥、京山三个县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城市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小城镇人口规模普遍较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有效引导周边乡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二是城市功能不优,城市品质有待提升。城市路网体系不够健全,市政管网不配套,老旧小区功能设施不完善;城市公共设施难以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公厕、垃圾集中点等环卫设施欠缺,停车难矛盾日益凸显;公共休闲空间不足,老城区建筑密度过大,与现代化精致城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
三是生态环境不优,人居环境急需改善。城市山体修复、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的任务仍然严峻,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开发行为仍然存在;小城镇环境整治成效不够明显,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还存在薄弱环节,乡镇和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
四是房地产市场秩序不优,突出问题较多。随着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开发企业违法违规销售,违规交房、延期交房、延期办证以及物业服务方面的问题呈多发态势,影响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五是建筑业发展质量不优,竞争力不强。建筑业集中度不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龙头骨干企业较少,大量企业既不够专也不够精,企业资质等级普遍较低,发展受限;建筑业总产值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过小,在全省地市州中处于靠后位置,与我市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六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不优,水平有待提高。数字城管视频监控、市政园林、环保监测、城市规划、基础地理信息、车辆登记管理、民政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之间数据共享与调用困难,不利于大数据分析,难以发挥城市管理信息化效能。菜市场周边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早点和夜市餐馆出店经营,散装货物抛撒滴漏,亟需从根本上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期间,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加快推进现代化精致城市,打造湖北中部中心城市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一是城市空间格局优化调整,给城市建设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特别是荆荆高铁、沿江高铁和呼南高铁的相继建设,以及荆门“一主三副”和“一圈三带”城镇体系的推进实施,荆门城市空间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建设将迎来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二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以及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战略,对荆门加快城市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城市建设将被赋予新的发展内涵和发展空间。
三是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有力推进城市补短板进程。中央着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支持力度以及城乡环境治理等项目的预算内投资力度,为城乡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重点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区域一体化协作,为城乡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省委省政府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以重大联系通道为依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协作发展,将有力推动我市与节点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互补共赢。
五是合力共建的体制机制,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市委、市政府组建成立高规格的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城市建设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在项目前期、资金保障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为住建事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住建事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对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等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给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带来挑战;二是受制于资金投入、前期手续办理、征迁等因素影响,城建项目建设面临较大的压力;三是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病”问题依然凸显,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有差距,城市建设管理模式与水平亟待提升;四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任务艰巨,城市发展面临转型升级。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一区二点三元四化五个荆门”发展计划,牢固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共同缔造”理念,以建设现代化精致城市为目标,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开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荆门打造湖北中部中心城市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治理“城市病”,切实做到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提升城市幸福指数。
——坚持绿色低碳,集约高效。以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坚持走绿色优先、集约节约、高效便捷、特色彰显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宜居城市。持续推进“城市双修”,城乡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强城市、乡村的活力和宜居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
——坚持智慧引领,精细管理。抢抓新基建机遇,加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运用,打造“互联网+”新型市政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对住房保障、市政设施管理、供水供气供热、防洪防涝、污水处理等城市运行领域的统一管理水平。
——坚持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围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主三副”和“一圈三带”的城镇化格局,不断完善城市组团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
——坚持创新机制,社会参与。深化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决策程序,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发展目标
——城镇化空间格局不断优化。构建以荆门中心城区为主体,沙洋、钟祥、京山三个县城为支撑,重点镇和特色小城镇为补充的城镇化格局。力争十四五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突破100万。沙洋、钟祥、京山县城建设品质有力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功能短板有效补齐,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加快建成中心城区“三环六隧九射”城市骨干路网,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计划新建城市主次干道120条,新增城市道路260公里,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平方米、绿地率39%、绿化覆盖率42%。
——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对人均住房面积18㎡以下的城市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解决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引进人才等新增人口的住房问题。“十四五”期间,新建公共租赁房1000套、发放租赁补贴2000户;完成全市600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惠及4万余户居民;新建住宅小区实现物业服务100%,“三无”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红色物业和智慧社区试点项目50个以上。
——公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十四五末,中心城区城市公共供水能力由现在的25万立方米/日提升到35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100%,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0%以上,处理率98.5%以上,沙洋、钟祥、京山三个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95%以上。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50亿元,销售商品房面积1500万㎡以上。全市建筑业年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15%。培育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1家,一级施工总承包新增10家。全省城镇新建住宅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比例达100%,新建住宅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
——美丽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全市64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小城镇建成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配套管网640公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新改建乡镇公厕56座,改造农村危房(户)1670户。
——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职责明晰、管控有力、运行高效的“大城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环卫作业市场化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建成区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三、构建现代化城镇发展新体系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按照“梯次衔接、集聚集约、产业特色、集群发展”的原则,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形成荆门中心城区为主体,沙洋、钟祥、京山三个县城为核心,若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一)提升中心城区能级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按照“高效、集约、紧凑”的精明增长理念,中心城区重点以“三环六隧九射”路网为城市骨架,构建“一心四区五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即高品质打造东宝山、象山生态绿心,筑牢中心城区生态基底;推动东宝都市产业园区、化工循环产业园区、荆门高新区、漳河新区融合发展,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强化主城区与爱飞客-漳河组团、子陵组团、牌楼组团、团林组团和内陆港-麻城组团联动发展,形成网络化、组团式空间结构。
统筹新城新区建设。着力推进漳河新区建设,精心规划建设高铁新城,积极构建“一心三轴、一环四区”的发展布局,大力的发展城市综合体和现代商贸业,实现‘线产城站文’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东宝长宁新城和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未来科技城、温泉新城等片区建设,不断拓宽城市发展新空间。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围绕荆门高新区、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东宝工业园等园区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东宝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化工循环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道路建设,完善给排水、绿化、路灯、环卫、供热、供水、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新区向城市新区转变。
(二)加快县市城区发展
围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着力强化服务功能,凸显文化特色,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畅通、有序、安全、便捷、美丽、智慧的现代化县城。
——沙洋县城区。按照“北拓西延、东优南联”的精简发展战略,实行紧凑发展,形成大发展的空间布局。大力推进县城与官当、李市、马良、高阳、曾集“1+5”城镇圈建设,加快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进程,切实推动城乡协调、产城融合。建设沙洋滨江新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廊、三核、四轴、五片区”,即汉江生态廊道;太乙湖生态绿核、天鹅湖生态绿核、平湖(北湖)生态绿核;洪岭大道发展轴、津源大道发展轴、阳关大道发展轴、津北大道发展轴;荷花片区、天鹅湖片区、太一湖北片区、城西片区、滨江片区。
——钟祥市城区。保护钟祥“一江两湖、山水抱城”的总体格局,按照“向西、向南积极发展,向东、向北辅助发展”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和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积极引导老城区人口疏散,推动城区向南发展、与柴湖片区联动,向西跨江发展、建设汉江城镇组团。加快南湖新区建设。规划形成“一轴、两心、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促进钟祥市城区扩容提质,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与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整体联动,统筹发展,进步拓展城区发展空间。
——京山市城区。以新市、永兴、温泉三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为契机,按照“双物外进、重心东移、弹性拓展、山水入城”的空间引导,构筑“A”学物的空间结构,适当拓展城区发展空间,进一步融入武汉城市圈。加快建设温泉新区,着力打造集行政、文化、人居、商贸、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新区。
(三)发挥小城镇支撑作用
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结合“擦亮小城镇”行动,提升发展易家岭、胡集、柴湖、后港、钱场、宋河、石牌、十里铺等8个重点城镇和旧口、双河、石桥驿、马河、雁门口、孙桥、沈集等40个一般镇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补齐城镇居住和公共服务功能短板,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县域城镇化中的骨干作用。
积极推进“一圈三带”建设,依托绿林、孙桥、东桥、客店等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打造生态城镇圈,发展旅游业;依托郢中、文集、旧口等地区,打造汉江城镇带,依托双河、磷矿、五里、十里等地区,打造襄荆高速城镇带,依托宋河、钱场、三阳等地区,打造随岳高速城镇带。
着力发展特色小镇。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以产业为依托,以功能配套的城镇基础设施为载体,积极培育创建一批彰显地方产业特色和文化底蕴、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小镇。重点建设漳河爱飞客国家特色小镇和京山孙桥对节白蜡艺术小镇、钟祥石牌镇彭墩长寿小镇省级特色小镇以及沙洋油菜花海、大柴湖花卉、屈家岭陶文化等市级特色小镇。
(四)主动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
充分发挥都市圈、城市群产生集聚效应,加快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住建行业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为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部列阵、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共建城市群的典范、长江中上游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示范区贡献住建力量。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联合开展城市发展方向、城际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网联通建设前期研究论证,适时组织推进。围绕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谋划构建区域“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交通圈”,构建畅通外联的宜荆荆恩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支持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县城主动对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卫星城市;支持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县城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市域副中心。
推进市政公用服务一体化建设。统筹区域间的供水供气供热等管网、厂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互联互通,应急时互供互补,提升区域间公用保障能力。开展城市公用事业服务改革,推动城市群内水、气、电等公共基础服务同城化。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建设。以施工扬尘、污水、垃圾等协同治理为重点,强化区域统筹,建立区域间联动机制,合理布局污水收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合力推进磷石膏建材产品推广应用。
推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市场发展一体化建设。统筹建立区域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物业等产业联盟,搭建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信息共享的平台,整合产业技术优势资源,推动合理布局、奖励政策、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具体协同,加强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试点推进行业区域信用统一评价,互认诚信评价结果。探索开展行业监管异地交叉执法,逐步实现行业监管一体化。
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加快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坚持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
(一)完善城市路网体系
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着力打通各类“断头路”,实施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外围市政道路及配套改造,解决路网密度不足、微循环不畅、断头路、公共停车设施不足等问题。加快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推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加快道路建设改造。中心城区重点围绕“三环六隧九射”骨架路网体系,加快打通罗汉山隧道以及关公大道下穿荆沙铁路、荆西大道上跨焦柳铁路、航空路与荆山大道互通立交、尉迟恭路与西三环立交、深圳大道与西三环全互通等控制性节点工程,推动新老城区融合发展。围绕新城新区发展,重点完善高铁新城片区、双喜片区、荆门绿色生态科技产业城以及漳河镇等区域内部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的网络系统建设,建成漳河大道、爱飞客大道、西三环、凤袁路等互联互通至荆门西站快速骨干道路。围绕城市路网升级改造,加快实施白云大道文化宫至虎牙关火车桥、深圳大道至凤袁路段,月亮湖北路等主干道路改造,新建荆山大道中段、汇智大道、忠勇路东段、荆东大道北段等主干道路。
科学设置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坚持以人车矛盾尖锐节点为突破、地下空间开发需求为导向、重大设施周边过街为重点,依据相关规范及步行空间需求,确定核心区道路过街设施间距范围。加强在建城市道路与周边人行过街设施、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地面公交衔接枢纽、对外交通设施、城市地下空间等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十四五期间,积极谋划并推进中心城区象山一路与长宁大道、中天街与长宁大道、海慧路与长宁大道、运动公园路与象山大道等处人行天桥与地下人行通道。
(二)加快停车设施建设
优化停车设施供给结构。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区分基本停车需求和出行停车需求,统筹布局城市停车设施,加强重点区域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到2025年,基本建成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信息技术与停车产业深度融合,停车资源高效利用,城市停车规范有序,依法治理、社会共治局面基本形成。
积极拓展停车资源。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老旧楼宇等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设施,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医院、学校、旅游景区等特殊地区为重点,通过内部挖潜改造建设停车场,并在有条件的周边区域增建公共停车场。加强城市建筑物非机动车、机动车车位配建,鼓励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并按一定比例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编制城市智慧停车场建设计划,加快推进城市智慧停车场建设。在既有传统停车场、路边临时停车泊位,植入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加强智慧停车管理体制研究,将智慧停车管理平台与数字城管有机结合,提升管理水平。同时配合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充电桩建设。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年计划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个以上,累计完成100个城市智慧停车场建设改造。
(三)实施城市老旧小区改造
精心编制改造计划。进一步摸清既有城镇老旧小区底数,区分轻重缓急,切实评估财政承受能力,科学编制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建立激励机制,优先对居民改造意愿强、参与积极性高的小区实施改造。至十四五末,基本完成我市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任务,改造老旧小区600个以上。
科学拟定改造方案。按照“一小区一方案”的要求,科学制定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方案,明确改造内容、投资规模、资金构成与各方义务。坚持分类推进,按照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分类确定改造内容和标准。基础类,以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为目标,主要是市政、环卫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等;完善类,以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为目标,主要是环境卫生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小区内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等;提升类,以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主要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等。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探索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收入等渠道中,安排资金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通过政府采购、新增设施有偿使用等方式,引入专业机构、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统筹使用各类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协调养老、文教、体育、残疾等事业发展资金,支持老旧小区养老、托幼、公共活动场所等社会公益项目的建设运营。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改造后的老旧小区要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模式,建立适宜的长效管理机制,包括多主体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和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机制等,巩固小区改造成果,提升小区治理水平。
(四)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根据城市自然地理条件、水文气象特征和城市规模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治理策略和建设任务。老城区结合更新改造,完善基础设施,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抓紧补齐排水防涝短板。新城区起步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确保到2025年,城市严重易涝积水区段全部消除,“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滞削峰、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有效建立。
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编制排水防涝系统化实施方案,着力用系统的方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统筹落实具体建设项目,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对现状排水管网,通过扩大管径、旁路分流、调整排水分区等方式,改造易造成内涝问题的雨水管渠;修复或改造混错接、破损和功能失效的排水管网;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通过增大截流倍数、增设调蓄设施、改造溢流口和截流井等方式,减少溢流污染、提高雨水排放能力。合流制管网要充分发挥管道对雨水的缓冲、排放作用,科学合理提高污水处理厂对初期雨水处理能力。对雨水排口、截流井、阀门等附属设施进行整治或改造,确保标高衔接、过流断面顺畅。“十四五”期间,计划对中心城区约300公里污水管网逐步实施雨污分流建设改造,逐步推进城区雨污水全分流。
(五)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引领城市转型发展,整体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
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强对城市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建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台,积极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智慧城市建设相融合,实现对管网漏损、防洪排涝、燃气安全等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进一步提高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
加快“多杆合一”建设。结合人行道净化行动,配合铁塔公司,整合利用路灯杆、信号杆、监控杆、电力杆(塔)、公交站台等市政设施,推进“多杆合一”、“一杆多用”,加快建成一批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
加快智慧社区建设。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将5G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现有智慧社区平台,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对设备故障、消防隐患、高空抛物等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对出入社区车辆、人员进行精准分析和智能管控,保障居民人身安全等,提高社区管理智能化水平。
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以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和改善城市出行为切入点,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的感知体系,打造车城网平台,实现“聪明的车、智能的路、智慧的城”协同发展。
建设智能化城市安全监管平台。以CIM平台为依据,整合城市体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房屋建筑施工和使用安全等信息资源,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加强城市安全智能化管理。
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六)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
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对照《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参考)》,查漏补缺,及时认定公布符合标准的街区和建筑,纳入保护名录,确保所有市县符合标准的建筑均纳入保护名录。中心城区重点推进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民主街历史文化街区2个街区和惠政桥、来龙桥、南门板桥、凤鸣门、南熏门等15处历史建筑保护。
加快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以县(市)为单位,根据《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标志牌参考样式》,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统一设计制定保护标志牌。加快推进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开展历史建筑数字化信息采集,建立数字档案。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围绕建筑加固修缮,沿街立面风貌整治,路面整修改造,以及配套完善水电热气、通讯照明、垃圾收集中转、消防安防设施等方面,修复和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持续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宜居性。
五、营造绿色宜居城市环境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一)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加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研究和指导,结合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要求,针对现有城市绿地结构布局和城市安全格局进行研究分析,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综合生态效益。推进城市公园、湿地公园、乡村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带状河道绿地、环城防护林带绿地、城乡楔形绿地、“三小”绿地等各类公园绿地建设,与绿道连通形成有机的生态绿地网络,构建分布均衡、功能完备、城乡一体的公园体系。
全力推进省第三届(荆门)园博园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力争将省第三届园博会办成一届具有荆门特色、永不落幕的园林盛会。高标准建成凤凰湖湿地公园二期、天鹅池公园、杨湾公园、植物园二期等城市公园绿地,实施总干渠、三干渠、四干渠绿道建设,开展中心城区水系、铁路沿线等区域防护林建设,打造城市绿色生态廊道,满足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2000米见水”要求。
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相关工作,对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测评指标,对我市城市园林绿化指标进行自查,找出不足,巩固保持已达标指标,整改提升未达标指标,确保2025年各项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相关要求,切实推动我市园林绿化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二)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持续加强对荆门中心城区竹皮河城区段、王林港河道、杨树港河道的常态化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沿岸排污口排查,对排污口进行水质监测,摸清排污口性质、水质、水量底数,明确责任主体,逐一登记建档。建立定期巡查和记录制度,避免新的未登记排污口出现。通过取缔、清理、规范入河湖排污口,不断加大整治力度。
启动实施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督促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按照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要求开展黑臭水体排查认定、整治方案和“一水一策”编制以及公众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实现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的目标。
(三)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改进传统市政道路雨水快排、直排的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实施新建道路和老旧小区海绵化建设改造,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在尽量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等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规划建设,为蓄滞周边汇水区域雨水提供末端处置空间。“十四五”期间,每年开工建设海绵城市3平方公里以上,到2025年,建成区4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统筹城市总体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合理布局综合管廊的规模、位置和布置形式,降低管线施工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提升管线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防灾能力。
按照新区率先推行、老区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统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地下管线综合规划,推进地下空间“多规合一”。“十四五”期间,计划年新开工建设综合管廊5公里以上,综合管廊总里程达到50公里以上。
1234-
广西:使用可再生能源将享优惠电价2024-08-16
-
欧盟对马、台太阳能产品展开贸易调查 薄膜被排除在外2024-08-16
-
我国340万人弄潮可再生能源 全球占比四成2024-08-16
-
德发明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新工艺2024-08-16
-
环保部:2014年仅16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2024-08-16
-
苹果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100%2024-08-16
-
我国340万人弄潮可再生能源 全球占比四成2024-08-16
-
这四座城市将100%采用可再生能源2024-08-16
-
国产太阳能液态电池有望2017年面世2024-08-16
-
六月订单猛增 太阳能电池厂调涨售价2024-08-16
-
中欧太阳能争端或要“滚雪球”2024-08-16
-
印度打造太阳能火车 替代柴油2024-08-16
-
移动技术+太阳能给非洲带来变革2024-08-16
-
分子石墨烯架构助力有机太阳能电池2024-08-16
-
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吗?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