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企,储能如何破题?
成本高企,储能如何破题?我国电力系统正在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储能作为灵活调节电源,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脖子”。但是,随着近期锂电池价格不降
我国电力系统正在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储能作为灵活调节电源,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脖子”。
但是,随着近期锂电池价格不降反升,锂电储能成本高企,加之其他技术路线尚不具备普遍性、新型储能市场化机制仍不完善,储能投资积极性正在受到困扰。
为此,新型储能如何在政策东风中,更快破题,尤为迫切。
01
成本高企,加剧储能推广难度
成本(性价比)是制约储能推广的首要因素,尤其是锂电池作为最具灵活性的储能工具,近期成本不降反升,加剧了储能推广的难度。
去年以来,受上游锂电池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锂电池价格大幅提升,储能普遍使用的方形磷酸铁锂电池价格已从去年年中约0.6元/Wh(不含税)上涨到近期约0.9元/Wh,上涨约0.3元/Wh,涨幅约50%。
此外,适用于大型储能的高Ah方型磷酸铁锂产能更加紧张,价格涨幅更加明显。
在储能市场端,2021年国内锂电储能项目平均价格水平约1.5元/Wh,今年部分储能项目报价达到1.7元/Wh。
更严峻的是,锂电池价格不仅受储能需求影响,而且更大程度上还受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需求的影响,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及全球储能需求加速的双重影响下,锂电池价格在上游锂盐资源制约背景下,短期价格难以回落。
在国家能源局《“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预期到2025年,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看来并不乐观。
02
储能是生产资料,当前经济性不足
储能作为生产资料,经济性(投资回报率)是影响推广的重要因素。没人买单,如何摇旗呐喊,都无济于事。
储能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初始投资成本,对于锂电储能而言,关键是锂电池价格,目前锂电价格高企,直接冲击了储能项目的经济性;
二是生命周期使用频次,一方面取决于自身循环次数和使用期限,另一方面取决于需求响应情况或者消纳能力,目前尚不健全的市场化机制,给储能项目未来收益(现金流)增加了不确定性,也直接冲击了储能项目的经济性。
两个因素都很重要,也是计算投资回报率(IRR)的关键,尤其第二点容易被忽略,作为生产资料,不同于消费品,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创造现金流入,使用频率或数量越多,经济性越好。反之,如果闲置或消纳不足,经济性越差。
目前,储能既面临市场化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还面临现实的成本压力问题,都直接拉低了储能的经济性。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储能项目投资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
03
向新能源疏导成本,是破题之路
储能作为独立项目,在机制及成本的双重压力之下,目前经济性仍然不足或者缺乏投资吸引力。
但是,随着风电和光伏进入平价时代,尤其是在能源央企极低资金成本的宏观背景下,新能源项目本身已经具备独立的经济性,并且成为香饽饽。
很多地方,新能源项目已经成为产业招商、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乃至储能项目的重要筹码,趋之若鹜。
以光伏为例,即便在目前组件价格上涨到2.0元/W的情况下,光伏项目仍然呈现积极态势。
而新能源恰恰需要储能,这是由新能源的先天局限性决定的。没有储能,风电和光伏就面临消纳的问题。而且,电源侧储能恰恰也是储能最重要的市场。
因此,“风/光-储”一体化,将是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然趋势, 储能也具备了向新能源疏导成本的前提和通道。
换言之,就是以更具经济性的风电或光伏项目,来抵消经济性较差的新型储能,让两者打包具备经济性。这种打包机制,既是风电和光伏的强制选项,也是最优选项,谁叫新能源先天不足呢?
更重要的是,尽管储能成本高企,尤其是锂电储能,但新能源的技术成本却仍有明确的下降空间。
未来,新能源的技术成本下降,将很难再提高新能源项目的收益率。随着新能源技术成本的下降,配套储能等非技术成本将逐渐上升,用以提高新能源的稳定性、消纳能力及其他产业或宏观责任。
比如,目前光伏组件成本约2元/W,未来有望降低到1.5元/ W以下,单瓦成本下降空间超过0.5元,此外电池转换效率还在不断提升。
以100MW光伏项目为例,如果光伏系统成本下降0.5元/W,成本节约5000万元。按照储能配比率10%、储能时长2小时,假设配置储能20MWh。光伏成本下降空间,可以承担的储能成本为2.5元/Wh,而目前储能成本约为1.7元/Wh。
可见,依靠光伏成本的下降,可以支撑配套储能及潜在成本上升,而且具备一定的空间和弹性。这也将成为支撑未来储能发展及潜在经济性改善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在国家能源局《“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也特别强调,“合理疏导新型储能成本”,其中首要手段就是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
相比于电网侧和用户侧,新能源侧储能在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储能需求越来越刚性,且可预期的新能源成本下降及效率提升,也有足够实力支撑成本高企的储能配套,而电网侧和用户侧缺乏这样的成本疏导条件。
换言之,在“新能源+储能”的场景中,储能具有明确可行的成本疏导路径,储能成本高企,好在“盟友”新能源还有进一步成本下降空间,双方构成最强“联盟”,各取所需,携手度过储能初期的商业化和规模化推广阶段。
目前,很多省市都开始强制要求新能源配套储能,但是市场化机制仍不完善,利用率并未体现,不要把储能沦为争取新能源项目的一个花瓶或过路费,这既不利于储能的发展,更不利于未来新能源的发展,双方是长期战略盟友,而不是短期利益苟且。
所以,我们也不用过度担心储能的直接成本问题,无关锂离子还是钠离子,短期也难以改善,目前重点是打通“新能源+储能”的市场化机制问题,通过“乾坤大挪移”式的成本疏导来间接解决储能的成本问题,这样才能让储能更快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