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提速!密集发布专利,工厂完成度近半,备好100亿美元
小米造车提速!密集发布专利,工厂完成度近半,备好100亿美元进入4月以来,小米造车的步伐正在全面提速。4月12日,小米汽车公布了5项专利,包括:电驱动桥及其故障诊断方法和装置、车辆
进入4月以来,小米造车的步伐正在全面提速。
4月12日,小米汽车公布了5项专利,包括:电驱动桥及其故障诊断方法和装置、车辆终端、电动车辆及其控制电源电路、自适应巡航启动时长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等。
图片源于企查查
仅在4天前,小米汽车就已曝光其首项专利——多相电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北京工厂所在地块已开工建设。报道称,该地块正在进行平地整理工程,约已完成了十之四五。按照规划,该生产基地将为小米汽车完成30万辆的年产能。
此外,在动力电池领域,小米也在积极布局。4月初,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事实上,自小米创始人雷军正式官宣造车后,这一年以来,市场上时不时就会传出有关小米造车的种种动态,有的关乎战略规划,有的关乎人才招聘,还有的关乎造车进度……
无论当初决定造车是为了跟风、蹭热度,还是真的出于生态战略考虑,在外界看来,小米造车一直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那么,已在手机市场所向披靡的小米为何造车?小米有何优势?在看似喧嚣的背后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何造车?
或许小米造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首先,智能手机出货量逐年下降,增量空间有限,小米手机天花板可见。IDC预测,2025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不过15亿部,CAGR只有3.7%,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动力总体不足。
从国内数据看,小米手机市占率在2015年见顶达到16%后开始回落,此后基本维持在12%左右,虽在近两年受益于市场格局变动市占率有望提升,但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创新乏力、竞争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汽车市场规模约为智能手机的3倍。
根据IDC数据,2020年全球手机出货量约13亿部,全球市场规模约5000亿美元。而2020年全球乘用车出货量为5583万台,市场可达约1.5万亿美元。
相较于智能手机市场,汽车市场对小米来说更具备战略前景。并且,汽车市场虽然不能完全复制手机市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但其背后大的方向和趋势是一致的。
当与主流市场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破坏式创新出现时,既得利益的企业难以适应这类创新带来的挑战,这就给像小米这样的创新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其次,小米造车的时机其实恰到好处。随着国内“双积分”政策持续推动和产业发展,我国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渗透率快速提升,数据显示,2021年8月新能源汽车产量渗透率已达20.62%,首次突破20%。
业内普遍认为2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方面市场的教育普及工作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供应链开始趋于稳定。
参考智能手机发展史,2010年智能手机的渗透率超过20%,终端市场开始进入洗牌阶段。
从现在的数据看,全球乘用车市场电动车的渗透率有望在2025年超过20%,中国市场则有可能在2025年前超过20%。
根据小米3月22日发布的财报中所披露造车的最新进展,首款车将在2024年上半年量产。正好赶上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渗透率超过20%的格局洗牌。
这与雷军当年带领小米手机搅局国产手机市场如出一辙。
小米的优势
如果要问,新势力车企最怕啥?肯定是融不到钱。
造车烧钱,是公认的事实。人才、技术、生产,方方面面都要花钱。对此,雷老板选择直接“All-in”,并且已在未来十年,自己准备好了100亿美元。
图片源于小米发布会
为了证明确实具备这样的财力,“雷布斯”还亮出了小米截至2020年底的现金余额:1080亿元。不差钱的小米,赢能漂亮的赢,输也能有回旋的余地,说起话来自然也底气十足。
其实,小米不仅有钱,在技术和人才储备以及产业链布局方面也颇有心得。截至目前,包括小米集团、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顺为资本以及雷军个人的天使投资机构顺为创业,合计已经投资了超50家汽车产业链企业,涵盖智能驾驶、车载芯片、动力电池、整车等众多产业链核心技术领域。
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小米先后完成了激光雷达提供商禾赛科技、智慧停车方案提供商爱泊车、ADAS技术供应商纵目科技、智能车供应链公司上海几何伙伴、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等的投资。
在芯片领域,小米投资了黑芝麻和国内车规级MCU公司云途半导体。另外早在2021年之前,小米也有投资比亚迪半导体、思特威和灵明光子等半导体领域。
在动力电池领域,小米又相继投资了赣锋锂电、蜂巢能源、中航锂电、卫蓝新能源等电池企业。
产业链打通的背后,人才储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去年9月,小米汽车成立之初,团队仅17人。而后不久,小米积极招兵买马,为了吸引人才开出了高于同行20%-30%的薪资,在放出招聘需求的短短几个月里,小米收到了超两万份简历。
“挖人”也是小米招揽人才的方式,原吉利研究院总院长胡峥楠,原北汽极狐汽车总裁于立国等资深人士都加入了小米造车计划,百度以及多家头部车企的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都流向了小米。
最新数据显示,小米造车的研发团队规模已超过 1000 人。
诸多挑战
虽然有钱、有技术、有人才,但是小米在汽车市场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研发问题。参考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发展路程,蔚来ES8研发到落地历经37个月,小鹏G3上市用了四年,理想2015年7月成立,理想ONE 2019年底才交付。
平均下来,初创公司从一款新车设计研发到量产交付,大概要用4年左右。即使小米的整合资源能力以及资金储备优于上述几家,但要实现2024年量产,仍存疑。
其次是疫情之下芯片短缺。当前车市恢复速度高于预期,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对芯片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小米共投资了8家国产芯片企业,除比亚迪半导体排在行业靠前的位置,其余几家在行业里并不具备太大的竞争力。
电池短缺也是小米需要直面的问题。小米试图通过投资珠海冠宇、中航锂电、赣锋锂电、蜂巢能源这样的电池供应商来缓解电池短缺问题,但因动力电池的产能无法跟上能源汽车增长速度,也是“治标不治本”。
如果说芯片荒,电池荒是整个行业的痛点,那么内部团队磨合则是小米需要特别注意的。
根据小米财报披露,其造车团队规模达1000人以上,这些员工主要来自于小米内部转岗员工,互联网大厂跳槽人员,造车新势力以及传统车企。
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员工相互磨合是最耗时的,且造车团队中的17位核心高管中有16位都来自于小米内部,均没有汽车行业经验,而唯一一位有车企背景的只是外饰设计师,并不涉及造车的核心技术。
此外,消费者心智占领也非常重要。小米靠饥饿营销与高性价比,已在手机市场杀出一片天,但日用消费品与大件消费不同,汽车的使用场景较手机更为复杂,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考虑的因素更多。
并且,小米造车主打的中高端定位也与消费者认知有出入,据雷军在微博上发起的小调查,接受的价格区间在10万以内的网友占比最多,这与小米汽车10-30万元的定价有一定偏差。
总之,无论小米造车成功与否,这趟被雷军视为“最后一次创业”的造车之行,已经吊足了大众胃口,至于年轻人是否真的能像以前的米粉一样支持小米汽车,还有待其量产和市场的双重考验。
参考资料:
1,《2021盘点:小米造车,孤注一掷》,车评社;
2,《小米造车第一年,嘴上不急心里急》, 价值星球;
3,《小米造车难在哪?》,澎湃;
4,《小米造车一周年幕后事》, 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