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打造“北疆绿氢城” 内蒙古“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发布

来源:江南娱乐-意甲尤文图斯亚
时间:2022-03-01 12:03:28
热度:

打造“北疆绿氢城” 内蒙古“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发布2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总体目标:到2025年,自治区氢能产

2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其中提到总体目标:到2025年,自治区氢能产业顺利实现起步,生产规模从小到大,产业布局从分散到聚集,技术水平从起步到领先的突破性发展,初步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制取、储运和应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基本构建全国重要的绿氢生产输出基地、燃料电池重卡示范基地、氢能装备生产制造基地,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发展聚集地,打造“北疆绿氢城”的新名片,助力自治区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发展。

立足自治区产业资源特点,依托氢能产业发展已有基础,重点打造“一区、六基地、一走廊”的氢能产业布局,确保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绿氢生产基地。

一个示范区:以鄂尔多斯市为中心,连同呼和浩特、包头和乌海等城市群,构建鄂呼包乌氢能产业先行示范区。其中,鄂尔多斯定位氢能产业综合发展,呼和浩特聚焦氢能研发,包头聚焦氢能重卡制造,乌海聚焦氢能供给。

六个基地:充分发挥自治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打造鄂尔多斯为全国最大的绿氢生产输出基地和全国最大燃料电池重卡应用基地;呼和浩特打造自治区氢能技术研发基地;包头打造自治区燃料电池重卡生产基地;乌海打造自治区工业副产氢生产基地;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阿拉善共同打造蒙西氢能综合生产基地;通辽、赤峰、锡林郭勒共同打造蒙东氢能综合生产基地。

一条内蒙古氢能经济走廊:展望到2030年,进一步扩大自治区氢能产业覆盖范围,将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纳入其中,扩大氢能在城际货运、城际客运等交通领域的应用;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形成加注和储运两大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在“一区六基地”的基础上,建成贯通内蒙古自治区的东西氢能经济走廊,形成“一区六基地一走廊”的产业布局。

原文如下: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内能油气字〔2022〕218号

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盟市能源局、有关盟市发展改革委,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发展改革委: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2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当前,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全面提速,氢能制取、储运和燃料电池等技术日渐成熟,已在交通运输、化工冶炼、建筑供能等方面有了较广泛应用。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2.5万亿美元产值和3000万个工作岗位,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有望达到18%,将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全球未来能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制高点,美国、欧盟、日韩等国家纷纷制定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相关支持政策,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扶持力度,目前已有27个国家制定出台了相关的国家氢能发展规划或路线图,涉及发展目标、技术路线、关键材料和鼓励政策等诸多方面。

(二)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十三五”时期,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进展积极,2020年全国氢气产量超过3300万吨。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50年氢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达到10%,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目前,在区域布局上,已形成京津冀、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五大产业集群,覆盖了氢能的制备、储运及应用等领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已投运加氢站数量达到101座,较2019年增加近2倍,主要位于广东、江苏、上海、湖北、河北等地;在氢能技术创新上,我国化工原料制氢、化石燃料制氢、电解水制氢等技术已日趋成熟,高压气态储氢、低压液化氢储存等方面已初步具备规模化生产应用条件;在政策体系上,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纷纷将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列为重点任务,氢能是现有能源形式的有益补充,是未来国家能源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的重要载体,氢能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山东、青海等11个省市陆续发布氢能发展规划,有力推动了氢能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内蒙古能源资源富集,氢能来源广泛,制氢潜力巨大。根据自治区“十四五”新能源倍增计划,到2025年,内蒙古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超过1亿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全国第一,具备发展新能源大规模制氢的良好条件,现有潜在新能源制氢产能超过330万吨。自治区氯碱、焦化等行业副产氢资源丰富,据有关机构初步测算,全自治区工业副产氢气超过130万吨,具备大规模利用的成本优势。此外,包钢焦化、神华包头煤化工、华信煤焦化、乌海化工等企业均已建成一定规模的化石原料制氢项目,全区化石原料制氢潜在产能超90万吨。内蒙古氢能应用场景丰富,发展氢能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及各类矿产资源丰富,重型柴油机车、矿用重型卡车、矿山机械保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各类采运矿车、物流车辆接近50万辆,均可考虑采用氢燃料电池车替代。鄂尔多斯市进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名录,主要实现燃料电池整车的商业化运营,负责协调并支持在辖区内推广应用搭载上海企业研制的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汽车,重点构建“中长途+中重载”的应用场景。包头市也列入了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广东城市群,并承担培育辖区内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实现主要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及开展高寒地区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任务。内蒙古自治区黑色冶炼行业规模较大,铁合金产量全国第一,采用氢能替代煤炭作为还原剂,可实现冶金行业的“低碳”甚至“零碳”。此外,氢能还可应用在建筑领域、农牧边区采暖、供电等方面。内蒙古拥有较为坚实的氢能技术装备制造基础。依托自身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自治区聚集了一批资金雄厚、实力强劲的技术装备企业。目前全区开展氢能前瞻技术研发的企业超过70家,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已积极开展高压车载储氢瓶的研发制造工作,海易通银隆计划建设年产1万组钛酸锂/磷酸铁锂电池组装线及年产2000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组装线,建龙集团赛思普公司建成投产年产30万吨氢基熔融还原高纯生铁生产线。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为全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问题挑战

(一)产业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目前,自治区各级政府对于氢能技术、产业、安全等方面的认识尚不统一,相关支持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氢气仍然作为危险化学品管理,氢能产业相关项目在立项、审批、实施、运营和监管等相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政策空白或机制障碍,政策导向与企业实际发展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自治区氢能产业项目快速落地。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自治区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期,建设步伐相对缓慢。在加氢站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区仅建成了3座加氢站,新建加氢站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商业运营等环节缺少相关的规程和规范,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影响氢能的推广应用。在制氢方面,虽然区内煤化工制氢已具备一定产能,但在清洁能源制氢领域尚处于初期阶段,暂无规模化生产能力。

(三)技术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内蒙古氢能产业推进工作起步较晚,前期进展较慢,缺少国内外氢能产业的龙头企业,现有企业缺少专业化的团队和领军人才,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技术引进吸收进展较为缓慢,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和关键材料与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自治区目前在氢能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企业预期收益不乐观,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此外,自治区在技术标准制定、检测认证体系建设等方面发展也相对滞后。

(四)产业协同联动有待统筹自治区氢能产业链条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布局分散,缺少规划统筹,上下游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形成有效的供需联动。目前,自治区氢能生产集中来源于化石原料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氢能利用集中在化工和冶炼,企业大多自产自用氢能,由于缺乏交易市场,2020年全区约有16万吨工业副产氢被直接放空,导致资源浪费。此外,随着自治区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各类企业加速进场,存在同质化无序竞争风险,产业统筹集群效益难以保证。

三、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牢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系列讲话及重要批示精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发挥自治区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广泛等综合优势,抢抓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把发展氢能产业作为助力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大力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制氢、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氢能推广应用,积极做好氢能技术研发和引进,加快构建氢能产业链条,努力培育氢能产业生态,优先开展试点示范,扎实筑牢安全底线,全力打造祖国“北疆绿氢城”品牌,创建全国氢能产业示范区,为做好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强化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根据自治区各盟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合理优化空间布局,有序安排项目建设,从最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取得突破,构建区域间协调、上下游协同的氢能产业生态体系。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充分发挥政府对氢能产业宏观谋划、政策支持和引导服务的作用,加大资源投入,健全管理规范,提供服务平台,为氢能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遵循市场配置资源的商业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示范先行,稳步推进。结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自治区基础条件,加快开展氢能在多领域、多场景的试点示范,通过试点示范项目总结成功经验,梳理产业发展的矛盾和瓶颈,合理优化产业链上的项目布局,稳步有序推进氢能规模化、商业化可持续发展。开放合作,鼓励创新。充分发挥自治区绿氢资源丰富、成本“洼地”优势,积极与国际、国内技术优势领先的地区加强合作,寻求产业融合最大交汇点,积极推动重点跨国、跨省区合作项目落地。探索适合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模式,构建氢能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提升自治区氢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安全规范,绿色发展。强化安全意识,做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构建涵盖制氢、储运、加氢及应用等全产业链的安全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引导氢能产业全链条、全过程的绿色化,优化氢能制备工艺和发展方式,助力传统化工、冶金行业转型升级,构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现代氢能产业体系。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到2025年,自治区氢能产业顺利实现起步,生产规模从小到大,产业布局从分散到聚集,技术水平从起步到领先的突破性发展,初步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制取、储运和应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基本构建全国重要的绿氢生产输出基地、燃料电池重卡示范基地、氢能装备生产制造基地,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发展聚集地,打造“北疆绿氢城”的新名片,助力自治区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利用风光制氢成本低和氢能应用场景多优势,通过技术引进和行业领军企业带动等方式,发展新能源制氢、氢能装备制造、储运基础设施、氢能综合应用,突破绿氢生产、高压气态储氢、液氢储运设备的集成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展“多能互补+氢”、“源网荷储+氢”等类型示范项目15个以上,氢能供给能力达160万吨/年,绿氢占比超30%,制氢成本具有一定竞争力;有序布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氢站(包括合建站)达到60座;加速推广中重型矿卡替代,在公交、环卫等领域开展燃料电池车示范,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5000辆;探索绿氢在储能、冶炼、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等领域示范应用,打造10个以上氢能应用示范项目;培育或引进50家以上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包括5-10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带动氢能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四)产业布局立足自治区产业资源特点,依托氢能产业发展已有基础,重点打造“一区、六基地、一走廊”的氢能产业布局,确保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绿氢生产基地。一个示范区:以鄂尔多斯市为中心,连同呼和浩特、包头和乌海等城市群,构建鄂呼包乌氢能产业先行示范区。其中,鄂尔多斯定位氢能产业综合发展,呼和浩特聚焦氢能研发,包头聚焦氢能重卡制造,乌海聚焦氢能供给。六个基地:充分发挥自治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打造鄂尔多斯为全国最大的绿氢生产输出基地和全国最大燃料电池重卡应用基地;呼和浩特打造自治区氢能技术研发基地;包头打造自治区燃料电池重卡生产基地;乌海打造自治区工业副产氢生产基地;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阿拉善共同打造蒙西氢能综合生产基地;通辽、赤峰、锡林郭勒共同打造蒙东氢能综合生产基地。一条内蒙古氢能经济走廊:展望到2030年,进一步扩大自治区氢能产业覆盖范围,将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纳入其中,扩大氢能在城际货运、城际客运等交通领域的应用;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形成加注和储运两大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在“一区六基地”的基础上,建成贯通内蒙古自治区的东西氢能经济走廊,形成“一区六基地一走廊”的产业布局。

微信截图_20220301114558.png

Baidu
map